首页> 中文学位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6h】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与其临床意义

1.1临床资料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1.3观察内容及判定指标

1.4计算与统计

1.5结果

1.6讨论

第二部分:NF-kB、CD68、CD105的表达

2.1材料与方法

2.2主要试剂及仪器

2.3计数及统计方法

2.4免疫组化结果

2.5讨论

结论

附图

论文参考文献:

综述: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形态学与稳定性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血栓及栓子形成从而引起临床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本试验的目的就是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的斑块所致狭窄率及斑块性质与临床症状之间的联系,并初步研究影响斑块稳定性的病理学因素。 方法: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24例,参考NASCET标准,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无症状组。(1)统计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率;(2)将手术切除的斑块沿纵轴方向制成40m厚度的病理切片,应用光学显微镜结合IPP5.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斑块脂质核心的大小后将标本分为两组:稳定性斑块组和不稳定性斑块组;(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斑块组中的核转录因子(NF-KB)、巨噬细胞(CD68)与新生血管(CD105)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因素。 结果: 1:2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依据NASCET标准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n=14)和无症状组(n=10)。采用NASCET方法测量颈动脉狭窄率:有症状组:84.83±12.94%,无症状组:77.00±17.5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18>0.05)。 2: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脂质核心大小后,将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组1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14例。其中,有症状组中,不稳定性斑块11例,稳定性斑块3例;无症状组中,不稳定性斑块3例,稳定性斑块7例。不稳定性斑块在有症状组中明显高于无症状组,两组之间统计有显著差异(P=0.024<0.05)。 3:稳定性斑块组中纤维帽厚度(49.1±8.88)显著大于不稳定性组中的纤维帽厚度(38.51±5.39),两组有统计学差异。 4:免疫组化染色:核转录因子(NF-K Bp50)蛋白表达在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无统计学差异(p=0.25);巨噬细胞(CD68)在不稳定性斑块组中表达(85474.66±7797.10)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中的表达(45025.05±6913.79),两组有统计学差异。新生血管(CD105)表达集中在斑块的肩部及脂质核心,在不稳定性斑块组中表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中表达(59132.52±10215.79 vs 24413.38±8539.36),两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9<0.05)。 结论: 1: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临床症状的发生与颈动脉斑块性质有关。 2:巨噬细胞及新生血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3:颈动脉斑块中纤维帽的厚度可能揭示了不同斑块的稳定性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