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第十三次年会 >文以载道:—个本体论的命题

文以载道:—个本体论的命题

摘要

本文从文学本体论的角度阐释"文以载道"的内涵,认为"文"与"道"都具有本体性, "文"指原发于自然的"错画", "道"指原发于自然的对于宇宙人生规律的把握.不能将"道"简单地理解为具体的政治、唯心论与题材内容."文以载道"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政治学的建构,体现着文学对于生活的美好想象. 强调文以载道,不是否定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以载道只是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文化根性,有关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部分,还需要专门论述。但有一点必须清楚,就是文学的审美特性是与文学的文化根性相关联的,不能在离开文化根性的前提下来谈文学的审美特性,所以,文学的文化根性也就在阐释文学的审美特性时具有了永远意义。至此,我们只是认为,明白了文以载道的内涵,也就不必再为它设置什么其他要求了。这个命题,在其自身的范围中是深刻的,不然它也不会延续两千年。 所以,在文以载道的思想构架中,文学与社会现实不是隔绝而是融通的,文学通过与社会现实政治的紧密关联来实现“道”的目的。由于受“道”导引,古人在处理文学与政治关系时,不同于现代的文学工具论,既然受“道”节制,就不可离“道”而乱来。所以,在载道派这里,虽然同样处理文学与现实政治的关系,过程与结果却有所不同。现代工具论建构的是一种服从性的文学与政治关系,载道派建构是一种超越性的文学与政治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现代工具论认为文学要介入政治,但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它要体现出策略性、宣传性与服从性,策略性是指用文学为时时变动的政治服务,宣传性是指文学必须宣传政治所制订的一切,服从性是指文学应当无条件地服从政治而不得有自己的独立性。载道观则认为文学要介入政治,但文学是政治的导引力,它体现的是奠基性、批判性与主体性,奠基性指其作用不是临时性的煽动,批判性指其可以依据“道”的力量批判现实政治,主体性指其之所以能够发挥出介入政治的力量全依赖于作家的主体能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