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与湿浊关系探讨

摘要

高尿酸血症与祖国传统医学之“湿浊”密切相关,杨崇青等认为其发生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人过中年,脏气日渐衰退,加之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过度,致脾失健运,肾失蒸腾气化,聚湿生痰,痰瘀互结,留于营血而成。杨保林则认为禀赋不足是其发病基础,膏脂厚味、食失调摄是其促发因素。曹克光””认为是由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日久湿毒瘀滞愈甚,兼感外邪,闭阻经络。而萆薢为化湿泄浊之要药,雷敦《炮炙论》序云“囊皱漩多,夜煎竹木。竹木,萆薢也。液多白浊,皆是湿气下流,萆薢能治阳明之湿而固下焦,故能去浊分清”。《本草思辨录》曰“风寒湿之在腰背骨节而痛强者,阴不化也,以萆薢达之而阴化。风寒湿之为阴凄。为失溺、为老人五缓者,阳不仲也,以萆薢导之而阳伸。后世以萆薢为分清浊之剂,亦由阴化阳伸而后清升浊降。即止小便数。除茎中痛,均不出是义耳。化阴非能益阴,伸阳非能助阳。盖萆薢者,所以驱风寒湿也”。《杨饮家藏方》曰“萆薢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频数,白浊如膏,有萆薢分清钦,正此意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