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例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摘要

目的: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在我国较常见,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不同地域ML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青海地区老年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生存情况,为该地区老年淋巴瘤的早期预防、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rn 方法:按照WHO2001年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经临床病理及免疫分型检查证实的ML初治老年住院患者88例.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ML的临床特点,并通过对患者电话随访和向其主治医师询问掌握其生存情况,评估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88例ML中,男、女比例为1.4:1,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年龄67.9岁,中位年龄为67岁;结内起病较多48例(54.6%),结内起病的常见部位为颈部淋巴结(25例,28.4%),结外起病的常见部位为胃肠道(9例,10.2%),鼻咽部(8例,9.1%),睾丸(5例,5.7%),皮肤(4例,4.5%).根据病理分型88例老年ML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3例(3.4%),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85例(96.6%).前者中结节硬化型1例,淋巴细胞为主型2例;后者中B细胞淋巴瘤64例(72.7%),T细胞淋巴瘤20例(22.7%).居于前五位的病理类型分别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39例(44.3%)、滤泡细胞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 11例(12.5%)、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 10例(11.4%)、周围T非特殊型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9例(10.2%)及T细胞淋巴瘤(分型不详)4例(4.6%).采用Ann Arbor分期标准对88例ML患者进行临床分期,Ⅰ期13例(14.8%),Ⅱ期14例(15.9%),Ⅲ期19例(21.6%),Ⅳ期42例(47.7%),临床分期中Ⅲ期+Ⅳ期61例(69.3%).其中A组(无全身症状)55例(62.5%),B组(出现发热、盗汗、体重下降)33例(37.5%).根据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标的预后分级,将88例ML患者分为低危组(IPI=0或1)17例(19.3%),中危组(IPI=2或3)50例(56.8%),及高危组(IPI=4或5)21例(23.9%).单因素预后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否有B症状、Hb、LDH、IPI及治疗方案与NHL预后无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IPI与NHL的预后关系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本研究显示本地区老年ML结内发病高于结外,B细胞淋巴瘤比例高于T细胞淋巴瘤.本组患者就诊时多己到疾病晚期,应加强淋巴瘤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IPI分组适用于该地区老年ML的预后评估,并可作为其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