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心得体会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及免疫因素等相互作用所致。人体正常消化是通过脾、胃、大小肠等共同协调运化的过程,期间因某种原因破坏了这一消化吸收正常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就可导致整个运化过程的失调,以致水俗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成泄泻、肠澼等证。最终导致肠中气机不畅,大肠传导失职,出现腹痛,泄泻,腹胀,粘液脓血便等症状,不利于浊邪从肠道排出,亦影响肠道和肠道血络的气血运行,肠中糟粕与浊邪蕴结,壅阻肠络,气血留聚,郁而化热,热盛肉腐则成脓,故成肿疡。现代研究也证实,脾虚患者不仅消化功能减退,胃肠动力异常,而且还存在胃肠道黏膜保护性屏障功能减退,激素水平紊乱,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胶股兰、老鹳草、土茯苓、胡黄连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泻止痢;苡仁、炒白术、山药健脾益气,和胃补中:炒卜子、熟大黄通腑行气、泄浊;吴茱萸、制附片、五倍子、仙鹤草温肾助阳,止泻涩肠,收敛止血;制香附行气止痛;桔梗宣肺通气。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祛湿,健脾益气,宣通气机,祛瘀生新的功效。现代医学药理证明,这些药不但有抑菌、消肿、止血、镇痛作用,而且有增强自身免疫,改善肠黏膜血循环,促进溃疡面愈合作用。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连为捷。”土茯苓见于《玉揪药解》日:“土茯苓最养脾胃,甚止泄利,燥土泄湿,壮骨强筋,止泄敛肠极有殊效。”制大黄泻热通便以排毒,泻火消瘀以活血。仙鹤草收敛止血,涩中有行,兼有补虚强壮之效;桔梗《本草纲目》记载:宣肺散寒,主治“腹满肠鸣幽幽,利五脏、肠胃,治下痢,补五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