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1)国际高峰论坛 >试论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经济效应

试论低端劳动力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及其经济效应

摘要

自2004年"民工荒"暴发后,农民工工资结束了长期的停滞状态,进入了一个上升通道,特别是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一蹶不振之际,伴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复苏,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变化,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快速被"民工荒"所替代,劳动工资不降反升,20多个地方政府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增速接近20%,以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为龙头对农民工加薪,增速达到40%左右.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已由总体过剩向结构性过剩转变,近年来"民工荒"现象的涌现不仅说明了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拐点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宣告了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正从传统的"生存工资定价法则"转向"保留工资约束下的市场议价法则"转变。这种由低端劳动力市场开启的全局性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在未来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工业化以及制度改革的作用下,必定引起工资的补偿性上涨、保留工资的提高以及工资与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步提高,中国经济将迎来工资快速上涨的新时期。这一新时期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劳资关系将发生深刻变化,带来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为中国迎来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的拐点性转变提供了新契机,为缩小收入分配差异过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加速转变;区域结构的变化,将带动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格局的形成;要素价格比的变动将促使产业结构自动升级,中国将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提前启动制造业的高加工度化,进一步强化未来国际分工的大国地位;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动和工资水平的加速上涨将使中国迎来城市化的超加速期;工资增长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本政策的实施,将使中国步入人力资本投资的加速时期,人力资本的加速积累将使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人力资本偏向型发展期。鉴于上述判断,不能过分夸大低端劳动力市场供求拐点式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水平的快速上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机制变革的战略性意义,应当看到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仅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开启中国全面市场型结构转型的支点。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首先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把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与要素价格市场化作为未来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通过价格机制的杠杆作用撬动整个经济结构的重塑。从而将以往单纯的行政转型思路转变到以市场导向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变的思路上来,使市场主体自发地、全面地、稳定地在分配机制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区位的选择和创新的强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要积极推动低端劳动力市场工资形成机制的变革,引导和规范低端劳动力市场"市场协议"工资形成机制的培育。政府要顺应工资形成机制变革趋势,积极推进工资形成机制变革的制度建设。落实《劳动法》,切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和进行深入细致的工资条例改革。同时,逐步完善工会制度,加强劳资纠纷的立法,重视农民工的培训。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应对工资水平的上涨带来的负面冲击;尽管市场力量成为未来结构调整的基本驱动力,但劳动剩余与工资上涨的并存格局决定了结构调整还要辅之以政府的适度干预,防止单一的市场机制将中国经济过早地引入到偏废就业的新古典轨道。政府干预主要体现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干预和微观层面对企业技术选择行为的间接引导上。例如,在农民工工资水平大幅度上涨和农民工工资市场议价机制形成之后,政府应当引导该机制变革对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积极培育市场化工资形成机制,有意向地调整传统的劳资关系,加强初次分配改革中的各项制度建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