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包络线

包络线

包络线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3年内共计524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372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数理天地:高中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机械管理开发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2年航天可靠性学术交流会、2010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十三届汽车安全技术年会、第十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年会、第三届国际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讨会等;包络线的相关文献由1302位作者贡献,包括郗焕、阮新波、金茜等。

包络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0 占比:7.8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3372 占比:91.78%

总计:3674篇

包络线—发文趋势图

包络线

-研究学者

  • 郗焕
  • 阮新波
  • 金茜
  • 于法军
  • 周岩
  • 孙哲
  • 曾晓辉
  • 王永生
  • 史迅
  • 方自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锐锋; 刘水; 彭祥华; 张光明; 曾桂辉; 尹靖元
    • 摘要: 在基于三次样条插值的局部均值分解方法(local mean decomposition based on 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CSI-LMD)中,三次样条插值在获取被测信号的包络线时缺乏灵活性,是影响该方法分解信号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理样条插值作为三次样条插值的一般形式,可以通过其极点参数调节插值曲线的松紧度,灵活适应不同类型的被测信号。为提高LMD分解信号的准确性,采用有理样条插值代替三次样条插值,并结合二分法原理确定有理样条插值函数的最优极点参数值。通过对单一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和复合电压暂降扰动信号的时频分析,验证了基于有理样条插值的LMD方法(LMD based on rational spline interpolation,RSI-LMD)在检测和分析电压暂降扰动信号方面的有效性。
    • 陈晨; 袁绍军; 尹兆磊; 贺晓红; 杨慢慢; 李润鑫
    • 摘要: 未来智能电网将接纳越来越多的分布式能源,而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具有提高系统的能源效率、经济性、韧性以及可持续性的潜力。然而,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由于其固有的波动特性,在大规模接入电网时会给系统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定量刻画分布式发电功率的波动性对于现代电力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基于此,该文借助时间窗、包络线和勒贝格积分,通过提取分布式发电功率中高频信息和变化趋势的波动性特征,定义了量化分布式发电功率波动性的指标——波动率。通过检验风电功率时间序列的波动性、验证平滑效应以及与预测误差和已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波动率在衡量分布式发电功率波动性的有效性。
    • 刘辉; 郭红梅; 黄丁发; 赵真; 张莹
    • 摘要: 地震烈度分布是震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目前地震烈度圈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现场实地调查获得的烈度调查点,结合预评估烈度圈,采用GIS软件进行手动勾画得到。这种传统方法耗时耗力。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方法的地震烈度圈自动勾画方法,首先根据余震展布、居民地分布、断层属性等判断宏观震中位置,结合断裂带走向确定烈度圈长轴方向。在此基础上,利用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后的最高离散烈度点生成包络线,将最高烈度与烈度圈面积的统计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运用自适应算法扩距得到最高烈度圈。在最高烈度圈的基础上,结合各级离散烈度点,基于上述方法,从高到低依次得到其他烈度圈。最后以九寨沟7.0级地震为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自动生成烈度圈,利用震后获得的星机地多源灾情信息融合得到的离散烈度点生成的烈度圈准确度高于80%,有效提高地震烈度圈勾画的效率,可以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快速开展提供支持。
    • 王洁聪; 郭琦; 刘崇茹; Udaya Annakkage; 黎晓; 苏晨博; 罗超
    • 摘要: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控制器输出量与MMC内部电气量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难以确定影响其输出功率范围的关键因素及计算功率运行区间的边界.为此,首先以dq坐标相量的形式,推导出一种新的MMC的交流侧稳态等效模型,该模型为1个等效电容与等效电压源串联.模型参数可完全由控制器输出量和直流电压确定,从而将控制输出量与运行电气量解耦;等效电容直观地反映了MMC子模块电容充放电过程造成的换流器内部耦合特性对交流侧输出特性的影响.利用所提模型可以方便地计算得到MMC输出功率的P-Q曲线.然后,通过计算P-Q曲线族的包络线,提出一种确定MMC稳态运行区域边界的方法,并研究了环流抑制控制和交流系统短路比对运行区域的影响.最后,在PSCAD/EMTDC平台上搭建单端MMC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模型及稳态运行区间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 李淑艳; 杨世钊; 翟友邦; 赵致远; 宋正河
    • 摘要: 拖拉机动力输出轴(power take-off,PTO)的作业载荷中无损伤或小损伤载荷占据大量比例,在耐久性试验中会导致试验时间过长,经济性变差,将这些载荷剔除可以得到加速载荷谱.以40马力拖拉机为研究对象,采用Daubechies小波对拖拉机PTO实测载荷信号分解并重构高频小波系数得高频小波分量,在总伪损伤保持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选取合适的阈值并结合包络线损伤判别方法,从原始载荷信号中提取损伤较大的载荷片段并拼接成加速载荷谱,分别得到压缩比为42.0%、49.8%、61.7%、62.4%、81.9%的加速载荷谱.基于频域、幅值域、统计参数和疲劳损伤等理论验证所编制加速载荷谱的正确性,以及与原始载荷谱的相似度.结果 表明,加速载荷谱与原始载荷谱在伪损伤基本一致的前提下,频域、幅值域分布曲线保持相似,最值、均方根值、峰度系数等参数误差均在5%以内,对零部件造成的损伤效果也基本一致.证明该加速方法适用于拖拉机零部件加速载荷谱编制,并为农机领域加速载荷谱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 谢学斌; 叶永飞; 高山; 刘涛; 王小平
    • 摘要: 为摆脱参数设置对到时拾取算法准确性和适应性的影响,依据波形的起伏特征提出一种无需事先设置参数的到时拾取方法,该方法以信号包络线趋势变化为依据,首先通过功率谱密度图确定包络线的隐周期,然后通过STL分解获得包络线趋势变化曲线,最后根据MK突变检测自动确定AE信号到时.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强度和不同频率的背景噪音环境下使用本文方法均表现出较高的拾取性能,而应用较多的STA/LTA法在拾取性能上明显表现出对参数设置的依赖.在广西盘龙铅锌矿地压监控实测信号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准确判别监测信号中有无声发射并准确拾取到时.该方法为矿山地压实测信号的到时拾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周伟; 汪阳; 杨少锋; 王兴海
    • 摘要: 通过计算机仿真及数学建模等方式,建立了转子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端面密封条的运行模型,并通过运算求解,获得了端面密封条上不同位置的运行参数及内包络线轨迹方程;结果表明,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速度、法向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变化规律明显,特性显著,所求取包络线过渡光滑,同密封条实际运行轨迹完美相切,计算方程同运动学分析结果吻合度较高,对转子发动机设计及误差分析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 马鹏程; 邱月; 舒爽
    • 摘要: 近几十年来,吸力锚由于其灵活性和成本效益,已在海洋油气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表明该种结构对于砂性土、黏性土和成层土等各种复杂的土质地基条件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但是在不同地基条件下承载力差异较大,并且其最优加载点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以成层土中吸力锚为研究对象,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BAQUS为计算工具,探究了不同土层高度和组合荷载条件下吸力锚承载力与最优加载点变化规律,并给出了V-H组合加载模式下的破坏包络线.结果表明,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吸力锚在V-H组合加载模式下的极限承载力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优加载点的位置先下降再上升,之后保持不变.
    • 李向荣; 宋志远; 焦学䶮; 刘微
    • 摘要: 目前,路侧泊车收费设备判断车辆是否驶入车位的主要方式为视频实时检测、激光检测以及红外检测等,存在功耗过高、精度较低等缺点.而该设计采用超声检测,功耗较低、精度较高.该方案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采用收发一体式探头,介绍了超声波发射接收电路、电源电路以及ELMOS公司的超声波芯片E524.09等.超声波芯片E524.09接收到STM32单片机指令,其内部振荡器发出52kHz脉冲信号,回波信号由E524.09处理后,经ADC进行模数转换,最终将计算结果发送至上位机.通过对超声波包络数据的计算,该方案不仅可以精确地检测出车辆,也可排除交通锥等干扰,精度可达99.7%.故该设计符合项目实际需求.
    • 肖耀廷; 杨文钰
    • 摘要: 长短桩复合地基可认为是由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为探明两者沉降特性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了软土地基中柔性桩桩长对两者沉降特性的影响.通过两组不同土层条件、不同桩长的单一桩型复合地基数值模型的分析可知,当桩端位于同一土层时,沉降与桩长之间为线性关系.建立6个不同平均桩长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沉降–平均桩长曲线具有明显的特征点,即长桩置换率组合系数为0.5处;随着长短桩桩长差值的增加,长桩置换率组合系数大于0.5的区段趋于一条水平线;且长短桩桩长差值较大模型的沉降–平均桩长曲线总是将差值较小的沉降曲线包络.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软土地基中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包络线解法,该方法可较为快捷地得到满足条件的设计方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