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

姿态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3年内共计3477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6篇、会议论文406篇、专利文献1435710篇;相关期刊488种,包括弹箭与制导学报、计算机仿真、电光与控制等; 相关会议254种,包括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第八届海峡两岸航空航天学术研讨会、2012中国制导、导航与控制学术会议等;姿态控制的相关文献由693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世杰、郭雷、马广富等。

姿态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6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40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435710 占比:99.84%

总计:1437952篇

姿态控制—发文趋势图

姿态控制

-研究学者

  • 徐世杰
  • 郭雷
  • 马广富
  • 曹喜滨
  • 刘向东
  • 乔建忠
  • 戈新生
  • 周军
  • 杨明
  • 孙兆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帅; 赵慧; 刘清宇
    • 摘要: 针对四足机器人在变刚度地面环境下动态行进时易出现姿态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机器人腿部主动变刚度实时调节策略,该策略根据机器人着地后的机身和腿部的运动状态实时估计出着地腿和地面的耦合刚度,并将前后腿与地面耦合刚度的差值补偿到相应的着地腿上.该策略能够使机器人着地后迅速适应不同刚度特性的地面,特别是地面刚度相差较大的情况.通过搭建Simulink-SimMechanics仿真平台,对角腿在同一刚度地面和变刚度地面两种不同的着地环境,对仅利用常规姿态反馈控制、腿部主动变刚度调节策略与常规姿态反馈控制联合方式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腿部主动变刚度调节策略的作用,四足机器人在软硬地面过渡时实现对机身俯仰角和滚转角的补偿修正,调控效果优于单独通过常规姿态反馈控制.
    • 张逸航; 王玉惠; 王刚; 刘昊天
    • 摘要: 针对武装直升机发射火箭弹时产生的后坐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设性能控制的后坐力补偿控制方法,以保证在火箭弹发射过程中载机的稳定性。首先,结合直升机姿态模型,分析火箭弹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大小,以及后坐力对直升机姿态产生的影响。然后,基于预设性能理论,利用预设性能函数对姿态系统跟踪误差的动态性能进行约束,并结合Backstepping方法设计补偿控制器。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
    • 袁天驷
    • 摘要: 以龙东大道(罗山路~G1501)改建工程运河大桥项目为依托开展钢桁架桥的横向姿态控制技术研究。对典型工况条件下因桁架横向偏位对其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给出了横向偏位的合理控制范围,提出了滑道梁定位导向、跨越河对岸临时墩后主动纠偏与拖拉力差异化调整为辅助的横向姿态控制方法,制定了浦东运河桥大跨度桁架桥整体顶推过程横向偏位控制策略。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利用该策略可有效的控制主梁拖拉滑移过程的横向偏位。
    • 管萍; 吴希岩; 戈新生; 曹彧腾
    • 摘要: 针对大型挠性航天器的三轴姿态控制问题,考虑了控制输入约束,设计了鲁棒模型预测姿态控制器。首先,将模型预测控制应用到不考虑扰动的标称挠性航天器系统中,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推导预测控制律,从而得到三轴姿态的标称轨迹。然后,为有效处理大型挠性附件振动对中心刚体姿态造成的扰动,针对带有扰动的挠性航天器实际姿态控制系统,设计由最优状态与实际系统状态的误差构成的辅助反馈控制器,使实际系统状态维持在以标称轨迹为中心的“管道”(Tube)不变集内,并驱使实际系统状态到达标称轨迹上,最终沿着标称轨迹到达平衡点。仿真结果表明,在鲁棒模型预测控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姿态角的快速精确跟踪,有效地处理了由大挠性附件振动对中心刚体姿态产生的扰动,增强了系统的鲁棒性。
    • 钟庆丰; 李坤; 陈良武; 陈亚南; 李东利
    • 摘要: 文章以抽蓄电站为例,突破常规TBM研制及应用技术瓶颈,围绕超小曲线新型TBM自主设计理论方法、掘进姿态控制技术、连续掘进协同作业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主要创建了超小曲线TBM适应性自主设计理论方法,突破了复杂工况下紧凑型、模块化、轻量化TBM装备关键技术,研制出全球首台紧凑型超小转弯半径TBM装备;发明了多自由度“V”型推进系统和基于双目视觉的导向系统,实现了1mm高精度多自由度多缸并联协同控制和掘进姿态精准控制;研发了TBM长距离后退与偏载掘进施工工艺和小洞径高效储备式出渣技术,实现洞室群的连打和局部死角开挖,形成了有限空间内TBM快速掘进出渣施工关键工艺。
    • 王睿博; 刘冲; 肖一美; 窦志晗
    • 摘要: 基于对当前平衡车控制算法进行总结分析,利用自抗扰控制技术,提出一款可以应用于直立两轮车的自抗扰设计方案和调试方法。以STM32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平台和两个同轴步进电机为驱动单元,采用MPU6050加速度计模块实时检测车体的倾角、蓝牙模块实现短距离数据传输,利用Matlab的系统辨识工具建立平衡车的自抗扰控制模型,对平衡车平台进行自抗扰控制仿真,对各参数的调参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自抗扰直立两轮平衡车具有响应快、超调量小、精度高的特点。
    • 易静; 李光; 薛晨慷; 谭薪兴
    • 摘要: 为了解决四足机器人在对角小跑步态中存在的绕对角线翻转而导致在直线行走时出现偏航问题,在理论分析偏航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姿态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四足机器人整体运动模型,通过数值分析和计算,得到偏航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机体由于重力影响,会产生绕支撑对角线的翻转力矩;二是处于支撑相时,髋关节产生的反作用力矩,导致步态时序会提前或延后,引起绕机体对角线翻转。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姿态控制模型,通过传感器测得偏航值,反方向补偿其偏航。最后进行动力学仿真实验,发现机器人在不加姿态控制的情况下,出现较大偏航值,而在应用姿态控制之后,偏航值得到了明显改善,仿真实验对比证明了该姿态控制方法有效地解决偏航问题。
    • 李庆中; 李静; 李开金; 徐文龙; 陈原
    • 摘要: 针对水陆两栖机器人推力不稳和环境扰动造成的姿态不稳定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将轮驱动与喷水推进进行复合的可倾转复合推进装置。将该可倾转复合推进装置应用在H构型两栖机器人中,基于推力倾转角分离控制策略和自抗扰控制原理设计了姿态自稳定控制器,并在耦合自由度上采用异步调节机制。使用Simulink/ADAMS联合仿真平台进行姿态稳定仿真验证,并确定了具有较好效果的控制器参数;物理样机运行实验表明,H型两栖机器人可以完成预设运动,姿态自稳定控制器能够将该机器人水下运行时的姿态抖动抑制在5°以内。
    • 贾连辉; 谌文涛; 范磊; 袁征
    • 摘要: 为解决3车道矩形隧道机械化施工难题,对15 m级特大断面矩形掘进机关键系统展开研究。针对特大矩形断面开挖难题,构建组合刀盘分布设计数学模型及其低扰动控制策略,研制出特大断面矩形掘进机低扰动开挖系统;基于驱动转矩数据回归分析,提出引入重叠率的组合刀盘驱动转矩计算方法;为解决盾体超重带来的施工顶进栽头问题,采用基于敏感度的有限元设计方法,实现特大断面盾体轻量化设计;针对大跨度断面土舱压力控制难题,开发出多螺旋输送机协同控制系统及适用于大跨度的主机姿态控制策略,解决特大断面矩形顶管施工姿态及沉降控制等施工难题。同时,针对应用过程中的出渣及管节对中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最终实现特大断面矩形掘进机的研制及成功应用。
    • 李文星; 吴云华; 朱翼; 许心怡; 陈志明; 华冰; 于丹
    • 摘要: 为了满足未来航天器在轨服务部件升级、替换以及航天器大规模快速制造等任务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智能部件的航天器GNC系统架构,实现无缆化和去中心化。该架构航天器各智能部件间采用无线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和融合,实现姿态确定与控制。由于无线网络信息传输存在时延问题,分布式智能执行机构所计算的输出力矩也会有一定差异,从而导致航天器姿态控制精度降低。本文利用一致性控制理论,考虑各执行机构之间存在数据传输时延、航天器参数不确定性以及存在干扰力矩等问题,研究基于分布式智能执行机构的航天器姿态协同控制问题,设计一种自适应递阶饱和分布式协同姿态控制律,并通过数学仿真和半物理仿真本文提出的航天器架构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考虑网络传输时延等不确定性情况下,所提出的姿态协同控制方法显著提高了姿态控制精度,可实现分布式智能执行机构协同工作。本文提出的方法为基于分布式部件的新型架构航天器应用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