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控制力矩陀螺

控制力矩陀螺

控制力矩陀螺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538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44192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四届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学术年会、2015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上海市科协第十二届学术年会等;控制力矩陀螺的相关文献由833位作者贡献,包括房建成、李海涛、韩邦成等。

控制力矩陀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41920 占比:99.98%

总计:1442138篇

控制力矩陀螺—发文趋势图

控制力矩陀螺

-研究学者

  • 房建成
  • 李海涛
  • 韩邦成
  • 武登云
  • 郑世强
  • 吴忠
  • 魏彤
  • 李刚
  • 刘刚
  • 于灵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宝; 郑宇; 黄剑鸣; 罗诚
    • 摘要: 为了增加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力矩,改善其控制作用,将采用两个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并列分布的方式。依据力矩试验台架,在不同转子转速数值的不同框架角速度值下进行试验;并对两轮车侧倾自平衡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了两轮车侧倾15°的自平衡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这种并列方式的陀螺能够改变角动量和增大输出力矩,对控制力矩陀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 游进; 姚丽坤; 王昊; 侯永青; 金玮玮
    • 摘要: 控制力矩陀螺(CMG)是航天器姿态控制的执行器,内含高速转子,是航天器上重要的振动及噪声源。对某舱外安装CMG的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开展噪声测试,发现噪声总声级过大且主要为与CMG工频及2倍频对应的单频噪声。对CMG进行隔振处理并对隔振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发现隔振措施使工频扰振力输出显著减小,但在2倍频处隔振效果弱于工频处,其原因在于受到CMG弹性的影响。载人密封舱振动噪声耦合分析表明隔振措施使密封舱薄壁振动的幅值及范围大幅减小,从而降低密封舱噪声。在安装隔振器的载人密封舱进行验证试验,隔振系统固有频率实测值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CMG工频处噪声降幅达18 dB~21 dB,2倍频噪声降幅达2 dB~7 dB,与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 陈飞飞; 钱静; 郭进; 王奇; 李晨旭
    • 摘要: 多孔聚酰亚胺材料在航天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保持架作为典型的零件,在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轴承组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阐述了利用万能转台在线检测保持架等分兜孔角度的检测方法,并分析了测得值的不确定度。经实验验证,该测量方法准确有效,具有操作简单、提高测量效率的优点,可以推广使用。
    • 葛帅帅; 曾四海; 张志刚; 石晓辉; 黄剑鸣
    • 摘要: 针对传统分析方法将转子系统、框架系统分离而存在的不足,提出控制力矩陀螺转子-框架耦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利用ABAQUS建立转子、框架及耦合系统有限元模型,对转子、框架、耦合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揭示转子、框架、耦合系统模态特性和谐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分析转子、框架相比,转子-框架耦合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通过转子-框架耦合系统分析可有效筛选系统共振点;转子、框架、转子-框架耦合系统谐响应“峰值”频率与模态频率并不完全对应,且各阶“峰值”大小不同,这与振动参与系数有关,合理设计振动参与系数可有效提升系统优化设计准确性。所得结果可为控制力矩陀螺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 贺兴隆; 王玉琳
    • 摘要: 为解决手工焊接效率低、焊缝质量差、焊缝力学性能和气密性差等问题,研发一种四坐标轴的控制力矩陀螺随形焊接装置,以适应圆形和非圆形外壳与框架的拼焊。设计随形焊接装置的机械结构,搭建钎焊执行机构,研发随形焊接装置的控制系统,并进行焊接试验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发的随形焊接装置可以完全满足控制力矩陀螺外壳与框架的密封焊接要求,工作效率高、焊缝表面均匀美观、焊接过程温升小、壳体内部零件不会损坏,并且焊缝的力学性能和气密性与手工焊接相比均显著提高。
    • 梁柱林; 徐张凡; 鲁明; 潘松
    • 摘要: 针对超声电机驱动的控制力矩陀螺框架伺服系统具有强非线性、参数摄动和多源扰动力矩等问题,在系统建模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混合积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在保证框架速度控制快速响应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在多源强耦合扰动力矩下的鲁棒性。针对滑模抖振问题,引入了一种滑模观测器补偿框架系统的多源扰动力矩,减小系统不确定项的影响,进而减小滑模切换增益,达到抑制抖振的目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控制力矩陀螺框架速度控制策略可有效抑制滑模控制系统的抖振现象,在多源扰动力矩的影响下,框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 王嘉登; 张高雄; 茅敏; 陆国平; 刘兴天
    • 摘要: 为了隔离卫星主要振源控制力矩陀螺的微振动,给航天器有效载荷提供超静工作环境,基于松弛型阻尼器,设计了控制力矩陀螺六自由度微振动抑制装置,完成了隔振平台的动力学建模和实验研究.使用牛顿-欧拉法建立了微振动抑制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微振动抑制装置在基础激励下的频域特性和隔振系统的耦合特性;搭建了微振动抑制装置实验平台,并且进行了垂向隔振实验,给岀了激励幅值对隔振系统隔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和理论结果吻合,采取的松弛型阻尼器,能够使隔振系统在共振频率附近放大不超过10 dB,并在控制力矩陀螺主频振动处减振效果超过30 dB,微振动抑制装置可以有效隔离控制力矩陀螺在轨运行期间产生的微振动.
    • 黄首清; 刘守文; 翟百臣; 周原; 黄小凯; 秦泰春
    • 摘要: 本文设计了一种可同时模拟真空热环境和CMG与航天器角动量交换工况的试验设备,提出了模拟在轨真空环境下温度、CMG框架转速、航天器转速3种应力的工作态试验方法,给出了适用于神经网络的CMG运行状态定量表达方法,利用少量试验数据和神经网络方法对工作极限转速矩阵、失效边界、失效边界域进行预测,分析了经验样本对预测结果的影响,以及各应力对其他应力工作域的耦合影响,并给出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更真实模拟CMG在轨工作状态的同时显著节省试验经费和时间,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和多应力工作场景适应性,对Ⅰ和Ⅱ两类训练数据集分别获得100%和98.8%的预测正确率,给出了仅凭试验数据无法得到的55°C下的转速失效边界,并且可以内化试验数据背后的工程经验.
    • 雷拥军; 袁利; 刘其睿; 刘洁
    • 摘要: 针对故障后仅剩两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SGCMG)可工作的对地定向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2-SGCMGs系统与磁力矩组合的混合控制策略及方法,以克服两SGCMG欠驱动控制的鲁棒性问题.首先,给出2-SGCMGs零动量方式的标称框架角构型选择计算过程.然后,结合标称框架角构型,构造了一种不同于沿传统体轴的新型控制标架,将三维控制力矩指令空间分解为由SGCMG与磁力矩器分别控制执行的两正交子空间,实现对力矩输出特性差异较大的该两类执行机构的控制解耦,进而对不同子空间控制指令给出2-SGCMGs系统框架角速度指令及含磁卸载在内的磁力矩器磁矩指令的求解算法.最后,针对存在外界扰动的卫星对象,由数学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策略及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姿态误差小于0.05°且稳定度优于0.0005°/s的控制性能,可满足一般高分辨率对地遥感卫星控制需求.
    • 黄志来; 李新圆; 金栋平
    • 摘要: 广泛用于航天领域的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具有力矩放大效应的优点,其理论基础为有假设条件的力矩放大原理.本文不局限于这些假设,不限定工况,解析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特性.考虑安装基座的运动,得到具有两维输入三维输出的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力矩输出模型,提出将输出力矩分解为可调控与不可调控两部分.为分析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输出特性,定义两个参数,分别为输出输入力矩比和输出力矩利用率.研究发现,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不恒有力矩放大效应,也不恒有高效的力矩利用率,两者与其状态密切相关.最后,以含两个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航天器姿态机动任务为例,对非对角奇异鲁棒操纵控制和优化控制进行仿真,检验了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输出特性对控制效果的影响.同时,根据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三维输出特性,借助一个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的优化控制,实现了航天器的三轴姿态机动.仿真结果显示,在优化控制过程中,单框架控制力矩陀螺始终具有力矩放大效应和高效的力矩利用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