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兴蒙造山带

兴蒙造山带

兴蒙造山带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20702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岩石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矿床会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兴蒙造山带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备、王树庆、胡晓佳等。

兴蒙造山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0702 占比:99.98%

总计:520822篇

兴蒙造山带—发文趋势图

兴蒙造山带

-研究学者

  • 徐备
  • 王树庆
  • 胡晓佳
  • 杨泽黎
  • 刘洋
  • 张祥信
  • 江思宏
  • 王文龙
  • 王炎阳
  • 赵华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海燕; 李英康; 张晨光; 高锐; 侯贺晟; 李文辉; 周毅; 常畅; 符伟; 庞永香; 崔涛
    • 摘要: 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作为古亚洲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拼合而成,其经历了大陆裂解、洋盆扩张、洋壳俯冲消减和碰撞拼合造山等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为了利用壳幔结构约束造山带演化的深部过程,跨越华北地块北缘、松辽—锡林浩特地块、兴安地块以及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和二连—贺根山缝合带,实施了一条520 km长的深地震测深剖面,获得了高质量的人工源大当量的宽角反射和折射地震资料,并采用地震动力学射线方法获得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1)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为6.15~6.3 km·s^(-1),Pn波速度为7.8~8.2 km·s^(-1);(2)地壳厚度约为36.1~42.2 km,最厚位置(~42.2 km)对应地表大兴安岭主峰,说明大兴安岭在此位置存在山根;(3)地壳速度在1.5~6.8 km·s^(-1)范围内,认为在该区地壳内不存在洋壳物质;(4)主要断裂带或缝合带位于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梯度带上;(5)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区具有明显的横向分区和纵向分层的特点.地壳内速度剧烈变化特征表明兴蒙造山带的地壳物质组成不均匀,尤其中下地壳,速度等值线起伏剧烈.这种复杂的地壳速度结构应该与中生代以来多板块汇聚引发的多期区域性伸展和挤压作用有关.
    • 胡晓佳; 杨泽黎; 王树庆; 赵利刚; 王文龙; 李敏; 段霄龙; 程银行; 杜亚龙
    • 摘要: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47.3±2.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45-3.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_(Hf)(t)值(+2.2-+11.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 朱永峰; 张云迪; 蒋久阳; 陆国隆
    • 摘要: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 丁成武; 戴盼; 聂凤军; 张照录; 彭云彪; 张更信; 亓辉; 申颖
    • 摘要: 图古日格金矿床是位于兴蒙造山带西端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矿床的矿石主要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两种,矿床的成矿年龄尚存在争议。本文对矿床蚀变岩型矿石中热液成矿阶段的绢云母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定年研究,获得坪年龄为(258.9±1.6)Ma(MSWD=0.69),等时线年龄为(259.2±2.9)Ma(MSWD=5.4),与前人获得的黄铁矿Re-Os等时线年龄((268±15)Ma)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结合矿区地质事实及前人研究结果,认为该矿床的成矿年龄可以限定在268~259 Ma。图古日格金矿床与矿区内的似斑状花岗岩(265 Ma)具有紧密的成因关系,属于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兴蒙造山带乃至整个中亚造山带,可能在二叠纪时期发育有一次与伸展背景下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事件,找矿潜力巨大。
    • 吴皓然; 李怀彬; 李腊梅; 黄华; 张征; 谢玉玲
    • 摘要: 内蒙古沙麦钨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或称兴蒙造山带),矿体主要赋存在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内,主要矿化类型为伟晶岩型和云英岩型。本文利用^(40)Ar/^(39)A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沙麦钨矿成矿阶段形成的白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38.4±0.84 Ma,对应的正、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7.32±0.73 Ma和137.35±0.73 Ma。所测坪年龄与正反等时线年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代表矿床钨矿体的形成年龄,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与沙麦地区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有关,这与区域上的成矿事件相吻合。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成果,认为沙麦钨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环境。
    • 丁成武; 戴盼; 江思宏; 郝金华; 张照录; 刘琦; 彭云彪; 张更信
    • 摘要: 图古日格金矿床是兴蒙造山带内的一个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矿床的矿化与矿区内的钙碱性花岗质岩浆活动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与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富碲金矿床比较少见;具有富碲特征的金矿床,在兴蒙造山带内也鲜有报道。本次研究通过矿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在图古日格金矿床矿石中发现了大量碲化物,包括碲金矿、六方碲银矿、碲金银矿和自然碲等,矿床中金的赋存形式主要为碲化物,其次为自然金和银金矿。图古日格金矿床的主成矿阶段(Ⅱ,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从早到晚可划分为Ⅱ_(1)、Ⅱ_(2)和Ⅱ_(3)三个亚阶段。Ⅱ_(1)阶段的矿物组合为粗粒黄铁矿+六方碲银矿+碲金银矿+自然碲+粒状方铅矿;Ⅱ_(2)阶段的矿物组合为细粒黄铁矿+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铅矿;Ⅱ_(3)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自然金+银金矿+脉状方铅矿。碲化物和硫化物共生组合显示,Ⅱ_(1)阶段成矿流体的lgf_(S2)为-13.5~-10.9,lgf_(Te2)为-10.5~-9.4;Ⅱ_(2)阶段成矿流体的lgf_(S2)为-16.7~-12.4,lgf_(Te2)为-11.2~-9.4。流体演化过程中发生的沸腾作用及含H_(2)Te气相流体的冷凝作用是诱发该矿床大量金、银碲化物从成矿流体中沉淀并富集的主要机制,也是造成该矿床成矿流体中的碲含量不均匀,并且出现自然碲+硫化物等不平衡矿物组合的原因。
    • 张渝金; 张超; 马永非; 杨涛; 刘艳; 杜继宇; 赵英利; 张建坤
    • 摘要: 古亚洲洋东段的具体闭合时限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时期的典型沉积剖面研究。近期,笔者在大兴安岭南段阿鲁科尔沁旗地区新发现一套保存较好的二叠-三叠系沉积序列,其详细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重点对上二叠统林西组和下三叠统老龙头组开展沉积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上二叠统林西组上部为一套湖泊相沉积,下三叠统老龙头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底部为冲积扇辫状河砾岩层。两套地层界线附近沉积环境发生剧变,气候从温暖湿润转变为炎热干旱,确定研究区林西组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长兴期,老龙头组沉积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短暂沉积间断。林西组砂岩重矿物含量丰富,类型多样,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基性岩浆岩、少部分变质岩及沉积岩;老龙头组砂岩重矿物类型少,原岩为中酸性岩浆岩和少量变质岩。林西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55±2Ma和255±1Ma,ε_(Hf)(t)=-22.84~+13.17,变化范围较大。老龙头组2个碎屑岩样品最年轻峰值年龄分别为248±1Ma和249±1Ma,ε_(Hf)(t)=7.95~11.28。结合重矿物、碎屑锆石和Hf同位素研究,确定林西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少量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具有复杂物源、远距离搬运再沉积的特征。老龙头组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具有周缘近距离搬运沉积的特征。通过区域对比上二叠统林西组与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碎屑锆石携带年代学信息,推测古亚洲洋东段沿着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在晚二叠世发生汇聚碰撞作用,古亚洲洋东段闭合作用至少持续至早三叠世,老龙头组沉积期发生强烈汇聚造山作用,老龙头组是古亚洲洋闭合板块碰撞作用的产物。
    • 那福超; 伍月; 宋维民; 马永非; 刘英才; 张广宇
    • 摘要: 内蒙古东部二连浩特-东乌旗一线出露的早古生代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恢复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东乌旗地区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定年结果显示,变辉石闪长岩成岩年龄为465±5Ma,片麻状角闪辉长岩为456±3Ma,表明该杂岩形成时限为中-晚奥陶世。地球化学组成上,东乌旗早古生代中-基性杂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重稀土元素,Eu负异常相对明显,相对富集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s),亏损Nb、Ta、Zr等高场强元素(HFSE),兼具MORB和岛弧玄武岩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弧玄武岩的印记正逐渐减弱,而MORB成分不断增加。岩浆来源于被俯冲流体为主、熔体为辅交代的地幔部分熔融。杂岩中的变辉石闪长岩ε_(Hf)(t)=8.27~12.03,片麻状角闪辉长岩ε_(Hf)(t)值为-2.12~1.10,总体呈现出早期亏损成分先出熔,后期富集成分再出熔的特征。结合区域岩石地层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东乌旗中-基性杂岩形成于弧后盆地初始裂解-不成熟弧后盆地阶段,兴安地块西部南缘的苏尼特左旗-锡林浩特-大石寨早古生代岩浆岩带和北侧的二连浩特-东乌旗早古生代岩浆岩带共同构成了古亚洲洋北缘早古生代弧盆系,其演化特征可以与地块东部进行类比。
    • 段明; 胡鹏; 闫国强; 张锋; 张永清; 陈文韬; 谢瑜; 李志丹
    • 摘要: 五道石门地区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部、浑善达克沙地以东。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亚造山带东部的兴蒙造山带,处于西拉木伦河断裂北部,属于西拉木伦缝合带。西拉木伦缝合带由柯单山、杏树洼、九井子等蛇绿岩残片构成,是探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和最终缝合位置的关键地区。由于兴蒙造山带内蛇绿混杂岩带众多,其时代和构造属性至今未达成共识,难以确定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及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拼合过程和时限。
    • 丁成武; 戴盼; 聂凤军; 张照录; 彭云彪; 张更信; 李大鹏; 申颖
    • 摘要: 对内蒙古图日格金矿区内的侵入岩开展了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图古日格矿区内的似斑状花岗岩、花岗岩、角闪石岩和蚀变闪长岩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64.5±1.4 Ma、278.7±1.0 Ma、280.6±1.3 Ma和288.0±2.6 Ma,均侵位于二叠纪.图古日格金矿床的成矿年龄(268~259 Ma)与矿区内的似斑状花岗岩的活动时间(276~265 Ma)相似,而且矿床的矿体均产出在似斑状花岗岩中或附近,指示它们之间可能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图古日格金矿床内的二叠纪侵入岩为一套双峰式侵入岩,矿区内的侵入岩都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均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Sr、Pb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轻稀土元素较富集和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较低的特点.这些侵入岩虽然具有类似俯冲带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但这可能仅仅反映了岩石源区受到了俯冲作用的影响,不足以制约其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双峰式侵入岩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图古日格金矿床及矿区内的二叠纪侵入岩形成的构造背景是碰撞后伸展环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