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亚洲洋

古亚洲洋

古亚洲洋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2732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古亚洲洋的相关文献由7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峰、胡兆初、辛后田等。

古亚洲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5.7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2732 占比:93.85%

总计:2911篇

古亚洲洋—发文趋势图

古亚洲洋

-研究学者

  • 刘建峰
  • 胡兆初
  • 辛后田
  • 迟效国
  • 张兴洲
  • 张超
  • 张进
  • 徐备
  • 徐学义
  • 时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路路; 舒广强; 王继春; 刘俊刚; 李冬均; 赵鑫; 陈璋; 刘志伟; 汤刚; 王双桃; 黎勤国
    • 摘要: 系统研究了内蒙古中部朱日和地区最新发现的奥长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中奥陶世洋壳俯冲作用给出制约。结果显示,奥长花岗岩形成于中奥陶世(472±3 Ma和466±5 Ma),富Si、富Al、富Na、贫K,高Sr、低Y和Yb,具正Eu异常、正Sr异常,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表现为典型的俯冲洋壳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奥长花岗岩的锆石ε_(Hf)(t)值为+8.8~+15.1,一阶段模式年龄(T_(DM1))为475~728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476~885 Ma。最新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显示,朱日和地区存在一个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带,表明至少在中奥陶世,朱日和日地区开始出现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的洋壳俯冲作用,而具有典型埃达克岩特征的奥长花岗岩所代表的岩浆侵位结晶活动正是对该洋壳俯冲事件的响应。
    • 梁帅; 翟富荣; 戴慧敏; 张艳飞; 刘凯; 仲米山; 陈垚; 刘金庆; 于新洋
    • 摘要: 【研究目的】黑龙江南部大贵屯一带位于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东部,为古亚洲洋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部位,开展小型或微观构造形迹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解析二大构造域的叠加与转换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的野外调查和镜下矿物变形特征识别,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历史以及两大构造体系叠加与转换的时限。【研究结果】提出大贵屯一带存在3期构造作用:一是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开裂扩张作用,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古亚洲洋闭合挤压造山作用,三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俯冲挤压造山作用。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形成褶皱与古亚洲洋闭合挤压期形成褶皱明显不同,不仅体现构造层次的显著差别,也体现了区域应力场转换过程。【结论】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期不仅形成褶皱,还形成了与此相匹配的脆性断裂,为研究古亚洲洋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作用,特别是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历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程海峰; 张正平; 段先乐; 刘广; 李慧; 孟庆涛; 杨菊; 朱炜; 提振海; 冯翼鹏; 苏朋涛; 范超
    • 摘要: 内蒙古北山造山带北部黑红山-园包山地区新厘定的石炭纪白山组火山岩对研究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分布于晚古生代额勒根乌兰乌拉蛇绿岩带两侧的石炭纪白山组火山岩无明显差异,该火山岩主要由玄武安山质、安山质、英安质、流纹质火山岩组成,在安山岩、英安质角砾熔岩中分别获得342±5.0 Ma、313±2.9 Ma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石炭世。该套火山岩相对富集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典型大陆岛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黑红山-园包山地区石炭纪白山组火山岩与额勒根乌兰乌拉蛇绿岩带代表的有限洋盆关系较小,该火山岩代表晚古生代北山北侧古亚洲洋洋壳向南俯冲过程中形成的火山弧,该火山弧的演化至少持续到晚石炭世。石炭纪白山组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的岩浆源区是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酸性火山岩主要为大陆地壳物质熔融的产物。
    • 张铁安; 刘宇奇; 高洪岩; 杜兵盈; 李成禄; 刘宇崴; 刘明伟; 王旭楠; 赵雨生
    • 摘要: 基于黑龙江地质矿产工作对黑龙江各时代矿产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需求,以近30年来黑龙江基础地质研究进展为基础,依据黑龙江最新地质构造划分方案,将黑龙江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重新划分为古亚洲洋成矿域(Pt3-P1)、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叠加成矿域(D1-P3)、蒙古-鄂霍次克洋成矿域(P2-K1早期)、古太平洋成矿域(D1-K1)、滨太平洋成矿域(K2-Q).对各Ⅰ级成矿单元(成矿域)影响时限、范围进行探讨,为东北地区找矿战略行动实施提供新的思路.
    • 胡晓佳; 杨泽黎; 王树庆; 赵利刚; 王文龙; 李敏; 段霄龙; 程银行; 杜亚龙
    • 摘要: 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南缘,是古亚洲洋与华北板块之间早古生代俯冲作用的岩浆记录,以往工作大多集中在岛弧侵入岩和东段白乃庙群火山岩,岛弧西部包尔汉图群火山岩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内蒙古达茂旗北部出露较完整的包尔汉图群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组成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以完善兴蒙造山带早古生代演化的认识。包尔汉图群火山岩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系列,其中英安岩获得锆石U-Pb年龄为447.3±2.5 Ma,为晚奥陶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组成上,火山岩均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Rb、Ba、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Ti元素,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类似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中基性火山岩为岛弧环境下遭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产物,并可能有大洋沉积物的加入;而中酸性火山岩偏低的Nb/U值(1.45-3.63)和明显亏损的锆石ε_(Hf)(t)值(+2.2-+11.0),显示其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新生基性下地壳。结合前人资料和新近研究成果,中酸性火山岩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集中在1637-839 Ma,佐证了包尔汉图岛弧可能存在与华北板块北缘具有亲缘性的前寒武纪陆壳基底,表明早古生代兴蒙造山带南缘属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即古亚洲洋以陆缘弧形式向华北北缘俯冲,形成了包尔汉图-白乃庙岛弧岩浆岩带。
    • 郝书清; 贾士影; 戎秀伟
    • 摘要: 兴蒙造山带北缘晚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尤其是洋盆的闭合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兴安地块南的乌兰复合岩体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窗口。对乌兰复合岩体进行了锆石U-Pb测年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确定了其形成时代与岩石成因,进而揭示了区域构造背景。乌兰复合岩体由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组成,前者构成了岩体的主体,成岩年龄为(312±2)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均具有全碱含量中等、富钾、过铝质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的高分异S型花岗岩,且细粒二长花岗岩的稀土含量偏低,负Eu异常更明显,显示了更高的分异演化特征;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及K),显著亏损Ba、Sr、Ti等元素,弱亏损Ta、Nb等元素,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指示二者来自于同一源区。乌兰复合岩体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演化有关,形成于洋盆闭合后的造山晚期伸展环境。
    • 杨文采; 苏美霞; 杨波; 吴艳君; 王勤燕; 郭广飞; 刘书钰; 孟晓玲; 陈勐韬; 施源; 彭中
    • 摘要: 本文通过综合地球物理资料,对上、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属性的研究,来分析内蒙古高原岩石圈的三维构造和物质运动。地体拼合属于岩石圈挤压力较小而作用期较长的造陆作用,以内蒙古中部地区为典型代表。此区域现今包括南阿穆尔-兴安地体西南部和锡林浩特两个元古宙地体,以及形成于太古宙的华北克拉通地体。索伦山-西拉木伦河断裂是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地体的缝合带。发生在二叠纪的锡林浩特和华北克拉通两个地体的碰撞拼合,造成古亚洲洋南支的封闭,同时也在两个地体之间,形成了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和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古亚洲洋封闭后,华北克拉通地体继续向锡林浩特地体下方陆-岛俯冲,形成了宽度为60~120 km的华北克拉通北缘俯冲带。此俯冲带地层向北倾斜,上地壳变形严重,岩石圈地幔破裂充水。锡林浩特地体在石炭纪处于南阿穆尔-兴安地体南方古亚洲洋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在二叠纪和华北拼合时又处于华南克拉通北方古亚洲洋南支俯冲的岛弧带位置,幔源岩浆侵入频繁。在中生代拼合后又处于地壳转变为拉张的阶段,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有增无减。由于幔源岩浆侵入作用时间长久,岩浆化学分异会更加彻底,锡林浩特地体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
    • 朱永峰; 张云迪; 蒋久阳; 陆国隆
    • 摘要: 古亚洲洋演化过程中在兴蒙造山带中形成了大量金属矿床。早古生代早期,古亚洲洋向北俯冲,形成了奥陶纪多宝山-铜山斑岩Cu-Au成矿系统;早古生代晚期,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并形成了晚奥陶世白乃庙Cu-Mo-Au成矿系统和志留纪别鲁乌图海底喷流块状硫化物成矿系统。古亚洲洋在晚古生代早期向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欧玉陶勒盖Cu-Au成矿系统。基本同时,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形成了晚泥盆世哈达门沟Mo成矿系统。早石炭世,研究区构造体制从岛弧环境逐渐转变为陆内伸展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豆荚状铬铁矿成矿系统和小型斑岩Mo-Cu成矿系统。
    • 唐克东; 鞠楠; 张大权; 张国宾; 冯玥; 孔金贵
    • 摘要: 古亚洲洋不是西伯利亚陆台和华北地台间的一个简单洋盆,而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打开和封闭的多个大小不一的洋盆复杂活动(包括远距离运移)的综合体.其北部洋盆起始于新元古代末—寒武纪初(573~522 Ma)冈瓦纳古陆裂解形成的寒武纪洋盆.寒武纪末—奥陶纪初(510~480 Ma),冈瓦纳古陆裂解的碎块、寒武纪洋壳碎块和陆缘过渡壳碎块相互碰撞、联合形成原中亚-蒙古古陆.奥陶纪时,原中亚-蒙古古陆南边形成活动陆缘,志留纪形成稳定大陆.泥盆纪初原中亚-蒙古古陆裂解,裂解的碎块在新形成的泥盆纪洋内沿左旋断裂向北运动,于晚泥盆世末到达西伯利亚陆台南缘,重新联合形成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晚古生代时,在现在的中亚-蒙古古陆内发生晚石炭世(318~316 Ma)和早二叠世(295~285 Ma)裂谷岩浆活动,形成双峰式火山岩和碱性花岗岩类.蒙古-鄂霍次克带是西伯利亚古陆和中亚-蒙古古陆之间的泥盆纪洋盆,向东与古太平洋连通,洋盆发展到中晚侏罗世,与古太平洋同时结束,其洋壳移动到西伯利亚陆台边缘受阻而向陆台下俯冲,在陆台南缘形成广泛的陆缘岩浆岩带,从中泥盆世到晚侏罗世都非常活跃.古亚洲洋的南部洋盆始于晚寒武世.此时,华北古陆从冈瓦纳古陆裂解出来,在其北缘形成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被动陆缘和中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沟弧盆系.志留纪腕足类生物群的分布表明,华北地台北缘洋盆与塔里木地台北缘、以及川西、云南、东澳大利亚有联系,而与上述的古亚洲洋北部洋盆没有关连,两洋盆之间有松嫩-图兰地块间隔.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华北地台北部发生弧-陆碰撞运动,泥盆纪时,在松嫩地块南缘形成陆缘火山岩带,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华北地台与松嫩地块碰撞,至此古亚洲洋盆封闭.古亚洲洋的南、北洋盆最后的褶皱构造,以及与塔里木地台之间发生的直接关系,很可能是后期的构造运动所造成的.
    • 张允平; 宋维民; 那福超; 刘英才; 赵雪娟
    • 摘要: 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程,置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宏观格架中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属于复合褶皱系.依据其主体特征,可以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地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的晚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地质特征,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的特征类同,早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板块汇聚后的大陆裂解有关,晚中生代叠加了大规模走滑和逆冲作用.东部地区,褶皱系的主体属于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西段的中生代陆缘弧盆系和大型走滑断裂带叠加在古欧亚大陆板块及古生代褶皱带之上,东段的中晚侏罗—早白垩世乌达-穆尔加陆缘褶皱-逆冲带被晚白垩世的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并覆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