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5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22014篇;相关期刊498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50种,包括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假性动脉瘤的相关文献由405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廉亭、杨铭、潘力等。

假性动脉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5 占比:5.83%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22%

专利文献>

论文:22014 占比:93.96%

总计:23430篇

假性动脉瘤—发文趋势图

假性动脉瘤

-研究学者

  • 马廉亭
  • 杨铭
  • 潘力
  • 郑玉明
  • 高云华
  • 黄岚
  • 卓忠雄
  • 陈庄洪
  • 余泽
  • 徐永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星; 谢明国
    • 摘要: 1一般资料患者,男,62岁,因“头痛1月+,加重伴头晕、眼花1周+”由门诊以“鞍区占位”收入住院,患者入院前外院磁共振示:蝶鞍区域、枕骨斜坡区域占位病变累及双侧桥前池、桥小脑角区。入院症见:头痛、头晕、眼花,无意识障碍;体格检查:共济运动相关实验、病理反射征及脑膜刺激征均为阴性,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行颅内血管CTA检查,图1A直箭显示蝶骨及枕骨斜坡骨质密度减低,骨质略呈膨胀性改变,图1B为颅内血管VR重建图,显示颅内血管未见确切异常。
    • 张楠; 张峰; 高翔; 邵嘉伟; 毕伟
    • 摘要: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47例医源性F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采用不同方法治疗FAP患者的有效率。术后进行3个月至1年随访,观察不良事件。结果10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7例成功,3例失败,其中2例转为外科手术,1例转为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11例患者行超声下局部凝血酶注射治疗(包括1例压迫治疗失败改行凝血酶注射治疗),其中2例凝血酶注射治疗失败,改外科手术治疗,总有效率81.8%(9/11)。31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包括4例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股动脉FAP切除+动脉壁破口修补术18例,自体大隐静脉补片成形术11例,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2例,总有效率100%(31/31)。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47例患者均未出现下肢功能障碍,无动脉瘤复发及下肢动脉缺血症状,疗效满意。结论超声引导下压迫、超声下局部凝血酶注射、外科手术均是治疗医源性FAP安全、有效的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 周亚东; 官云彪; 薛明; 郑学洵; 陈幸生
    • 摘要: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过程中发生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IFP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就诊并接受经股动脉穿刺入路手术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统计分析术后IFPA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纳入经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1605例,其中42例(2.61%)术后发生IFPA。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5.17,95%CI=1.92~13.93)、女性(OR=14.72,95%CI=6.06~35.78)、吸烟史(OR=20.90,95%CI=5.89~74.12)和置管溶栓(OR=6.25,95%CI=2.51~15.55)是IPFA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血管闭合装置(OR=0.03,95%CI=0.004~0.22)是IFPA发生的保护因素。42例IFPA患者中40例经超声定位手动按压破口治愈,2例通过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结论高龄、女性、有吸烟史及置管溶栓治疗患者经股动入路介入诊疗术后发生IFPA风险较高,应密切关注,早诊断早处理。采用血管闭合装置联合手动压迫可有效减少IFPA发生。
    • 何虎强; 罗泽恩; 施森; 曾宏; 孙晓磊; 张雷; 王伟明; 胥雄飞; 刘勇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致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采用经皮腔内治疗的1692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1845个穿刺点)的资料,观察术后及住院期间不同穿刺点及不同止血方式引起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结果假性动脉瘤的总发生率为4.12%(股动脉45例,肱动脉28例,膝下动脉3例)。逆行穿刺和顺行之间没有差异,但是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更高(7.98%),手动加压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率更高(5.25%vs 1.58%,P<0.05)。手动按压更常用于顺行穿刺和肱动脉穿刺。所有假性动脉瘤在诊断后均通过超声定位下再次按压,球囊辅助注射血凝酶,覆膜支架覆盖,弹簧圈栓塞等手术方式得到成功治疗,没有再次破裂病例。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手术时间和穿刺点钙化程度及首选对穿刺点的处理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围手术期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对腔内治疗ASO围术期并发症给予重视和及时、正规治疗,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假性动脉瘤,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廖鹏志; 杨根欢; 汪岩; 贾玉龙
    • 摘要: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与单纯开放手术治疗复杂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8例复杂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杂交手术组(n=10)和单纯开放手术组(n=8)。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股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杂交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单纯开放手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单纯开放手术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均无股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结论杂交手术和单纯开放手术对复杂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均安全有效。与单纯开放手术相比,杂交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 余薇; 梁高; 谢明国; 杨阳; 邬颖华
    • 摘要: 1病例简介男,53岁,主诉:睾丸炎治疗后双下肢水肿,乏力、头晕,逐渐加重。体格检查:双下肢水肿明显,呈凹陷性,伴皮肤瘙痒,右下腹部可扪及强烈搏动,听诊器闻及震颤明显。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见图1A,腹部血管超声见图1D。右髂静脉频谱多普勒见图1E。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1F)诊断明确后,使用分叉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上海微创,主体100 mm,分腿40 mm)行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经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和破口成功隔绝(图1G),术后第2天双下肢水肿明显缓解;术后第5天,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行下腔静脉滤器(贝朗临时滤器)植入术,摄片显示滤器位置满意(图1H)。
    • 李留江; 李国剑; 万嘉; 李兆祥; 杨金江; 杨镛
    • 摘要: 患者,男,50岁,因“超声检查发现右髂外动脉假性动脉瘤4 d”于2021年4月15日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5年,规律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可;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史6年,3年前经左上肢动静脉内瘘通路行血液透析,1个月前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结膜稍苍白,右侧腹股沟区轻压痛。肾功能检查结果示肌酐290μmmol/L,尿素氮15.02 mmol/L,血清碳酸氢盐16.5 mmol/L;DSA检查示右髂总动脉、右髂内动脉可见显影,造影剂充盈良好,右髂外动脉与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处可见造影剂外渗。DSA多角度造影考虑右髂外动脉与移植肾动脉吻合口漏,合并假性动脉瘤形成,大小约4.0 cm×2.0 cm(图1A)。经多学科会诊讨论后,拟行右髂总动脉“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移植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右髂外假性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备右侧移植肾动脉球囊扩张术)。
    • 刘佳; 温贤秀
    • 摘要: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选择性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最常见类型,由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延髓部、四肢、躯干、胸部及腹部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确诊后生存期一般为2~4年[1]。在我国,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大多因吸毒者长期静脉注射毒品所致[2]。
    • 李嘉琦; 闫东; 王家平
    • 摘要: 1临床资料患者女,57岁。全身水肿、心悸、胸闷、呼吸困难,门诊以“慢性肾衰竭”收住院。患者于2020年11月因“肾衰竭、心功能不全”在外院于右股静脉留置血透导管行血液净化治疗。余治疗不详。无外伤史。查体:心肺(-),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3 cm×2 cm包块,质韧,无压痛,听诊可闻及杂音。超声提示:探及包块处皮下见一囊性无回声结构,与股浅动脉通过管腔相通,内充满旋涡状双向动脉血流.
    • 方旭栋; 连碧珺; 李峰; 金杭阳; 曹治列; 符二; 邬一峰; 肖娜; 王全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钝性肾损伤后肾动脉假性动脉瘤(RA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解放军第九〇三医院诊治的1例和筛选1996—2021年期间文献报道且资料较齐全的35例钝性肾损伤后R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男28例,女7例,1例未报道性别;年龄(27.0±14.4)岁。报道RAP发病时间32例,诊断时间(14.0±12.5)d。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RAP多在钝性肾损伤后14 d左右形成,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和腰腹痛。36例患者中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5例保守治疗。除保守治疗的1例有RAP残留外,余均痊愈。保守治疗后痊愈的4例和选择动脉栓塞术治疗的31例二者间的瘤体最大径[(7.5±3.1)mm比(15.7±6.2)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钝性肾损伤后出现迟发性肉眼血尿或突发腰腹部疼痛应考虑RAP。增强CT和多普勒超声推荐作为首选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的“金标准”。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为一线治疗方案,截至目前保守治疗缺乏高等级证据支持,但在RAP最大径≤10 mm的无症状患者中可考虑选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