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髂动脉

髂动脉

髂动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3224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全国血管外科和组织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下肢血管疾病论坛、第四届中国西部医学影像学术大会暨新疆第七届放射学、第四届影像技术学术会议、第一届北京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等;髂动脉的相关文献由953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忠、吴庆华、唐小斌等。

髂动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1.6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3224 占比:98.26%

总计:13458篇

髂动脉—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龚皇博; 卢辉俊
    • 摘要: 髂内动脉主要供应盆腔肌肉及部分盆腔脏器的血供。栓塞一侧髂内动脉可能导致盆肌缺血,进而引起跛行;如栓塞双侧髂内动脉,发生盆肌缺血坏死及骶骨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将增大。因此,对于双侧髂动脉瘤患者,应尽量保留一侧髂内动脉。2020年8月,我科对1例腹主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内动脉患者采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liac branched device,IBD)成功重建一侧髂内动脉,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内漏,报道如下。
    • 舒畅; 李杰华
    • 摘要: 主髂动脉闭塞症(aortoiliac occlusive disease,AIOD)主要累及肾下主动脉和髂动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出现肢体坏死的紧急情况。AIOD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少见病因还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动脉炎等,常见的危险因素则有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1]。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对AIOD腔内治疗的现状和展望进行论述如下。
    • 余薇; 梁高; 谢明国; 杨阳; 邬颖华
    • 摘要: 1病例简介男,53岁,主诉:睾丸炎治疗后双下肢水肿,乏力、头晕,逐渐加重。体格检查:双下肢水肿明显,呈凹陷性,伴皮肤瘙痒,右下腹部可扪及强烈搏动,听诊器闻及震颤明显。腹主动脉CT血管成像见图1A,腹部血管超声见图1D。右髂静脉频谱多普勒见图1E。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1F)诊断明确后,使用分叉型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上海微创,主体100 mm,分腿40 mm)行一体式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经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和破口成功隔绝(图1G),术后第2天双下肢水肿明显缓解;术后第5天,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行下腔静脉滤器(贝朗临时滤器)植入术,摄片显示滤器位置满意(图1H)。
    • 刘晖; 胡忠洲; 陈忠; 唐小斌; 寇镭; 吴章敏; 王盛
    • 摘要: 目的:探讨杂交技术治疗髂股移行处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股动脉内膜剥脱联合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的72例髂股移行处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2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5.96±8.8)岁。采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24及60个月一期通畅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踝臂指数(ABI)由术前0.37±0.18提高至术后0.92±0.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3.9%(10/72)。30d病死率为零。平均随访时间3045.50(2052.50,4053.00)d。全因死亡率为12.5%。应用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4.29±2.77)%,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8.57±3.8)%,术后60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9.71±4.84)%。结论:杂交技术治疗髂股移行处塞性病变早期结果满意,为治疗髂股移行处闭塞性病变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 邱昌涛; 郭世奎; 张剑; 张鹏; 孔瑞泽; 刘彧; 李郭三; 龚昆梅
    • 摘要: 患者,女性,50岁,因“胸闷气短2周余”于2021年11月8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在外院行椎管减压、腰椎间盘摘除、Cage植骨融合、置入钉棒系统固定术,术后即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晕厥等症状而转入ICU抢救,予输血浆、悬浮红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20 d前因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而转至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7.9°C,心率104次/min,一般情况差,贫血貌,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94 g/L,乳酸脱氢酶432 U/L,总胆红素31.5μmol/L,直接胆红素17.4μmol/L,脑利钠肽3950 ng/L。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增大,左室内径正常高限,右房右室扩大,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下腔静脉增宽,肺动脉收缩压约68 mmHg(1 mmHg=0.133 kPa),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为61%。CTA提示右侧髂动脉和下腔静脉间见异常沟通,异常血管影伴瘤样扩张,大小约2.6 cm×3.4 cm(图1A)。
    • 吴婷; 张永红; 钟水生
    • 摘要: cqvip:患者男,52岁,1月余前因左顶叶脑出血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继发性脑积水,外院治疗效果欠佳而转入我院;既往接受二尖瓣置换术,术后持续服用华法林6个月。查体:浅昏迷状态,留置胃管、尿管,体温37.6°C,脉搏82次/分,呼吸19次/分,四肢肌张力低。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3.7×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70%。腹部超声:右下腹8.02 cm×6.42 cm×6.03 cm囊性局限性无回声包块,与髂内动脉相连(图1A),瘤颈小,起始部细窄;CDFI及频谱图像均于收缩期见血流信号自髂内动脉射向瘤体,舒张期未见明显彩色血流(图1B);超声提示:右下腹巨大囊性包块,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可能。
    • 黄钰清; 吴盛正; 陈祥慧; 单雪霞; 林星禧; 张立业; 周璇; 吕发勤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穿刺活检装置制备髂动脉破裂出血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实验动物五指山猪9只,均为雄性,体质量为(14.06±0.31)kg.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导管给予限量补液及麻醉维持.经颈总动脉穿刺置管并连接压力换能器,通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率.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穿刺活检装置在实验猪的一侧髂动脉进行穿刺,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建模前后髂动脉管腔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腹腔及腹膜后积血量.出血30 min后处死动物并进行解剖,采集两侧髂动脉血管标本.结果 建模后9只实验动物均出现髂动脉破裂出血,较建模前血压降低[收缩压:(120.33±16.69)mmHg vs(84.56±13.43)mmHg,P<0.05;舒张压:(75.11±16.57)mmHg vs(59.44±19.01)mmHg,P<0.05],心率增快[(77.89±22.98)次/分vs(111.33±26.18)次/分,P<0.05],符合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建模后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髂动脉内血流变细、动脉塌陷,较建模前髂动脉内径减小[(0.39±0.63)cm vs(0.22±0.54)cm,P<0.05)、腹腔内无回声区逐渐扩大[(0.13±0.12)cm vs(3.03±0.99)cm,P<0.05].解剖后可观察到腹腔及腹膜后出现巨大血凝块,大体标本可显示髂总动脉破裂口.结论 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方法可以建立实验猪髂动脉破裂出血模型,方法简便易行,模型稳定,成功率高.
    • 郭连瑞; 张建; 汪忠镐; 郭建明; 李杨; 李立强; 邢月浩; 管清华; 佟铸; 崔世军; 谷涌泉
    • 摘要: cqvip:在外周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治疗中自膨式裸支架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而自膨式覆膜支架在股腘和主髂动脉病变的使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在某些特殊解剖部位的病变,由于临近动脉分叉和重要的分支血管,常需要支架的精准定位,同时还需要避免血管破裂,球扩式覆膜支架的应用展示其独特优势。本文探讨其在外周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体会。
    • 贾晓茜; 郭建新; 朱书萌; 田倩; 孙精涛; 姚悦; 王怡名; 史医蕾; 徐文婷; 张向利
    • 摘要: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联合髂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一站式扫描对髂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行肾移植术前评估的患者273例,其中行CTA 一站式扫描者为联合组(162例),行单独髂动脉扫描者为对照组(111例).测量并比较2组髂动脉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和住院时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右侧髂总动脉主观评分高于对照组(3.93±0.26 vs 3.85±0.36,PP =0.042),右侧髂内动脉CT值高于对照组[(338.58±78.29)HU vs(316.96±79.52)HU,P = 0.047];所有分段的对比噪声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有效辐射剂量较对照组减少约30%;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8.53±3.35 vs 10.54±3.92,P<0.001).结论 设备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推荐肾移植术前评估选择冠状动脉加髂动脉联合扫描,能保证图像质量,减少对比剂剂量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对肾脏终末期患者有重大临床意义.
    • 秦怡; 于同; 高庆强; 李晓强; 戴玉田; 冉峰
    • 摘要: 目的 评估血管腔内重建治疗因髂动脉病变引起的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经动脉造影确诊的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8例,进行术前评估后行髂内动脉或髂总动脉腔内血运重建术,术后3个月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8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出现特殊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置人髂总动脉支架,2例置入髂内动脉支架,患者手术后阴茎肱动脉压力指数、勃起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6个月勃起功能评分较术后3个月时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 血管腔内重建治疗可以改善阴茎动脉血供,从病因学上解决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问题,随访期内未有特殊并发症及出血事件报道,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