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颅底

颅底

颅底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6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5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9020篇;相关期刊274种,包括解剖与临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国际暨全国第十二届头颈肿瘤学术大会、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第三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学术大会等;颅底的相关文献由249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秋航、吴震、张俊廷等。

颅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5 占比:1.4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9020 占比:98.56%

总计:49734篇

颅底—发文趋势图

颅底

-研究学者

  • 张秋航
  • 吴震
  • 张俊廷
  • 万经海
  • 刘文博
  • 晁晓东
  • 薛菁
  • 于春江
  • 张力伟
  • 王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简莉
    • 摘要: 低颅压头痛共分为2类[1],继发性和自发性低颅压头痛,诊断依据脑脊液压力降低(<60mmH_(2)O)。其根本病因“液”的减少,或造成脑组织下沉移位,从而导致颅底的痛觉敏感结构和硬脑膜、动脉、静脉、神经等受到牵拉所引发的疼痛[2];或腰穿后造成的“液”的外漏;或严重感染、中毒、剧烈运动等造成“液”被迫吸收[3-4]。
    • 刘娟; 刘全; 王欢; 孙希才; 余洪猛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的解剖标志及毗邻关系,为该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对6例(12侧)新鲜尸头进行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解剖,寻找该入路的解剖标志,观察该入路的毗邻关系,了解其解剖变异。结果内镜下经口入路时,咽上缩肌和翼内肌是进入茎突前间隙的解剖标志,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是进入茎突后间隙的重要解剖标志。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茎突后间隙的许多重要血管和神经,如颈内动脉、咽升动脉、颈交感干和第Ⅸ、Ⅹ、Ⅻ对颅神经。此外,我们观察到2例咽旁段颈内动脉走行变异的现象。结论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充分暴露咽旁间隙,解剖层次清晰,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可作为定位茎突后间隙的解剖标志。仔细辨认解剖标志有利于准确定位及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颈内动脉走行变异是该入路需要注意的事项。
    • 张广涛; 蔡洪庆; 赵兵; 何洁; 王嘉炜; 李学记; 万经海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底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0例颅底SFT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1例。随访10例,随访时间27~72个月,放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高于未放疗组(12.50 vs 5.50个月,P=0.01),但中位OS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42.00 vs 30.50个月,P=0.50)。结论颅底SFT恶性高,易复发、转移。首选手术治疗,术后推荐辅助放疗,靶向、免疫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 王奎吉; 赵国强; 王平; 王成硕; 张罗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经眶外侧壁到达中颅窝的解剖进路,明确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 观察10例颅骨标本,定位重要的骨性解剖标志。内镜下解剖5例(10侧)新鲜冷冻尸头标本,采用经眶进路到达颅中窝。结果 内镜下经眼眶外眦切口进路,磨除蝶骨大翼可以获得进入中颅窝的通道,清晰显露颞叶、海绵窦外侧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半月结及其分支神经、岩尖部、脑膜中动脉、岩浅大神经等重要结构。解剖定位标志包括眶骨缘、泪孔、眶上裂、眶下裂、颞肌、海绵窦外侧壁、颞骨岩尖等。结论 内镜经眶外侧壁进路可以进入中颅窝,显露海绵窦外侧壁、颞极、颞骨岩尖等重要结构,为处理中颅窝及颅眶沟通区域病变提供新的选择。
    • 薛凯; 刘全; 张焕康; 赵可庆; 顾晔; 宋小乐; 孙希才; 余洪猛
    • 摘要: 目的 探索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自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内镜下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附4例典型病例。结果11例患者为接受单纯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的病例,其中8例(72.3%)为恶性肿瘤转移至咽后淋巴结,1例(9.1%)为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1例(9.1%)为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良性病变,1例(9.1%)为良性病变累及咽旁间隙。9例(81.8%)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1例(9.1%)为肿瘤近全切除,1例(9.1%)为咽后淋巴结部分切除。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可安全有效处理累及咽旁间隙、咽后间隙、颞下窝及颅底的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赵建辉; 李锐; 刘剑锋; 赵宇; 杨大章; 张黎; 于炎冰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颅底外科中心近5年的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颅底外科中心2016年8月1日~2021年8月1日间接受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患者共225例,调阅纳入研究患者的病历和相关影像学资料,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结果在225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患者中有6例(2.7%)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大血管损伤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大脑前动脉损伤1例),爆发性颅内感染1例,颅内多发性肿瘤种植转移1例,颅底重建移植物大面积坏死1例。结论 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对于有经验的颅底外科团队而言是安全的,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低,严重并发症的处理仍具有挑战性。
    • 王飞; 苏贺先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器联合微型电刀在颅底脑膜瘤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外科病区收治的125例颅底脑膜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使用超声吸引器联合微型电刀切除肿瘤,对照组采用普通吸引器联合弹簧剪刀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包括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情况,术中切除效果,症状好转情况,以及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指标明显好转,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日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81,t=61.757,t=87.446,t=22.051;P<0.05)。两组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差异显著(Z=-6.702,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中肢体功能障碍、失语及癫痫改善比例较术前明显提高,对照组仅肢体功能障碍方面改善明显;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失语及癫痫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6,χ^(2)=4.383;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390,P<0.05),而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Z=8.036,P<0.05)。结论:超声吸引器联合微型电刀对颅底脑膜瘤患者的切除效果更好,并能促进临床症状恢复,减少疾病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罗贺丹; 张浩南; 胡帅; 卢绪论; 王楠; 苗延巍; 刘爱连; 林良杰; 宋清伟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激发次数和图像空间采样重建算法(image reconstruction using image-space sampling,IRIS)对颅底多次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ulti-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MS-EPI DWI)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49例,年龄(42.00±19.39)岁,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单激发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single-shot echo planar imaging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SS-EPI DWI)序列和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分别为8、6、4、2)。测量计算两侧小脑和脑干脑桥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两位观察者采用五分评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Kappa检验评价两位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使用Friedman检验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ADC、SNR、CNR及主观评分与SS-EPI DWI序列的差异性。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行后续多重比较并对P值做Bonferroni校正。结果两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Kappa=0.795、0.871、0.782、0.880、0.847)。MS-EPI DWI序列不同激发次数间比较,两侧小脑A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当激发次数为8时,MS-EPI DWI序列左脑桥脑干处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4、2时两侧脑桥脑干ADC小于SS-EPI DWI序列(P<0.05);当激发次数为8、6、2时,MS-EPI DWI序列两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及主观评分均大于SS-EPI DWI序列;其中当激发次数为6时,左侧小脑和脑桥脑干SNR、CNR和右侧小脑SNR、CNR,右侧脑桥脑干SNR及主观评分较SS-EPI DWI序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S-EPI DWI序列相比,基于IRIS的MS-EPI DWI序列具有SNR较高、几何畸变小等优势。对于颅底部成像,临床推荐使用MS-EPI DWI序列激发次数为6次。
    • 喻国冻; 何承诚; 张田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在鼻颅底外科临床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临床资料选取垂体瘤疾病患者1例,从放射科图片归档和通信系统中调取其影像资料。使用Mimics软件将患者鼻-鼻窦-颅底CT元数据重建成3D数字模型。根据兴趣层面将模型切割为可观察内部解剖结构的子模型。利用3D打印机制作模型,将兴趣层面的CT影像打印、裁剪并与模型贴合。最后,校验解剖模型的准确度。结果以此方法成功制作鼻-鼻窦-颅底的3D数字模型和3D打印模型,同时在模型截面上复合了CT影像图片,可准确、清晰地还原显示鼻窦和颅底的内、外部的结构。结论3D打印技术制作的解剖模型有助于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耳鼻喉科鼻-鼻窦-颅底临床解剖和影像,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 刘绍昆; 王振霖
    • 摘要: 颅底的筋膜结构是颅底区域最为复杂的结构之一,分隔出了众多的筋膜间隙,其有助于术者在传统的开放式入路手术中对自外侧向中线方向的颅底解剖层次的理解。同时,在颅底外科手术中更是起着重要解剖标志的作用。近20年来,颅底外科的技术和理念出现了重大变革,从以往的开放式入路手术发展到如今占据主流的内镜经鼻或经口手术。但颅底筋膜结构的研究依然存在很多争议,其在内镜经鼻或经口手术入路中的应用解剖学认识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近20余年来的颅底筋膜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