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
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

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4-22

主办单位:《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切迹入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rn 方法:2009年1月~2010年9月,51例单侧甲状腺病变分别采用2种入路行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其中胸骨切迹入路27例,经胸骨上窝入路24例,分别记录其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手术相关不良事件等。rn 结果: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胸骨切迹组手术时间、探查甲状腺时间分别为(13.9±6.0)min、5 min(2.0~20.0min)明显长于胸骨上窝组(11.0±2.4)min(t=2.136.P=0.035)、2.5 min(2.0~5.0 min)(Z=3.490,P=0.000)。胸骨切迹组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分别为(22.0±11.8)g和2 cm(2.0~2.5cm),与胸骨上窝组(17.4±10.3)g(t=1.474,P=0.147)和2cm(1.7~2.8 cm)(Z=0.284,P=0.777)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rn 结论:经胸骨切迹入路与胸骨上窝人路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有相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TBD在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1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TBD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肝功能恢复情况、黄疸消退时间和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本组穿刺成功率100%,置管成功率97.4%,血液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明显降低。黄疸在2周内基本消退,引流胆汁中混有血液17例,脱管7例。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TBD治疗梗阻性黄疸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探讨全腹膜外腹腔镜免钉合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自2009年7月~20lO年5月用巴德3DMax补片完成32例腹股沟疝修补。单侧斜疝25例,直疝4例,双侧斜疝2例,直疝伴斜疝1例。用镜推法建立手术空间,内侧过中线2cm,外侧到髂前上棘,上缘过联合腱2cm,下缘到精索血管与输精管分离后。补片放置到位,防止边缘卷曲。游离下的疝囊放置于补片的腹腔侧。rn 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50~150min,平均70min。有2例阴囊血清肿,2例皮下气肿,无严重并发症。整理资料前对32例进行了电话访问,术后10~1月,无复发,无明显的局部疼痛和紧张感。rn 结论:用巴德3D Max补片行腹腔镜免钉合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安全可靠。
  • 摘要:外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微创的观念和技术,它们应该象无菌观念和无菌术一样成为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需要微创,外科应该微创,外科也能够微创,但不能单纯为了微创而微创。微创不但是相对的,同样也具有双重性,只能作为一种追求,而不能强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外科的第一目标是为了去除疾病,前提是保证安全和效果,而微创应该是其最后考虑的要素。微创外科应该是在微创观念指导下的外科,微创理念和技术促进外科向微创化发展,微创发展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为一个专业学科,而是要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 摘要:据WHO资料,恶性肿瘤的死亡已占人类死亡总数的13%,超过心血管疾病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接近半数的人群在其生命中有患肿瘤的危险(男性约44%,女性39%);2030年预计新增肿瘤病例超过250万例(2008年的2倍)。而我国肿瘤诊治的现状并不乐观,表现在5年生存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医生缺乏专业培训,各学科间缺乏协作;预防意识不够,早期诊断率低;化疗疗效达到瓶颈,新药开发有限;过度治疗严重;对引进耗资巨大的设备过于热心等。
  • 摘要:随着先进手术设备和器械的研发(如超声刀、腔内切割钉合器、结扎夹等)和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以及手术技巧的提高,腹腔镜在脾脏外科已有较广泛的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以其创伤小、美观、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被认为是治疗脾相关血液病的标准术式。然而目前国内外开展LS在处理脾蒂时常规采用腔内切割钉合器(Endo—GIA)或分离各支血管后结扎夹夹闭,该法价格比较昂贵,限制了LS在国内的普及。我们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确定脾脏血管的走行、分支类型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据此指导采用丝线脾蒂内结扎法进行LS,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了病人经济和心理负担,更符合中国国情。
  • 摘要:众所周知,乳腺癌的治疗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像外科其他领域一样,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许多疾病的治疗均已步入微创时代的今天,乳腺癌的治疗同样值得期待。所谓“微创”是针对于传统模式而言,不同的时代也赋予“微创”不同的含义。时下是指在保证治疗疗效不逊于传统治疗的前提下,使手术创伤(或患者付出的代价)最小化。将来或可达到无需手术而实现“无创”之理想。
  • 摘要:肝肿瘤(Tumor of liver)分良性和恶性两种,良性肿瘤少见,恶性肿瘤常见的是肝癌。它又分为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和继发性肝癌(Secondary liver cancer)。后者又称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cancer of liver)。临床上继发性肝癌虽较原发性肝癌多见,但原发性肝癌(下称肝癌)实际上更具有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肝癌发病率逐年增长,据美国癌症学会(ACS)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分析报告,2007年-2008年,全球被确诊为肝癌新发病例约711128例,因肝癌死亡的病例为613071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6位和第3位。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位。因此,严重威协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近年来,肝癌的主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已被明确。尽管如此,最近几十年内,肝癌患者生存率仍然没有显著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多数患者在被诊断时已为晚期和(或)存在合并症,故疗效不佳。因此,对肝癌,尤其是对小肝癌进行早期诊治是临床诊疗和预后的关键。
  • 摘要:肝外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占全国胆石病人的5%-29%,平均18%.肝外胆管结石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仍以外科治疗为主。传统方法是行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当今,95%的胆囊结石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75%的胆管结石可行内镜下乳头切开(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或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或在腹腔镜下经胆道镜取出。术后胆总管残留、再发结石可经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取出。三镜联合已经成为当今诊断、治疗胆道疾病十分有效的微创外科技术。在有条件的医院,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70%、90%均可微创外科技术完成,治疗成功率已达97.79%。本文将对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着重探讨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从18世纪人类开展手术治疗腹股沟疝至今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从20世纪60年代Francis Usher(1908-1980)使用Marlex网修补切口疝和腹股沟疝至今已经50余年的历史了;从1997年在中国开展第一例Per-Fex Plug手术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至今已经14年的历史了。时光荏苒,在疝治疗学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原始手术,传统的Bassini术式、变化的McVey术式、对解剖要求严格的Shouldice术式等传统缝合技术发展后,进入了Lichtensteinde崭新的无张力时代;之后Per-Fix Plug以其较少的解剖分离、简便快速的手术方法,极低的复发率成为了全世界疝外科医生的首选术式:在美国以年手术30万例领先于其他术式。目前中国的疝外科领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接受了现代“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同时这些外科医生也在不断地应用这个概念去治疗疝病人,手术数量应该已经达到了一年几十万例。无疑,Per-Fix Plug术式已经成为腹股沟疝治疗的“金标准”。
  • 摘要:目前腹腔镜技术已可应用于除肝移植外的几乎所有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上,无论是根治性手术还是各类姑息性手术,其开展范围正逐渐扩大,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腹腔镜胃癌手术腹腔镜技术用于胃癌手术已有10余年的历史。Ohgami等1994年首次报道了局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Kitano等1994年首次报道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Uyama等1999年报道了腹腔镜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包括腹腔镜下行全胃切除和D2淋巴结清扫。由于其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因而,在我国逐步开展起来。腹腔镜胃癌手术根据肿瘤范同或性质不同,可分为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腹腔镜作为一种微创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女性不孕的临床诊治领域。不孕的发病逐年增加,目前育龄夫妇的发病率约10%,其中女性不孕因素占40%-60%,主要集中在输卵管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排卵障碍和子宫病变四个方面。
  • 摘要:神经内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10余年来。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神经内镜技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单纯内镜手术到与包括神经导航、立体定向、超声、激光、功能定位等多种神经外科新技术的联合应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基本覆盖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现已成为许多神经外科医师的有力工具。颅底神经系统疾病,因与脑干、重要的血管及颅神经相毗邻,关系密切,是现代神经外科治疗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神经内镜以其术式简洁、术程短、操作空间小、无需脑牵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而备受神经外科医师的青睐。其相关研究进展较快,在颅底手术领域的应用研究亦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目前神经内镜对位于前颅窝底鸡冠到枕骨大孔前缘以及颅颈交界区腹侧颅底中线肿瘤的切除已经成为颅底神经外科的研究热点,其对颅底疾病的诊疗包括前、中、后颅窝诸如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胆脂瘤、脑膜瘤、脑脊液漏以及颅颈交界区等部位的病变。随着内镜设备的改进、创新和医师对内镜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神经内镜治疗颅底疾病的适应症将会越来越广,手术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药物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效果。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0年3月3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资料。在全麻下实施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根据全麻维持药物的不同分为2组:A组(吸入异氟烷)和B组(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每组15例。rn 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15±7)ml与B组(12±8)ml无统计学差异(t=1.093,P=0.284)。A、B组尿量分别为(767±285)ml和(738±260)ml,无统计学差异(t=0.291,P=0.773)。A组输液量(1430±391)ml与B组(1367±352)ml无统计学差异(t=0.500,P=0.621)。A、B组拔管时间分别为(10±5)min和(9±5)min。无统计学差异(t=0.479,P=0.637)。2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麻醉诱导、维持和拔管过程中循环系统稳定。2组在麻醉前、插管后1 min、术中50 min、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插管后1 min和术中50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这种差异无临床意义。2组各有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无动脉瘤破裂或颅内动脉栓塞等并发症。rn 结论:无论吸人异氟烷,还是静脉输注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吸入异氟烷,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颅内动脉瘤微创栓塞术的全麻维持。
  • 摘要:目的:探讨硝酸甘油控制性低血压对罗库溴铵靶控输注系统效能的影响。rn 方法:选择全麻下择期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手术40例,随机分为D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诱导后TCI输注系统(Szenohradszky模型)泵人罗库溴铵,靶控浓度采用逐渐递增方法,依次为800,1200,1600,2000,3000ng/ml。浓度变化前取血并记录相应药效,3000ng/ml达稳态后在15,30,45,60min取血样。以HPLC/MS/MS测定罗库溴铵的血浆实际浓度,计算并比较两组的MDPE、MDAPE和摆动度。rn 结果:两组取靶控浓度3000ng/ml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靶控输注系统性能的评价,对照组的MDPE,MDAPE和摆动度分别为-3.17%,8.67%和14.42%,DH组的MDPE为1.5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MDAPE和摆动度偏离明显增大。分别为20.5%和1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硝酸甘油控制性低血压可影响采用Szenohradszkay参数的罗库溴铵TCI输注系统的准确性。
  • 摘要:超细胃镜经鼻插入可减少因接触舌根、刺激咽喉反射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等不适,但由于与普通胃镜之间在镜身外径、钳道内径等参数上存在差异,超细胃镜的操作性、图像质量及组织活检等仍是临床医师和内镜医师所担忧的问题。本文就超细胃镜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耐受性、安全性、准确性及其辅助下诊疗技术的现状做一综述。
  • 摘要:随着腹腔镜下技术的提高,器械的改善,腔镜下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我们最近收治1例胆囊结石合并巨大食道裂孔疝的病人,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丁××,女性,67岁,因上腹部反复发行性疼痛5年,B超提示胆囊结石入院。诉平卧时剑突下胀痛,进食有轻度哽咽感,伴返酸、暖气,无烧灼感;10年前因返酸、暖气在外院行钡餐检查提示:食道裂孔疝。入院体检中除发现轻度肺气肿体征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入院后胃镜检查中镜体无法进入胃体和胃底,考虑食道裂孔疝。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平卧位提示食道胃连接部位正常,部分胃于食道前壁进入胸腔,肝胆胰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卵巢创面采用电凝或缝合止血方法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应用随机分组法将2006年3月~2010年3月我科因卵巢囊肿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的150例分为2组,术中创面止血采用缝合法或电凝法,其中单侧缝合组37例,双侧缝合组38例,单侧电凝组39例,双侧电凝组36例。于术前1个月及术后第6个月月经第3天上午抽血查基础性激素水平(FSH、LH、E2),同时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卵巢大小、卵巢间质动脉血流的收缩期峰值(PSV),窦卵泡数(F0),以评判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rn 结果:4组术前一般情况和卵巢储备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术后卵巢功能评价:术后6个月双侧卵巢囊肿电凝组FSH、E2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单侧卵巢囊肿不论电凝组还是缝合组FSH、E2均无明显改变(P>0.05)。单侧卵巢囊肿的缝合组和电凝组术后FSH、E2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均>0.05),而双侧卵巢囊肿电凝组术后FSH、E2的水平明显高于缝合组(P均<0.01)。电凝组术后卵巢大小、PSV、F0较缝合组明显减少(P<0.01)。单侧卵巢囊肿中,电凝组囊肿侧的窦卵泡数较正常侧明显减少(t=7.87,P<0.01)。但缝合组中囊肿侧和正常侧窦卵泡数差异无显著性(t=1.45,P>0.05);电凝组囊肿侧术后窦卵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而缝合组术后窦卵泡数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4组共发生卵巢储备功能减退6例,均发生在双侧卵巢囊肿电凝组。rn 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中用电凝法进行卵巢创面的电凝止血,可造成术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建议术中避免使用电凝止血法,采用缝合法进行卵巢创面的止血整形。
  •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后老年妇女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特点。rn 方法:1999年1月~2008年12月,179例60~89岁的老年妇女因绝经后子宫出血或B超提示官腔异常入院,经宫腔镜检查与病理诊断,142例患有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37例子宫内膜正常。本文回顾性分析142例子宫内膜病变的特点,根据子宫内膜病变性质分为良性组108例、恶性组34例,并对两组间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孕产次、子宫大小与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比较。rn 结果:子宫内膜良性病变108例,包括子宫内膜息肉59例(41.5%)、萎缩性子宫内膜炎29例(20.4%)、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7.0%)、子宫内膜增殖症6例(4.2%)、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4例(2.8%);子宫内膜恶性病变34例,包括子宫内膜癌32例(22.5%)、子宫肉瘤1例(0.7%)、子宫内膜间质肿瘤1例(0.7%)。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的比较:2组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和孕产次无统计学差异;恶性组子宫大小及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组[(74.0±6.2)cm3 vs.(44.2±6.8)cm3,t=22.742,P=0.000;(15.2±7.3)mm vs.(11.3±5.7)mm,t=3.228,P=0.001]。rn 结论:绝经后老年妇女的子宫内膜病变主要是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萎缩性子宫内膜炎。恶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子宫大小、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是诊断老年妇女恶性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近10年来腹腔镜用于女性不孕症诊治的变化及进展。rn 方法:回顾分析比较本院I组与II组采用腹腔镜诊治的1362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rn 结果:(1)1362例不孕症患者经腹腔镜诊断各种盆腔病变1271例,占93.32%;盆腔病变中,盆腔炎症患者740例,占58.2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9例,占25.10%。(2)2686条输卵管经腹腔镜下通液检查,发现阻塞输卵管842条,占31.35%;其中伴盆腔炎症746条,占88.60%。(3)II组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较l组明显增多,部分病例的镜下手术作为试管婴儿胚泡移植前的辅助治疗。(4)对部分输卵管阻塞者行输卵管伞口扩张术或输卵管造口术后,输卵管再通率为43.63%。rn 结论:近10年来,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仍旧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前2位盆腔病因;盆腔炎症是引起输卵管阻塞的首要原因。对盆腔炎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原因和早期诊治的研究,对女性不孕症的预防和诊治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成为其重要的辅助诊治工具,并将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 摘要:本文对腹腔镜下系统盆腔淋巴结清扫及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进行了阐述。漏斗韧带3cm处至阔韧带处外3cm以上处剪开腹膜,延此切口钝锐性分离暴露三个间隙:①输尿管与髂内动、静脉,子宫动、静脉间隙;②脐闭锁动脉、膀胱侧窝与肛提肌、闭孔神经间隙;③髂总,髂外动、静脉与腰大肌。髂骨间隙。
  • 摘要:目的:观察子宫内膜息肉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中的发生率。rn 方法:2008年2月-2010年5月,对431例不孕患者同时进行腹腔镜及官腔镜检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腔镜及病理结果证实,并根据r-AFs标准进行分期。子宫内膜息肉经宫腔镜和病理确诊。rn 结果:431例不孕患者中有158例经腹腔镜及病理活检证实有卵巢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组),另外273例经腹腔镜证实不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不孕年限无统计学差异。内异症组158例患者中有108例(68.35%)合并子宫内膜息肉,而对照组273例患者中有56例(20.51%)合并子宫内膜息肉,有统计学差异(p<0.001)。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r-AFS分期和病变类型(卵巢型和腹膜型)无关。rn 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中发生率明显增加,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重要影响因素,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 摘要: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TEP)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探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各自优缺点。rn 方法: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252例成人腹股沟疝病人临床资料,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TAPP组、TEP组及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组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2月,对比研究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术后慢性疼痛、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恢复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及术后远期疝复发等各组间的差异。rn 结果:252例患者中168例腹腔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其中243例病人得到随访,腹腔镜镜手术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术后恢复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恢复正常生活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P<0.01),术后局部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放组。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无论是TAPP还是TEP都是安全可行的,在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局部皮肤感觉障碍、术后复发率等方面方面要明显优于Lichtenstein术式。而且,在双侧疝修补及发现对侧隐形疝方面腹腔镜术式中TAPP术具有更明显优势。但是腹腔镜疝修补术手术费用较高,难以广泛开展,相信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微创概念的认可,腹腔镜疝修补术肯定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