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

手术入路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359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2篇、会议论文340篇、专利文献740157篇;相关期刊662种,包括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4种,包括第六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等;手术入路的相关文献由1007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春江、李涛、卢亦成等。

手术入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2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34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740157 占比:99.52%

总计:743719篇

手术入路—发文趋势图

手术入路

-研究学者

  • 于春江
  • 李涛
  • 卢亦成
  • 张新中
  • 杨军
  • 王忠诚
  • 陈立华
  • 丁学华
  • 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璐; 王仁崇; 谢友; 胡居正; 温定付; 杨通池; 黄书钟; 石展英
    • 摘要: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手术入路及内固定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新型钢板与临床3种常见内固定物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验证新型钢板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胫腓骨CT数据,设计新型钢板,导入SolidWorks软件,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模型,同时建立4组内固定模型(新型钢板、L型锁定钢板、斜T型钢板、拉力螺钉),施加轴向载荷500,1000,1500 N,比较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最大位移及内固定物应力分布与峰值。结果与结论:不同内固定模型骨折块的位移、内固定物的应力峰值均随轴向力的增加近似等比增大,位移云图、应力云图呈现相似的分布特征。①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小,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新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较L型锁定钢板组小;新型钢板组、L型锁定钢板组、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均位于外侧缘近端,从近端至远端位移逐渐减小,斜T型钢板组骨折块位移最大值位于外侧缘中部,从外侧向内侧位移逐渐减小;②在3种载荷下,斜T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大,L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最小,新型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峰值大于拉力螺钉组;③新型钢板组与斜T型钢板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拉力螺钉组内侧螺钉中部,可见明显应力集中;L型锁定钢板组应力分布最为均匀;④结果显示,L型锁定钢板组内固定物应力分布最均匀、应力最小,但骨折块位移大,与拉力螺钉组骨折块位移相近,因此,新型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L型锁定钢板及拉力螺钉,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 孙寒星; 严佶祺
    • 摘要: 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稳定的操作系统满足了甲状腺手术的精细解剖要求,进而被众多外科医生所接纳。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入路多样可选,能够达到颈部不留瘢痕的美容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常规的根治手术外,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正被逐渐应用于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等多种复杂病例,且其安全性已获得众多的证据支持。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术结合的产物,未来的机器人手术平台将融合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更多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从而引领甲状腺手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 王付建
    • 摘要: 目的比较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前侧入路组(采用前侧入路THA治疗,50例)和后外侧入路组(采用后外侧入路THA治疗,50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情况、假体安装情况,比较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前侧入路组均明显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前侧入路组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前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THA治疗股骨颈骨折,均可恢复患者的髋关节结构和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前侧入路THA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但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短期疗效好等优势。
    • 黄曙峰; 胡文林; 闵继康; 李海东
    • 摘要: 目的探讨前内侧入路采用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经肘关节前内侧小切口入路采用空心钉固定技术微创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2例;年龄19〜57(43.7±9.8)岁。根据Regan-Morrey分型:Ⅱ型21例,Ⅲ型11例;根据O’Driscoll分型:冠状突尖骨折13例,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16例,基底部骨折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前内侧入路应用微创空心钉固定技术进行治疗。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和Broberg&Morrey评分评价肘关节的功能。结果本研究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1个月。X线示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6周。无重大神经损伤及骨折再移位发生。随访时肘关节平均屈曲115。,平均伸直丢失12。,平均旋前70,平均旋后65。。MEPS评分:优18例,良10例,一般3例,差1例。Broberg&Morrey评分:优19例,良10例,一般2例,差1例。结论前内侧入路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具有暴露清晰、直视复位、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周承亮; 钱红兵; 陈勇; 承彬; 汤国庆
    • 摘要: 目的评估腰椎滑脱的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入路影像解剖学特点。方法将40例门诊腰痛行腰椎MRI检查的患者按照是否存在腰椎滑脱分为腰椎滑脱组(均确诊为L_(4)椎体Ⅰ~Ⅱ度退变性滑脱,20例)和非腰椎滑脱组(20例)。在腰椎MRI的L_(4~5)椎间隙中央层轴位T_(2)加权像上辨识左侧腰大肌、左侧腹主动脉、左侧腰交感干、节段动脉等解剖结构,并分析OLIF入路下相关解剖学参数的关系。结果L_(4)椎体OLIF入路下的左侧腰大肌前缘至腹主动脉的距离、左侧交感干至腹主动脉的距离腰椎滑脱组均明显大于非腰椎滑脱组(P0.05)。结论L_(4)椎体Ⅰ~Ⅱ度退变性滑脱患者的OLIF手术操作空间更大,术中发生交感干损伤的风险较小。
    • 王中山; 胡冰
    • 摘要: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腰椎融合术是中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相较于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腰椎融合术优势明显,不仅可松解神经根,还可增加腰椎前凸稳定性,矫正腰椎畸形。腰椎融合术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前入路腰椎间融合术(ALIF)、后入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LIF)、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侧方腰椎间融合术(LLIF)、斜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360度腰椎融合术。但临床对于哪种融合术式效果更优仍有争议,本研究对腰椎融合术的临床进展及优缺点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 赵智勇; 穆卫东
    • 摘要: 目前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入路仍然没有定论。由于后外侧的位置深在,骨折块隐蔽,导致术野显露困难。又因为前方有腓骨头和外侧副韧带遮挡导致可操作的空间较小。前外侧紧邻腓总神经,后方又靠近腘动静脉和胫神经,进一步增加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外科医生提出了挑战。在治疗这类骨折时,必须全面地了解这部分的解剖结构和可用的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着重关注近年来关于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为临床外科医生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手术入路上提供帮助。
    • 胡勇; 刘强; 李宝林; 王聪; 刘思景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外洗散熏洗联合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儋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A组患者采用跗骨窦切口入路联合骨科外洗散熏洗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扩大“L”切口入路,不采用骨科外洗散熏洗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记录伤口引流量、跟骨长宽高变化、Bohler's角、Gissane's角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术后4周开始,A组患者采用骨科外洗散熏洗治疗,治疗时间为6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术后患足功能进行评价。结果A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均少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跗骨窦切口入路联合骨科外洗散熏洗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外侧扩大“L”切口入路治疗,利于跟骨骨折术后早期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侯坤鹏; 吴天亮; 赵泉来; 肖良; 刘晨; 徐宏光
    •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人左侧第2腰椎至第1骶椎(L2~S1)水平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通道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对成人标本的左侧腹膜后间隙进行逐层解剖,探查进入L2~S1水平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手术通道的解剖学特点,测量其通道直径并记录相关数据,对通道及其毗邻结构拍照记录和定量描述。结果:自然状态下L2~L3、L3~L4、L4~L5水平的通道直径分别为(12.07±7.74)mm、(15.34±5.70)mm、(13.49±4.9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5~S1横径和纵径分别为(14.86±8.30)mm、(20.48±7.17)mm,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拉腰大肌状态下L2~L3、L3~L4、L4~L5水平的通道直径分别为(15.26±8.18)mm、(20.13±5.18)mm、(18.75±5.87)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L2~L3、L3~L4、L4~L5水平,自然和牵拉腰大肌2种状态下的通道直径大小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横向牵拉腰大肌将显著扩大各个椎体水平手术通道,L2~L3、L3~L4、L4~L5水平通道扩张度分别为25.10%、25.81%、28.47%。在L2~L5水平上,最常见的是交感干,生殖股神经在L3水平穿过腰大肌前筋膜向下延伸,在腹膜后脂肪中能观察到输尿管。结论:左侧腰大肌与血管之间的通道直径大小可以满足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手术的需要,适度牵拉腰大肌可扩大手术通道直径,进一步了解手术通道周围的解剖结构,对手术安全性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 储银颖; 方一; 程磊
    • 摘要: 目的研究内镜下咽旁间隙(PPS)肿瘤手术入路及各入路的解剖标志。方法采用8例(16侧)新鲜灌注的尸头标本,在高清内镜下模拟PPS肿瘤切除手术。由浅入深进行经颈入路、经口腔前庭入路手术,研究相应的解剖标志。结果经颈入路可以定位颈动脉、各组脑神经,以及与固定骨性结构的关系,内镜下可快速顺利抵达PPS,对术中颈动脉的保护具有巨大优势。经口腔前庭-颞下窝入路,在微创条件下充分暴露了颞下窝的解剖结构,可定位下颌神经、下牙槽神经、上颌动脉和翼外肌等解剖标志点,分离舌神经、脑膜中动脉、颈动脉,为内镜下切除颞下窝、上咽旁间隙(UPPS)肿瘤提供了微创手术的解剖学参考。经口咽进入茎突前、后间隙,可确定颈内动脉及其与各后组脑神经(Ⅸ~Ⅻ)的解剖关系,为内镜或机器人辅助下经咽入路PPS肿瘤切除术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结论内镜下经颈、经口腔前庭、经口咽入路,可明确判定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为临床内镜下PPS肿瘤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