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4138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外科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80904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微创医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第27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2011年全国微创外科高峰论坛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手术机器人的相关文献由405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辰、不公告发明人、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等。

手术机器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0904 占比:99.95%

总计:981352篇

手术机器人—发文趋势图

手术机器人

-研究学者

  • 王建辰
  • 不公告发明人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何超
  • 高元倩
  • 李耀
  • 徐凯
  • 李志强
  • 龚俊杰
  • 王迎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郭凯; 张家豪; 黄星; 信保全; 章林祥; 江礼俊; 倪祥之; 由超群; 曹东; 刘铁龙
    • 摘要: 背景:课题组与上海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及上海禾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希望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做出贡献。目的:通过动物腰椎实验测试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腰椎手术的可行性,验证其操作性能及辅助置钉的准确度。方法:将12具山羊腰椎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6具,60个钉道)使用手术机器人根据三维CT数据规划钉道,并应用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置入克氏针;对照组(6具,60个钉道)由医生根据二维X射线数据手动置入克氏针。记录钉道规划时间、克氏针置入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实验结束后采集两组CT影像,依据改良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估置入克氏针的准确性与优良率。结果与结论:(1)实验组钉道规划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2)标本CT扫描显示,实验组置钉成功率、优良率分别为100%,96.7%,对照组置钉成功率、优良率分别为98.3%,85.0%,实验组置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3)结果表明,与术中C臂机透视引导徒手置钉相比,应用框架式并联骨科手术机器人进行辅助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率更高,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
    • 高丽丽; 师文
    • 摘要: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医学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鉴于该手术器械价格高昂、结构复杂,实施优质的器械管理方式将会大大减少使用损耗率。本文介绍达芬奇机器人器械的管理现状和二维码技术,并对二维码技术设计应用于达芬奇机器人器械的管理提出了策略,从建立方式、操作流程等方面探究改进策略,以期为达芬奇机器人器械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机器人手术护理学》于2017年6月出版发行,由王共先、曾玉、盛夏教授主编。机器人手术系统是微创外科领域的革命性手术工具,目前国内外有关专著较少。《机器人手术护理学》是第一本介绍机器人手术护理学的专著,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全书共分两篇,上篇简要介绍了机器人手术发展史,以及机器人手术相关的手术室人员、物品、安全、护理质量、整体工作模式以及绩效管理等,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手术机器人设备和器械的构造特点以及如何正确安装使用、维护保养、清洁消毒等;下篇介绍了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妇产科、胸外科等专科机器人手术的护理配合。
    • 孙寒星; 严佶祺
    • 摘要: 手术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稳定的操作系统满足了甲状腺手术的精细解剖要求,进而被众多外科医生所接纳。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入路多样可选,能够达到颈部不留瘢痕的美容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除了常规的根治手术外,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正被逐渐应用于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等多种复杂病例,且其安全性已获得众多的证据支持。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手术结合的产物,未来的机器人手术平台将融合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更多新技术,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从而引领甲状腺手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 李曦哲; 高阳; 程远大; 周燕武; 曾俊; 张春芳
    • 摘要: 术后加速康复理念的推广与普及令日间手术的实践成为目前外科诊疗模式发展的重要议题,而胸外科手术的诸多特点使胸外科日间手术的推广面临诸多障碍.外科诊疗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突飞猛进,其中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技术突破使诸多复杂外科手术的开展效率得到了飞跃性提升.因此,这一技术在胸外科日间手术的应用或将成为胸外科日间手术发展的新里程碑.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梳理总结了胸外科日间手术与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发展历程,并对两者未来的结合运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孙大鹏; 申兵; 乔芳芳; 余航; 李婉沁; 储铸刚; 罗光恒
    • 摘要: 目的:探讨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采取改良仰卧位的优势.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Xi系统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顺序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观察组C,每组各30例.对照组A采取常规头低脚高截石位,对照组B采用头低脚高"人"字形体位,观察组C采用改良仰卧位.比较三组手术体位摆放用时、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及相关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采用设计改良仰卧体位摆放时间较常规采取截石位与"人"字形体位短(P<0.05).结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系统辅助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中采用改良仰卧位,能够缓解常规体位拆卸托腿架带来的体力消耗,缩短摆放体位时间,预防常规体位术中可能带来的压力性损伤与术中并发症,值得推广.
    • 李灿辉; 吴征杰; 曾焰辉; 何影浩; 司徒晓鹏; 杜雪莲; 洪石; 何家雄
    • 摘要: 背景:骨盆骨折患者常伴有骶髂关节分离,而治疗此病症最为有效的手术方式便是置入骶髂螺钉.目前常用的置钉方式主要为手术医师在透视下徒手置入,准确性及安全性较差,且术后螺钉位置与手术医师的经验息息相关.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因机器人造价较高,临床普及应用较为有限,因此,其手术安全性及可靠性目前存有较多争议.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佛山市中医院治疗的95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采用经皮骶髂螺钉置入48例,采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47例,比较两组患者骶髂螺钉置入所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Matta评分、Majeed评分、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结果 与结论:①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组(P<0.05),并发症发病率明显低于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组(P<0.05),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组内固定失效5例,骨折未愈合3例,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骨折未愈合1例,以上失败病例最终通过更换内固定达到愈合;②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Matta评分、Majeed评分、Merle D'Aubigne and Postel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组(P<0.05);③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透视时间为(7.2±1.5)s/次,明显短于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组(25.7±7.6)s/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机器人辅助下骶髂螺钉置入具有手术时间短、精确度高等优点.
    • 魏勇; 汤井源; 魏云飞; 苏健; 朱清毅
    • 摘要: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2月7日收治1例确诊为"膀胱憩室"的患者,于2020年12月9日在局部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膀胱造影术,镜下示膀胱右侧壁见一憩室,膀胱内注入造影剂,X线片下见膀胱右侧壁憩室,大小约7cm.明确手术指征,完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后,于2020年12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膀胱途径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腹腔镜下膀胱修补术".患者总手术时间为125min,机器人操作时间为35min,备机时间为15min,术中出血量为30ml.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术后恢复良好,术后6d出院.结果表明,经膀胱途径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的手术效率更高,操作简便、精细,安全性高,疗效值得肯定.
    • 马洪海; 胡坚
    • 摘要: 手术机器人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直觉外科公司,美国),具有设计精巧、视野清晰且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目前,该系统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肺、食管、纵隔等胸外科常规手术,特别是在一些空间相对狭小的胸外科手术场景中可能优于胸腔镜手术.但目前手术机器人仍为通科机器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胸外科的手术需求和发展方向.笔者大胆推测手术机器人在胸外科领域必将向专科化、智能化、多通道发展.新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必将引领胸外科手术器械的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并造福广大患者.
    • 黎金婷; 芦恩婷; 田东立; 窦磊; 张颐
    • 摘要: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1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BMI0.05),所有患者无1例中转开腹.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对于超重及肥胖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在患者基础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与正常体重患者相似的术中及术后结局,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手术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