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训读

训读

训读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汉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747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辽宁行政学院学报、青年博览、青年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等;训读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婧、罗传伟、张峦等。

训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747 占比:99.46%

总计:17843篇

训读—发文趋势图

训读

-研究学者

  • 周婧
  • 罗传伟
  • 张峦
  • 张翼
  • 李义清
  • 杜依倩
  • 毛令爽
  • 陈晓锦
  • 高宁
  • 黄鹤鹤

训读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谷少华; 乔全生
    • 摘要: 由于长期受到印欧历史语言学的干扰和限制,建立在印欧语基础上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汉语研究。从西方引入的层次理论是解读汉语方言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从语音层次定义的争议入手,梳理文白异读、旁读、训读、扩散音变断阶与语音层次的密切关联,发现用单一的语音层次理论并不能包囊汉语方言中与接触相关的语音现象,而文白异读、旁读、训读、扩散音变断阶与语言接触密切相关,是中国化了的语音层次理论。
    • 王自强
    • 摘要: 日本文学史叙述通常将《新体诗抄》作为明治新体诗的开端,然而与《新体诗抄》同时问世的还有其他的“新体诗”集,如《新体诗歌》五卷,在这些诗集中都有“汉诗和译”的现象。汉诗和译实际上是由江户时期的汉诗训读发展而来,并经过俳人之手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和诗”传统。对比和诗与新体诗之后,发现江户时期的汉诗和译是明治新体诗的一大源头。不仅如此,以汉诗和译为代表的汉文脉也在明治文学的近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陶连波; 李傲; 牛淑平
    • 摘要: 广泛收集中日两国《黄帝内经》日刊训读本相关信息,系统梳理国内所藏《黄帝内经》日刻本信息和日本国所藏《黄帝内经》日刊本信息,介绍《黄帝内经》日刊本的训读方法并举例说明《黄帝内经》日刊本与国内通行本《黄帝内经》二者内容的差别,认为由于日刊本多是依附于原文进行翻译从而得以尽可能地保持汉籍原貌特点。在汉学视野下训读《黄帝内经》日刻本,并对该读本的文献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进行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 鹿子莹
    • 摘要: 裘锡圭先生将“同义换读”看做一种文字借用现象,是最早给其下定义的学者。它与“训读”和“通假”存在异同,容易让人混淆,对三者进行辨析,利于对“同义换读现象的理解及认识其意义价值。
    • 張翼
    • 摘要: "拗"字的今音niù與其中古音韻地位不合,研究發現,這個讀音應當來自"扭"字的變調構詞,而這個詞用"拗"字來記録屬於訓讀。清代之前"拗"字没有niù一讀,這個讀音清代中晚期始見於文獻記載,且主要通行於北方官話地區。"拗"字取得這一讀音的原因是:一、元代以後"拗"字代表的詞慢慢退出北方話的日常使用,爲"拗"字取得另一個同義詞的讀音創造了條件;二、"拗"字的聲符與niù音相近,比"扭"字能更好地反映其讀音。
    • 张翼1
    • 摘要: 今天一些大型字书或辞书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衖"字收有"lòng"一读,释义同"弄",义为"小巷"。查考古代注疏材料可知,唐代以前"衖"字一直被看作"巷"的异体字,没有例外。至晚从元代开始"衖"字在"小巷"这一意义上取得了"弄"字(卢贡切)的读音,并被当做"弄"字使用,明清两代这种用例非常多见。"衖"取得了与之同义的"弄"字的读音,应当看做是一种"训读"。而这种"训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衖"字使用较少;"衖"字的声符"共"与"弄"音近;分担"弄"字的语义负担。
    • 张翼
    • 摘要: 今天一些大型字书或辞书如《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中,"衖"字收有"lòng"一读,释义同"弄",义为"小巷".查考古代注疏材料可知,唐代以前"衖"字一直被看作"巷"的异体字,没有例外.至晚从元代开始"衖"字在"小巷"这一意义上取得了"弄"字(卢贡切)的读音,并被当做"弄"字使用,明清两代这种用例非常多见."衖"取得了与之同义的"弄"字的读音,应当看做是一种"训读".而这种"训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衖"字使用较少;"衖"字的声符"共"与"弄"音近;分担"弄"字的语义负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