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达特性

表达特性

表达特性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农作物、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403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第五届中国兽药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药学分会暨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论坛)、安徽省农学会、安徽省作物学会2014年联合学术年会等;表达特性的相关文献由101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丽祯、傅建炜、史梦竹等。

表达特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4031 占比:99.66%

总计:64249篇

表达特性—发文趋势图

表达特性

-研究学者

  • 郑丽祯
  • 傅建炜
  • 史梦竹
  • 李建宇
  • 何肖云
  • 林凌鸿
  • 王秋月
  • 任有蛇
  • 张春香
  • 李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樊有存; 张红岩; 杨旭升; 韩芊; 刘玉皎; 武学霞
    • 摘要: 高亲和性钾离子转运蛋白(high affinity K+transporter,HKT)能够调节细胞及整株的Na+/K+转运,在植物盐胁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RT-PCR和PCR方法克隆获得蚕豆VfHKT1;1基因全长编码序列,该基因包含16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该蛋白属于HKT第Ⅰ亚家族,命名为VfHKT1;1,且VfHKT1;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苜蓿MtHKT1;1的序列相似度最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fHKT1;1蛋白结构稳定,不具有信号肽结构,含有8个跨膜区域,且蛋白含有HKT家族典型的保守结构域TrKH,属于典型的跨膜离子转运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VfHKT1;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盐胁迫诱导下,VfHKT1;1基因在根中的表达水平受到抑制,而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上升,且在盐处理1h后达到最高值,随后随着盐处理时间的延长又逐渐下降。
    • 杨巍巍; 王悦
    • 摘要: 本期我们来探究视觉元素中形状的表达特性。形状是闭合线条产生的结果。“形状”“块”“形式”这些词通常可以交替使用,但是它们在视觉艺术中表示不同的意义。这里的“形状”指的是二维空间中的元素,是在视觉上可感知的区域,在艺术创作中有多种用途。所有形状都是二维的,这意味着它们只有长度和宽度。我们可以将变化无穷的形状分成两大类:几何形状和有机形状。
    • 李芳蕊; 许思佳; 刘霁广; 向泓霖; 张家伟; 崔帅; 丁一淇; 李慧玉
    • 摘要: 【目的】TCP家族基因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了植物的各类生命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白桦BpTCP10基因是属于TCP家族的一个重要基因,探究BpTCP10基因在白桦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能为揭示该基因的功能、培育白桦耐盐良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桦为试材,在克隆BpTCP10基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启动子元件分析,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同时使用CRES-T技术构建植物抑制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抑制表达转基因白桦株系,对转基因株系进行形态学分析,采取小叶盘法,在进行NaCl胁迫后,测定胁迫处理各时间点转基因株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含量,并进行DAB及NBT染色,分析其耐盐性。【结果】白桦BpTCP10基因含有高度保守的bHLH结构域,属于TCP家族基因中的PCF亚类,与拟南芥AtTCP11基因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而且BpTCP10基因的启动子上有多个胁迫响应元件。qRT-PCR结果显示,BpTCP10基因在叶片、茎节、顶芽、雄花序及雌花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并且该基因参与NaCl等非生物胁迫及ABA和JA的应答。成功获得6个抑制表达白桦株系;对转基因株系进行NaCl处理后,DAB和NBT染色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含量测定结果均表明,转基因株系表现为盐敏感。【结论】白桦BpTCP10基因可能参与白桦茎节的发育及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
    • 唐宏; 王燕碧; 赵采芹; 韩一帆; 周磊; 段志强
    • 摘要: 为探究鸡TATA结合蛋白(TATA-binding protein,TBP)的亚细胞定位以及TBP基因在鸡胚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首先扩增鸡TBP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CDS),将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TBP,转染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然后利用蛋白质印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进一步通过RT-qPCR方法检测TBP基因在鸡胚胎期14 d(E14 d)、出壳后1日龄(1 d)、7日龄(7 d)和14日龄(14 d)4个时间点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鸡TBP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TBP,转染细胞后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Myc-TBP重组蛋白条带。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鸡TBP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RT-qPCR检测结果显示,鸡TBP基因在E14 d到14 d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均以肺脏中的表达量高,其中在1 d鸡的肺脏中表达量最高。对鸡TBP基因组织表达变化趋势分析发现,在E14 d至14 d,TBP基因在眼球、脑、心脏、肝脏、肌胃、胸肌、腿肌中的表达整体呈下降趋势,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而肺脏中的TBP基因表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整体呈"N"型变化趋势。本研究证实鸡TBP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TBP基因在鸡胚发育不同阶段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但以肺脏中的表达量高。
    • 程斌; 张创娟; 杨乐; 冷艳; 李师翁
    • 摘要: 基于绿豆〔Vigna radiata(Linn.)R.Wilczek〕基因组注释文件鉴定乙醇脱氢酶基因(ADHs),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绿豆ADHs基因结构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理化特性和系统关系;运用转录组和酶学方法分析了Cd胁迫条件下绿豆幼苗根、茎和叶片中ADHs基因的表达量和ADH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豆基因组含有15个ADHs基因,依次命名为VrADH 1至VrADH 15;15个VrADHs基因的序列长度为237~1603 bp,其中,仅VrADH 10基因包含2个内含子和2个外显子,其他VrADHs基因分别包含7~9个内含子和7~10个外显子。15个VrADHs的氨基酸序列中,除VrADH1和VrADH10外,其他VrADHs均含有10个motif。15个VrADHs的氨基酸残基数为78~444,相对分子质量8840~48390,等电点pI 4.83~pI 8.22,亲水性系数-0.259~0.090;其中,仅VrADH10属于短链脱氢酶,其他VrADHs均属于中、长链脱氢酶;仅VrADH10含有ADH_N结构域,其他VrADHs均含有ADH_N和ADH_zinc_N结构域,且VrADH1还含有ADH_zinc_N_2结构域。NJ系统发育树将15个VrADHs及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的31个GmADHs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Linn.)Heynh.〕的8个AtADHs分为3个分支,其中绿豆与大豆的ADHs亲缘关系更近。转录组和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VrADH 7、VrADH 8和VrADH 10基因在根、茎和叶片中均未表达,而其他VrADHs基因均不同程度表达,且表达水平随生长时间而异;在根、茎和叶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的基因分别为VrADH 1、VrADH 3和VrADH 14。经100μmol·L^(-1) Cd胁迫处理后,多数VrADH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且部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经Cd胁迫处理后绿豆幼苗根、茎和叶片中ADH酶活性总体上均高于对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绿豆幼苗根、茎和叶片中VrADHs基因的表达特性存在明显差异,部分VrADHs基因的表达呈现组织特异性;Cd胁迫处理后绿豆幼苗ADH酶活性的升高与某些VrADHs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有关,表明这些VrADHs基因参与了绿豆对Cd胁迫的响应过程。
    • 刘珂含; 王永; 李艳艳; 王重洋; 朱江江; 熊燕; 李安; 林亚秋
    • 摘要: 旨在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过表达和干扰手段阐明SRSF10对山羊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本研究以简州大耳羊(Capra hircus)为试验对象,利用RT-PCR技术克隆山羊SRSF10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研究其在成脂诱导分化不同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转染pcDNA3.1-SRSF10过表达载体和SRSF10-siRNA至山羊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通过油红O和Bodipy染色法从形态学上明确其对脂滴积聚的影响;通过q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获得山羊SRSF10基因序列为1026 bp,其中CDS区552 bp,共编码183个氨基酸;SRSF10在诱导分化96 h的肌内脂肪细胞中表达量最高;过表达和干扰山羊SRSF10分别促进和抑制了肌内脂肪细胞中的脂滴积聚;过表达后基因SREBP1、PPARγ和C/EBPα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干扰后分化标志基因SREBP1、PPARγ和C/EBPα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山羊SRSF10是肌内脂肪细胞分化的正调控作用因子,并且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节SREBP1、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来实现。
    • 周园园; 辛伽惠; 李子豪; 胡清秀; 邹亚杰
    • 摘要: 对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查尔酮异构酶基因(SvCHI)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SvCHI在菌丝体、一年生和三年生子实体中的表达情况,并测定查尔酮异构酶(SvCHI)活性。结果表明:SvCHI含有873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90个氨基酸;SvCHI相对分子质量为32170,理论等电点(pI)为10.22,不稳定系数为49.47,总平均亲水性GRAVY值为-0.172;SvCHI为非跨膜蛋白,定位于线粒体,无信号肽,含有1个保守的CHI-3结构域(25~278 aa);SvCHI二级结构中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占比分别为50.69%、32.41%、16.90%;SvCHI氨基酸序列与暴马桑黄(S.baumii)和红皮孔菌(Pyrrhoderma noxium)查尔酮异构酶的相似性较高;菌丝体中SvCHI表达量显著低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桑黄子实体,菌丝体中SvCHI活性显著高于一年生和三年生桑黄子实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杨树桑黄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提供参考。
    • 姜焕焕; 张嘉敏; 何洪活; 李丽梅; 吴倩盈; 黄晓; 王通
    • 摘要: HSP20是一类小分子热激蛋白,在植物抵御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花生基因组数据库,通过隐马尔可夫(Hiddne Markov Model,HMM)搜索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和(Arachis ipaensis)蛋白质数据库,鉴定出AdHSP 20和AiHSP 20基因各27个,基因长度为946~1 103 bp,不均匀分布在花生9条染色体上.进化树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分为11个亚家族.通过对基因结构和保守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高度保守.表达分析发现,2个野生种花生中各有5个基因在各组织中高表达,大部分基因在果针入土期开始大量表达,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存在多个激素及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预示着该基因家族参与花生逆境胁迫响应.
    • 毛仁燕; 蒋倩倩; 李永才; 毕阳; 刘勇翔; 黄怡; 张苗
    • 摘要: 磷酸二酯酶(PDE)能够特异地催化cAMP/cGMP 3′, 5′环磷酸的3′环磷酸键水解,调节胞内cAMP水平,进而调控致病真菌的生长发育,但PDE基因在梨果黑斑病菌中的具体调控机制有待研究。本研究采用反转录PCR(RT-PCR)克隆了梨果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中的PDEL和PDEH基因;通过TMHMM、ProtScale、SOPMA等在线分析工具对AaPDEL和AaPDE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PDEL和PDEH基因在梨果黑斑病菌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性。克隆得到梨果黑斑病菌PDEL和PDEH,分别命名为AaPDEL和AaPDEH,蛋白编码区(CDS)长度分别为3 132和2 886 bp,分别编码1 043和961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aPDEL和AaPDEH均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也无跨膜结构,均具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分别定位于线粒体和细胞核上;AaPDEL和AaPDEH分别具有ClassⅡ型和Ⅰ型保守催化结构域。系统分析结果表明,AaPDEL和AaPDEH与小麦褐斑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和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分别高达79.25%和88.80%。qRT-PCR结果显示,疏水性诱导,A.alternata侵染结构分化过程中,AaPDEL和AaPDEH基因在附着胞形成阶段(6 h)表达量显著提高,较萌发初期阶段(2 h)分别上调1.19和1.97倍,表明AaPDEL和AaPDEH在A.alternata侵染结构分化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揭示PDE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 王建斌; 李雪琦; 王丽春; 吴化叶; 程继帅; 牟唐维; 李琦涵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构建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衣壳支架蛋白ICP35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分析其在HSV-2增殖中的表达特性。以HSV-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HSV-2 ICP35的编码基因UL26.5,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将纯化的重组ICP35免疫家兔后获得抗体,采用免疫荧光检测ICP35在HSV-2增殖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HSV-2 UL26.5基因的PCR产物大小约为1065 bp,原核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3×10^(4),免疫家兔的血清抗体可特异性识别HSV-2 ICP3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HSV-2 ICP35可在感染后8 h出现于细胞核周围,12 h表达量进一步增加并向细胞核内聚集,16 h后在细胞核、细胞质内均可检测到聚集成斑点状的衣壳支架蛋白。结果表明,HSV-2 ICP35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及对其在HSV-2增殖中表达特性的分析,将为研究UL26.5基因的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及筛选药物靶标等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