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百脉根

百脉根

百脉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6613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植物组培、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种苗生产技术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奶业大会等;百脉根的相关文献由57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燕民、张忠明、唐益雄等。

百脉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613 占比:99.59%

总计:46806篇

百脉根—发文趋势图

百脉根

-研究学者

  • 吴燕民
  • 张忠明
  • 唐益雄
  • 张占路
  • 罗达
  • 卢运明
  • 周美亮
  • 朱辉
  • 冯献忠
  • 刘法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杜桂娟; 马凤江; 杨姝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观光园建设步伐加快,需要大量的优良地被观赏植物造景。该文根据多年来对百脉根、小冠花和聚合草的引种试验结果,概略地论述了其在农业观光园中造景的优势特点,介绍了其观赏特性和常见应用形式,提出了优化种植技术,以促进其在农业观光园中的应用。
    • 李亚娇; 马培杰; 龙忠富; 舒健虹; 陈莹; 王小利
    • 摘要: 为了探究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在低磷和干旱胁迫下代谢物质的变化,本实验选择对照(CK)、低磷(LP)和干旱胁迫(PEG)三种处理下的百脉根作为实验材料,利用代谢组学对低磷和干旱胁迫下的百脉根进行代谢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样本共测到390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314种下调表达,76种上调表达,注释到70条代谢通路。低磷胁迫样本共检测到332种代谢产物发生变化,其中209种下调表达,123种上调表达,注释到58条代谢通路。干旱胁迫样本主要聚类为脂肪酰基、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氧化合物、类黄酮,富集程度最显著的途径为类固醇生物合成。低磷胁迫样本主要聚类为脂肪酰基、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氧化合物、类黄酮,富集程度最显著的途径为苯乙烯、二芳庚烷和姜酚的生物合成。研究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百脉根组织部位中的代谢物进行分析鉴定,探究在低磷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百脉根组织部位中的代谢物以及差异代谢物种类和含量,为以后百脉根非生物胁迫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 罗文举; 李亚娇; 马培杰; 龙忠富; 王小利
    • 摘要: 通过试验探讨了在不同处理方式(PEG浓度为12%、低营养、高重碳酸盐、低磷和对照)情况下对百脉根农艺性状株高、根长、根直径、茎粗、根体积、分枝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营养处理下,百脉根株高、根长、茎粗、根体积、分枝数受到抑制生长作用最大;在PEG浓度为12%时,百脉根根直径受到的抑制生长作用最大。在不同处理方式下,对百脉根农艺性状总体影响由大到小排列为低营养>低磷>高重碳酸盐>PEG浓度为12%。通过利用不同处理方式对百脉根进行试验,了解到百脉根在PEG浓度为12%时为最佳生长环境,旨在为研究百脉根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变化规律和抗旱性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晓娟; 黄利春; 张树振
    • 摘要: [目的]豆科牧草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异花授粉,胚珠败育现象显著,种子实际产量远低于理论产量,但有关其授粉后的花粉管引导和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基础数据缺乏.[方法]采用人工授粉方法,对3种豆科牧草花粉管引导和胚胎发育进行荧光显微观察,并结合田间数据进行胚珠败育统计分析.[结果]3种牧草柱头授粉最佳时期为花药开裂阶段,柱头角质层是其花粉管穿入花柱的机械屏障;苜蓿授粉2h后花粉萌发,8 h后花粉管生长并到达胚珠,24 h后75%的胚珠处有花粉管到达;小冠花和百脉根花粉管萌发生长到达胚珠的时间比苜蓿快,授粉4 h后即观察到花粉管生长到达胚珠,8 h后2种牧草96%和100%的胚珠处均有花粉管分布.进一步的荚果结实观察发现:苜蓿、小冠花和百脉根授粉后胚珠败育严重,平均败育率分别为87.67%、78.00%和81.33%,荚果内败育胚珠的位置具有随机性.以上结果表明:授粉后不同牧草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速率明显不同,尽管小冠花和百脉根的花柱比苜蓿长,其花粉管生长引导速度比苜蓿快;从到达胚珠的花粉管数量来看,3种牧草花粉数量均可满足其胚珠受精需要.[结论]3种豆科牧草胚珠败育并非由于受精前的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引导限制,而是和受精后的胚胎发育受阻有关.
    • 伍祥文; 邵巇; 王波; 阳廷伟; 李富萍; 胡友纯
    • 摘要: 百脉根是多年生豆科百脉根属草本植物,又名五叶草、乌足豆,原产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在我国河北、云南、贵州、四川、甘肃等地均有野生种分布。百脉根在云南多分布于滇中、滇西,以曲靖、昆明、大理、楚雄及昭通海拔1400~2400米的山地、林隙、轮歇地、草地,是中山灌木草丛类草地的重要豆科牧草。昭通的野生百脉根主要分布于2200~3300米的山地草甸,是放牧家畜喜食的优良豆科牧草。
    • 姜雨; 张耀华; 冯献忠
    • 摘要: 植物千姿百态的花结构与其繁衍方式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是其与传粉生物共同适应外界环境等共进化的结果。豆科植物种类众多,花型各异,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活资源。蝶形花亚科作为豆科最大的亚科,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不同,蝶形花亚科植物存在复合花序、共同原基和不同对称性的花器官等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及发育过程,为研究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以当前研究比较深入的蝶形花亚科植物大豆、豌豆、蒺藜苜蓿和百脉根为例,介绍了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的花发育过程,重点总结了花分生组织属性决定、花序发育、花器官属性的决定和花型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以期为豆科花发育研究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李鸿雁; 李悦煊; 扈顺; 敦惠霞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百脉根品系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品系。【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4个百脉根品系(B1、B2、B3、B4)茎解剖结构,分析其茎横切面,并测定表皮细胞厚度、皮层细胞厚度、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髓直径、茎面积、导管直径、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8个解剖性状特征参数,并对百脉根品系茎解剖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4个百脉根品系茎的解剖结构基本无明显差异,横切面结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茎解剖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最小的是韧皮部厚度;髓直径的F值最大,而韧皮部厚度的F值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89、1.219、1.032,累积贡献率达到91.743%,已经超过85%,说明4个百脉根品系的前3个主成分因子能概括8个茎解剖性状的主要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皮层细胞厚度与木质部厚度、髓直径、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B3>B4>B2。【结论】8个茎解剖性状能够作为百脉根品系抗旱性比较的性状解剖指标,可以对百脉根作出较为准确的抗旱鉴定;B1品系的抗旱性较强。
    • 苏冉; 杜文秀; 王智威; 李方晴; 李海云
    • 摘要: 为探究百脉根幼苗对NaCl耐性阈值及其苗期盐害的敏感指标,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10、20、30、40 mmol/L)NaCl对百脉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脉根幼苗的株高、干重、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细根根长和表面积基本随NaCl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显著降低百脉根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NaCl起始浓度分别为40 mmol/L和20 mmol/L,显著降低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的起始浓度为10 mmol/L,由各指标对NaCl浓度拟合回归直线方程得出的对应半致死浓度也是细根根长和根表面积的最低,地上部的最高.百脉根苗期地下部尤其是细根对NaCl胁迫更为敏感,细根根长和表面积可作为百脉根苗期对NaCl耐性的衡量指标.
    • 李鸿雁; 李悦煊; 扈顺; 敦惠霞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百脉根品系的抗旱性,筛选出抗旱性强的品系.[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4个百脉根品系(B1、B2、B3、B4)茎解剖结构,分析其茎横切面,并测定表皮细胞厚度、皮层细胞厚度、木质部厚度、韧皮部厚度、髓直径、茎面积、导管直径、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8个解剖性状特征参数,并对百脉根品系茎解剖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4个百脉根品系茎的解剖结构基本无明显差异,横切面结构均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茎解剖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最小的是韧皮部厚度;髓直径的F值最大,而韧皮部厚度的F值最小.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89、1.219、1.032,累积贡献率达到91.743%,已经超过85%,说明4个百脉根品系的前3个主成分因子能概括8个茎解剖性状的主要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皮层细胞厚度与木质部厚度、髓直径、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B3>B4>B2.[结论]8个茎解剖性状能够作为百脉根品系抗旱性比较的性状解剖指标,可以对百脉根作出较为准确的抗旱鉴定;B1品系的抗旱性较强.
    • 姜雨; 张耀华; 冯献忠
    • 摘要: 植物千姿百态的花结构与其繁衍方式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是其与传粉生物共同适应外界环境等共进化的结果.豆科植物种类众多,花型各异,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生活资源.蝶形花亚科作为豆科最大的亚科,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不同,蝶形花亚科植物存在复合花序、共同原基和不同对称性的花器官等复杂和精巧的结构及发育过程,为研究植物花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以当前研究比较深入的蝶形花亚科植物大豆、豌豆、蒺藜苜蓿和百脉根为例,介绍了豆科蝶形花亚科植物的花发育过程,重点总结了花分生组织属性决定、花序发育、花器官属性的决定和花型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以期为豆科花发育研究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