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野生种

野生种

野生种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2979444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致富天地、花生学报、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等;野生种的相关文献由11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富生、何丽莲、王先宏等。

野生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979444 占比:100.00%

总计:22979902篇

野生种—发文趋势图

野生种

-研究学者

  • 李富生
  • 何丽莲
  • 王先宏
  • 徐荣
  • 曹哲群
  • 孟玉
  • 刘鲁峰
  • 陈疏影
  • 狄义宁
  • 肖芙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禄小溪; 孟珊; 沈新莲; 王凯
    • 摘要: 异源附加系是克服植物远缘杂交障碍和开展遗传研究的中间材料,可用于基因定位、构建外源渐渗系群体、创新种质资源、开展外源染色体配对和重组等研究。着重阐述了构建作物异源附加系的常规法、桥梁法、双重单体或多重单体附加法、单倍体法、回交法、细胞融合法、自交法,对异源附加系的形态学鉴定、原位杂交、细胞学鉴定、分子标记鉴定方法和异源附加系在基因定位、种质资源创新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异源附加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作物野生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
    • 王梓贞
    • 摘要: 欧李属蔷薇科樱桃属,俗称“山梅子”“耨李儿”,是我国特有的果树种质资源,其野生种广布于东北与华北地区。由于欧李果实富含果酸钙,因此又被称为“钙果”,欧李不仅含钙量高于一般水果,而且还含有丰富的类黄酮、维生素C、有机酸、单宁等活性物质,这使得欧李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功能,而且其生产加工的果脯、果汁、果酱、果酒酸甜可口、风味独特,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因此常将欧李与蓝莓、树莓、沙棘等并称为第3代新兴经济型果树。
    • 摘要: 作物种子包壳性状的丧失是作物穗型驯化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件。作物野生种通过携带的包壳性状抵御外界的侵袭,进而保证自身的繁衍,然而这种包壳性状极大地不方便人工或机械化的种子脱粒、加工和播种过程,因此被人类选择成不包壳(裸粒)的性状。高粱是人类最早栽培的禾本科作物之一,高粱种子的包壳性状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其中粒用的籽粒高粱亚种多表现为裸粒。早在80多年前,学者就将包壳性状作为区分高粱各亚种的一个典型指标,但目前关于高粱包壳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仍然是一个空白。
    • 金汉帅; 蔡世霞; 周敬; 薛爽
    • 摘要: 具有多种别名,如柳蒿菜、水蒿、萎蒿、芦蒿、藜蒿、解毒蒿、菠蒿、减肥草、降压菜等。学名Artemisin Selengensis。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种子、根、茎均可繁殖,耐寒抗热,生长在河岸湿地、沼泽、灌木丛下等处。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东部均有野生种分布。我省人工栽培现在面积少,其嫩茎叶可食用,营养丰富,风味清香独特,具有健脾去火、养肝明目、解毒消炎、破血行淤、下气通络、降压防癌等功效,是一种营养保健型野生蔬菜,并且可以做成药茶。
    • 熊发前; 刘菁; 韩柱强; 阳太亿; 唐秀梅; 唐荣华; 钟瑞春; 蒋菁; 贺梁琼; 吴海宁; 黄志鹏; 刘俊仙
    • 摘要: 利用简并PCR技术从野生花生种(Arachis ipaensis Krapov.et W.C.Greg.)的基因组中扩增分离Ty1-copia类(1类)和Ty3-gypsy类(2类)反转录转座子RT基因,并对其序列特征、多样性、系统进化关系及转录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于1和2类RT基因,目的条带分别约为260和430 bp;分离获得了23和32条序列,长度范围分别为262~266、395~435 bp;AT所占比例分别为61.60%~69.17%和55.79%~61.34%;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分别为52.5%~98.9%和45.0%~98.8%,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分别为39.8%~100%和9.0%~97.2%。其中2类基因的异质性高于1类;1类和2类基因分别有3条和15条发生了无义突变,2类的无义突变发生率远高于1类。1类基因的保守基序保守性较高,2类的保守基序呈一定程度的变异。代表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基本类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类和2类基因可被分为5个和6个家族。1类和2类基因都有部分序列与其他物种的RT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两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通过比对花生EST数据库,本研究发现1类有1条以及2类有7条序列为具有转录活性的反转录转座子,且2类基因比1类更具有转录活性。
    • 蔡铁城; 刘俊仙; 张冲; 刘菁; 阳太亿; 蒋菁; 贺梁琼; 韩柱强; 唐荣华; 庄伟建; 熊发前
    • 摘要: 该研究旨在克隆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RT(reverse transcriptase)基因,为分离花生属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全长序列和研究其功能提供序列基础。根据RT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以两份AA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为试材,利用PCR扩增其基因组DNA,回收、克隆和测序目的条带后,对所获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目的条带大小约为260 bp,分别从两份野生种花生材料中克隆到41条和27条RT基因序列,68条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256~270 bp,AT所占比例范围为55.86%~68.42%,AT与GC比例范围为1.27~2.17,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49.8%~99.2%,存在较高异质性。(2)68条序列被分为6个家族,家族Ⅰ和Ⅳ为主要家庭。(3)68条序列中的19条发生了无义突变,A.duranensis(PI219823)要比A.duranensis(PI262133)的无义突变率高。(4)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为4.7%~100%,呈现高度异质性。(5)各家族中代表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在整体构型上一致,但在螺旋结构数、折叠结构数、转角数和氢键数上存在较大差别。(6)序列间保守基序总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变异,呈现一定异质性;系统进化树将68条序列分为10类,大部分序列都聚在A和B两大类中。(7)另有部分AA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的RT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植物的RT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推测不同物种植物间可能发生过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该研究为花生属基于Ty1-copia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新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 魔都行者(摄)
    • 摘要: 野生的樱花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全世界共有野生樱花约150种,中国有50多种;全世界约40种樱花类植物野生种祖先中,原产于中国的有33种。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唐朝时樱花已普遍出现在私家庭院。喜马拉雅的樱花引入日本后,在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日本园艺家通过杂交,选育出了现代栽培的大部分优秀观赏樱花品种。
    • 刘磊; 马奔驰; 陈杰盼; 王磊; 冯琰; 王宽; 祁利潘; 龚学臣; 尹江; 王燕
    • 摘要: 为筛选用于育种亲本的优良材料,以引进的32份野生马铃薯材料为对象,调查其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块茎性状和产量,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法对叶绿素、产量、保水力、株高、CAT、POD、MDA和Pro等8个指标与抗旱的相关性,并对32份材料的耐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筛选出优异早熟材料LS 6-6和晚熟材料LS 24-6;与耐旱性高度相关的指标为产量,其次是叶绿素和保水力;高抗旱性材料为LS 40-7、LS 42-8和LS 64-4等3份。
    • 摘要: 马铃薯普通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既缺乏组成型抗寒能力,也缺乏冷驯化能力,导致较难通过种内杂交改良抗寒能力,严重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其他野生种,如S. commersonii、S. malmeanum和S.acaule等,抗寒能力较强,但其抗寒机理尚不可知,导致马铃薯抗寒育种较为滞后。
    • 王丹丹; 李晓红; 张彦文; 刘丹梅
    • 摘要: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东北红豆杉野生种与栽培种生理指标、次生代谢物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测定红豆杉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光合参数等指标;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抗旱相关基因(TcDBTNBT、AP2、DREB、PsaK)。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野生东北红豆杉光合参数,即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叶绿素及相关基因(AP2、PsaK及TcDBTNBT)均呈下降趋势且始终高于栽培种,如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野生种P_(n)值约为栽培种的1.69倍,叶绿素含量约为栽培种的2.23倍;而野生种细胞间隙CO_(2)浓度(C_(i))、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激酶(GCK)及细胞色素c(Cytc)则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始终高于栽培种,C_(i)值在持续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2倍,LDH酶活性在第24天后急剧上升为栽培种的1.24倍,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7;而东北红豆杉栽培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脯氨酸、丙二醛、谷胱甘肽等次生代谢物含量以及DREB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野生种,栽培种MDA含量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6倍;栽培种谷胱甘肽(GSH)在第32天达到峰值,约为野生种的1.15倍,而后呈下降趋势,至第48天时,约为野生种的1.14倍,栽培种精氨酸和鸟氨酸转氨酶含量第16天时急剧上升,分别为野生种的1.05倍和1.19倍,而栽培种天冬氨酸含量在第24天达到峰值,约为野生种的1.07倍。综上所述,东北红豆杉通过糖类、氨基酸的显著增加来抵御干旱胁迫,磷酸戊糖途径是红豆杉体内重要的葡萄糖代谢途径之一,能量代谢方面野生东北红豆杉显著优于栽培种,从光合参数分析栽培种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不及野生东北红豆杉,而栽培种干旱胁迫应答的次级代谢产物如类黄酮等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