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甲烷氧化菌

甲烷氧化菌

甲烷氧化菌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35983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委会2013年年会暨地下水与环境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等;甲烷氧化菌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邢新会、韩冰、吴昊等。

甲烷氧化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9833 占比:99.95%

总计:360026篇

甲烷氧化菌—发文趋势图

甲烷氧化菌

-研究学者

  • 邢新会
  • 韩冰
  • 吴昊
  • 江皓
  • 缑仲轩
  • 王磊
  • 许科伟
  • 徐小明
  • 徐小燕
  • 杨帆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心; 沈李东; 田茂辉; 杨王挺; 金靖昊; 王昊宇; 胡正华
    • 摘要: 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对控制稻田甲烷排放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基因、群落、活性等多个层次上解析CO_(2)浓度缓增对稻田土壤甲烷好氧氧化过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依托于田间CO_(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在背景CO_(2)浓度(AC)基础上,设置了CO_(2)浓度缓增处理(每年增加40μL·L^(-1),持续4年)(EC)。采用室内泥浆培养以及高通量测序和定量PCR技术,对不同CO_(2)处理下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乳熟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潜势及其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促进了稻田甲烷氧化潜势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的增加;CO_(2)浓度升高还使得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优势菌从Ⅱ型菌转变为Ⅰ型菌。CO_(2)浓度升高所致的土壤中甲烷、氧气浓度以及氮素水平等的改变很可能对稻田甲烷氧化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本研究发现,稻田甲烷氧化过程对大气CO_(2)浓度缓增具有积极的响应作用,这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 白新月; 陈予珂; 黄丹丹; 徐期勇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明晰甲烷氧化菌群与环境间的相关关系,通过比较其甲烷氧化量和胞外聚合物(EPS)2种重要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来探讨不同基质浓度与不同炭组间交互产生的环境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浓度对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差异影响最大.在甲烷与氧气(15%,V/V)均充足的情况下甲烷氧化累积量主要由Ⅰ型甲烷氧化菌贡献;而在某一组分相对不足(≤10%,V/V)的气体浓度下,Ⅱ型甲烷氧化菌是消耗甲烷的主要微生物.在高甲烷低氧条件添加富铁炭或可有效缓解EPS堵塞且有利于Ⅱ型甲烷氧化菌Methylocystis的生长.
    • 王金艺; 金振奎
    • 摘要: 关于白云岩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机理,但许多机理并没有过硬的证据,难以令人信服。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白云石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在常温下可以沉淀出来,形成微生物白云岩。模拟实验证明了这种机理的正确性。微生物白云岩的发现表明,自然界中可以存在原生白云岩,因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实验表明,多种微生物可形成白云岩。文章主要描述了其中4类已在自然界中发现且资料较丰富的微生物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厌氧硫酸盐还原菌形成白云岩的机理、甲烷氧化菌形成白云岩的机理、厌氧甲烷生成菌形成白云岩的机理、喜氧喜盐菌形成白云岩的机理。详细阐述了每种机理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数据等,以便读者不用查阅原文就能掌握其核心内容和资料,并激发读者的思考;尤其总结出了各类微生物白云岩的识别标志,同时指出了微生物白云岩形成机理仍存在的一些问题。
    • 彭灯云; 杨士红; 李伟征; 李明; 戴惠东; 周姣艳
    • 摘要: 为了研究生物炭施用对节水灌溉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对节水灌溉稻田土壤中产甲烷菌基因(mcrA)与甲烷氧化菌基因(pmoA)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能够提高节水灌溉稻田土壤pmoA和mcrA基因丰度,乳熟期高量生物炭添加效果更显著,而中等水平生物炭添加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效果更显著。控制灌溉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能够显著增加稻田土壤pmoA和mcrA基因丰度。控制灌溉在分蘖期和乳熟期能显著增加pmoA/mcrA比值(p<0.05),且施加生物炭能显著增加乳熟期稻田土壤pmoA/mcrA比值(p<0.05),即控制灌溉和生物炭施加能够提高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减少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综上所述,生物炭和控制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提高稻田土壤中甲烷氧化菌和产甲烷菌基因丰度,同时对于产甲烷菌的促进作用小于甲烷氧化菌,通过改变土壤中pmoA和mcrA基因的数量和比例可以有助于调控稻田土壤甲烷的排放。
    • 艾佳; 吕杨; 钟雄; 李彦澄; 李江; 杨爱江
    • 摘要: 草海是由喀斯特盆地积水发育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岩溶构造湖.甲烷氧化菌作为一类能够将甲烷氧化为CO_(2)和水的独特微生物,其活动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元素循环的关键步骤密不可分.为了解贵州草海喀斯特高原湖泊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利用宏基因组技术对浅水沼泽、莎草湿地、深水沉积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草海湿地中主要的好氧甲烷氧化菌为Methylobacter和Methylomonas,主要的厌氧甲烷氧化菌为Candidatus_Methylomirabilis_oxyfera,属于NC10门的反硝化型厌氧甲烷氧化菌.所研究的4种代谢功能基因种类多样性表现为碳代谢>氮代谢>硫代谢>甲烷代谢;基于KEGG数据库共注释到6大类功能和18条与碳、甲烷、氮、硫相关的完整代谢路径.PCoA分析表明浅水沼泽和莎草湿地中甲烷氧化菌的种类和功能相似,且与深水沉积物存在差异.物种与功能相关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Methylacidiphilum_fumariolicum和Methylacidiphilum_kamchatkense与草海湖泊湿地中的各个代谢功能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显著影响草海湿地中大多数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是硝酸盐、电导率、总磷和有机质.
    • 于海洋; 王天宇; 黄琼; 张广斌; 马静; 朱春梧; 徐华
    • 摘要: 大气CO_(2)浓度升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CH_(4)排放。深入研究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对评估和应对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CH_(4)排放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依托连续运行10年以上的中国稻田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平台,观测2016—2017年正常大气条件(ACO_(2))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200µmol·mol^(-1)条件(ECO_(2))下稻田CH_(4)排放通量、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CO_(2)熏蒸年限对稻田CH_(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ACO_(2)处理,长期ECO_(2)处理使稻田CH_(4)排放降低28%(P0.05)。Meta分析结果发现,随着CO_(2)熏蒸年限的增加,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和产甲烷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对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却逐渐增大。因此,未来气候条件下,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降低稻田CH_(4)排放,这对缓解水稻种植带来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郭凯; 田世祥; 李鹏; 林华颖; 许石青; 江泽标
    • 摘要: 为揭示消溶剂对煤层消突的可行性,基于甲烷氧化菌与瓦斯之间的关系,以青菜塘煤矿11703采区为研究对象,选用甲烷氧化菌作为消溶剂,运用注液系统将消溶剂注入煤层试验孔,通过效验孔观察消溶剂注入前后煤层瓦斯浓度、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注入瓦斯消溶剂后,由于甲烷氧化菌的分解作用,11703工作面煤层瓦斯压力有效降低,稳定至0.3~0.6 MPa;瓦斯浓度从10.07%降为1.07%;二氧化碳体积分数有所上升;瓦斯含量由12.73 m^(3)/t降为4.61 m^(3)/t.注液前后的变化,证明了微生物治理瓦斯在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
    • 周狄霏; 冯晨曦; 宋书真; 杨松; 马增新
    • 摘要: 甲基营养菌是一类能够利用有机碳一(C1)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的微生物,其中心代谢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研究C1同化、异化和合成代谢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甲基营养菌的系统组学研究技术日趋成熟,分子遗传改造工具和分子元器件的不断开发和完善,研究者们对甲基营养菌中心代谢过程和调控机制的认识逐步深化。基于此,系统阐述了甲基营养菌依赖于稀土元素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甲烷氧化菌中心代谢的新认知和甲醇利用菌途径工程的新策略,为进一步对甲基营养菌的代谢改造和高值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刘超; 王宪伟; 宋艳宇; 马秀艳; 宋长春; 董星丰; 赵光影
    • 摘要: 多年冻土区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及底物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寒区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循环过程.选取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两种典型植被群落泥炭沼泽,设置开顶箱(Open Top Chamber,OTC)增温实验.于生长季(6月、7月、8月和9月)采集土壤孔隙水样品,对比分析OTC内外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甲烷氧化菌数量及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探究土壤孔隙水甲烷关联微生物与DOC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温提高了生长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和DOC浓度,而对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因月份而异.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4.52%和44.97%,DOC浓度的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4.16%和28.33%.增温使得生长季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平均数量分别降低了46.20%和31.4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孔隙水中DOC浓度可分别解释柴桦-泥炭藓和狭叶杜香-泥炭藓泥炭沼泽土壤孔隙水中产甲烷菌数量变化的29.00%和24.10%(P<0.01),而对两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孔隙水中甲烷氧化菌数量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
    • 何竹; 薛利红; 杨林章; 许琛
    • 摘要: 目前关于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检索了已发表的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相关文章,并对文献数据进行了再挖掘分析,总结归纳了磷对甲烷产生和氧化的可能影响,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发现磷对稻田甲烷排放的调控主要受种植系统和其他施肥情况的影响,一季中稻下大都表现为磷肥施用降低甲烷排放,降幅受其他土壤养分情况影响而不同.磷通过影响水稻根系及其分泌物进而影响土壤碳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土壤磷的有效性,并改变土壤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的丰度和群落组成来调控甲烷的产生及氧化过程,最终影响甲烷的排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