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4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9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76231篇;相关期刊612种,包括中国初级卫生保健、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全国妇产科临床诊疗新进展研讨会、2010中华女性生殖道感染峰会白云会、第五届中国国际性学学术交流会等;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文献由44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临虹、曾光、赵更力等。

生殖道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9 占比:2.69%

会议论文>

论文:81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76231 占比:97.21%

总计:78421篇

生殖道感染—发文趋势图

生殖道感染

-研究学者

  • 王临虹
  • 曾光
  • 赵更力
  • 武俊青
  • 郭素芳
  • 吴久玲
  • 吴淑艳
  • 张开宁
  • 张玲华
  • 张红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元凤霞
    • 摘要: 随着医学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女性生殖道感染与宫内节育器的放置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临床研究实践显示,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女性患者会有下腹疼痛、月经异常、白带异常以及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对其生活质量、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宫内节育器是否会引发生殖道感染的研究较少,且报道不一致。笔者通过阅读、参考大量文献,就宫内节育器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工作者对节育器的使用有深入的了解,尽可能在工作中减少或者是避免生殖道感染,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 王铮; 王晶; 赵月娟
    • 摘要: 目的:探讨已婚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5月在本院体检的已婚育龄女性为调查对象,行生殖道健康检查,并通过调查问卷搜集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3166份,回收3051份,有效问卷2997份,回收率94.7%。2997例中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为33.9%,其中细菌性阴道病402例(39.6%),滴虫性阴道炎361例(35.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65例(16.2%),慢性宫颈炎151例(14.9%),慢性附件炎112例(11.0%),慢性盆腔炎74例(7.3%)。单一感染占比45.8%,2种感染占比34.1%,≥3种感染占比20.2%。生殖道感染者中有流产史、性伴侣≥2个、无避孕措施、月经不规律、经期性交、内裤更换频次≥3天、坐浴、健康知识不知晓/不清楚的占比高于无生殖道感染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流产史、性伴侣≥2个、无避孕措施、经期性交、内裤更换频次≥3天、坐浴、健康知识不知晓/不清楚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次调查已婚育龄女性生殖道感染比例较高,而导致感染的因素与婚育情况、生活习惯、健康知识知晓等因素密切相关。须加大健康教育普及,综合防治生殖道感染
    • 郭文迪; 平毅
    • 摘要: 卵巢癌致死率极高,但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在卵巢癌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在卵巢癌中,上、下生殖道优势菌群厚壁杆菌丰度降低,拟杆菌数量增多,肠道菌群频繁失调。其可能通过自身成分和代谢产物引起致癌反应、升高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促进卵巢癌发生,介导炎症反应影响免疫调节,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还参与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与耐药和疗效密切相关。其中,粪菌移植、益生菌补充及抗生素的应用已得到初步探索。综述女性生殖道和肠道微生物群结构、与卵巢癌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治疗研究,旨在为卵巢癌的筛查、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 赵秋月; 杨静逸; 李立芬; 王慧铃; 王鹏虎; 曹研
    • 摘要: 本文对2017-2021年于本院就诊的6412例妊娠期女性阴道分泌物相关指标检测;对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阴道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以及细胞溶性阴道病(cytolytic vaginosis,CV)等妊娠期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生殖道感染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降低阴道微生态失衡率及阴道感染率,从而预防妊娠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 蔺凯丽; 郭洁; 任姝晴; 宋殿荣; 张继雯; 赵琳; 鲁娣; 王润景
    • 摘要: 目的:分析和比较正常早孕女性和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患者的生殖道菌群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3—9月在我院拟行清宫术的37例RSA患者为RSA组,同期拟行人工流产术的25例正常早孕女性为正常早孕组。对其阴道分泌物及子宫蜕膜组织进行16S rRNA测序,比较2组阴道和宫腔菌群的特征及差异。结果:与正常早孕女性相比,RSA患者阴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多(P0.05),但优势菌种发生改变,正常早孕女性宫腔优势菌种为卷曲乳杆菌,RSA患者宫腔优势菌种为惰性乳杆菌,RSA患者宫腔菌群中两歧双歧杆菌和不能培养的不动杆菌丰度显著减少(P<0.05),而拟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和瘤胃菌属团显著增加(P<0.05)结论:正常的阴道和宫腔存在微生物菌群,宫腔比阴道的菌群多样性更高,但宫腔优势菌丰度较低。阴道细菌的上行定植可能与宫腔菌群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宫腔特有菌群的存在,尤其是宫腔优势菌种的改变和致病菌的出现,可能与RSA的发生相关。
    • 时平平; 李德珍
    • 摘要: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未足月胎膜早破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5月-2021年4月固始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33例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33例未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有流产史、生殖道感染占比高于对照组,血清维生素C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1,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流产史、生殖道感染、血清维生素C水平有关。
    • 张心畅; 朱蒙娇; 夏冬月
    • 摘要: 目的研究胎膜早破(PROM)孕妇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变化、生殖道感染情况及引起羊膜腔感染的可能相关因素,并分析引起PROM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3例PROM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正常妊娠并分娩的120例孕产妇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炎性标志物[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反应蛋白(CRP)]及下生殖道感染情况,并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PROM孕产妇的羊膜腔感染情况,分析血清炎性标志物、生殖道感染与羊膜腔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炎性标志物VCAM-1、CRP水平及下生殖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生殖道感染、血清VCAM-1水平、血清CRP水平及双胎妊娠均是影响PROM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发现,PROM合并羊膜腔感染者共31例,其血清VCAM-1水平、血清CRP水平及下生殖道感染率均显著高于非羊膜腔感染者(P<0.05)。结论下生殖道感染、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升高及双胎妊娠是PRO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下生殖道感染及炎性标志物水平升高还可能是影响羊膜腔感染发生的因素之一。
    • 王欣; 魏勤; 魏莲花; 李军春; 李可可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生殖道标本4140份,对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4140份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1株,检出率为2.2%,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占55.0%,革兰阴性菌41株,占45.0%。革兰阳性菌中最多的为无乳链球菌(39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革兰阴性菌中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32株),其次为淋病奈瑟菌(3株)。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未发现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等于或大于50.0%,未检出对三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对生殖道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掌握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 张苹苹
    • 摘要: 目的: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二次妊娠产妇100例,按照是否发生胎膜早破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的风险因素,据此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所构建模型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二次妊娠产妇100例中进行验证,以评估模型预测判断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到,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因素有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瘢痕子宫、生殖道感染、引产或人工流产史、胎位异常(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35岁、瘢痕子宫、生殖道感染、引产或人工流产史、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P<0.05);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为[0.789,0.894],准确率为93.00%,特异度为89.86%,灵敏度为77.42%。结论: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实现对胎膜早破高危产妇的精准识别,为临床筛查工作提供了可靠工具。
    • 王海娜
    • 摘要: 目的:分析生殖道感染、胎位异常与早产胎膜早破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9-05~2020-04我院早产产妇103例,依照有无胎膜早破分为观察组(n=67)、对照组(n=36),统计两组妊娠结局,并对可能影响产妇早产胎膜早破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生殖道感染、胎位异常、生殖道畸形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生殖道感染、胎位异常、生殖道畸形均为早产胎膜早破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胎儿窘迫、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殖道感染、胎位异常、生殖道畸形为早产胎膜早破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尽早明确上述影响因素,为实施科学合理防治措施提供有效指导,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