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国际研讨会
2005“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国际研讨会

2005“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5-11-14

主办单位: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学会

会议文集:生殖与避孕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开展性与生殖健康(SRH)综合咨询能力培训,提高计划生育人员开展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的能力.方法:利用新的咨询培训教材、应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进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咨询培训.理念是从整体上评估和满足服务对象的SRH需求.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训班学员的知识水平进行培训前后的评估.结果:通过培训前后的问卷调查发现,培训后,学员总的咨询知识平均得分由54.9分提高到了83.4分.在咨询能力方面,学员认为自己能自如地讨论性问题的能力由9.9﹪提高到了90.7﹪,较好地帮助对象评估性有关的风险的能力由12.5﹪提高到92.2﹪,帮助对象评估SRH需求、信息和情感支持的能力由16.0﹪提高到87.8﹪,帮助对象开发交流和协商技巧的能力由12.0﹪提高到86.0﹪.结论: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能力培训项目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培训方式,转变了计划生育人员的传统服务观念,提高了学员的知识和开展咨询服务的能力.
  • 摘要:四大基石性指南包括<避孕方法选用的医学标准>和<避孕方法使用的选择性实用建议>,<给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的决策工具>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手册>.前两个文件的主要对象为决策者和项目管理者,为制定各国技术指南提供参考.后两个文件则以一线服务人员为主要对象,为技术服务/咨询提供科学的技术信息.我国重视对WHO技术指南的引入和应用.根据其更新的情况,及时进行了翻译.在由中华医学会主持编著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学分册>中,也已初步参考了WHO的指南.各部门还通过不同途径,向各级医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宣传介绍WHO指南,并将逐步针对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的不同需要做更深入的培训.我国对WHO指南的引入和应用尚不充分,表现在国家指南与WHO指南间尚存在差距,如对避孕方法禁忌证的掌握和对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咨询的水平和质量,应尽快加强国内专家对WHO指南的了解和共识,并将其作为修订国家指南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多渠道,促进临床医护人员和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人员对WHO指南的应用.
  • 摘要:目的:评估系列宫铜器的有效性、副反应和可接受性.方法:通过电子和手工检索查阅至2002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循征医学的方法进行筛选和评估.结果:共检索到39篇相关文献,4篇关于宫(药)铜200和5篇关于宫(药)铜300的文献纳入本评估.结果表明,宫(药)铜200与T铜220C有效性以及一年、二年累积续用率相似;宫铜300有效性与T铜220C和T铜200相似;宫药铜300有效性与母体乐375和T铜220C接近,但略差于T铜380A;宫(药)铜300与T铜380A和母体乐375一年,三年、五年累积续用率相似.一年内宫药铜节育器出血副反应较不含药者低.结论:选择宫铜器时宜优先考虑含铜300mm2的器具.需开展T铜380A与宫铜300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 摘要:优化型苯扎氯铵(BZK)凝胶剂由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研制.该凝胶合0.429﹪苯扎氯铵,4.2ml的凝胶被填充于特制的一次性推进器中.凝胶内含有分散剂聚二甲基硅氧烷,可以覆盖并保护整个阴道粘膜.本研究运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装置比较优化型BZK凝胶剂与市售3.5﹪的壬苯醇醚(N-9)对精子的灭活能力;运用扫描电镜(HR-LVSEM)研究BZK凝胶对精子膜完整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ZK凝胶的EC50为0.029mg/ml,与N-9(0.019mg/m1)相比稍高;BZK凝胶的最小精子灭活浓度(MIC)为0.25mg/ml,与N-9(0.20mg/ml)相似;扫描电镜显示4.29mg/mlBZK引起精子胞浆丢失且顶体膜损伤;整体动物实验中大鼠重复阴道给予0.429﹪BZK凝胶后仅显示微小的阴道刺激,未见阴道上皮损伤或局部炎症反应(总评分为3.3).体外实验显示优化型BZK凝胶稀释3-5倍后仍能抑制或灭活常见性病病原体(包括梅毒螺旋体、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HIV等).基于上述临床前研究结果,优化型BZK凝胶已于2003年7月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开展临床研究.
  • 摘要:通过营养、文化催生青春期,与自然形态的隔阂造成的无知与迷茫,及缺少性道德的青春期是危险的三部分论述了青春期教育是一个时代课题.对青春期教育的内容,青春期教育的创新和性道德的启蒙进行了论述,特别强调了青春期教育对青少年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人生规划的意义,具有较强的启迪.
  • 摘要:本文采用流行病学干预研究(基线调查、干预和评估调查)和定性访谈(集体访谈、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02年5月至2003年7月先后进行基线和评估调查,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了四川省4个地区的2484名15-29岁未婚早孕人流女青年;结果:与基线调查相比,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受试未婚早孕人流女青年的性和避孕行为在以下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①受试未婚人流女青年了解性知识的增加了13个百分点,其中,比较深入了解性知识的受试者上升了43﹪;调查人群中最多的性伴侣数由原来的9个减少到4个,性伴侣的构成也由原来的以熟人/同学/男朋友等为主的变成以未婚夫为主.②避孕措施使用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其中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尤为迅速,达到80﹪;使用安全套的目的由以避孕为主逐渐改变为以防病和避孕双功效为主;绝大部分受试者都比较稳定地使用安全套;认为安全套是最适合未婚人流女青年使用的避孕措施者也较前增加了44﹪.③对人流副作用有深入了解的受试者的比例增加了24个百分点.④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受试者的比例分别降低了66和61个百分点.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计划生育机构生殖道感染(RTIs)防治工作的现状.方法:利用文献回顾法、知情人定性访谈和县计生机构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RTIs防治工作,98.3﹪的地区计生机构已从预防、医疗、宣教等多个角度参与此项工作.我国计生网络完善,人力资源丰富,在计生机构开展RTIs防治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然而专项经费不足、技术人员RTIs医疗水平不高、部门间缺乏协调等问题有待解决.结论:计生机构现有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力量为开展RTIs防治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但仍需加强计生人员RTIs技能培训和协调部门间的合作.
  •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已婚未育妇女孕前保健知识、服务利用和需求状况.方法:采用结构式问卷对上海市徐汇区长桥、凌云街道和华泾镇968名新婚未育妇女的孕前保健知识、服务利用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结果:①对象对适合新婚期使用的避孕方法知晓情况男性避孕套(84.4﹪)、口服避孕药(54.0﹪)、紧急避孕(52.5﹪)、避孕栓剂/药膜(48.3﹪).②对象孕前保健知识得分平均为54.7分.文化程度为大专和本科、职业为医/教/科的对象知识得分较高.③对象对一般优生知识知晓率较高,在80﹪以上;但对于出生缺陷相关的知识知晓率较低,不足50﹪.④52.7﹪的对象知道街道生殖保健综合服务站,45.5﹪的对象接受过服务站提供的服务.87﹪的对象认为自己目前掌握的优生优育知识还不够或者很缺乏;73.6﹪的对象打算在怀孕前作咨询;63.6﹪的对象愿意参加孕前学习班.结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孕前保健知识,但对出生缺陷知识了解较少.她们对优生优育知识和服务有较高的需求,但是对现有的生殖保健服务机构利用不足.
  • 摘要:目的:评价社区干预对婴儿智能发育的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徐汇区两个街道309名新生儿及其家庭作为项目研究对象,填写基线调查表,进行体格测量,并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试(DST)量表进行智力测量.将对象根据其所在的居委会随机分为干预组(156人)及对照组(153人),干预6个月再次随访,填写效果评估表并进行体格和智力测量.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智力好于对照组,在校正了新生儿智力得分后,干预组智力指数(MI)值及发育商(DQ)值分别较对照组高5.96分和9.80分.结论:在社区对婴儿进行早期智能干预对婴儿智能发育有促进作用.
  • 摘要:目的:了解育龄妇女在干预前后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知晓率的变化及其有关因素.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采取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用基本内容相同的调查表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干预前后知情选择知晓率.结果:终期调查的知晓率大大高于基线调查,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农村群众对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的认识、态度和能力.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育龄男性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与控制AIDS的工作方针与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状调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五个县随机抽取的1285名育龄男性进行艾滋病知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不同县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被调查者之间AIDS知识知晓状况均有显著差别,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区、户口性质、是否已婚、学历、年龄、是否接受过艾滋病或生殖健康相关咨询等.结论:加强在全国范围内的育龄男性人群中普及AIDS预防知识,大力开展生殖健康咨询工作.
  • 摘要:不孕是生殖健康包含的十大问题之一.当代社会的不孕原因有新的特点:性传播疾病和人工流产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是继发不孕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如农药、重金属、有机溶剂、药物等化学因素,以及高温、辐射等物理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孕的发生.吸烟、饮酒和坐姿工作等生活方式因素都与不孕有关.不孕症的危害除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外,还突出表现在对家庭社会角色的实现和对妇女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上.不孕症的预防策略应该包括:①预防人工流产和性传播疾病,降低生殖道感染引起的继发不孕的发生;②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女性的受孕能力和关注男性的生殖健康;③注意有害物质的防护,如避免接触农药、重金属等毒物.
  • 摘要:目的:了解中老年人前臂骨密度的状况;分析影响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因素.方法:在上海市徐汇区田林、枫林、斜土三个街道,采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中老年人左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尺骨总体,以及桡尺骨间距为8mm处的桡骨远端、前臂桡骨超远端等部位的骨密度值.结果:四个测量部位的骨密度都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同一年龄、同一部位,男性骨密度平均值大于女性;四个部位中以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密度最高;前臂远端1/3桡骨总体骨量减少的现患率及骨质疏松症的现患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患骨量减少的可能性是女性的0.19倍.以50-岁为参照,55-岁、60-岁、65-71岁与之比较,OR分别为3.17、5.13、15.03.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与1000以下的比较,OR为0.70.补充钙片者与没补充钙片者比较,OR为1.36.结论:中老年人骨密度减少现患率高,骨密度的减少与性别、年龄、月均收入、补充钙片等有关.
  • 摘要:上海市在2000年引进了以改善10-24岁青少年生殖健康状况为目的的青春健康项目.项目采用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多因素干预理论框架,认为影响青少年性健康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即决策环境、社会氛围和个人特征,并依据该理论框架设计了针对三个目标人群的工作路线.项目把对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有决策作用的领导者列为第三目标人群进行倡导呼吁,力求取得领导们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推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项目或工作.5年来,由于坚持不懈的倡导呼吁,各部门、各级领导决策层的观念有了积极变化,促使了一系列推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重要文件相继出台;充足的项目经费及时到位;大众媒体积极参与、广泛宣传;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和服务整体水平有了提高.目前项目覆盖全市19个区县,对推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倡导呼吁是推进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关键.
  • 摘要:在上海某区选择三所职校,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人机对话式匿名自填电脑问卷调查.基于健康信念模型理论,应用收益认知、障碍认知、性行为的风险认知和自我效能四方面的认知指标.结果:调查对象共1612名,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为7.01﹪.首次性行为时避孕措施使用率为56.64﹪;报告的主要避孕方法分别是避孕套(58.70﹪)和口服避孕药(27.78﹪).未采取避孕措施的最主要原因是不好意思购买(26.53﹪)和对方不愿使用避孕药具(18.37﹪).有性行为者中分别有68.35﹪和68.42﹪的对象认为体外排精和安全期的避孕效果好.使用避孕套者的避孕套使用知识满分的比例为23.26﹪.有性行为者中知道"感染性病不一定会有明显症状"的比例为22.86﹪,首次性行为未采取避孕措施者中对"偶尔的性交不会使一个已有月经的女孩怀孕"持同意观点的比例为40.63﹪.四项认知中,对象的风险认知水平最低.对象首次性行为避孕措施的使用与避孕相关知识和认知水平呈正向关联最近一次性行为时的避孕率则仅与收益认知和自我效能水平呈正向关联.结论:亟待提高职校生避孕相关的知识和认知水平并提供适宜的避孕服务.
  • 摘要:目的:通过在中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评估家庭性教育的效果.方法:本研究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性研究.家长参与的研究现场为上海市徐汇区4所初中和2所高中,其中一半学校开展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另一半学校不开展活动.干预活动包括给家长开展专家讲座、发放宣传折页、座谈会、亲子活动等.干预活动前及干预活动一年后分别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以评价干预活动对家长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父母的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基线相比,干预组父母的艾滋病知识得分增值(1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3分).干预组父母的家庭性教育意识增强,认为由家长提供性知识的比例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干预促进了亲子对性相关问题的沟通,干预组父母反映自己主动谈论及孩子问过性相关问题的比例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提高了父母性教育的技能和意识,促进亲子性相关问题的沟通.
  • 摘要:目的:了解高中生、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状况.方法:采用结构式匿名问卷对上海市两所普通高中的628名高中生和一所大学的709名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总得分为58分,高中生的知识总得分为39分.登录过因特网、浏览过生殖健康网站、与父亲或同学/朋友讨论过性有关话题的对象生殖健康知识得分较高.大学生登录因特网、浏览生殖健康网站、与同学/朋友交流生殖健康知识的比例高于高中生.结论:调查对象知识总分较低,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得分和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主动性高于高中生.
  • 摘要:目的:了解妊娠少女紧急避孕的知识和使用现状.方法:在上海市3家市级和3家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对要求终止妊娠的443名<19岁的少女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妊娠少女的平均年龄为17.86岁.自首次性行为后,49.1﹪的少女承认有过避孕失败的情况,99.3﹪的少女承认曾经在性活动中不使用避孕措施.当上述情况发生时,51.6﹪的少女声称知道有方法可以在事后避免怀孕.在曾经使用过的事后补救方法中,她们列举了紧急避孕(36.1﹪),立即排尿(32.1﹪),立即洗澡(15.4)﹪,阴道冲洗(10.5﹪)和蹦跳(5.9﹪).47.7﹪的怀孕少女曾经听说过紧急避孕,她们中44.1﹪使用过紧急避孕,占所有怀孕少女的21.0﹪.100﹪的少女承认本次怀孕周期中有不使用避孕措施或避孕失败的情况,但使用紧急避孕的只有8.3﹪,其中81.6﹪由于使用方法错误而导致紧急避孕失败,正确使用后失败的仅占18.4﹪.对紧急避孕的知晓会显著影响以往和在本次怀孕周期中使用紧急避孕(P<0.01),而了解紧急避孕的存在并没有对少女的避孕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可促使其使用可靠的避孕措施和采取避孕(P<0.01).结论:紧急避孕的知晓对青春期性活跃人群的避孕行为无负面影响.不了解紧急避孕是影响其在无保护性行为后使用的一个因素,因此要加大紧急避孕的宣传力度,尤其要让青春期人群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
  • 摘要:自1994年开罗人发大会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战略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由计划生育向生殖健康转变;由人口控制向健康促进转变;由提供较少的避孕节育方法向知情选择转变;由行政管理向优质服务转变.经过10年的探索,试点区县在管理、宣传教育、推进知情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中国的优质服务的发展过程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1999,从6个试点区县扩展到820个区县;第二阶段,2000-2010,国家人口委提出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2010年基本实现"两个转变".优质服务的全面推进与深化经历了"三级放大"的拓展战略,第一级,通过试点不断探索和研究新时期新问题;第二级,利用国际资源整合和推广试点经验;第三级,全面推进中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优质服务的深入拓展提供了可能.
  • 摘要:巴基斯坦的男女,尤其是边远地区的穷困男女,为获得和满足其生殖健康需求,都面临着许多障碍.服务质量中包含服务者与服务对象间的互动性,服务质量是发现和满足服务对象生殖健康需求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介绍了Sargodha的TehsilBhalwal区实施的一项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使服务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以互动方式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帮助满足这些需求,通过与服务对象可接受的交流过程达到彼此认可的解决办法.为此制订了达到这一目的的具体步骤的框架.该干预把服务质量的概念拓展到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服务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如性别关系,了解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并与家庭中的决策者合作.在干预前后进行了两次情况分析.由于态度决定行为,干预后的研究力图评估相对于对照地区,干预地区服务者在态度上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地区相比,干预地区的服务者的态度有了积极的改变.现在固定门诊服务者认识到询问谁是家庭主要决策者是很重要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和49﹪,服务对象能说服家庭其他成员帮助她解决生殖健康需求的,干预组为19﹪而对照组为3﹪.
  • 摘要:2001年<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给闸北区学校的青春期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五年来该项目已经从试点的三所学校发展到十五所学校,使中小学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比较科学、系统、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提高了我区10-24岁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水平.在市区各级领导的指导和专家的关心下,把项目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纳入整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之中.开展<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学校在开展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依托项目,努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推进青春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构建科学的指导模式.通过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认识到,青春健康是塑造健全人格的主要内容,为让青少年学生拥有健康、幸福的青春,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
  • 摘要:目的:调查大学生对性、生殖健康、暴力以及吸烟、饮酒和吸毒等危险行为的态度和认识以及他们的行为状况,并揭示其对健康服务的期望.材料与方法:来自Kirikkale大学不同专业的530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横断面研究,其中男生3420名,女生1880名.调查通过匿名和自愿参与的方法保障对象的隐私,学生们在一名研究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教室里完成自填式问卷.研究调查了青少年中五类主要的健康危险行为,包括遭受暴力、吸烟、饮酒和吸毒、导致非意愿妊娠和性病的性行为和不良饮食习惯.所有资料都用SPSS统计程序被录入计算机,并依据年龄和性别分层分析以获得学生对性、青春期、生殖健康、吸毒、暴力行为和体重的看法.学生以往接受服务的经历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我们注意到,在过去遭遇过某些性问题的8﹪的对象中,50.7﹪在寻求服务时感到不快,仅有60.4﹪对医生的照料感到满意.结论:我们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目前Kirikkale大学青少年的状况,它还将被用于改进相关的政策和项目以减少我省和周边省青少年当前主要的健康危险行为,并基于此目的在Kirikkale大学开展亲青服务.
  • 摘要:目的:了解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4年"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基线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对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结果:95.4﹪的流动人口听说过AIDS,但只有0.5﹪的能正确判断所有的传播和非传播途径,65.7﹪的人知道使用避孕套可以预防AIDS;分别有4.9﹪和37.8﹪的人认为应该或可以理解"如果一个男人长期没有性生活,就去找小姐";13.6﹪的人目前的避孕措施是避孕套,但只有34.6﹪的人能够每次使用避孕套.结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有所增加,但仍然缺乏,安全性行为的比例也不高.我们应该充分关注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对其采取更多的艾滋病健康促进干预.
  • 摘要:中国的流动人口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有流动人口15320万.各大城市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育龄妇女占流动人口的近一半.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及生殖保健存在的问题十分明显.生殖道感染患病率高达29﹪-81﹪,慢性妇科疾病患病率也达到30﹪.女性流动人口避孕率低于常住人口,尤其是未婚但有性生活者,避孕率不到60﹪.有人工流产史者高达67﹪,且绝大多数(72﹪-94﹪)都是由于未避孕造成的.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率(28‰)明显也高于常住人口(8.2‰).女性流动人口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在20﹪-30﹪左右.尽管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存在种种问题,但积极寻求医疗保健情况差.患生殖道感染有症状者1/3以上不去就诊.83﹪的女性从未做过妇科检查.但有80﹪的流动女性希望享有定期的妇科保健,95﹪左右的流动女性希望得到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采取积极措施:①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保健意识;②做好青少年流动人口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工作;③完善面向流动女性的生殖健康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医疗保障.
  •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道感染与心理卫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四川纳西族妇女中有无生殖道感染人群的精神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并从心理卫生角度提出改善纳西族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于2001年7-8月对四川省泸沽湖地区的280名20岁以上的纳西族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了评定.结果:四川纳西族地区妇女的精神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在本研究调查的280名纳西族妇女中,只有74人(26.4﹪)没有表现出自述抑郁症状、116人(41.4﹪)没有表现出自述焦虑症状.该研究人群的抑郁症状总均分为20.1,焦虑症状总标准分均值为50.2,均超过被怀疑有症状的底线值.且在有、无生殖道感染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表明,生殖道感染是抑郁和焦虑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抑郁和焦虑症状还分别与生育孩子多(≥2个),以及初次性生活时的年龄较小(<17岁,),多次妊娠(≥3次)等因素有关.结论:要提高当地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知识水平及心理障碍诊治水平、将心理咨询纳入生殖保健服务之中.
  • 摘要:女性生殖道急性淋病双球菌感染的病例,近年来有逐渐增多之趋势.为了探讨有效,简便,经济,可靠和及时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1年1月-2002年7月采用淋沙星和强力霉素片治疗急性生殖道的淋病双球菌感染8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组病例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阴道涂片检查找到胞内革兰氏阴性肾形双球菌为主要依据,采用(1)A组淋沙星0.8顿服,次日口服强力霉素片0.1g,每日2次,服5d为一疗程.(2)B组用淋沙星0.1g×8#,一次顿服.其治疗结果:痊愈68例,占85﹪,显效9例,11.2﹪,有效3例(3.8﹪),有效率100﹪.其中显效及有效12例经第二次给药后痊愈.A+B组治疗后,7d内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10d后阴道涂片复查为阴性.目前对淋病的治疗,常选用肌注或静滴抗生素,临床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耐药者,且由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注射治疗.本组80例,全部口服药物治疗,方便,经济,疗程短,疗效好,不需住院,且病人自愿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为了推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方法:首先成立各种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针对不同人群分类施教,对于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的咨询和指导.结果:健康教育使育龄群众的预防出生缺陷知识,以及各种致畸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明显提高,群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深受广大育龄群众及其家人的欢迎.结论:健康教育是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拉近了计生工作者和群众的距离,促进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其他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 摘要:目的:了解剖宫产指征及与较高剖宫产率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年5月-2003年2月到上海市三所区级妇幼保健院做产前检查的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933位基线调查对象中,剖宫产发生率为37.6﹪,居于前四位的剖宫产指征分别为:胎儿宫内窘迫(36.5﹪)、社会因素(35.9﹪)、相对性头盆不称(18.5﹪)和妊娠合并症(6.3﹪).回归分析发现,孕前体重超重、对分娩没有信心及胎儿体重在4000克以上的对象剖宫产的可能性大.结论:目前上海市的剖宫产率相当高,胎儿宫内窘迫和社会因素已成为最主要的剖宫产指征,较高的剖宫产率与孕妇的心理因素和某些人口学特征(孕妇及胎儿体重)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评价部分地区妇女在产前保健利用方面的公平性状况和相对变化.方法: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在13个县(市)的围产保健监测系统,研究对象为1994年和2000年分娩了单胎活产儿的103704名妇女.应用χ2检验、多元logisitc回归和计算集中指数方法,比较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的系统管理率、相对危险度和集中指数.结果:1994年系统管理率为22.1﹪,2000年为57.4﹪.总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46上升为2000年的0.066.北方地区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15上升为2000年的0.295,南方地区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15上升为2000年的0.062;农村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02上升为2000年的0.026,城市的集中指数由1994年的0.042下降为2000年的0.019.结论: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在产前保健利用方面存在不公平性,近年来除城市稍有缓解外,多有所加剧,北方地区尤其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 摘要:为了对中国县区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中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层人员在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意识进行评价,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访谈、专家评议及心理计量学方法,经历了建立题库、确定量表维度、题项的修饰和增删、以及题项的测试和改进四个阶段,开发了适用于中国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意识评价的个人量表,并利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中的399个服务对象样本和298个服务提供人员样本,对量表的心理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试,发现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效标效度和建构效度.本文最后从量表的维度和适用性方面讨论了本量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包括删减题项以及在新的样本中进一步验证该量表的维度.
  • 摘要:目的:将第三代新型口服避孕药-孕二烯酮发展成为,具有高效、长效(5年),安全的一根型长效皮下埋植剂.方法:合成孕二烯酮,设计高分子材料硅橡胶释药管,体内体外药理和毒理试验,并通过预试验得到最低临床有效剂量.结果:该皮埋剂能有效地抑制大鼠和豚鼠的生育能力,其抗生育作用与所用剂量有关.其ED50分别为9.8mg/0.78cm/只和9.8mg/0.8cm/只.采用的高分子材料硅橡胶释药管未使大鼠的皮肤组织产生任何的异常反应.对大鼠的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拟用剂量每天70.2mg/kg是安全的.通过对埋植剂孕二烯酮一年的大鼠血中孕二烯酮水平的测定,证实孕二烯酮皮下埋植剂在皮下吸收很快,埋植后1h即可在血中测得孕二烯酮水平为2.91±1.25ng/ml(mean±s),达峰时间平均为8.86±4.32h.峰值为7.31±1.09ng/ml.于14d后达稳态,稳态值4.16±0.48ng/ml.根据避孕埋植剂植入1年后取出的残余量计算,孕二烯酮在体内的释放量平均为50.43μg/24h.结论:一根型孕二烯酮皮下埋植剂有望成为新型长效避孕药物.
  • 摘要:利用卫生部和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妇女人工流产比和人工流产率进行了估计,并利用1997年数据对人工流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研究中发现中国城市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大大高于农村妇女;只有女孩的妇女再次怀孕所致的人工流产率低于至少有一个男孩而怀孕的妇女.由于避孕失败造成意外怀孕是中国妇女实行人工流产的首要原因;但是在农村,由于不符合计划生育规定而实行人工流产则成为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采用断面调查和定性访谈(小组专题访谈、个人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04年8月至10月在四川省宜宾市定量调查了1200名15-29岁的未婚女青年。除了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社会-经济状况、性和避孕行为,以及面临的生殖健康问题外,症状自评量表SAS和CES-D分别被用来评定对象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结果:①本项目调查的未婚女青年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对象分别占总样本量的33.4﹪和27.4﹪;②未婚人流女青年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比未婚非人流女青年的更为普遍和严重.未婚人流女青年中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是未婚非人流女青年的2.6倍和3.5倍;③影响未婚女青年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其它危险因素还有:缺乏性/性病/艾滋病基本知识、生殖道感染、收入相对较低、初次性交时的年龄较小等.此外,有多个性伴侣和多次妊娠还是未婚女青年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建议:①在校内校外普遍开展对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活动;②在校内校外青少年中普遍开展道德观教育;③在各级医院和诊所中逐步普及心理咨询;④可以在日常门诊中使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对前来就诊的病人特别是青少年病人进行心理疾病筛查.
  • 摘要:本研究对2000-2004年间自愿选择在门诊终止非意愿妊娠的446名未婚女青年进行了分析,占终止妊娠总数的20.4﹪.5年间未婚妇女与已婚妇女终止非意愿妊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3.5﹪、15.6﹪、17.3﹪、24.0﹪和35.8﹪.371例(83.2﹪)选择局部阻滞麻醉下人工终止妊娠,75例(16.8﹪)选择药物(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平均年龄为22.35岁(16-35岁).92.8﹪为市区人口,5.4﹪为郊县人口;其中学生占的比例最高(37.3﹪),其次为待业青年(25.5﹪).平均妊娠次数为1.5次(1-7次),平均产次为0.01次,平均妊娠天数为50.25d.妊娠超过8周的占30.2﹪.7例(1.9﹪)在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对436例进行流产前宫颈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宫颈占62.4﹪;其余37.6﹪有不同程度的宫颈炎.结果提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了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及保护意识,但对未婚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仍须加强.
  • 摘要: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的需求,城市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社会化的服务.通过知情选择,使育龄群众获得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和适宜的避孕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使计划生育服务走向社会、走进家庭探索一条以满足群众需求的持续发展之路.在社会医学模式下,家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单位;从提高人口素质来看,家庭是提高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育质量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我们提供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的重要载体.家是生活的驿站,生活的爱窝;家是风浪中的港湾;家是夫妻问悄悄的心理诊所.幸福家庭包涵有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爱,交流协调,有高度的责任感.家庭健康是幸福家庭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家庭作为社区优质生殖保健服务的切入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促进家庭健康和家庭幸福,反映了新的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是新时期城市计划生育服务发展的必然方向.
  • 摘要: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对象中,新婚对象是其中重要且关键人群.本研究在上海市徐汇区三个街道开展新婚家庭生殖健康促进干预活动,通过建立网页、举办主题活动、发放宣教折页、提供相关咨询和服务,提高了新婚夫妇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知识,改善了他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探索了街道生殖健康服务新模式并获得推广.
  • 摘要:目的:评价经社区向婴幼儿及其家庭提供科学育儿知识的效果.方法:以居委会为单位将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和康健两街道的婴幼儿及其家庭随机地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8月30日期间两街道所有出生的309名新生儿及其家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年的社区干预.结果:干预6个月后,育儿知识知晓率和社区服务利用率均是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婴儿能翻身的比例(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75.16﹪).干预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20.51﹪)明显低于对照组(32.68﹪),且肺炎、腹泻和贫血的发病率均是干预组低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社区对婴幼儿进行养育干预,对疾病预防、服务利用和家长知识掌握有促进作用.
  • 摘要:进入"十五"以来,我省以创新机制为动力,狠抓中心乡镇服务站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坚持与时俱进抓调整,着力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布局调整和功能调整两个方面.在1241个原有的乡镇服务站中选择了三百个建设成为中心乡镇服务站,并对全省县乡服务机构重新调整进行功能定位.中心服务站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区域内有计划生育特色的技术服务,联动周边的乡服务站围绕群众需求开展公益型、倡导型、特需型服务.②突出能力建设抓保障,着力增强技术服务实力.在技术人才和设备配置、服务质量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引入急需人才,并争取到3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服务站的设备更新.此外,还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③注重规范运作抓管理,着力创新服务机制.包括创新服务站间利益分配机制、创新中心站内部分配机制和创新管理监督机制几个方面.各地建立了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在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实行报酬与工作绩效挂钩、奖勤罚懒、创收增效的动态管理办法,成效显著.
  • 摘要:在中国,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性教育的开展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父母子女间就性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的状况及与交流相关的因素.数据来自2001年在长春市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该研究对15-19岁的未婚青少年(女性322人,男性3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青少年自己填写完成.结果表明,青少年与同伴、母亲和父亲交流性相关问题的比例分别为35﹪、30﹪和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性别、年龄、与母亲交流质量、是否曾有过男(女)朋友等因素影响青少年与父母和同伴的交流.结论是,除了学校的性教育和公共性教育宣传资料外,同伴和父母也应成为性教育来源非常重要的方面.
  • 摘要:目的:通过了解上海市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态度,为今后更有效地在中学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的方法于2005年9月至10月在上海市三个区的144位中学教育工作者中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94.4﹪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上海市青少年的青春期提前了,78.3﹪的人认为青少年并没有足够的生殖健康知识,97.0﹪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上海市中学全面开展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66.1﹪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都已将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规划,师资不足是学校未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原因(90.7﹪),也是开展过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90.9﹪).结论: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师资不足和课时不足.
  • 摘要:目的:了解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需求,以便更好地向他们提供优质服务.方法:本文数据取自2001-2002年在成都农村地区开展的向16-20岁未婚青年提供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干预研究的基线问卷调查资料.结果:有效调查1895人.7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社会对未婚年轻人提供的性和生殖健康知识、信息和服务不足;约95﹪的调查对象认为未婚年轻人寻求有关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是非常正常的,尽管部分人有各种顾虑;他们最希望获得的服务包括性和生殖健康问题的咨询、意外情况(如意外性行为和怀孕)的处理以及指导未婚年轻人选择合适的避孕方法等;近2/3的调查对象赞成社会主动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服务;他们认为目前向未婚年轻人提供避孕服务最主要的困难依次为:传统道德观念的约束、未婚年轻人不好意思主动接受服务以及父母/学校老师反对等等.结论与建议:改善未婚青年的生殖健康状况和满足他们的需求是中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规划面临的一个挑战,相关部门及服务人员应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策略与措施为未婚年轻人提供适当的、特殊的、友好的和可获得的服务.
  • 摘要:目的:了解新<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对在校大学生婚姻观念的影响,探讨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婚育知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在2005年4月对1015名在校1-2年级大学生有关婚育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男生409位,平均年龄19.48±0.89岁(16-24岁),女生606位,平均年龄19.63±0.88岁(17-24岁).在有异性朋友的男生中有性经历的比例为40.14﹪,在有异性朋友的女生中有性经历的比例为10.44﹪.仅2.6﹪的大学生准备在大学阶段结婚.男生主要通过网络获得婚育知识(20.54﹪),女生主要通过专题讲座途径获得(25.67﹪).男生主要希望通过专业医生获得婚育知识(22.20﹪),女生希望通过专题讲座途径获得(25.62﹪).要求了解性知识在男生中占首位(32.52﹪),要求了解避孕知识在女生中占首位(31.16﹪).结论:应当从高校低年级就开始进行以"安全性行为"为中心的婚育知识教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应按对象性别和需求的不同而有别.
  • 摘要:根据中国的经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包括八个基本要素:①优质服务的政治环境.在2002年,"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在中国正式实施,这有助于产生优质服务的良好的政治环境.②完善的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应该覆盖各种服务对象和各种生殖健康问题,如生育、避孕、不孕、健康婴儿、性传播疾病等.③方法选择.计划生育和卫生部门应该为服务对象提供多种避孕的方法,以便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种类.④政策的制定和提供者的知识、教育和沟通.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者和服务提供者的知识直接影响计生服务过程.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政策环境和服务质量.⑤技术能力.技术是优质服务的核心,我们应该将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应用于计生实践中,以提高服务能力.⑥人际交流.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者的互动对优质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应该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所需的避孕信息,并帮助其做出决定.在为知情选择进行的有效沟通中,服务对象扮演了一个活跃的角色,提出问题,表达想法,处于与服务提供者平等的地位.⑦制度上的准则和规章.优质服务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服务过程,我们应该建立制度化的准则和规章以供计划生育服务实践过程中遵循.⑧恰当的服务系列.
  • 摘要:开展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活动,是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殖健康需要的必然需求.吉林省人口计生委高度重视创建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坚持统筹协调,把创建活动与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相结合,与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相结合,与加强法制建设、文明执法相结合,与推进"三结合"、开展"五关爱"活动相结合.同时,关注和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加强早婚早育治理等人口计生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将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提高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整体水平.
  • 摘要: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领域的工作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用倡建人口宣教服务社会组织,来推进人口计生宣传服务工作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不失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虹口区人口计生委从推进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的规范化和改进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理念和工作职能等思路出发,尝试指导倡办"公办民非"和"个人集资"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口事务服务所.前者是是由街道办事处创办的,后者是个人集资的.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口事务服务所在实际活动中,侧重面、工作抓手等各有不同,但从目前情况看,后者更具一些活力.进行这种探索的关键在于用契约式的手段推动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引导社会组织的定向运作,为计生协会参政、议政提供新的角度.当然,社会组织的运转过程中将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需要认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本文还就本区今后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服务工作,提出了开展创意性工作,完善"计卫合作"的优势和功能,培育、指导和规范社会组织的一些思路,使政府人口计生部门在主管人口事务服务所等社会组织的工作上,最终达到管理规范化、指导契约化和推进有序化等"三化"的目标.
  • 摘要:为深入了解我省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需求状况,本文对在校的初、高中、大学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在校学生生殖健康知识教育状况、性态度和性行为、以及对避孕及婚育、性传播疾病与艾滋病知识的分析认为,吉林省在校青少年在性健康认知与需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学校性教育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校学生的年龄与性行为发生成正比,无保护的性行为会使21.21﹪的青少年发生意外妊娠,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对策.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未婚流动人口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服务需求,为我区今后开展对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东山区的外来流动人口中,随机抽取15至25岁的未婚青年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采用Foxpro6.0数据库录入,并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未婚流动人口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也很大,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多的性与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服务.结论:满足未婚流动人口对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需求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以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生殖健康状况.
  • 摘要:目的:把避孕和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传播到未婚青年中去.方法:依托昆山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方案,在未婚青年高度集中的外资企业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干预.结果:在同伴教育干预活动之后,干预组未婚青年的相关知识显著增加,相关态度也有明显的正向变化,在有性行为的未婚青年当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也显著增加.而对照组没有发生这样明显的变化.结论:在未婚青年中进行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同伴教育,是中国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向现代企业延伸,促进未婚青年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的有效服务方式.
  • 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生殖道感染(RTIs)和性传播疾病(STIs)的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吉林省56个市县生殖保健医院(站)2002-2004年妇女病普查中生殖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发病情况,将其结果汇总分析.结果:统计妇女病普查人数三年分别为2255796、2441145、2906836;妇科常见疾病检出率三年分别为18.54﹪、16.55﹪、13.65﹪;各种疾病分布情况依次为生殖道感染、妇科常见肿瘤、性病和其他疾病等.生殖道感染以三年统计平均数排序为:慢性宫颈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盆腔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和外阴炎,与国内报道大致相同;性病检出率三年分别为0.17﹪、0.13﹪、0.18﹪;各类性病检出率依次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淋病、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梅毒、艾滋病.结论:吉林省同国内其他省市一样,RTIs占妇科疾病之首;STIs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占首位,与我国其它省、市调查结果淋病占首位不同,提示吉林省在性病防治中非淋菌性尿道炎应引起广泛重视.
  • 摘要:本文从计划生育个性化服务的角度,阐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孕妇个性化健康管理,建立出生缺陷干预的社区服务体系.服务体系应用现代信息化健康管理的理念,对孕妇的筛查、诊治、随访、监测结果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健康促进、疾病诊治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开展提供保障.文章以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为例,阐述出生缺陷干预的社区服务体系,介绍包括孕妇监测、产前筛查、个体发病风险评估、产前诊断、随访等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的孕妇个性化服务过程.
  • 摘要:目的:探讨吉林省出生缺陷干预现状和发展趋势,促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深入开展.方法:采用"吉林省生殖健康战略研究项目"函调方法,对吉林省57个县市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2001-2004开展出生缺陷干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吉林省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成绩显著.出生缺陷发生率发生明显改变,由2001年的千分之13.26下降到2004年的千分之7.结论: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工作,各部门要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达到长期有效的预防效果.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育龄妇女的妊娠分娩情况、孕产期保健情况以及我省计生系统生殖保健机构一般状况的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为保证育龄妇女安全渡过妊娠期与分娩期,提出五点建议供决策部门参考.
  • 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泌尿、生殖器的发育异常有上升趋势.儿童生殖器发育异常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心理、生理与经济的沉重负担之外,尚可造成整个民族的素质下降.引起发育异常的原因主要有:环境污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感染因素以及遗传与基因的复合作用等.作者对减少儿童生殖器发育异常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目的:评估在社区中开展生殖道感染宣教与服务对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生殖道感染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选定上海市徐汇区四个街道作为项目点,并从中分别选择一定数量的居委会,随机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实施生殖道感染社区干预方案,对照社区则只开展常规的计划生育工作.项目实施前后分别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基线调查已婚育龄妇女1295人,其中干预组650人,对照组645人.终末调查人数为1065人,其中干预组561人,对照组504人.项目实施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在以下方面有所改善:生殖道感染知识得分增加值高于对照组;个人卫生行为状况改善的比例(平均得分6.31分)高于对照组(平均得分4.50分);全套使用频度提高的比例(4.12﹪)大于对照组(0.69﹪);生殖道感染降低比例(7.45﹪)高于对照组(0.96﹪.).结论:在社区开展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干预是增加她们生殖道感染知识、改善生殖道感染相关态度、促进个人健康卫生行为建立并最终降低生殖道感染患病率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HIV携带者的家庭状况与面临困境,从而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对来自全国4个省市的111例分别经血、性和吸毒三种途径感染的HIV携带者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个别深入访谈.结果:HIV携带者往往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治疗的问题目益凸现,95﹪的调查对象面对的最大的困难为经济困难.他们都希望得到家庭的支持.结论:应广泛的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能够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HIV携带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给HIV携带者提供更多保障.
  • 摘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现代化、流动等因素影响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使"青少年"和"青少年生殖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青少年性行为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冲突对政策和规划提出了挑战.本文对这些变化和挑战以及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的复杂性进行了描述.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因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层面而难以定义.青少年需要适合他们年龄的、正确的和综合的教育项目,并且在这个年龄段,有很多时间和地点可以对他们实施干预.由于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不同,对问题的有效干预也不同,有效的干预必须强调当地资料的掌握以及当地领导的支持.同时,问题的理解和干预需要多部门的合作.最后着眼在多部门模式中卫生部门和政策制定者在应对挑战中所扮演的角色.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帮助身负艰巨任务的从业人员找到他们所在环境中问题的本质,以便能够形成适当的合作,实施恰当的干预,来帮助青少年健康地向成人过渡.
  • 摘要:目的:评价在HIV高危地区农村中学生中进行以生活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项目的效果.方法:在河南省上蔡县选择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学特征相近的三所高中作为研究现场,其中两所高中的一年级学生作为干预组,对其开展为期3个月的生活技能培训;而另一所学校作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教育开展前后分别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收集定量资料,对相关人员开展小组访谈和个人深入访谈收集定性资料以评价项目的教育效果.结果:开展教育活动的干预组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平均得分(55.66)明显高于对照组(38.68).干预组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转变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更多的学生愿意接纳和认同身边的艾滋病患者.对成长中的性相关行为和心理体验,干预组中有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正常地对待.干预组92.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中学全面开展这样的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多因素分析显示,同伴和家庭对中学生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很大.结论:以生活技能培训方式开展的短期(3个月)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水平、转变学生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有明显的效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