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4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99586篇;相关期刊1450种,包括江汉论坛、同舟共进、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等;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献由3130位作者贡献,包括尹旦萍、欧阳哲生、罗志田等。

新文化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4 占比:3.38%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9586 占比:96.59%

总计:103106篇

新文化运动—发文趋势图

新文化运动

-研究学者

  • 尹旦萍
  • 欧阳哲生
  • 罗志田
  • 李维武
  • 袁伟时
  • 邵建
  • 张家康
  • 杨振华
  • 郑师渠
  • 关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建伟
    • 摘要: 黄侃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虽然经常为人所提及,但其中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未因此得到揭示。1917年以前,黄侃原本在与姚永朴等桐城派人物争骈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渐渐消除了他与桐城派的矛盾而使他将关注点转移至新旧之辨。黄侃的名著《文心雕龙札记》的出版远不止是与桐城派争论的产物,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其实针对的是新旧文学问题。此书与他的日记、书信等一起,以一种“潜对话”的方式,对被视为新文学理论奠基石的《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出的诸如摹古与进化、用典与才华、雅言与俗语等几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阻遏黄侃,而且从反面让他跳出了与桐城派争骈散的狭小圈子,使他突破了新旧二元对立的狭隘格局,朝向了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深远思考。
    • 陈履生
    • 摘要: 新中国新绘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始于1949年而源于延安时期的新中国绘画的发展,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绘画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内,面对着新的时代要求和旧有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以及价值观上的变化,关于绘画的发展就有着新的时代要求。这种"新"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绘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是史无前例的,正好像史无前例的变化那样。
    • 万俊人
    • 摘要: 能否且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品位的中国学术研究范式?这一问题之所以再一次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置性问题,我想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可称之为文化学术史的因素,其二则是中国社会与中国学术的当代处境。前者实际上可以追索到“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国门被迫洞开后,激进的“拿来主义”与消极的文化保守主义之争随之而起,中国学术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大问题:是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全盘拷贝西方现代知识体系?
    • 任思
    • 摘要: 发生于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京剧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学界展开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而1919年恰是梅兰芳京剧事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此梅兰芳步入自己的艺术鼎盛期。这场运动不仅为身处新旧交替、社会动荡历史环境中的梅兰芳在思想上带来深刻思考,而且还使梅兰芳在艺术创作中进行改良,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更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
    • 张泉泉
    • 摘要: 《晨报》及其副刊存在评价的明显差异,正张是作为研究系喉舌的政党报,副刊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考辨研究系的办报津贴、被突出的梁启超与被忽略的蒲伯英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究外界评价与该报“不党”的自我声明之间的张力所在,揭示评价差异的背后是1920年代中国政治演进与文化课题的缠夹在报业实践中的体现。
    • 徐佳贵
    • 摘要: “新文化”之所以“运动”起来,关涉某些身兼“思想家”与“运动家”角色的人物。蒋梦麟与江苏省教育会同人依托“欧战”后举国求新的氛围,在沪组建新教育共进社,联结南北以谋全国文教新潮之起。关于何为“新潮”,蒋梦麟将之统一于“平民主义”;在此主义与相应立场影响下,蒋梦麟早早将五四爱国风潮“自然”并接既起的文教新潮,继而以不同于蔡元培、胡适诸人的方式,参与促成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然而蒋梦麟转至北京大学,东南方面对于“新文化”的界定意识与权力更趋弱化。以蒋梦麟在五四前后的言行为主线,结合相关的组织行为逻辑,可揭示新文化运动“生成”史在聚焦于北京大学或《新青年》的叙述之外的一个重要面相。
    • 刘啸虎; 白钦哲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许多“新青年”开始涉足书店领域,长沙文化书社即其中之一。这些“新青年”在创办经营长沙文化书社的过程中,意图往往不在于“生意”,而在于“启蒙”。围绕“启蒙”构建的经营模式与书社固有的“生意”性质,常常难以相容。此种冲突在书社的经营中无处不在:书社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目的,却要依赖热销书籍维持经营;虽分社遍布,却只能采取廉价促销手段。长此以往,书社经营日渐窘迫,投资人望而却步,最终长沙文化书社在激烈的民国书业竞争中难以立足。但长沙文化书社的自身定位始终是“启蒙”,“新青年”在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时所展现的先锋品格和克难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刘振天; 俞兆达
    • 摘要: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科的滥觞所在,为新文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从精神内核看,新文科建设从时代、主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追求,两者皆怀“国之大者”,都以应变求新为目标、以思想文化为焦点、以高等教育为阵地。面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族振兴、实现现代化和学科完型三大历史未竟之业,新文科建设应从被动跟跑转向主动引领,从本土传统迈向国际现实,从精英科学走向大众知识,切实回应“家-国”与“体-用”、“中-西”与“古-今”、“科-玄”与“雅-俗”等重要命题。在打造和谐的、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新文科过程中,掀起一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助力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革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激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创新和推动人类社会共同文明更新。
    • 王天根
    • 摘要: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的《晨报》是学界洞察国际秩序的思想窗口,亦是引导学生运动、探索救亡图存的舆论阵地。在北洋军阀强化舆论管控的背景下,《晨报》为开辟言论空间,于1919年2月宣布改版副刊,开辟“自由论坛”“译丛”等栏目,自此广泛译介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李大钊主持的“名人小史”栏目介绍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启发和引导青年读者联合劳工大众,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同时,面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晨报》还开辟《马克思研究》专刊,引导学界反省民主、科学与一战原委,辨别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脉络,并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由此可见,《晨报》副刊为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中也反映出近代报刊对政治变革的推动。
    • 王杰
    • 摘要: 关于孙中山与五四运动互动的研探,学界经已对孙中山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1)然而,对以往成果的写作思路及论述逻辑的内在脉理再考察,不难发现,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商榷。比如:一是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尽管时间上交叠,而性质存异),在概念论述上存在漏洞;(2)二是,主观夸大五四运动对孙中山个人的影响,立论显得牵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