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

《晨报副刊》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学术界、社会观察等; 《晨报副刊》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华力、崔银河、王吴军等。

《晨报副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99.5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7%

总计:214篇

《晨报副刊》—发文趋势图

《晨报副刊》

-研究学者

  • 廖华力
  • 崔银河
  • 王吴军
  • 刘炎生
  • 张泉泉
  • 李宗刚
  • 樊亚平
  • 介子平
  • 侯美玲
  • 吴小美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宗刚
    • 摘要: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部和外部条件。在创作《阿Q正传》时,鲁迅一如既往地按照既有的节奏生活着、工作着、创作着。这样一种自由自然状态是鲁迅创作出《阿Q正传》这部文学经典的原因之所在。《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则通过催稿等方式参与并影响到了《阿Q正传》这一文本的生产过程,而“边写边发”的现代报刊连载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反响—回应”,又使得编辑、读者乃至批评家也深度参与到了鲁迅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创作、传播与接受等多个“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完成了《阿Q正传》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 张泉泉
    • 摘要: 1919年2月7日《晨报》第七版改版之时,李大钊是担任主编还是指导协助,现有研究成果的表述存在差异。整理并分析李大钊先后在《晨钟报》《晨报》及其副刊上发表的所有文章,从投稿署名、发文频次、现实困境等方面推断,李大钊应为《晨报》第七版改革的指导,参与副刊编辑定位、栏目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并未担任副刊主编实职。
    • 张泉泉
    • 摘要: 《晨报》及其副刊存在评价的明显差异,正张是作为研究系喉舌的政党报,副刊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从考辨研究系的办报津贴、被突出的梁启超与被忽略的蒲伯英等问题入手,进一步探究外界评价与该报“不党”的自我声明之间的张力所在,揭示评价差异的背后是1920年代中国政治演进与文化课题的缠夹在报业实践中的体现。
    • 王天根
    • 摘要: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的《晨报》是学界洞察国际秩序的思想窗口,亦是引导学生运动、探索救亡图存的舆论阵地。在北洋军阀强化舆论管控的背景下,《晨报》为开辟言论空间,于1919年2月宣布改版副刊,开辟“自由论坛”“译丛”等栏目,自此广泛译介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学理。李大钊主持的“名人小史”栏目介绍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启发和引导青年读者联合劳工大众,对“五四运动”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同时,面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构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晨报》还开辟《马克思研究》专刊,引导学界反省民主、科学与一战原委,辨别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脉络,并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由此可见,《晨报》副刊为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中也反映出近代报刊对政治变革的推动。
    • 杨念琼; 廖华力
    • 摘要: 《晨报》副刊时期周作人以文学革命著名文艺理论家与广泛介绍世界文学且具有世界性视野的文学翻译家身份,截断众流,发表他在杂感与文艺批评方面的个人见解与主张,在“平淡冲和”的外衣之下,显现出“凌厉骁勇”的精神内核。他的文学实践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有力回击当时文坛的各种反对势力,确立了中国新文艺批评的础石,而且他那些精辟独到的杂感与文艺批评文本,亦成为新文学运动史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 李宗刚
    • 摘要: 《阿Q正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被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的《呐喊》单行本,后来又被诸多《鲁迅全集》版本所收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为了了解《阿Q正传》从当初原发的《晨报副刊》到后来的单行本《呐喊》再到《鲁迅全集》变迁中具体文字变化,在重新还原《阿Q正传》刊载于《晨报副刊》的具体历史场景的同时,对《阿Q正传》收录于不同版本时的具体修改情况进行对比性的梳理,从而进一步深入《阿Q正传》的文本世界,为还原《阿Q正传》作为文学经典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一种途径。
    • 刘敏
    • 摘要: 五四时期,吴品今是颇为活跃的青年。其一,他是北京法政学校的学生,创办并主编了《法政学报》。其二,他一度与梁启超、蒋百里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参与共学社的具体事务,还接受共学社资助赴欧留学,并担任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驻外记者。其三,他是新文化的鼓吹者,在《晨报副刊》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论文、时评及新诗。留学归国后,吴品今奔走权门,托庇交通系之下,此前的人生灿烂光华黯然褪去,终至默默无闻。他的一生——从五四青年变为北洋小吏,展现了五四青年的一种人生走向。
    • 蒋曦阳; 廖华力
    • 摘要: 周作人与《晨报》副刊在相对平稳地度过四年多的良性互动后,终于在1924年下半年不得不面临分道扬镳的历史命运。民间传说《徐文长故事》被《晨报》总经理刘崧生“命令禁止续载”成为周作人“退场”的导火索。周作人出于义愤与表示对《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的理解与声援,停止向《晨报》副刊供稿,并逐渐停止与《晨报》副刊有关的一切文学活动,悄然无声地退出《晨报》副刊。
    • 宫立
    • 摘要: 徐迺翔、钦鸿编《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版),关于“冯沅君”词条有失误。关于“冯淑兰”,“见于《五四纪念杂感》,载1921年5月4日《晨报副刊》”。经查,笔名“冯淑兰”首见于1919年6月1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第1期。论文(《论文章贵本于经术》)、诗词(《拟行行重行行》《凛凛岁云暮》《拟驱车上东门》《拟明月何皎皎》《感旧并序》《书怀》)。
    • 廖华力
    • 摘要: 《晨报》副刊在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过辉煌成绩。这是包括主编李大钊和鲁迅等众多撰稿人共谋合力的结果。作为五四新文化战线的“战友”,李大钊在大刀阔斧改革《晨报》副刊的同时,成功接引鲁迅登堂入室地“走进”《晨报》副刊,并迎来鲁迅文学生涯中一段非常难得的“黄金时期”。李大钊与鲁迅相互成全的互动关系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