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8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48篇;相关期刊473种,包括齐鲁学刊、文史哲、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文学革命的相关文献由7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家康、李平、吴奔星等。

文学革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4 占比:36.5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1548 占比:63.29%

总计:2446篇

文学革命—发文趋势图

文学革命

-研究学者

  • 张家康
  • 李平
  • 吴奔星
  • 朱德发
  • 刘亮红
  • 吴义勤
  • 庄森
  • 朱丕智
  • 沈永宝
  • 王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凤婵
    • 摘要: 《老人与海》这篇中篇小说在1953年和1954年先后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对《老人与海》一书的翻译和对这本书及其作者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他以朴素的词汇、简约的语句和生动的日常用语纯洁了美国语言,并使之充满生气与活力,在散文文体上开了一代新风,‘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1]。
    • 张怡微
    • 摘要: 一、当代散文创作方法的跨学科特征,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到今天,中国文学完成了现代性对汉语写作各文类的初步探索。在现代文学的三大文类中,小说与新诗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不断有新的理论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也因此形成了复杂、多元的生长历史。自1917年1月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于《新青年》杂志刊发、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近百年来,小说在事实上取代了小品文(现代散文的一支),真正走出了一条“文学发达之极致”a的道路,完成了文学革命的期许。
    • 摘要: 胡全章教授新著《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与文体之变》,以近代中国报章之兴为主线,在西学东渐、思想启蒙、文学革命背景下,梳理近代散文文体的新变脉络与演进过程,描述晚清与五四两代新文化人如何通过历史接力和历史合力,最终达成了中国文体的古今之变。分上、中、下三编。上编六章,围绕晚清中国报章之兴与政论文学演进之主线,考察主流政论性刊物和代表性作家的政论文学发展概况。中编五章,围绕报章体兴与“文界革命”之实绩,梳理报章新文体的重要分支及其发展概况。
    • 西渡
    • 摘要: 新诗和旧诗一度势不两立,水火不容。胡适初倡文学革命,先给旧文学安上“三大病”:无病呻吟、摹仿古人、言之无物。后来又加上五条:不讲文法、陈言滥调、以典代言、迷信对仗、膜拜死文字。旧诗阵营则指责胡适“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命”(梅光迪语)。但从实际创作来衡量.则新诗人、新诗和旧诗的关系要复杂得多。
    • 袁一丹
    • 摘要: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态度的同一性"背后,隐伏着不同的思想脉络,因而有必要考察参与者此前此后的生命轨迹.刘半农在现代文学史中的形象,被定格为文学革命的战士.这一历史定位抹去了他作为"红男绿女"小说家之前史,也遮蔽了他个人气质中与战士形象不尽吻合的生动性.从鸳蝴派小说家到文学革命的战斗者,刘半农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通过与周作人、钱玄同等《新青年》同人的互动,努力涤除自身的洋场才子气.然而这段卖文为生的前史,仍会影响"五四"以后刘半农对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的态度.从刘半农早期创作的侦探小说、滑稽小说及反乌托邦小说中,不难看出他在谋食与谋道之间的内心挣扎.从"半侬"到"半农"的自我改造是一场拉锯战,难以逾越的"耻辱的门"象征着五四新文化人自我改写的限度.
    • 段怀清
    • 摘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短短几年之间,蔡元培经历了思想上快速而剧烈的转变,这些转变体现在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信仰的系统性调整乃至重构上,其中既有对于天演论、自由主义以及平权思想的服膺与主张,也有对于本土传统知识、文化及价值更深入亦更深刻的反思与超越.而值得关注的是,蔡元培的上述转变,又与此间他的文章观及文学观所经历的转变在历史进程以及诉求主张上大体一致,并通过他此间的一系列文章著述表现出来,其中由他所选编的《文变》,则是他在思想、立场、主张上所发生的系统性调整乃至转变的集中体现.而《文变》亦由此成为蔡元培政治思想及文学主张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 李立平
    • 摘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二十世纪少有的从语言学转入文学领域的文学大家.认同危机是导致其角色转换的深层原因,而中西文化之争也是其产生认同危机的根源,林语堂的认同危机也是他“一团矛盾”的根源之所在.认同危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个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解决危机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知识分子最后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林语堂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个人认同与群体认同之间关系的紧张是他转向的内在动因,重新厘清林语堂的这一转向也为我们探讨五四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 张艳梅
    • 摘要: 王尧和何平关于"文学革命""文学不革命"的阐述,在文学圈引起一定关注。后疫情时代,文学是否需要革命,是否可能革命,包括重提"革命"本身,都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时代整体氛围而言,其实并不具备文学革命的基础。考察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那些隐含在日常性中的尖锐冲突,往往被猎奇和解构所遮蔽,或者是习惯了淡漠的目光,难以真切体察他人的痛苦。
    • 张家康
    • 摘要: 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
    • 李怡
    • 摘要: 今年是创造社的百年诞辰。一百年后的语境,已经与那个青春勃发、激情洋溢的时代颇多不同了。但是,就像当年的创造社同人深感五四落潮,决心要打造"文学革命第二阶段"一样,今天的我们也进入了"后新时期"的延长线上,同样出现了一个反思历史的"学术再出发"的新问题。于是,从2021年出发的创造社研究,也孕育着一层浓浓的反思气氛。无论是张勇对读郭沫若的《创造十年》与鲁迅的《上海文艺之一瞥》,还是咸立强对创造社与左联关系的辨析,都体现着深挖历史真相的良苦用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