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7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584901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4年度中部六市医学会检验学术交流会、第七届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博览会——新技术、新产品科技论坛暨学术研讨会、江西省医学检验第十六次学术交流会议暨王棠海教授百岁华诞学术研讨会等;室内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由90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治国、王薇、何法霖等。

室内质量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7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84901 占比:99.98%

总计:1585293篇

室内质量控制—发文趋势图

室内质量控制

-研究学者

  • 王治国
  • 王薇
  • 何法霖
  • 钟堃
  • 李金明
  • 肖亚玲
  • 赵海建
  • 彭明婷
  • 蒋玲丽
  • 陈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玉印
    • 摘要: 目的运用分析批长度Westgard西格玛(σ)规则为酶学室内质量控制设置合理的质控策略。方法收集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2020年参加国家临检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及本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数据作为偏倚及变异系数。采用国家卫健委颁布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指标》(卫生行业标准WS/T403-2012)提供的允许总误差作为规范,计算σ度量,根据分析批长度Westgardσ规则选择质控策略,计算质量目标指数,评价酶学的分析性能。结果酶学各项目中,2个项目的σ≥6,选择1_(3s)规则,分析批长度为1000;2个项目的σ水平为6>σ≥5,质控规则为1_(3s)/2_(2s)/R_(4s),每450个测试做一次质控;2个项目的σ水平为5>σ≥4,质控规则为1_(3s)/2_(2s)/R_(4s)/4_(1s),每200个测试做一次质控;1个项目的σ水平为4>σ≥3,质控规则为1_(3s)/2_(2s)/R_(4s)/4_(1s)/6_(x),每45个测试做一次质控。结论分析批长度Westguardσ规则是一种基于患者风险的质控策略,能够优化质控策略,改进质量方案,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 吴妍; 李会婷; 张哲弢; 史天陆
    • 摘要: 目的探讨“即刻法”在卡马西平(CBZ)治疗药物监测(TDM)室内质量控制评价中的作用,并基于此开展药学服务实践。方法自制CBZ血浆质控品(标示浓度4μg·mL^(-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HPLC-UV)分别测定2019年5月-2020年7月CBZ及随行质控品浓度,确定前3组质控品实测值后,分别计算均值(x)、标准差(SD)、离散指数(SI)上限(SI_(上限))、下限(SI_(下限))。参照SI界值表,采用“即刻法”进行室内质量控制评价。待完成20组质控品浓度测定后,回顾性应用Excel软件绘制室内质控图,验证“即刻法”室内质量控制评价效果。并对1例癫痫患者的CBZ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解读。结果第3~20组SI_(上限)及SI_(下限)均小于其对应SI界值表的N2s,提示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在控,且癫痫患者的CBZ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准确,这与20组质控品实测值的室内质控图验证结果一致。结论对于临床必需、监测频次较低的血药浓度监测项目,“即刻法”室内质量控制评价可有效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 宋然; 孟芹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分子生物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失控原因及纠正措施,探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关键点。方法统计该院2019年1月—2021年9月核酸检测项目(HBV DNA、HCV RNA)高浓度和低浓度室内质控品检测结果,分析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及纠正措施。结果导致分子生物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失控的原因分别为:人为因素71.43%,质控品因素14.29%,设备因素7.14%,环境因素7.14%。结论分子生物实验室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定期分析查找室内质量控制失控原因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黄楠; 王婷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理论在《生物化学检验》各检测实验中的应用,分析其效果。方法 将实验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学生采用PDCA理论安排课堂教学各环节,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参照实验室室内质控规则分析两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失控结果分析讨论,找到失控原因,重新检测。结合学生对实验课教学满意度、实验考核成绩等数据,分析PDCA规划的课堂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实验结果准确性、实验考核成绩及学生对实验课的教学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PDCA管理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有持续推动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检测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 柯美英; 蒋玲丽; 罗力; 吴萍; 王青; 刘佳兴; 娄娇; 吴斌; 朱俊; 戴瑞明; 周靖
    • 摘要: 西格玛(σ)度量值作为选取质量控制规则、分析检验性能的度量工具,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西格玛度量值测算数据来源不一致、偏倚的估计方法未充分考虑浓度差异性、靶值核定方法不确定性高以及业内尚未形成一致、合理的性能规范。随着临床检验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采取室内质量控制数据室间化管理策略,采用多次室内质量控制检测值和靶值的差值精确估计不同浓度下的偏倚、室内质量控制数据核算靶值的办法,可在一定程度解决数据来源不一致的问题,提高靶值确定性,但仍然难以改变由于性能规范界定难导致的互认策略制定难的现状。该方法的应用局限性体现在对数据质量、数量和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 张楠楠; 贺禹博; 李淮淮
    • 摘要: 目的 探讨根因分析(RCA)在实验室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RCA法分析PT检测系统精密度不佳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方式、成员评分及柏拉图分析确定近端原因,利用5问法最终确立根本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综合分析PT室间质量评价(EQA)结果 、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来评价改进效果.结果 改进后2019年上半年EQA结果 中5个样本的差值占允许差值百分比离散程度比改进前2018年上半年和2018年下半年降低;其IQC的平均变异系数(2.50%)较改进前降低,改进后的σ值比2018年上半年和2018年下半年提高,检测水平由良好提升为优秀.结论 RCA对持续改进PT的检测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 华明强; 何娜; 钟朝琴; 杨新雨; 刘金婷; 王锐卿; 韩凤姣; 张琛; 马道新
    • 摘要: 目的 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集84例CML患者外周血样本,根据储存时间(0、6、12、24、48和72 h)、温度[室温(18~24°C)和低温(2~8°C)]以及振荡条件(振荡时长3、6和12h)设置不同分组,RQ-PCR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外周血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本研究将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log10N).结果 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储存48、72 h的样本RNA出现显著降解;②储存温度方面,总体样本中,室温储存48、72 h的样本BCR-ABL拷贝数检测水平显著低于低温储存的样本(P<0.05);然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在低温储存与室温储存条件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储存时间方面,与基线的3.35± 1.60相比,总体样本的BCR-ABL拷贝数检测结果仅在室温储存储存下48 h(2.93±1.59)和72 h(2.79±1.42)显著下降(P<0.05);与基线的5.47±0.35相比,总体样本中ABL拷贝数检测结果在48 h(低温5.29±0.30,室温5.06±0.38)和72 h(低温5.11±0.54,室温4.64±0.79)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与基线的-0.56± 1.51相比,无论低温或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6、12、24、48和7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④振荡方面,与基线的-0.60±1.37相比,振荡3、6、12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JP>0.05).结论 样本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及运输振荡因素可以影响BCR-ABL、ABL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但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 苗仁华; 庄星星; 张鹏
    • 摘要: 目的:运用Westgard多规则理论建立酶联免疫法测定茶碱血药浓度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制备茶碱质控血清5.0、10.0及20.0μg/ml,在连续20个工作日内对上述低、中及高浓度的质控血清进行监测,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和Z-分数质控图,采用Westgard多规则进行质量评估.结果:茶碱低、中及高浓度质控血清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回收率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Levey-Jennings方法和Westgard多规则控制方法均未提示失控情况.结论:利用室内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对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可以保证血药浓度测定的准确性、可靠性,从而为临床合理化给药提供准确信息.
    • 秦妍妍; 杨延敏
    • 摘要: 目的 建立一种方便可行的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测量不确定度(MU)评估方法.方法 依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技术报告《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达》,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收集检验科长期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以及参加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EQA)数据,评定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99(CA199)、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共7个检验项目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并与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EQA计划中的的允许总误差(TEa)及生物学变异推导出的TEa进行比较,以观察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的检测质量.结果 本实验室7项肿瘤标志物检验项目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是AFP,11.9%;CEA,11.5%;CA125,11.8%;CA15-3,9.7%;CA19-9,9.80%;t-PSA,11.6%;f-PSA,15.9%(k=2),7项检验指标均符合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TEa要求;CEA、CA125、CA153、CA199、t-PSA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符合基于生物学变异最佳的TEa质量规范要求,AFP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未达到基于生物学变异最佳的TEa质量规范要求.结论 采用top-down法,联合IQC和EQA数据,评估MU及其主要分量简便可行,可应用于常规临床医学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测质量的管理工作.
    • 王晟; 段小勇; 刘兴态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版卫生行业标准——WS/T 641—2018《临床检验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简称WS/T 641—2018)在提升血液分析项目质量中作用.方法 依照WS/T 641—2018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血液分析室内质量控制项目的均值、标准差(s)及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与设置,再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2018年第2次全国血细胞计数室间质量评价回报结果和室内质量控制累计不精密度(CV%),及卫生行业标准WS/T 406—2012中的允许总误差(TEa)计算西格玛(σ)值和质量目标指数(QGI).根据σ水平选择合适的西格玛质控规则,同时对σ水平未达到5的项目进行改进.结果 运用西格玛质控规则后,失控率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修改前)的2.03%降低至2019年1—4月(修改后)的0.50%.改进后(2019年1—4月)XN-1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各水平质控中,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σ水平均提升至5以上.结论 WS/T 641—2018可使血液分析项目获得更适用的室内质控方案,通过各项目σ水平和QGI的计算易发现问题,有助于提高血液分析项目检测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