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6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6881篇;相关期刊409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中国烧伤创疡杂志、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等; 相关会议53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国际烧伤创疡学术会议、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会议暨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抗衰老微创技术研讨会、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微整形学术研讨会等;增生性瘢痕的相关文献由380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世荣、付小兵、吴军等。

增生性瘢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6 占比:18.82%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1.06%

专利文献>

论文:6881 占比:80.12%

总计:8588篇

增生性瘢痕—发文趋势图

增生性瘢痕

-研究学者

  • 李世荣
  • 付小兵
  • 吴军
  • 刘剑毅
  • 孙同柱
  • 王珍祥
  • 祁少海
  • 盛志勇
  • 李荟元
  • 利天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牛梓晗; 余扬; 艾江; 卜盼盼; 李文博; 苏日耶·热合曼; 马少林
    • 摘要: 背景:沙棘总黄酮可抑制肾脏、肝脏、心肌纤维化,但其对增生性瘢痕纤维化的相关疗效鲜有报道。目的: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局部注射中草药沙棘总黄酮,观察其对增生性瘢痕组织块消退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8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耳沿腹侧中线两侧各建立3个直径8 mm圆形创面,共96个创面。21 d创面上皮化后,随机分为5组:0.5,1.0,2.0 g/L沙棘总黄酮组,2只/组;二甲基亚砜组(药物溶剂对照)和空白对照组,1只/组。于组织块基底部注射相应药物,每间隔3 d注射1次,连续干预4周。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比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病理组织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组织块中Ⅰ、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兔耳瘢痕组织块Ⅰ、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的沙棘总黄酮局部注射后瘢痕组织块明显软化、变平;②空白对照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生成、胶原纤维不规则排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沙棘总黄酮组可见整齐的束状胶原纤维分布,新生血管较少,特别是2 g/L沙棘总黄酮组改善较为明显;不同质量浓度沙棘总黄酮组间瘢痕增生指数和胶原密度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组(P<0.05);③各沙棘总黄酮组和二甲基亚砜组瘢痕组织块的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其中2 g/L沙棘总黄酮组的抑制作用最明显(P<0.05);④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二甲基亚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组织块中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但不同质量浓度沙棘总黄酮组均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Ⅰ、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⑤提示沙棘总黄酮可抑制瘢痕增生,使瘢痕组织块软化、变平,颜色变淡,降低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转化生长因子β1、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抑制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减少瘢痕组织内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作用。
    • 卢会秀; 曹海育; 娄丹; 李建英; 刘宏远; 孙静
    • 摘要: 背景:增生性瘢痕因成纤维细胞增殖、生长失控、胶原过度沉积导致真皮纤维化,光动力疗法和咪喹莫特均可以抑制纤维增生,同时咪喹莫特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应答系统增加细胞凋亡,降低纤维细胞增殖活性。目的:观察咪喹莫特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增生性瘢痕免疫应答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石家庄市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增生性瘢痕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光动力疗法(隔10 d治疗一次,连续4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外用咪喹莫特乳膏(1次/d,连续3个月)。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对瘢痕的变化进行评价;评估两组的患者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后第2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IgA、IgG和IgM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瘢痕的柔软度、厚度、血管分布和色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瘢痕的柔软度、厚度、血管分布和色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中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上述参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gA、IgG和Ig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gA、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⑤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显著高于研究组的2%(P<0.05);⑥提示咪喹莫特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增生性瘢痕效果良好,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炎性反应,提高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
    • 贺茜; 马芳; 万瑀; 唐玉婷; 马胜超; 姜怡邓; 沈江涌
    • 摘要: 背景:目前多项研究证实了miRNA影响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STAT1参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过程,猜测miR-382-3p也有可能与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发展有关系。目的:探讨miR-382-3p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提供的增生性瘢痕和同一个体正常皮肤,提取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细胞转染分别设置:①对照组(不做处理)、miR-382-3p阴性对照组、miR-382-3p过表达组;②对照组(不做处理)、STAT1干扰对照组(si-NC)和STAT1干扰组(si-STAT1-1、si-STAT1-2、si-STAT1-3)。苏木精-伊红染色鉴定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免疫荧光鉴定成纤维细胞;qRT-PCR检测miR-382-3p、STAT1、增殖细胞核抗原及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物(p27)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TAT1、增殖细胞核抗原及p27蛋白表达;CCK8、EdU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和增殖水平;Targetscan预测miR-382-3p的下游靶基因,双荧光素酶验证miR-382-3p与STAT1的结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皮肤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miR-382-3p在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低表达(组织:P<0.01,细胞:P<0.01),STAT1在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高表达(组织水平mRNA:P<0.01,组织水平蛋白:P<0.01;细胞水平mRNA:P<0.01,细胞水平蛋白:P<0.01);②过表达miR-382-3p后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5),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减少(mRNA:P<0.01,蛋白:P<0.05),p27的表达增加(mRNA:P<0.05,蛋白:P<0.05);③miR-382-3p能够靶向调控STAT1的表达(P<0.01),过表达miR-382-3p可导致STAT1的表达减少(mRNA:P<0.01,蛋白:P<0.01);④干扰STAT1后可导致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减少(P<0.05),p27的表达增加(P<0.05),EdU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⑤结果表明:miR-382-3p可通过抑制STAT1的表达进而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为未来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寻找有效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霍君艺; 赵卓伟; 段策中; 刘佳慧; 荆银磊
    • 摘要: 目的:研究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在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与瘢痕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方法:18只新西兰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瘢痕A组和瘢痕B组,瘢痕A组在每个兔耳建立直径0.6 cm创面1个,瘢痕B组在每个兔耳建立直径1.0 cm的创面1个,对照组兔耳不建立创面。分别在创面建立1个月(增生期)、2个月(消退期)和3个月(成熟期),每组取3只兔耳瘢痕组织检测GRP、GRPR、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F4/80)以及巨噬细胞浸润数目。结果:GRP、GRPR、F4/80 mRNA表达水平和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在增生期、消退期和成熟期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其在瘢痕A组中均低于瘢痕B组(P<0.05)。GRP、GRPR、F4/80 mRNA表达水平和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在兔耳瘢痕组织中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兔增生性瘢痕组织内,GRP和GRPR mRNA表达水平与F4/80 mRNA表达水平、巨噬细胞浸润数目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GRP和GRPR在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内表达升高,并且其表达升高与创面大小有关,均随创面愈合而降低,且与增生性瘢痕组织内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
    • 郑康华
    • 摘要: 增生性瘢痕的修复与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和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分解密切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和胶原蛋白合成与降解以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分解都受TGF-β_(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本文对TGF-β及其下游Smads信号转导通路之间的关系,以及该信号通路调控增生性瘢痕影响机制的内在联系进行综述。
    • 张亦轩; 卫家玉; 俞舜; 王丹; 杨敏烈; 吕国忠
    • 摘要: 目的:比较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曲安奈德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月笔者医院整形美容科就诊的4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局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治疗前后增生性瘢痕的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痛痒觉变化,采用CBS瘢痕检测仪评估治疗前后瘢痕处皮肤特性(瘢痕面积、色素含量、水分含量及油分含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和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其临床疗效未见明显差异,但肉毒毒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副作用少,患者满意度高,安全性更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 杨帅; 蒋小姣; 马海燕
    • 摘要: 目的:分析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窄谱强脉冲光(Dye pulse light,DPL)治疗创伤后早期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9月于笔者医院就诊的86例创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DPL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的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随访至治疗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瘢痕美容评估评级量表(Scar cosmesis assessment and rating,SCAR)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前VAS、VSS、SCAR评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和VSS评分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95.56% VS.80.49%),治疗后1年观察组SCA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脉冲点阵CO_(2)激光联合DPL治疗早期创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熊瑛; 吴铮; 陈敏聪; 包丽婷
    • 摘要: 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治疗痤疮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瘢痕修复效果及对皮肤屏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笔者医院收治126例的痤疮后增生性瘢痕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实施点阵铒激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脉冲染料激光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4个月后的瘢痕修复效果,治疗期间的临床指标,治疗前、治疗4个月后的皮肤屏障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瘢痕修复总有效率为8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红肿、炎性渗出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个月后两组皮肤经皮水分丢失量、红斑指数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角质层含水量、痤疮症状、自我感知、情感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染料激光联合点阵铒激光可明显缩短痤疮后增生性瘢痕患者皮肤红肿、炎性渗出及愈合时间,并可改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有助于提高瘢痕修复效果。
    • 陈芷菁; 谢姗; 肖丽玲
    • 摘要: 增生性瘢痕以真皮层的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胶原纤维过度堆积为主要特征。常见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包括类固醇激素、A型肉毒杆菌毒素、抗肿瘤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免疫抑制剂、脂肪及其衍生物及细胞因子调控相关药物;可供选择的药物种类虽多,但疗效却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口服给药和局部涂抹给药难以以有效的药物浓度到达瘢痕组织,尽管局部注射给药可针对性作用于瘢痕组织,但无法维持稳定的药物浓度,且常常因疼痛难以长久坚持。因此,研究人员试图寻求更多的方式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从而解决药物的定向和缓释问题,如微针、驻极体、脂质体、射频或激光联合超声药物导入技术(IMPACT)等。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常见的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及其相关调控机制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作综述。
    • 李镇江; 李书俊; 周健; 陈伟; 杨成兰; 胡鹏; 聂开瑜
    • 摘要: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的活化在增生性瘢痕自然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临床增生期增生性瘢痕组织(A组,n=15)和减退期增生性瘢痕组织(B组,n=16),用抗体阵列印记膜法检测其炎症相关因子bFGF、IL-12、IL-10、IL-9、IL-1β、TGF-β、IL-6和VEGF的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巨噬细胞活化特异性因子IL-10和IL-12的表达。结果抗体阵列检测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中IL-12、IL-6、TGF-β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而IL-10的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中IL-12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而IL-10的表达量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IL-10表达量在IL-10和IL-12总表达量中所占的比值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自然演变过程与巨噬细胞向M2型活化过程中的炎症因子表达变化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巨噬细胞的活化程度可以作为确定增生性瘢痕具体临床时期的分子标志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