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同位素

同位素

同位素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7229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化学、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8篇、会议论文478篇、专利文献100750篇;相关期刊1131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65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矿床会议、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等;同位素的相关文献由141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晓宁、罗勇、任秀艳等。

同位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68 占比:3.13%

会议论文>

论文:478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100750 占比:96.42%

总计:104496篇

同位素—发文趋势图

同位素

-研究学者

  • 杜晓宁
  • 罗勇
  • 任秀艳
  • 李美华
  • 赵立友
  • 吴灵美
  • 景燕
  • 贾永忠
  • 陈武炼
  • 姜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伍浩松; 李晨曦
    • 摘要: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网站2022年1月31日报道】2021年,俄罗斯电化学厂(ECP)总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首次超过16亿卢布(2000万美元),出口收入约为1850万美元。该厂总经理谢尔盖·菲利莫诺夫表示,电化学厂能够生产21种化学元素的约110种同位素,客户分布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占有4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 魏可欣; 王兴春
    • 摘要: 【美国能源部网站2022年1月6日报道】2022年1月6日,美国能源部宣布将为第三轮核理论专题研究合作计划提供800万美元资助,支持大学、国家实验室及相关组织的顶尖科学家在相关核理论研究领域开展合作,其中2022财年将提供160万美元。这些专题合作计划重点关注原子核相互作用、核子结构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包括现有实验测量结果的理论解释和预测,以及为连续电子束加速器设施(CEBAF)、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阿贡串列直线加速器系统(ATLAS)、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FRIB)和计划建设的电子离子对撞机(EIC)等核物理研究设施的未来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 甘颖欣; 苏雅玲; 胡恩
    • 摘要: 碳同位素技术可用于辨析湖泊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基于抚仙湖北部近岸湖区主要消费者及其各食物来源的放射性同位素特征(Δ^(14)C)与稳定同位素特征(δ^(13)C),运用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了不同碳源对湖泊消费者的贡献。抚仙湖各食物来源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的δ^(13)C比值分别为-31‰、-13.5‰和-29.4‰,Δ^(14)C比值分别为101.5‰、42.9‰和19.8‰.两种消费者舌状叶镖水蚤和太湖新银鱼的δ^(13)C比值分别为-27‰和-23.5‰,而Δ^(14)C比值分别为52‰和44.2‰,表明抚仙湖的消费者依赖于现代碳的初级生产。IsoSource混合同位素模型估算结果显示:抚仙湖浮游植物对浮游动物和鱼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34.7%和19.6%,沉水植物贡献为16.4%和36.4%,陆源碎屑为48.9%和44%,表明浮游动物的碳源主要是湖泊浮游植物与陆源碎屑,而鱼类的碳源则主要以沉水植物和陆源碎屑为主。
    • 刘春雷; 杨会峰; 曹文庚
    • 摘要: 共和盆地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的水土保持区,地下水是盆地的主要供水水源,也是维持盆地脆弱生态系统的关键因子。针对该区域地下水补给路径不清、深层与浅层地下水相互作用机理认识不够深入的问题,笔者利用氢、氧同位素与^(14)C同位素,探讨了区域地下水补给机理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哇洪山和青海南山山区河流侧向入渗补给;潜水主要为1952年以后降雨入渗补给,循环交替较快。承压水^(14)C年龄最高达19384.7 a,盆地西部边界和东部排泄区地下水δ^(18) O和δD特征相似,^(14)C测年年龄相近,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形成于距今10000~60000 a冰期时古水,反映共和盆地与西部茶卡盆地没有明显的水力联系。中部承压水受山区降雨侧向入渗和沙珠玉河入渗补给,地下水年龄较盆地西部边界和东部排泄区年轻。该研究揭示了共和盆地地表水、潜水和承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相互转化关系,对盆地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黎曼姿; 朱爱萍; 王莹; 陈建耀; 梁作兵; 伍祺瑞; 田帝; 曾港; 赵良杰
    • 摘要: 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镇化地区广州市的流溪河—西航道—前航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1月开展野外调研采样活动,收集40个地表水水样样品,通过室内分析,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δ^(15)N-NO_(3)^(-)、δ^(18)O-NO_(3)^(-)和δ^(15)N-NH_(4)^(+))等指标,探讨研究区河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研究城市化对河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游到下游,人类活动对Cl^(-)、NH_(4)^(+)-N、NO_(3)^(-)-N、DIN(溶解态无机氮)的质量浓度影响逐渐突显;丰水期NH_(4)^(+)-N、DIN较枯水期高,主要归因于外源输入的影响强于降雨量与上游来水稀释的综合作用;在溶解态总氮的组成分布上,NH_(4)^(+)-N与NO_(3)^(-)-N分别是丰水期、枯水期的主要存在形态,说明丰水期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显著。丰水期NH_(4)^(+)-N与Cl^(-)的质量浓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丰水期NH_(4)^(+)-N与Cl^(-)可能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来源。离子比值及稳定同位素的溯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显示上游农田化肥、土壤有机氮、养殖污水为上游河道的主要氮来源,而土壤有机氮、城市污水则为下游河道氮的主要来源。
    • 吴志强; 潘林艳; 代俊峰; 黄亮亮; 万祖鹏
    • 摘要: 为研究岩溶与非岩溶小流域水循环和氮循环的差异,该研究选取漓江流域青狮潭水库灌区内以农业为主的睦洞岩溶小流域和金龟非岩溶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的氢氧同位素和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结合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Bayesian Model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对比两个小流域水体硝酸盐的污染源以及迁移过程。结果表明:水体硝酸盐污染的时空分布受流域水文地质及其伴生的地形地貌、土壤特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以耕地为主且土壤层分布不连续的睦洞小流域水体硝酸盐的浓度均值(0.19~15.84 mg/L)、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别为-44.08‰~-19.63‰和-7.24‰~-1.55‰)以及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1.65‰~53.98‰和0.04‰~13.74‰)值域都宽于以林地为主且土壤层相对较深厚的金龟非岩溶小流域;空间分布上,睦洞小流域北部补给区裸露岩溶石山果园下渗的氮肥和中部密集村庄下渗的动物粪便/生活污水在中部构造盆地区分散排泄不畅,造成G4~G7采样点井水的NO_(3)^(¯)浓度均值(11.96~15.84 mg/L)以及氮氧同位素丰度值(分别为0.65‰~28.23‰和2.46‰~14.43‰)偏高;时间尺度上,睦洞小流域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浅薄土壤层持水能力差且渗透性强,导致旱季土壤N和雨季动物粪便/生活污水对水体NO_(3)^(¯)的贡献率小于同季节的金龟小流域。研究结果可为岩溶与非岩溶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冯艳明; 吕仙镜; 王育坤; 张劲松; 斯俊平; 孙胜
    • 摘要: 采用液态靶件辐照生产同位素时,需要对辐照孔道内料液的液位进行长时间、稳定地监测,并发出电信号以便系统及时对料液进行补充或抽取。经调研,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一种液位计或传感器能够满足对处在强辐照环境下的狭小密闭的辐照孔道内料液进行测量的要求。为解决辐照孔道内料液液位测量的问题,根据辐照孔道的特殊结构与辐照孔道所处的环境及料液本身的特点,结合辐照生产同位素的工艺要求,提出了基于料液导电性、电阻定律、气体不溶性并结合气动技术3种不同原理的液位测量方法,并对每种液位测量方法的原理和特点予以介绍分析。这3种液位测量方法均切实可行,能够长期、稳定地对辐照孔道内料液的液位进行测量,其中一种已经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
    • 石伟; 李永生; 欧阳兆国; 胡宝慧; 高峰
    • 摘要: 在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北段的4个地震流体观测站及其附近地区采集了19个水样,对水样的水化学组分及氢氧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对该地区地下水类型及成因等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取样点水温变化为8.5°C~23.4°C,水样的矿化度为32~568 mg/L,全部为低矿化度水;②水样分为10种化学类型,水-岩反应均未达到完全平衡;通河台井水属于部分平衡水,具有深部来源特征;③δD和δ^(18)O值的分别为-100.24‰~-65.46‰和-13.47‰~-8.53‰,表明所测水样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
    • 郭华明; 高志鹏; 修伟
    • 摘要: C-N-S反应体系是地下水系统中氧化还原敏感组分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系统,但它如何与Fe、Mn循环过程、相关功能微生物代谢路径耦合并控制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迁移转化却并不清楚。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把地下水中的氧化还原敏感组分分为氧化富集型和还原富集型,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地下水系统C、N、S循环驱动的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主要以U、Cr、Fe、As为例)迁移转化过程,指出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包括C-N反应体系中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迁移转化、C-S反应体系中还原富集型组分活化和氧化富集型组分固定机理、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作用下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转化和富集等,并提出基于代谢路径的C-N-S反应体系及其驱动下地下水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转化过程和富集机理,将成为本领域的发展趋势。
    • 王磊; 卢光泽; 孙文利; 刘红星
    • 摘要: 目的建立以雷帕霉素(RAP)稳定同位素(RAP-d_(3))为内标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并与以子囊霉素为内标的HPLC-MS/MS法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方法以RAP-d_(3)为内标,建立测定RAP血药浓度的HPLC-MS/MS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性能验证。同时,收集服用RAP的骨髓移植患者送检血样173份,分别用以RAP-d_(3)和子囊霉素为内标的HPLC-MS/MS法测定全血RAP浓度,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建立的以RAP-d_(3)为内标的HPLC-MS/MS法,各方法学评价指标均符合要求。HPLC-MS/MS(RAP-d_(3))法和HPLC-MS/MS(子囊霉素)法检测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且相关性较好(回归方程为Y=0.932 X+0.158,r^(2)=0.915),测定结果的均值分别为4.30 ng/mL和4.16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7,P=0.35)。结论以RAP-d_(3)和子囊霉素为内标的两种HPLC-MS/MS法,其检测结果无差别,无须进行换算,可直接用于临床骨髓移植患者RAP血药浓度测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