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溶

岩溶

岩溶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731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36篇、会议论文203篇、专利文献1979篇;相关期刊995种,包括中国岩溶、资源环境与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133种,包括岩溶水文地质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三届北方岩溶和岩溶水学术研讨会等;岩溶的相关文献由1408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术才、姚裕春、蒙彦等。

岩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36 占比:70.18%

会议论文>

论文:203 占比:2.77%

专利文献>

论文:1979 占比:27.04%

总计:7318篇

岩溶—发文趋势图

岩溶

-研究学者

  • 李术才
  • 姚裕春
  • 蒙彦
  • 雷明堂
  • 沈志平
  • 蒋小珍
  • 夏日元
  • 戴建玲
  • 李利平
  • 蒋忠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徐燕君
    • 摘要: 岩溶地区工程场地的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塌陷和沉降等灾害给工程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等方法对广州某建筑工程场地进行了地基土评价,结果表明场地地基土均匀性较差,且可能对浅基础产生沉降或差异沉降,不利于桩基础持力层的选择及桩长控制。在系统分析各种方案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根据建筑物特点采取多种方案混合使用的地基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提供了参考。
    • 程凯华
    • 摘要: 地铁穿越既有建筑的情况逐渐增多,各种复杂情况也越来越常见,在深圳地铁16号线盾构施工过程中,存在岩溶发育区并局部曲线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复杂工况。为处理溶洞与控制地表以及建筑物沉降,工程采用地面跟踪注浆与盾构注浆,溶洞分类处理的方法。结果表明:建筑物沉降最大值为15.27mm,在规范要求内;地面最大沉降值累积为43.15mm,并逐步减小甚至回弹趋于稳定。本工程采用的处理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 颜慧明; 常威; 郭绪磊; 邓争荣; 黄琨
    • 摘要: 某国家重大引调水工程引水隧洞将穿越聚龙山向斜可溶岩地层,可能面临严重岩溶涌突水问题。为了查明隧洞突涌水条件,选择岩溶水害风险较低的引水方案,综合采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聚龙山向斜岩溶水流系统特征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聚龙山向斜含水系统具有"两含夹一隔"的多层结构,下部二叠系主要为埋藏型岩溶弱发育区,而上部三叠系裸露型岩溶区中发育了具有多级水流系统的巨型岩溶汇水盆地。穿聚龙山向斜段工程论证的3个方案中,A线方案从向斜西段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区穿越,隧洞穿可溶岩段长度短、且全部为埋藏型岩溶,剖面上绕避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发生岩溶涌突水的风险低;而B线方案和C线方案均进入了三叠系岩溶汇水盆地,穿越裸露型可溶岩段的长度大,遭遇高压岩溶突水的风险高,故推荐A线引水方案。研究成果可为引水隧洞线路比选提供科学依据,对类似深埋长隧洞工程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
    • 张鹏; 王立川; 李林毅; 姚勇; 张学民; 郑波; 刘茂兵
    • 摘要: 岩溶区铁路隧道在高强度降雨后水害频发,严重影响隧道运营安全,冲击运输秩序甚至中断行车。以织毕铁路元宝山隧道水害案例为依托,从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水害段设计与施工等方面对衬砌破损原因进行探究,提出以“充分利用既有结构+重点区段开放性排水”为核心理念的隧道水害处治技术,并通过数值仿真对灾害形成与处治效果进行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勘阶段对地层富水性认知不足、施工期低估高强度降雨条件下的水害风险、设计变更时未完善防排水体系是导致隧道衬砌破损灾害的主观原因,隧道洞身附近地层岩溶发育且水力管道连通性强、隧址区一定时段内的高强度强降雨是其客观原因。模拟结果显示:暴雨后地下水位骤增引发的外水压力增长使衬砌内力显著增加,最终导致边墙衬砌安全系数急剧降低并引发大面积破损,与现场破坏特征吻合较好。经现场抢险式整治,隧道结构稳固,即使此后两次遭遇历史级强降雨,隧道仍维持良好状态,至今未再现水害和其他灾害,表明了整治方针的正确性。
    • 曾斌; 陈植华; 邵长杰; 彭丁茂
    • 摘要: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拟建金华山隧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北东向约12 km处,金华山隧道的开挖将可能导致双龙洞景区岩溶水的疏干,同时隧道也可能遭受岩溶涌突水的安全隐患。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成果,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隧道出口段关键岩溶分布区地质结构的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对双龙洞与隧址区之间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间的水力联系及涌突水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出口段开挖若揭露至其所处岩溶含水层并进行排水,影响的只是周边有限的岩溶水及裂隙水,不会直接连通研究区西侧大规模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隧道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双龙洞景区的岩溶水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同时双龙洞岩溶水也不会对隧道出口段形成直接的涌突水威胁。在岩溶区隧道涌突水来源的研究中,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合理划分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并分析各系统间水力联系,是分析涌突水来源及防范涌突水灾害的必要前提。
    • 许斌; 王同民; 宁伯伟
    • 摘要: 针对全桥桩基结构特点与其特殊施工条件,在综合地勘、工程试桩和成孔工艺试验基础上,遴选了桩成孔方案,采用旋挖钻快速成孔、旋挖钻+旋转钻接力成孔、基于桩周预注浆稳固处理后的复杂岩溶地质超长大直径嵌岩桩大功率旋转钻成孔、大直径嵌岩桩基的大功率旋挖钻分次扩孔成孔等快速成孔方案,解决了摩擦桩、厚覆盖层嵌岩桩、复杂岩溶地质下大直径超长桩、大直径嵌岩桩快速成孔问题,确保了桩基础顺利完成,且质量优良。
    • 张佩琪; 邓鹏; 王沃
    • 摘要: 漓江流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加之水稻种植遍布,导致该流域水资源紧缺。文章主要探讨了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中最佳管理措施(BMPs)模块设置退耕还林情景下的节水效果。结论如下:(1)在率定期模拟结果为纳什效率系数NSE=0.78,决定性系数R^(2)=0.78,均方根误差RMSE=165.685m^(3)/s,平均绝对误差MAE=64.30m^(3)/s;验证期NSE=0.76,R^(2)=0.78,RMSE=160.32m^(3)/s,MAE=79.33m^(3)/s,表明SWAT模型在漓江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2)利用BMPs设置退耕还林措施,结果发现地表径流减小,流域蓄水量增加,退耕还林技术可以起到节水的效果。
    • 刘兴华; 白朝伟; 乔白
    • 摘要: 莲花台水电站坝址河床中部断层F31顺河展布,透水中等,坝基两侧岩溶较发育。坝基下相对隔水层埋藏较深、分布无规律。本文介绍了大坝基础帷幕灌浆与岩溶处理设计、质量控制及灌浆后的效果评价,说明了帷幕灌浆措施可大大减小岩溶渗漏几率,节省施工成本,是针对弱岩溶地层防渗处理的有效工程措施。
    • 石志远
    • 摘要: 为了解决朱仙庄煤矿8煤顶板五含水害问题,提出了“帷幕截流,疏干开采”的治理思路,基于地面顺层孔注浆技术研究了大埋深、巨厚层、极强富水岩溶含水层帷幕截流技术,提出了双排平行错位布孔、内外交叉检验的钻孔方式以及前进式控压、多回次控量注浆的注浆控制工艺,运用“分序孔注浆指标对比分析—地面钻孔检查—井下放水验证”的三阶段质量检验方法验证了帷幕截流效果。结果表明:地面定向顺层孔注浆可实现煤矿大埋深、巨厚层、极强富水溶隙裂隙含水层的帷幕经济高效建造;注浆改造后的岩石抗压强度提高1.6MPa,孔隙率降低77.5%,弹性模量、密度也略有提高,透水率小于1Lu,注浆效果良好;放水验证帷幕过水量小于40m;/h,截流率大于98%,内外水位差大于350m,帷幕截流效果良好且运行稳定。
    • 汪东; 牛志强
    • 摘要: 某水库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长江上游岷江、大渡河、金沙江之间的三角地带,是解决区域灌溉和乡镇供水的中型水源工程。在对水库进行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通过适量的钻探、试验等相关手段查明水库库区、坝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对拟建水库成库条件进行分析论证。分析认为水库坝两岸山体雄厚高陡,山脊高程以及冲沟沟源高程远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因此,水库地形封闭良好,具备成库条件;左右岸邻谷可溶岩分布高程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且地下分水岭的水位高程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水库不存在向左右岸邻谷渗漏的可能。坝址区河谷呈“U”型河谷,谷坡较陡,由于坝址下游河床附近溶洞、岩溶泉均有发育,水库蓄水后存在顺层面、裂隙等结构面与下游溶洞、岩溶管道连通而产生裂隙性渗漏以及岩溶渗漏的可能,建议进行坝基、坝肩的防渗处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