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涌突水

涌突水

涌突水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8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8500篇;相关期刊52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代地质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中国煤炭学会钻探工程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全国公路工程地质科技情报网2014年技术交流会等;涌突水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模、杨艳娜、程强等。

涌突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8500 占比:99.96%

总计:198579篇

涌突水—发文趋势图

涌突水

-研究学者

  • 许模
  • 杨艳娜
  • 程强
  • 邵江
  • 巫锡勇
  • 曹化平
  • 武强
  • 邓睿
  • 万忠金
  • 万有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斌; 陈植华; 邵长杰; 彭丁茂
    • 摘要: 双龙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拟建金华山隧道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景区北东向约12 km处,金华山隧道的开挖将可能导致双龙洞景区岩溶水的疏干,同时隧道也可能遭受岩溶涌突水的安全隐患。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调查成果,岩溶地下水流系统的划分,隧道出口段关键岩溶分布区地质结构的分析,以及水文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对双龙洞与隧址区之间各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间的水力联系及涌突水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出口段开挖若揭露至其所处岩溶含水层并进行排水,影响的只是周边有限的岩溶水及裂隙水,不会直接连通研究区西侧大规模岩溶地下水流系统;隧道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双龙洞景区的岩溶水基本不会产生影响,同时双龙洞岩溶水也不会对隧道出口段形成直接的涌突水威胁。在岩溶区隧道涌突水来源的研究中,基于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合理划分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并分析各系统间水力联系,是分析涌突水来源及防范涌突水灾害的必要前提。
    • 杨科; 黄靖宇; 王玉杰
    • 摘要: 深埋特长隧道建设中,往往设置斜井增加工作面,来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弥玉高速登楼山特长公路隧道施工阶段1#斜井在碎屑岩段发生多次涌水,且单次涌水量最大达48000 m3/d,使工程进度严重滞后。根据1#斜井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大小、水质及同位素特征,分析了突泥涌水机制及涌水水源。涌水水源主要来源于大塘组上思段灰岩中的半封闭溶洞水,水量充足且通道稳定;大部分涌水发生在斜井1XJK0+901.8前后段,因此,认为1#斜井施工已基本穿越老马寨断层影响带;斜井掌子面为D3或C1d s地层中的灰岩,仍需做好水平钻探、地质雷达等超前预报工作。鉴于1#斜井在施工中发生较大规模的涌水,主洞施工至老马寨断层段时,在做好超前预报的基础上,建议提前准备强排水、抽水设备。
    • 彭国喜; 秦昭; 蒋良文; 熊灵阳
    • 摘要: 针对遵义至余庆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桃子台隧道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涌水量,通过分析泥岩、泥灰岩等黏土岩在地下水运动中的隔断作用,验算隧道底板高程跟黏土岩层底板的高程关系;引入“基坑突涌水验算公式”,复验黏土岩之下的承压水跟黏土岩之上的总水土应力的关系,从定性和定量角度作出了准确的判断。
    • 贺亮亮; 吕广罗; 胡安焱; 杨磊; 郭云; 李贵娟
    • 摘要: 为快速、准确地判别矿井突水来源,给矿井水害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迫切需要对矿区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永陇矿区麟游区为例,通过对区内不同基岩含水层以往水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应用Piper三线图法对白垩系含水层和侏罗系含水层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不同含水层水的水化学特征库。利用麟游区水化学特征库,对区内不同矿井的涌突水来源进行了判别,并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判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水化学特征库能够较好地对研究区矿井涌突水源进行识别,认为A矿涌突水来源为侏罗系含水层;B矿第一次涌突水来源主要为侏罗系含水层,且有部分白垩系含水层水参与,第二次涌突水来源为侏罗系含水层。识别结果与实际相符,可为永陇矿区相邻矿井提供借鉴。
    • 张国昌
    • 摘要: 以某陕西省某矿区为例,简要分析该矿区涌(突)水问题的主要诱因及与原理,探究该地区煤矿在防水作用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地区地理环境特性给出对应的防水控水意见。
    • 吴立群; 王建英; 杨帆; 郑宇航; 焦养泉; 荣辉; 王宏科; 马雄德; 孙魁; 陈雪永; 屈伸; 李金辉
    • 摘要: 在水文地质条件看似简单的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煤矿的涌水量位居鄂尔多斯盆地之首,以往普遍认为的充水含水层难以解释这些现象。基于20 a来对直罗组底部铀储层(古河道砂岩)的研究,结合直罗组古河道砂体与延安组可采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以及砂岩型铀矿形成与开发的基本条件,特别是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与地表泉群(带)、采煤涌(突)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直罗组古河道可能是榆神—神府矿区矿井涌(突)水的主要水源。主要认识有:①直罗组古河道砂体具有区域性的分布规模,在其上游形成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东胜铀矿田证实直罗组古河道是一套区域含水层,因为含水层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必要条件。②在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的上方,集中发育了具有超常流量的泉群和泉带,它们距直罗组古河道越近其流量越大,说明直罗组古河道为重要的含水层,为榆神—神府矿区泉带提供了主要的水源。③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构成了延安组含煤岩系的直接顶板,采煤证实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与煤矿涌(突)水具有明显的关系。位于古河道潜伏露头附近的煤矿易于发生涌(突)水事故,而远离古河道的煤矿涌水量罕见,且采煤涌(突)水量与古河道砂体厚度呈正相关。④从关键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配置、耦合关系及其采煤时域的角度,构建了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的成因机理模型,该模型阐明了泉带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理,揭示了采煤涌(突)水的形成机制,为未来水害防治、保水采煤、煤-铀兼采等提供了基础地质“预警”信息。
    • 肖海苑; 罗发胜; 李彬
    • 摘要: 毗邻水库的隧道穿过断层破碎带时,有可能诱发隧道涌突水,这对隧道施工、水库正常蓄水及地质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基于毗邻水库隧道断层破碎带涌突水机理的研究,通过注浆圈理论提出F4-5断层破碎带围岩限制性防排水注浆圈参数,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了超前帷幕注浆和防排水的设计与施工.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选取注浆圈厚度为8 m,注浆体渗透系数为(1.4~2.0)×10-3 m/d,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技术可较好地控制地下水的排放,涌突水防治效果良好,减少了对毗邻水库库容和地质生态环境的影响,确保了隧道的顺利施工和后期的安全运营.
    • 邓书金; 洪爱花; 徐钟; 雷鹏博
    • 摘要: 为研究岩溶隧道充填型隐伏溶洞涌突水持续时间特征,通过自主设计试验装置开展了不同介质上覆水头高度、介质沉积高度、介质类型和介质颗粒级配特征等条件的涌突水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隐伏溶洞涌突水演化过程可分为四种模式,即渗-涌-突水(砂)模式、涌-突水(砂)模式、突水(砂)模式、渗-突水(砂)模式;(2)颗粒级配和介质种类对渗水(砂)阶段持续时间影响明显,细砂、中砂颗粒含量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可用多项式函数表示,泥沙型介质持续时间大于砂砾型;(3)介质沉积高度和介质类型对涌水(砂)阶段持续时间影响明显,砂砾型和泥沙型介质沉积高度与涌水(砂)持续时间呈正相关,泥沙型介质持续时间小于砂砾型;(4)介质颗粒级配和沉积高度对突水(砂)阶段持续时间影响明显,细砂颗粒含量与持续时间的关系可用多项式函数表示,砂砾型介质沉积高度与持续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隐伏溶洞涌突水灾害预警与防治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价值.
    • 范明东; 夏强; 曹聪; 施成鹏; 高朋
    • 摘要: 基于重庆观音峡背斜已建隧道涌水量实测数据,选取隧址区可溶岩长度、隧道竣工年限等6个评价指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研究区内各隧道涌突水灾害影响因素与隧道最大埋深及稳定涌水量的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来定量评价6个指标与隧道涌突水灾害的相关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各影响因素权重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隧址区可溶岩长度、隧道竣工年限、隧址区地层倾角、隧址区地表泉点流量、隧址区地表洼地、天窗和落水洞数量、隧道最大埋深.(2)当隧道竣工超过10年时,隧道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基本消失.(3)拟建隧道选址,隧道埋深可在300 m上下选择,其高程变幅内涌水量变化也较小.
    • 许世辉
    • 摘要: 文章依托飞仙关特长隧道工程,研究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出现特大涌水后,边墙穿越破碎带的施工方法,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为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修建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