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溪河

流溪河

流溪河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林业、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房地产导刊、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等;流溪河的相关文献由31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慈、周光益、庞园等。

流溪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95.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8 占比:4.40%

总计:182篇

流溪河—发文趋势图

流溪河

-研究学者

  • 陈慈
  • 周光益
  • 庞园
  • 张卓文
  • 张明珠
  • 张艳艳
  • 曾慧
  • 王光
  • 王冬云
  • 王旭

流溪河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黎曼姿; 朱爱萍; 王莹; 陈建耀; 梁作兵; 伍祺瑞; 田帝; 曾港; 赵良杰
    • 摘要: 选取粤港澳大湾区典型城镇化地区广州市的流溪河—西航道—前航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1月开展野外调研采样活动,收集40个地表水水样样品,通过室内分析,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δ^(15)N-NO_(3)^(-)、δ^(18)O-NO_(3)^(-)和δ^(15)N-NH_(4)^(+))等指标,探讨研究区河流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来源,研究城市化对河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游到下游,人类活动对Cl^(-)、NH_(4)^(+)-N、NO_(3)^(-)-N、DIN(溶解态无机氮)的质量浓度影响逐渐突显;丰水期NH_(4)^(+)-N、DIN较枯水期高,主要归因于外源输入的影响强于降雨量与上游来水稀释的综合作用;在溶解态总氮的组成分布上,NH_(4)^(+)-N与NO_(3)^(-)-N分别是丰水期、枯水期的主要存在形态,说明丰水期人类活动影响十分显著。丰水期NH_(4)^(+)-N与Cl^(-)的质量浓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丰水期NH_(4)^(+)-N与Cl^(-)可能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来源。离子比值及稳定同位素的溯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显示上游农田化肥、土壤有机氮、养殖污水为上游河道的主要氮来源,而土壤有机氮、城市污水则为下游河道氮的主要来源。
    • 庞园; 曾慧; 张明珠
    • 摘要: 为研究流溪河中下游地下水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取了28个地下水监测井2012~2018年雨季和旱季共392组地下水检测数据,分析了锰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影响锰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2~2018年研究区地下水锰的整体含量较高,但总体上低于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游地下水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总体上均高于下游,其分布受地势影响较小;基岩裂隙水中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总体上均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雨季和旱季锰的质量浓度和超标率相差不大,且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季节分布和年际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小;研究区地下水锰的分布总体上主要受酸碱条件和“盐效应”影响。
    • 陈慈; 朱昆鹏; 刘玥; 李佳旭; 谭颖; 王璐
    • 摘要: 流溪河是广州最重要的河流,开展流溪河系统性监测与评估是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基础。2019年枯水期(3月)和丰水期(9月)对流溪河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原位采样,研究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评价流溪河的生境状况。研究发现流溪河流域底栖动物以收集者为主要类群,其次为刮食者和捕食者,滤食者和撕食者较少。上游和中游样点以中等耐污收集者(四节蜉和河蚬)和耐污收集者(摇蚊)为优势类群,而下游样点以耐污收集者(摇蚊)为绝对优势类群。环境因子显著影响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分布,枯水期流速和NO_(3)是关键环境因子;丰水期SiO_(2)和流速是关键环境因子。基于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组成的流溪河生态系统属性分析结果表明,流溪河大部分样点为异养生态系统;流域河岸带不健康;河流纵向运输能力多处于不健康状态;除上游的个别采样点外,捕食者调控能力较为正常;除受挖沙干扰的采样点外,流域生境稳定性维持较好。
    • 赵晨
    • 摘要: 本文选取广州流溪河河岸45种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以一年为观测期,定点定时对植物进行图像采集并进行处理,形成了这45种植物的单体“全年季相图”。筛选出木棉、凤凰木、紫薇、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枫香等18种季相变化较明显的植物种类,供广州地区设计人员在进行河岸景观建设或改造等相关项目时作为依据和参考。
    • 陈慈; 谭琳; 朱昆鹏; 梁颖珊; 韩诺; 韦桂峰
    • 摘要: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底栖硅藻季节性采样,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 陈慈; 谭琳; 卓全龙
    • 摘要: 流溪河作为广州市的母亲河,在沿线城镇供水保障和区域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及生态价值。为进一步了解流溪河流域的生态现状,明确流溪河水环境与生态质量,于2016年丰水期(9月)和枯水期(12月),对流溪河上游-下游共20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底栖硅藻和水质的调查。从水环境、生物群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流溪河底栖硅藻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明确了影响群落结构的显著水环境因子,评价了流溪河水体现状,为该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制定提供数据与理论支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管理工作。
    • 摘要: 流溪河畔,凤凰山下,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巍然矗立,馆内总设计藏量达2500万册(件)。数字技术助力版本“活化”,岭南文化与时代新韵在此相遇。从荔枝湾揭盖复涌,到粤刷艺术博物馆亮相,再到老旧小区连片微改造……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老城街巷换新颜,多元业态拓展了新的城市文化空间,“绣花”功夫微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 胡丹心; 熊凡; 黄秋鑫; 孙秀敏
    • 摘要: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两种元素分析法,分析广州市流溪河水质监测点周边土壤中镉、铅、铬、铜、锌、镍的含量及化学形态含量.考察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对重金属总量的影响,通过风险评价编码法评价该区域生态风险状态,为掌握研究区周边土壤生态风险及应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个点位中,只有锌含量平均值高出广州市背景值5%;1个点位的镉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表1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1.2倍;探究各重金属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分布情况,镉主要以可交换态存在,其余5种金属均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土壤pH值、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对重金属总量影响不显著.采用风险评价编码法对现状评价,显示镉迁移系数最高可达95.19%,存在极高风险,应加强土壤和农作物协同监测.
    • 谭颖; 郑训皓; 陈慈; 刘玥; 王璐; 官昭瑛; 杨海军; 韩博平
    • 摘要: 流溪河位于我国热带与亚热带过渡区,其底栖动物种类丰富,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掌握该地区的物种组成特征及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是建立生态监测与评估方法的基础.于2018年的枯水期(3月、12月)和丰水期(6月、9月),自流溪河上游至下游共计20个段面对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采样,同时测定了相应的环境因子,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流溪河水环境与群落结构及其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共检出底栖动物76个分类单元,隶属于7纲20 目50科,其中水生昆虫相对丰度最高,占69.39%.在4个优势分类单元中,摇蚊族(Chironomini)相对丰度为20.19%,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短沟蜷属的一种(Semisulcospira sp.1)、双突细蜉(Caenis bicornis),相对丰度在7%-9%之间.底栖动物丰度和种类多样性均与浊度呈显著负相关;枯水期底栖动物丰度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丰水期则呈显著正相关.在丰水期,不同河流级别上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差异,表现较强的分布格局,而在枯水期这种分布格局不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在丰水期,影响或解释流溪河底栖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为pH、溶解氧、水温、电导率和硅酸盐,而在枯水期则为pH和硝态氮.受电站与采沙的影响,部分河段发生非自然断流和底质的显著改变,导致底质与水深等数据的异常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该河流生境与环境的重要影响.
    • 曹耀文
    • 摘要: 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借助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从化流溪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分布预测模型,得出遗址分布与海拔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从化流溪河流域先秦遗址分布受自然因素影响显著,其中河流缓冲区(距河流距离)对遗址分布影响最大,海拔高程、坡度影响次之,坡向则对遗址分布影响甚微.遗址预测模型显示较高概率分布区集中分布于从化流溪河中下游干流、潖江河干流及两侧大型一二级支流两岸;较低概率区集中分布于从化流溪河中下游干流、潖江河远离河道的区域.此外,从化流溪河上游广阔地区除大型河流两岸外,多属于低概率分布区.经Kvamme增益统计方法检验,遗址预测模型能有效识别遗址分布较高概率区,将为未来的考古调查工作提供参考,减少盲目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