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12-11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西藏多龙矿集区内出露的美日切错组主要出露于地堡那木岗-荣那-赛角及赛角-尕尔勤一线,分别沿NE向和NW向呈不规则状、岩瘤状或串珠状展布.岩石类型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发育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岩石组合,为一套与俯冲相关的岛弧火山岩组合.火山岩相类型以喷溢相为主,少量爆发相,主要由小规模的陆相火山活动形成.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10.01±0.68)Ma,属早白垩世岩浆喷溢的产物,是铁格隆南超大型铜(金)矿体的重要盖层(王勤等,2015).本次研究对采集自矿集区内不同位置的安山岩进行了Sr、Nd、Pb同位素测试。综合主量、微量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形成西藏多龙矿集区美日切错组火山岩的岩浆属于具有极高氧逸度的氧化型岩浆,其安山岩的形成可能是富含铜金等成矿元素的岩浆“卸载”成矿元素后的一次岩浆响应。
  • 摘要:通常综合地质信息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平面图、剖面图或者透视法和轴测投影原理来表述(吴立新等,2003),但由于此类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和空间信息在投影过程中的失真,会造成了工作人员从三维空间角度去理解和判断地质体及地质成矿环境时的困难.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最早由加拿大SimonW.Houlding在1993年提出三维地质建模的概念(3D Geoscience Modeling or3D Geo-engineeringModeling),其理念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将空间信息的管理、地质解释、空间分析和预测、地学统计等工具紧密结合起来,而后进行高效的地学分析(Jean Laurent Mallet,2002).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使用常规GIS技术难以实现的数据实体化表达,所建三维模型为地质、钻探、物探、化探等多元信息在同一空间中的结构化聚合(图2),结合软件中的Histogram、Slicer、Geostatistics等功能,可以较为准确的提取成矿要素、圈定后期找矿靶区,并且在建模区地质勘探阶段完成后,可以通过将所建三维模型与FLAC、ANYSY、ABAQU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对接,来实现数据计算、岩石应力分析、区域应变模拟等(李建华等,2003),将模型应用拓展到矿山建设、资源开采、地质工程等方面。
  • 摘要: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银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近几年该地区锡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维拉斯托大型锡铷铌钽矿和园林子北山、边家大院中型锡矿等,预示锡矿找寻也有巨大潜力.全国找矿突破实施的第一阶段,锡矿找矿进展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兴安岭南段有可能是实现锡矿找矿任务的主要区域.根据上述锡多金属矿成矿特征、成矿地质作用,关键找矿信息分析等,圈定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的部位主要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岩浆侵入体及其接触带、锡元素化探异常,以及俱备这些条件的铅锌矿产地的深部。据此,在区内圈定了9处找矿远景区,分别为毛登、黄岗、西乌登西、小海青-宝盖沟、白音诺尔好浩布高、大井、格日朝鲁、孟恩套力盖、查干哈达-先锋。锡潜在资源量主要集中在黄岗、白音诺尔-浩布高和查干哈达-先锋,其次是毛登、格日朝鲁。
  •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含水合物和水合物远景区沉积柱中碳酸钙、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其对水合物环境的指示意义。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陆源碎屑来源相关的微量元素与Sr元素变化趋势相反,而Sr含量与沉积物中CaCO3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两个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与U,在三个沉积柱中分别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在DH_CL_7中,Mo和U两个元素的变化趋势不存在任何相似性;在DH_CL_11中,Mo和U在447cm之下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其对应于该柱内顶空气甲烷含量向深部增加的趋势;在含水合物沉积柱GMGS2-09中,Sr、Mo、U三者呈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表层含自生碳酸盐岩层位含量极高,而其它层位含量较低。Mo和U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在沉积环境为缺氧的含硫化物环境时,Mo易与黄铁矿结合而从水体中沉淀出来,而+6价的铀会被还原为溶解度较低的+4价态。在本研究含水合物沉积柱GMGS2-09与远景区沉积柱DH_CL_11深部层位内,高U、Mo层与Sr、CaCO3高含量层一致的情况,指明了CaCO3的沉积的环境是一个较为还原的环境。又沉积柱DH_CL_11中向深部CaCO3含量增加趋势与深部甲烷含量突增相一致,表明DH_CL_11中碳酸钙组分的形成或后期改造过程受到了还原性流体甲烷的影响。虽然,沉积柱DH_CL_7中也存在特定层位(347cmbsf)之下CaCO3含量的增加现象,但其Mo、U、Sr三者间无对应关系,表明其中CaCO3在成因上与还原性流体无关,而仅代表了海洋内钙质生物组分。
  •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距离-相对水深”或“距离-坡度”的实验变差函数方法,拟合海山矿产标量参数的变差函数,并利用Kriging估计海山富钴结壳资源空间分布;提出“最佳网格海山斜坡面积拟合法”,拟合海山表面面积。用“最佳网格海山斜坡面积拟合法”,拟合海山富钴结壳勘探单元的斜坡面积。首先,将国际海底管理局的最小勘探单元20km2(水平投影面积)区块的近似网格4480m×4480m作为起步网格,按2-n倍缩,获得4480m、2240m等7种不同规格子网格;然后分别用1-64个不同规格子网格的斜坡面积之和来拟合勘探单元的斜坡面积;此法拟合的7种斜坡面积与20km2或6种较小子网格拟合的斜坡面积与起步子网格拟合的斜坡面积求差,面积差被称为隐藏面积,其上储量为隐藏储量;根据7种或6种子网格所获得的众多勘探单元的隐藏面积的均值、方差或最大值的变化情况选择子网格,该子网格作为拟合海山斜坡面积的最佳网格。将该方法应用于试验海山,发现拟合斜坡面积的最佳网格是140m×140m;用该网格拟合勘探单元斜坡面积,能发现平均6.01km2的隐藏面积或平均1081.8万吨富钴结壳金属的隐藏储量。
  • 摘要:北衙金矿夹持在金沙江-红河断裂、宾川-程海断裂和丽江-木里断裂之间,其东以程海断裂为界与滇中中生代红色盆地相邻,本文通过对北衙矿区内石英正长斑岩、煌斑岩以及各类型金矿石进行铂族元素(PGE)、微量元素分析,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
  • 摘要:板块之间的拼合带(造山带)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也具有很重要的研究意义,经前人研究表明,全球有许多的大型或超大型矿床都产生于造山带中或者板块汇聚边缘.前人对硅质岩微组构的研究主要得到以下认识:对硅质岩通过显微镜片和SEM分析观察到棱角尖锐的细晶-微晶石英颗粒反映了热水条件下快速沉积的特征,指示了硅质岩的热水成因。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内部的粒状充填构造、块状充填构造和放射状纤维构造等信息指示了硅质岩的生物成因(李红中等,2010)。在SEM下观察到的微裂隙、微褶皱和压扁致长的哑铃状石英颗粒以及XRD分析得到的矿物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结构调整致使晶胞参数缩短等现象指示了硅质岩所受的应力作用。SEM分析中观察到的矿物的絮状边界和经过SEM-EDS分析观察到矿物中的裂隙因流体的沉淀而被填充的现象指示了硅质岩演化过程中受流体作用的影响(李红中等,2011)。
  • 摘要:大红山铁矿发现于1957年,关于其矿床成因,仍存在诸多争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90年代的火山喷流沉积-变质改造型以及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火山喷流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关于矿体与围岩蚀变特征,通过铁矿区野外调查发现Ⅱ、Ⅲ、Ⅳ号矿体及赋矿围岩中均可见后期含硫化物的方解石、石英脉穿插,及其相应的碳酸岩、绿泥石化热液蚀变标志,说明矿体主体形成后受到了后期热液改造。该矿床可划分为岩浆成矿期、后期热液成矿期以及富铁质流体贯入阶段、交代阶段岩、浆期后热液阶段、后期热液阶段四部分。
  • 摘要:丰山金矿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结合带间赣西宜春袁州区境内,系1987年江西有色地质局经化探异常查证而发现的。丰顶山岩基可能为以加里东期为主体燕山期为补体的复式岩体,正因为燕山期岩体侵入,引起了外接触带沉积岩的接触变质,且在区域构造联合作用下形成了丰山金矿。因此,建议边实施探索性钻探,边开展地质填图和成矿研究。钻探与研究成果表明:C1h碎屑岩经接触变质为角岩、斑点板岩、磁铁石英岩,夹持于C2h黄龙组块状灰岩与隐伏花岗岩间,表现为巨大的逆冲型剪切带蚀变糜棱岩,具有典型的S-C和S-L组构。丰山金矿处于丰顶山岩基相对内凹部位,NE向延长4km,4条NW向断裂贯通岩体与地层;花岗岩与石炭系间发育的逆冲剪切带系,受控于隐伏燕山期花岗岩突-庄溪岩体(钻探揭露);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结合带持续的构造活动,不断地提供深源物质。综上,丰山金矿系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剪切带型)金矿,具有超大型金矿的发展前景,与赣东北金山金矿除容矿地层时代不同外基本相同。
  • 摘要:大石棚钒钛磁铁矿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会理县,是近年来利用地面磁法发现的一个全隐伏中型钒钛磁铁矿床。本文通过数据处理和解译特征,分析隐伏钒钛磁铁体的磁异常特征。钒钛磁铁矿赋矿围岩为铁镁质岩,其磁化率为(372~11050)×4π×106ST;而铁镁质岩上部覆盖震旦系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其磁化率为(17~30)×4π×106ST。由于岩体与围岩磁性差异较大,可以利用地面磁法进行铁矿勘查。根据对野外实测高精度磁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各项改正、化极、延拓、求导和反演等处理,并绘制磁异常等值线图。大石棚异常位于矿区中部,总体呈椭圆状,梯度南陡北缓,长980m,宽600m,走向5°,异常最大值1806nT。整个异常总体呈南北向分布,中心分为两个走向东西的异常(Ⅰ、Ⅱ),异常值相近,推测异常是性质相同的磁性源,为含矿铁镁质岩体引起。并结合深部异常的分布情况看,Ⅱ号异常与Ⅰ号异常有相连的趋势,大致可推测I号异常深部受基性岩体的控制,具备寻找其他矿元素的地质背景。在大石棚矿区的地面磁测中,圈定的2个的高值异常区可能与隐伏铁矿体有关,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通过工程验证,在Ⅰ号异常和Ⅱ号异常中心,打到了的钒钛磁铁矿矿体,矿体形态与异常形态吻合较好。证明在寻找深部隐伏磁铁矿床方面,地面磁法是一种有效方法之一。
  • 摘要:康定金矿田主要分布在前震旦系康定杂岩中,主要成矿年代为22.9~25.4Ma。目前发现的矿化体主要产于南北向构造带北段泥盆系危关群第二岩组灰黑色碳硅质板岩、寒铁白云千枚岩之层间隙和中性岩脉的节理裂隙中。属于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及蚀变岩型近况,严格受到构造的控制。受后期特也的影响,构造破碎带内岩石硅化明显,且破碎带存在发育较强的石英脉。矿区内基性辉绿岩脉与含金石英紧密相伴。辉绿岩中还可见团块状的方解石和石英,说明形成辉绿岩的基性岩浆侵位之后不仅有硅质热液流体的作用,还有富含碳酸盐的热液流体作用。通过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构造解析等方法发现辉绿岩只是为成矿提供运移通道,未提供成矿物质。
  • 摘要:福建紫金山东南矿段位于上杭县城北约12km处,地处紫金山Cu-Mo-Au-Ag多金属矿田东南侧.紫金山矿区内发育有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萝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悦洋低硫型银多金属矿床,以及矿化类型不清或介于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之间的五子骑龙铜矿和龙江亭铜矿,是国内罕见的矿化类型齐全的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对该矿段详细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矿化及蚀变的研究,有助于该区成矿模型的建立,以及查明紫金山与萝卜岭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紫金山东南(Cu-Mo)矿段与成矿有关岩体主要为白垩世的萝卜岭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环境与古太平洋系统俯冲有关,岩体形成早期的岩浆热液产生了区内广泛发育的绢英岩化蚀变和伴生的黄铜矿及斑铜矿矿化,晚期流体进一步演化,在绢英岩化蚀变之上叠加产生了地开石与明矾石等高硫型蚀变,并伴生有蓝辉铜矿及铜蓝矿化。研究区内高硫型矿床叠加于原生斑岩型矿床之上,表明紫金山高硫型铜金矿床与萝卜岭斑岩型铜钼矿床可能具有成因联系。在东南矿段以及紫金山矿床深部,可能存在进一步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潜力。
  • 摘要:本文选取矿床主成矿阶段的闪锌矿开展Rb-S: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目的是确定矿床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为研究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年代学制约。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来阳-临武南北向褶皱带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重叠部位,是以铅锌、银为主,兼有钨、锡、金、铜、铁、铝、秘的多金属矿床。矿床的形成受矿区含矿斑岩、中泥盆统地层和断裂构造的联介制约。矿区主要容矿地层为石炭系下统大塘组石瞪子段小纯灰岩,次为测水组砂页岩、梓门桥组自云岩。宝岭、观音打座倒转背斜以及两组断裂所构成的“井”字形构造围限控制了矿体的产出。7件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样品均采自矿床56中段石门19的一条铅锌多金属矿脉,样品均为新鲜开采而中未穿插后期石英脉的块状铅锌矿矿石。测试工作在国土资源部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获得闪锌矿进行处理,误差为95%置信度。MSWD较小,线性关系较好,表明测试数据可靠,可代表闪锌矿的成矿年龄。
  • 摘要:仁差盆地位于广东省平远县境内,武夷山-戴云山隆褶带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复合大地构造位置,南岭成矿带与武夷山成矿带交汇部位.盆地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火山活动强烈,铀矿资源丰富.其中,278铀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近年来地质与找矿勘查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突破.矿体主要以脉状形式赋存在次火山流纹斑岩中。通过对仁差盆地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中错石的LA-ICP-MS U-Pb同位素测年得出,流纹岩和次流纹斑岩均形成于约97-98Ma;对278铀矿床铀矿石沥青铀矿U-Pb含量和同位素分析得出,铀矿北年龄为53-71Ma,明显晚于成岩时代。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仁差盆地中流纹岩和次流纹斑岩显示为高硅、强过铝的特征,具有低的Ca0/NazO比值和高的Rb/Sr比值,指示源岩主要是以泥质沉积岩为主。流纹岩具有非常高的U含量,次流纹斑岩具有跟流纹岩相似的Th含量,但却具有明显低得多的U含量,可能与次流纹斑岩已经丢失了铀参与成矿有关。
  • 摘要:福建上杭的紫金山矿田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铜金矿田。矿化主要受晚中生代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围绕中酸性次火山岩-浅成斑岩侵入体分布,演化形成了一套矿化类型齐全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紫金山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主要包括: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紫金山铜金矿床)、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悦洋银多金属矿床),斑岩系统(罗卜岭铜钥矿床,浸铜湖铜钥矿床,五子骑龙铜矿床);此外还有兼具成因联系的一些过渡类型矿床,例如二庙沟铜金矿、龙江亭铜矿、碧田金矿等。紫金山-二庙沟铜金矿形成时代为110-106Ma,而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的形成时代则为105-103Ma。S-Pb同位素特征表明,紫金山铜金矿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的特征,与紫金山复式岩体、白垩纪次火山岩有密切的关系。与铜金矿化密切相关的英安纷岩具有相对较低初始岩浆温度,指示其浅源特征,壳源物质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罗卜岭铜钼矿床中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为俯冲交代地慢来源,Pb同位素组成表明矿化主要与斑岩体有关,辉钼矿中具有高Re含量,均表明Cu-Mo主要为地慢来源。紫金山铜金矿与罗卜岭铜钼矿应属两个不同的岩浆-热液成矿体系。
  • 摘要:大型羊鼻山铁钨矿床位于双鸭山市西南部.自二十世纪70年代发现以来,该矿床一直被认为是佳木斯地块上的一个代表性沉积变质型铁矿.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该矿床具有两期成矿特征,分别为古元古代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化和早古生代的接触交代型铁钨矿化;接触交代型铁钨矿化,一方面形成独立矿体,另一方面对沉积变质型铁矿具有叠加-改造作用.矿石类型主要为磁铁石英岩型,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黄铁矿次之,少量赤铁矿,其中磁铁矿多呈它形粒状或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一般在0.2-0.6mm,多具定向排列。矿石主要为条带状、块状构造。认为羊鼻山铁钨矿床存在两期成矿作用:早期为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作用和晚期为接触交代型铁钨成矿作用;接触交代型铁钨成矿作用一方而形成独立的矽卡岩型铁矿体和钨矿体,另一方而对早期沉积变质型铁矿具有叠加改造作用。
  • 摘要:哈日扎矿区分为北区和南区,矿区发育近东西向、北西一南东向、近南北向、北东向四组断裂,Ⅰ矿带为铜矿带,主体为花岗闪长斑岩,其成岩年龄234.5士4.8Ma,围岩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Ⅱ矿带赋存于白沙河岩组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并受北东向断裂控制;Ⅲ矿带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白沙河岩组黑云斜长片麻岩外接触带;Ⅳ矿带位于北区东北角花岗闪长岩与白沙河岩组碳酸盐岩的外接触带。东昆仑造山带在晚二叠世一早中二叠世阿尼玛卿洋盆处于向北俯冲阶段,中二叠世一晚二叠世为碰撞阶段,岩浆活动剧烈,与此同时区域上形成的一些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矽卡岩型矿床,均在此时限内,石英闪长岩成岩年龄为239.3士2.2Ma,处于俯冲碰撞时期,结合哈日扎矿床地质特征,及中酸性岩体与构造破碎带成矿的事实,表明石英闪长岩及该时期中酸性围岩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
  • 摘要:本次研究对罗圈组上段含砾石英砂岩和下段纹层状泥质胶结砾岩进行了碎屑错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采白上下两段的含砾砂岩和冰债岩样品具有相似的错石U-Pb年龄峰值,分别为-2.5、-2.2、-2.0、-1.8,1.62-1.64Ga及1.1-1.2Ga。其中,-2.5、-2.2、-2.0、-1.8Ga的峰值年龄对应华北陆块太古宙和古元古代重要的构造一岩浆一热事件,指示华北陆块早前寒武纪的基底岩石为罗圈组的重要源区。1.62-1.64Ga的碎屑错石CL图像大部分为具有清晰震荡环带的岩浆错石,指示该年龄的碎屑物质可能来白于华北陆块的非造山岩浆岩。该时期错石的发现为理解华北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相对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最年轻错石峰值年龄-1.13Ga限制了罗圈组的沉积时代为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与此相比,位于北朝鲜的含冰债岩地层匕狼洞组中的碎屑错石除具有与罗圈组相似的年龄外,还有更年轻的860-900Ma的年龄(未发表)。这些新元古代的地层及碎屑错石年龄对建立华北陆块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及与华南陆块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天井山金矿位于江南古陆东南缘,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结合部位.晋宁运动运动结束了华夏古陆向江南古陆俯冲、碰撞和拼贴的过程导致了扬子板块呈准稳定态,并开始了盖层沉积的新阶段.晋宁期后皖南及其东南侧的华南地区属于边缘海域,具有沟、弧、盆体系和小型地块的复杂大陆边缘特征.该区域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岩和成矿活动,是中国重要的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天井山金矿是皖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原生金矿床,是该地区规模较大的金矿床,其矿化类型有石英脉型、蚀变岩型和千糜岩型等.木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构造主要受江湾一街口断裂带控制,该带是江南地体与钱塘地体长期碰撞产生的一条动力变质带,在皖南地区宽数十至35km,由一系列NE向逆断裂、剪切带、挤压破碎带、密集裂隙带及低序次的NW向断裂和SN向、近EW向共扼扭性断裂组成,具有强烈的韧性剪切带特征,它控制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展布特征,是区域上重要的金、银、铜、铅、锌、铁及钨等多金属成矿带,目前已发现及十余处多金属矿床(点),例如江西金山超大型金矿床、银山银金矿、德兴斑岩铜金矿及休宁大井山、占一权金矿床(点)、江湾钨矿点、举林铁矿等一系列多金属矿床(点)。岩浆活动强烈,侵入时代主要为晋宁期和燕山早、晚期岩浆活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属硅酸过饱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亚碱性系列。岩体受后期强烈构造作用,其组成矿物常具压碎现象,其暗色矿物具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状构造。
  • 摘要:秋树湾铜铝矿床的蚀变分带与典型爆破角砾岩筒一斑岩型矿床的蚀变分带具有一定差异,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中可能会形成大量的矽卡岩,绢英岩化带中绢云母和石英为次要矿物,而石榴了石、透辉石、方解石、铁白云石等为主要矿物。青磐岩化带中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也可能不属于主要矿物,而被透辉石、透闪石、方解石、石英、石榴了石等替代。然而,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中可能存在矽卡岩矿物(大)部分地替代了原有的矿物成分,为此,绢英岩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的标型矿物是寻找斑岩体的重要标志。钾化带也是寻找斑岩型矿床的直接找矿标志,而硅帽则是寻找斑岩体中心的重要指示。花岗斑岩体和花岗斑“岩枝”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找矿方向,而本区花岗斑岩体和岩枝出现的最直接标志为石榴了石标型矿物,本区石榴了石的出现表明接近花岗斑岩枝。与秋树湾铜铝矿有关的花岗斑岩均为“岩枝”,进一步厘清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方向及其空间展布,构建侵入岩体的空间三维形态对于指导找矿勘探也非常重要。
  • 摘要:黄家沟钼矿位于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的中部,是近年发现的与中生代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中型钼矿床.在黄家沟钼矿床中辉钼矿多沿线理分布,赋存于黄家沟花岗岩所夹的浅粒岩、斜长角闪岩中,而黄家沟花岗岩岩体几乎没有辉钼矿发育.岩体的主要矿物为石英、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并有少量榍石.其中角闪石主要为富铁钠闪石,长石主要为透长石、奥长石.由于后期构造应力作用强烈,黄家沟花岗岩岩体发育有明显的眼球状结构.黄家沟岩体形成于早白噩世,在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上,同时期发育大量的钥矿床如沙坪沟114±1Ma、汤家坪115±1Ma、千鹅冲129±2Ma、姚冲133.3±1.3Ma等。在这一时期该区深部地壳物质重熔,大量岩浆喷出,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与岩浆岩相关的钼矿床的形成。
  • 摘要:铁是硅酸盐熔体中最重要的变价元素,对岩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起着重要作用.三价铁和总铁的比例(Fe3+/ΣFe)反映了岩浆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状态.Fe3+/ΣFe不仅直接受氧逸度控制,而且还受化学成分、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岩石学的方法探讨硅酸盐熔体中铁的结构变化以及Fe3+/ΣFe与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早期岩浆海的氧化还原环境进行模拟,从而对早期大气的组成进行制约.
  • 摘要:甲玛铜多金属矿区主要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其主要矿体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根据前人资料分析及实地勘察,可得出甲玛矿区控矿因素主要如下:(1)地层矿区地层出露大多是被动陆缘期的碎屑.碳酸盐岩系,有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以及少量第四系冰水冲洪积物和沿坡分布的残坡积物。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由于受到岩浆热液的影响,经常发生角岩型矿化,是角岩化的重要位置。(2)构造矿区的主体是由多底沟组、林布宗组、楚木龙组碳酸盐碎屑岩系组成,大体从北面的墨竹曲一带开始,沿着江日阿—金布拱铲式断裂带向南叠缩推覆。在推覆构造前(南)部,红(旗岭)-塔(龙普)斜歪-同斜倒转复式背斜北翼,发育了铜山滑覆构造。滑覆体由多底沟组、林布宗组碳酸盐岩碎屑岩系构成,分布于铜山头—莫古朗沟—布朗沟一带。(3)含矿斑岩甲玛矿区花岗闪长玢岩和花岗斑岩由于其特殊的含矿条件,含矿性好:第一,受深断裂控制的幔源岩浆带的产出影响,岩体受区域性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第二,侵位成岩的压力变化梯度和温度变化梯度较大,岩浆分异作用相当明显,岩体内发生较为强烈的自生交代现象;第三,岩体产状陡倾,因此岩体的边缘顶部和西侧边部,可见严重的挤压破碎和热液角砾岩;第四,矿区深部隐存着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含矿气液热流体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房。(4)围岩蚀变甲玛矿区的围岩蚀变发育,其中以矽卡岩化、角岩化、绢云母化、硅化、大理岩化为主,后期蚀变以碳酸盐化和泥化为主,且以不同程度叠加于其他蚀变之上。侵入体中的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部分可见云英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5)成矿世代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陆内汇聚变形,但是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形成后几乎未发生变形,说明矿床的形成晚于燕山晚期。再者,矿区内少量矽卡岩被岩脉切穿的现象表明了矽卡岩的形成早于岩脉的成岩年龄。因此推测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为喜山早期。
  • 摘要:本文采用Wu和Wentzcovitch(2011)提出的计算弹性的新方法来计算高温高压下SuperhydrousPhase B的弹性性质,该方法的计算量不及常规方法的十分之一,为详细研究Superhydrous Phase B在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提供了可能,主要计算结果概述如下:(1)利用新方法获得的Superhydrous B的弹性特性跟已有的实验结果一致,再次表明新方法保持计算精度,同时首次获得了Superhydrous B在高温高压下的弹性性质,所有弹性常数均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在地球内部相关温压下(20GPa,1550K,对应深度为570km)Superhydrous B的P波波速较高压常温下(20GPa,300K)减少3.2%,S波波速减少3.8%。Superhydrous B的P波波速与S波波速低于过渡带主要矿物的波速,冷的俯冲板块中含有superhydrous B可以解释在汤加观测到的地震波的低速异常。(3)Superhydrous Phase B有强的晶体波速各向异性,且高温下更明显。
  • 摘要:岩浆通道系统是近些年研究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Ⅱ-1号矿体与Ⅱ-2号矿体的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铂族元素等特征,探讨二者成矿母岩浆在岩浆通道中相互间的关系和独立性。在岩浆源区演化和地壳混染的研究中,Ⅱ-1、Ⅱ-2号矿体的母岩浆没有任何区别。在这两个阶段,Ⅱ-1与Ⅱ-2矿体的母岩浆就是同一矿浆,在同一岩浆通道中演化。Ⅱ-1、Ⅱ-2号矿体的母岩浆在中途岩浆房中的具有不同的演化过程,比较而言,Ⅱ-2号矿体的母岩浆经历过更多的硫化物熔离,且更晚形成单硫化物固溶体。结合二者曾在同一岩浆通道中演化的历史,可知Ⅱ-2号矿体中的硫化物晚于Ⅱ-1号矿体的硫化物从母岩浆中熔离出来,并且熔离后的演化具有不同步性。Ⅱ-1、Ⅱ-2号矿体矿石的不同特征是由于二者的矿浆在深部发生了分离,并在不同的岩浆通道中分别独立演化,且由不同的岩浆通道入口侵位形成的。由此可知,金川矿床的矿浆具有多岩浆通道演化、侵位特征。
  •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已探明的众多MVT铅锌矿床中,多数都与油气藏共生或伴生存在.已有研究表明,南江—南郑马原一带的MVT铅锌矿床或矿化点均与灯影组中的古油气藏在空间位置上相互叠置,铅锌矿中沥青发育.沥青是指示古油气藏存在的重要标志,对铅锌矿中沥青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两者间的成因联系.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构造带南部。沥青与MVT铅锌矿均产出于复背斜四周的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和灯影组二段的白云岩中,产出层位稳定,受古岩溶作用控制明显。沥青多充填于由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孔洞和裂隙中,呈块状、圆珠状、球壳状或粉末状产出。利用ICP-MS对其进行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将沥青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闪锌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具有高度相似性,说明成矿流体和油藏流体可能为同源流体,它们具有同源、同时成矿和成藏的特征。四川盆地北缘灯影组中古油气藏与MVT铅锌矿在空间上密切共生,铅锌矿的分布范围小于油气藏的分布范围;油藏流体具有提供成矿物质甚至直接成矿的潜力。成矿物质在石油中的分布可能是不均匀的,成矿流体和油藏流体具有同源、同时成矿和成藏的特征。
  • 摘要:本文拟通过对本矿区典型的岩体、岩脉、矿石取样,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硫、氢和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流体包体分析,探讨此区铀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南岭地区铀成矿规律提供参考资料。根据矿石和岩体或岩脉主量元素特征,本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以及燕山期的花岗斑岩均具有杜乐天所研究的产铀花岗岩特征,本区地层特别是泥盆系棋梓桥组跳马涧组的地层中,铀含量高,比相关岩石的克拉克值高出几倍至几十倍,在岩浆侵入过程中,捕获了其中的一部分铀。受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作用的影响,华南大陆岩浆活动强烈,本区形成了印支期、燕山期的富铀酸性花岗岩体;本区铀矿的赋存状况与华南陆块内部湘东北晚燕山期的区域构造线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本区铀矿的形成和定位与本区白垩纪的基性岩脉(煌斑岩、粗玄岩)、层状玄武岩、花岗斑岩脉应具有类比性。
  • 摘要:本文研究所用的碳酸盐岩样品就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于2004年在该海域拖网取获的碳酸盐岩烟囱样品。XRD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石英,长石以及粘土矿物组成,含有少量的黄铁矿。碳酸盐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文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的菱铁矿组成。烟囱主体的总碳酸盐含量不太高,主要在57-60%之间,但其总Fe含量较高,自生铁含量也较高,而且在偏光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很多自生黄铁矿填充在有孔虫的房室里和XRD谱图中也存在黄铁矿的峰,因此,烟囱主体中自生铁主要为铁的硫化物,说明神狐海域碳酸盐烟囱的主体形成于强还原环境,与Congo Fan的冷泉碳酸盐岩类似。而且这个结论与该地区碳酸盐的微量稀土元素数据结果相吻合,也同样说明碳酸盐形成于还原的环境。另外,铁同位素可以用来示踪Fe迁移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较低的Fe同位素值往往与还原Fe矿物如菱铁矿和黄铁矿有关,而氧化铁矿物具有较高的δ56Fe值。南海神狐海域碳酸盐烟囱主体的Fe同位素介于-0.06~-0.29之间,具有较低的铁同位素值,也说明碳酸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铁矿物相为菱铁矿和黄铁矿等,这个与XRD图谱的结果也是一致的。另外,烟囱样品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主要为内部壳体和外部烟囱主体两部分组成,而且内外两部分的矿物组成不同:内部壳体由文石和方解石等碳酸盐组成,外部烟囱主体由白云石(或原白云石)组成,不同的矿物成分说明烟囱在形成过程中流体环境改变,这个结论也得到了碳氧同位素支持,大多数的碳同位素值低于-40‰,说明其碳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的甲烷,但外部烟囱主体中有一个样品的碳同位素为-24.8‰,考虑其可能来源于海水和甲烷流体的混合。内部壳体氧同位素主要富集18O,而外部白云石样品却主要来源于海水和甲烷流的混合。因此,碳酸盐局部的形成环境由强还原的环境变为低氧的环境。
  • 摘要:本文选择湖南沅陵董家河剖面进行系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探讨该区震旦纪-寒武纪转换时期沉积的黑色岩系的成因及形成环境。湖南沅陵董家河剖面下寒武统牛蹄塘组23个黑色岩系样品中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48.3×10-6~281.5×10-6,平均为123.1×10-6,表明其稀土总量较高。湖南沅陵牛蹄塘组黑色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黑色岩系样品同时显示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表明黑色岩系是通过高温热水与海水混合形成的;而从La/Yb-Ce/La和La/Yb-REE图解中也可看出黑色岩系在沉积过程中有热水作用的参与;高的Y/Ho比值表明本区黑色岩系处于深水沉积环境中。综合分析得出本区黑色岩系为热水与正常海水混合沉积产物,沉积于深水环境中。
  • 摘要:诸广-下庄铀矿集区是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花岗岩型铀成矿区。本文通过综合研究前人成果,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对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产铀与非产花岗岩之间的异同点.从岩石学特征方面来看,产铀花岗岩为偏酸性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及白云母花岗岩;非产铀花岗岩为偏中性的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从常量元素特征来看,产铀花岗岩富Si,贫Ti、Fe、Ca、Mg,碱质含量高一般是,SiO2>70%,CaO<2%,MgO<1%,K2O+Na2O>8%。非产铀花岗岩与此相反,SiO2<70%,CaO>2%,MgO>1%,K2O+Na2O<8%。在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上,产铀与非产铀花岗岩具有相同的富集和亏损规律,但是产铀花岗岩体比非产铀花岗岩体的亏损和富集程度更为强烈,说明其经历了更强烈的结晶分异过程。从成因来看,产铀花岗岩副矿物组合与S型花岗岩副矿物组合类型相似,属于钛铁矿-独居石型;不产铀花岗岩副矿物组合与I型花岗岩副矿物组合类型相似,属于磁铁矿-榍石型。产铀花岗岩Th/U<3,Rb/Sr>3;非产铀花岗岩Th/U>3,Rb/Sr<3。据前人研究表明,华南S型花岗岩Th/U<3,Rb/Sr>3;I型花岗岩Th/U>3,Rb/Sr<3。可见,产铀花岗岩与S型或大陆壳型花岗岩一致,非产铀花岗岩与I型或壳幔混源型花岗岩相似。
  • 摘要:本文对新疆阿尔泰东南边的别也萨麻斯伟晶岩矿区内矿化程度高和类型复杂的L1号Li-Nb-Ta矿床与围岩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和粗粒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和Hf同位素比对研究。粗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430.6±2.0Ma,(Hf)t以较大的正值为特征,变化于+8.6~+14.9,TDM2模式年龄866~462Ma;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形成时代为376.9~2.7Ma,(Hf)t显示较大的正值,变化于+6.01~+12.9,TDM2模式年龄992~546Ma;L1号伟晶岩形成时代为157.2±0.5Ma,(Hf)t以较小的正值为特征,变化于+0.02~+0.62,TDM2模式年龄1267~1106Ma。研究表明,二云母花岗岩形成于阿尔泰主造山阶段,时代较老,且物源以幔源岩浆为主,属于挤压构造背景下,软流圈地幔底侵,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而L1号伟晶岩形成时代相差200Ma以上,且物源中壳源组分显著增加,属于造山后伸展构造背景下,不成熟古老地壳减压部分熔融的产物。由此推断,L1号伟晶岩与围岩花岗岩之间不存在成因上的演化关系。
  • 摘要:本文首先选取大西洋中的23处典型热液硫化物矿点,分别对矿点周围10km×10km范围的计算水深、坡度、地表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6组地形因子。利用矿点的地形因子与区域内最高、最低值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矿点周围的实际地形,将23处矿点分为5种类型:穹窿高地型,水深相对较大,地形较为平缓,多发育区域内次高地缓坡上;洋脊裂谷型,多发育洋脊内部,地形平缓,水深较深,受较小的转换断层控制;新生火山脊型,多发育洋脊内新生的火山脊上,水深较深,坡度较高;内角高地型,发育于90°拐角高地型的外侧,水深浅,坡度大;裂谷壁型,发育于中央裂谷的一侧,水深变化大,坡度很大。使用无监督分类方法,选取水深标准差、坡度、地表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地形因子,分别对穹窿高地型、洋脊裂谷型、新生火山脊型、内角高地型、裂谷壁型热液硫化物区的地形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与已知热液硫化物区地形特征相似的区域,并圈定为成矿远景区。选取合适的地形因子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快速准确的对热液硫化物矿点按地形特征进行分类,聚类分析可以有效的按类型对热液硫化物矿点进行靶区筛选,为提高热液硫化物矿区的发现提供有力帮助。
  • 摘要:本文选取Cd元素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评价。将绵远河沉积物中Cd元素含量带入文中公式可以得出:Cd的地累积指数值在-0.0634-1.606之间,1、3、4、7号点地累积指数小于等于0,属于无污染。5、9、11号点均大于1小于2,属中度污染,其余各点介于0-1之间,属轻微-中度污染。平均值也在此区间。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中的单个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系数法与地累积指数法计算出绵远河沉积物中Cd元素的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度污染和轻微-中度污染。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每个采样点的Cd污染程度呈现出相同或相似的规律。
  • 摘要:植物修复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妥善处理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因其在原位进行处理,成本低廉、效果永久且兼顾美学效应而迅速得到了公众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植物修复技术分为:植物吸取技术、植物转化技术、植物挥发技术、植物稳定技术及植物过滤技术等。植物稳定是指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和巨大的表面积去除被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防止其进入地下水和食物链,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利用植物稳定重金属污染土壤最有应用前景的是Pb和Cr。植物还可以通过改变根际环境(如pH,氧化还原电位)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例如Cr6+具有较高的毒性,而通过转化形成的Cr3+溶解性很低,基本没有毒性。目前,该技术在矿区大量使用,如废弃矿山的复垦工程,各种尾矿库的植被重建等。
  • 摘要:西区PM10主要有烟尘集合体、燃煤飞灰(球形颗粒)、矿物和未知细颗粒等。烟尘集合体一般为“蓬松”状,矿物颗粒为不规则形状,表面上粘附着其它颗粒物,燃煤飞灰一般呈球形,较为规则。仁和区PM10主要有燃煤飞灰(球形颗粒)、矿物和未知细颗粒等。燃煤飞灰一般呈椭球形,表面被超细颗粒物/二次生成物覆盖;矿物颗粒为不规则形状,表面上粘附着其它颗粒物(可能为石膏晶体)。监测期间,仁和区PM10浓度范围为0.011-0.233mg/m3,平均浓度为0.103mg/m3;西区PM10浓度范围为0.031-0.313mg/m3,平均浓度为0.126mg/m3。PM10的浓度均值整体呈现出旱季高于雨季的分布特征。颗粒物PM10重金属污染水平中,Zn、Pb、Cu含量最高,其次是V、Cd、Ni、Cr。
  • 摘要:湖南株洲处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环境,是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内陆城市,人为污染严重。因此,本研究利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等技术对株洲市区大气降尘的粒度分布、矿物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本区大气的污染状况进行初步的探讨,为本区的环境治理及相应有色金属工业区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本区样品中出现的石英、长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镁绿泥石等矿物来源于地表环境,代表自然源地面扬尘,表明株洲市区地面扬尘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物源。样品中出现的闪锌矿、方铅矿、赤铁矿、红砷镍矿、银铁硫矿、硫镉矿、方锑矿、方硫矿等矿物来源于市区有色金属冶炼的矿物粉末,对于大气尘中这些矿物的出现,很少有文献记载。样品中出现的玻璃微珠,主要来自于燃煤粉尘,其形成机制是煤中的灰分在煤燃烧形成的高温条件形成的,玻璃微珠的出现、及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表明燃煤烟尘也是本区大气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样品中出现的纳米级炭球,其结构状态处于无定型炭和石墨之间,为燃油高温燃烧残余炭烟尘,是燃油不完全燃烧高温碳化并且快速冷却的结果。主要来源于交通车辆尾气排放。
  • 摘要:重庆城口锰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型碳酸盐型锰矿床(蔡怀智,1990),其位于大巴山深大断裂南侧,扬子准地台北缘的巨大四陷带内(万平益,2000).该矿主要由三矿区组成,分别为城口县西部的高燕锰矿区、东部的大渡溪锰矿区和修齐锰矿区.高燕矿区矿石品位低,矿物组成复杂,资源利用率低,为典型高磷贫锰矿石.本文通过对高燕矿区矿石工艺特征进行了研究。重高燕锰矿矿石为高磷低铁碳酸锰矿石,矿石品位低。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结构以鲕状结构和粒状结构为主;矿石矿物以菱锰矿和锰白云石为主,嵌布粒度范围较宽,但主要集中在0.5mm–0.6mm;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石膏以及伊利石等粘土矿物,同时见有黄铁矿、硫锰矿等少量硫化物。锰元素主要赋存在菱锰矿和锰白云石中,少量以硫锰矿和硅酸盐、氧化物等形式存在。主要有害元素磷大多与泥质物、石英等脉石矿物共生。本研究对后期选矿及矿石综合利用途径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提高资源利用率.
  • 摘要:尾矿是开采油砂矿和沥青提取过程的副产品.目前,在艾伯塔省北部油砂地区,尾矿池面积超过170平方千米,含有8.4亿立方米的细粒尾矿(Siddique等,2011),对环境造成隐患.在处理尾矿相关问题时,首要的问题是尾矿浆的脱水和将尾矿池改造成适于通行的景观。目前有许多尾矿处理技术,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可分为5类:物理/机械方法;自然方法;化学/生物改良;混合/共处理方法;永久储存。最近的对聚合物的研究表明,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尾矿脱水,Suncor和Syncrude公司在离心,蒸发/干燥技术试验中使用聚合物来提高技术的性能。混合/共处理方法中只有复合/综合尾矿技术(CT)进入商业运作。CT技术目前是最成熟的技术,Suncor公司正计划在不久的将来用尾矿还原操作(TRO)和MFT干燥技术来取代CT技术。人工湖创造一个自我维持水生生态系统,永久储存MFT或CT,这项技术处在商业示范阶段,旨在解决许多与功能及成功有关的不确定性问题,包括水质、毒性、可持续性和责任。基于目前对油砂尾矿脱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可预测未来油砂尾矿脱水处理技术将形成以多种机械物理方式结合为主导的发展道路,同时尽可能实现脱水过程耗时短、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的目标。
  • 摘要:煤矿开采在满足能源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比如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结构破坏等,这些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并破坏耕地和房屋,不同程度地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程度分区评价及其恢复治理己成为当前研究和关注的热点之一.河南省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貌景观破坏,含水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本次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是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基础上,结合矿山基础数据、井巷建设资料、矿山建设情况进行的。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评估区遭受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危害,其危险性为严重。
  • 摘要:由于钒在生命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过量的钒对生物体的毒性不断被揭示,在拥有大型钒钛磁铁矿的攀枝花地区,钒已经成为环境问题的重点研究对象(滕彦国等,2007),而如何将水系中的钒元素去除是该区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巴关河流域为研究区,调查该区域水体钒的分布特征,针对性开展了水系中钒在针铁矿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以人工合成的针铁矿作为吸附剂,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吸附剂浓度和温度,研究了针铁矿吸附钒的影响条件,并开展了吸附动力学研究,得出了合成针铁矿吸附钒的最优吸附条件,为水体钒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摘要:为了加快桂阳县城市建设步伐,完善道路配套设施建设,现将欧阳海大道北偏东的一块空地修建成一住宅小区—东塔景园,4幢8F楼,砼结构,前幢底楼门面为商品房,总投资约700万元,工期为2.5年.该小区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东邻东塔公园上山的小路,南紧靠陈跃进的土地,西临欧阳海大道,北抵居民住房东塔招待所.滑坡区分布于拟建场地的东部,滑坡物流为粘土、泥灰岩。文章在对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成因、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因素后选用了卸载+挡土墙+排水沟为主的综合整治方案。滑坡通过上述综合方案的治理后,监测结果表明,该滑坡已基本趋于稳定,建设项目已开始施工。到目前为止,滑坡治理工程已完工多年,已经历了数次暴雨,滑坡体依然保持稳定。实践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单一滑坡体稳定性评价方法及反算法进行防治对策是合理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阿陵河金矿为武警黄金三支队发现的小型金矿床,矿区大面积出露下白垩统龙江组和甘河组陆相火山岩,金矿体主要赋存于龙江组火山岩地层内,目前已查明两条金矿化带,共5条小规模金矿体,前人认为矿化带及矿体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但找矿突破不大.现有研究成果显示该区具备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明显的找矿标志,具有较好找矿远景,但地表覆盖厚,控矿构造研究程度低,矿体产状不明,勘查找矿工作受到限制.分析研究矿区控矿构造类型及特征,查明矿化富集机制与分布规律,是该区取得找矿突破的关键所在.磁异常包含丰富的深部地质信息,通过磁测数据有效处理,可以推断深部断裂构造特征.本文以高磁测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化极、延拓和求导处理,解译出区内主要线性构造产状及变化特征,结合矿体赋存状态与线性构造的空间依存关系,确定主要控矿构造类型及特征,为后续勘查工程布置提供依据.
  •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SPH流体模型的两个经典算例:Shock Tube和Shear-Cavity,分别模拟了SPH模型中光滑核函数、光滑长度、边界处理方法、粒子的初始分布、粒子数量等计算参数的选择对模拟结果影响。为基于SPH模型的月球形成大碰撞模型数值模拟打下基础。通过本次精度影响分析的模拟结果,可以得出一下一些基本认识:常用光滑核函数对Shock Tube和Shear-Cavity模拟的影响结果较小,采用不同光滑核函数对Shock Tube和Shear-Cavity模拟的结果基本一致;光滑长度的选取对模拟结果有一定影响,其影响结果要大于光滑核函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SPH模型的边界处理方法对模拟结果有较大影响,没有采用或采用了不合理的边界处理方法,对SPH模型的计算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粒子的初始分布对SPH模型的影响随时间递减。粒子数量对Shock Tube和Shear-Cavity模拟的影响结果较小,从400个初始粒子到40000个初始粒子,其计算结果差别不大。需要注意的是,针对Shock Tube和Shear-Cavity这样的简单算例,计算结果对粒子数量不敏感。
  • 摘要: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钴硫化物矿床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以西120km处,东昆仑中带内.该矿床赋存于以辉石岩相为主的超镁铁质岩体中,最新的锆石U-Pb定年(HSRIMP)结果显示该岩体形成于早泥盆世(~410Ma)。矿体主要由浸染状和斑杂状矿石构成,块状矿石少见,矿石以贫铂族元素和异常高的Ni/Cu比值为最突出的地球化学特征,矿石Ir<4×10-9,Pt<85×10-9,Pd<115×10-9,Ni/Cu比值介于4~18之间(Song et a1.,accepted)。图1显示无论块状及半块状矿石(硫化物>60%,S>20wt%),斑杂状矿石(含30%~60%硫化物,10%~20wt%S),浸染状矿石(硫化物<30%,S
  • 摘要: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地处西南三江特提斯造山带与扬子地台西缘的结合部位,区内资源丰富,成矿条件极其复杂.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综合前人研究资料及硫化物矿石S、Pb同位素特征,探讨似层状铅锌银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机制,并为下一步北衙矿区外围找矿提供一定地质线索.
  • 摘要:小岩体成矿理论是由汤中立院士结合众多矿床的特征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成矿理论。近年来,随着小岩体成矿理论在实际找矿中的应用,新发现了许多大型或超大型矿床,该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小岩体成矿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小、广、大、高、浅(潜)”的五字特征上。镁铁-超镁铁质小岩体成矿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深部熔离(预富集)-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聚集成矿。该成矿机制属高硫化物岩浆深部预富集贯入成矿机制。中酸性小岩体成矿,来自中深部地壳的长英质岩浆,由于浮力的作用及存在的密度差异,岩浆会向上侵位,随着浮力的消失形成浅成侵入岩浆房,然后随着温度降低,岩浆结晶的进行,不同成矿元素、不同围岩形成不同的蚀变现象。成矿的中心部位是岩体的头部(或浅部),该部位是岩浆“气(挥发分)”、“液(流体)”和“矿质”聚集的最有利部位。在镁铁-超镁铁质岩浆区,找矿途径是首先辨别前导性岩浆岩和继发性岩浆岩,然后在继发性岩浆岩中评价确定尾部含矿岩浆、富矿岩浆以及矿浆。在中酸性岩浆区,找矿途径是首先利用各种地、物、化探要素,确定小岩体头部隐伏地下的位置,然后部署工程找矿。
  • 摘要:本文通过对夏塞银多金属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研究,探讨矿床成因,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突破提供基础资料.夏塞银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三江”义敦岛弧带西侧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昌多阔一格聂构造岩浆岩带中段。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使成矿物质得到活化、迁移和富集,为本区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夏塞矿床中矿石矿物的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物质来源不是来自于上地幔,而主要来源于硅铝层,硫来源于花岗岩母岩和围岩蚀变带的成矿热水溶液。矿床中矿石矿物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Pb,一方面来自于围岩,另一方面来自造山带中的花岗岩体。因此,夏塞银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缘于造山带中的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和矿区上三叠统含火山碎屑物的砂板岩。成矿作用以中低温热液充填为主,为沿断裂带充填的脉状矿床。矿床成因类型属岩浆期后成矿流体中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矿床。在义敦岛弧带雀儿山—格聂花岗岩带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围岩断裂带中,有望找到夏塞式银多金属矿床。在西南三江和青藏高原地区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体外接触带围岩断裂带中,也有望找到类似的银多金属矿床。
  • 摘要:板其金矿床是滇黔桂卡林型金矿带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是该矿床最主要的脉石矿物,按其产状可分为成矿前、主成矿期、成矿晚期、成矿期后四种类型。对各种类型的方解石进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成矿前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最高,主成矿期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成矿晚期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最低,成矿期后方解石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上述四种类型的方解石稀土特征参数各不一致,其中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方解石均以富集轻稀土元素为特征,成矿前的方解石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以及较大的正Eu异常区别于成矿后方解石的弱Eu负异常。而成矿期的方解石均以富集中重稀土元素为特征,主成矿期方解石较成矿晚期方解石稀土含量更高,更富中重稀土元素和更贫轻稀土元素。这也说明中重稀土元素富集型方解石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通过方解石稀土特征研究可为该类矿床找矿勘查提供重要线索。
  • 摘要:中国东南部的赣南、湘东南、湘南、粤北、桂东北是全球罕见的世界级多金属成矿带—南岭有色金属成矿带,区内有色、贵金属成矿事件集中于中生代,明显与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密切相关.大量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证实南岭地区中生代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期、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三期,各期的岩浆岩具有明显差异。印支期为地洼初动期,研究区地幔蠕动、热能聚集开始增强,受邻区热能膨胀挤压影响,地幔物质上隆,受其烘烤加热,原富含钨、锡等成矿物质的加里东基底岩石开始部分熔融,并沿构造薄弱带侵位,形成印支期壳源重熔型花岗岩体,在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接触带中沉淀形成印支期矽卡岩型钨锡矿床,或是在构造破碎带中沿裂隙充填交代形成钨-锡石英脉矿床。燕山早期,地幔蠕动、热能聚集强度达到顶峰,岩石圈高度膨胀,壳慢相互作用最为活跃,构造-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岩体中或其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上形成燕山期矽卡岩型钨锡矿床,在部分因岩浆的冲击力以及岩体冷凝过程的引张力引起爆破的破碎带中形成钨锡石英脉矿床,在含硫化物的地层中形成锡石硫化物矿床。及至燕山晚期,因前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地幔蠕动和热能聚集强度显著降低,岩石圈转向全而拉张,壳幔相互作用强度显著降低,岩浆活动强度显著降低,研究区地块开始冷却,动力学环境转为收缩引张。这一时期少量壳幔混合岩浆继续上侵,到较浅部位形成高钾钙碱性岩花岗闪长质小岩体,随着岩体的分异演化和冷凝,其周围形成白垩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同时,岩浆事件带来的热和构造活动促进了临近盆地中流体活化,在循环运移中混入其他来源的流体萃取地层中的金银等成矿物质,形成广泛分布的微细脉浸染型金银矿床。
  • 摘要: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朱溪铜钨矿床作为钦杭成矿带东段新近发现的特大型铜钨多金属矿床,对其构造特征及成因演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朱溪铜钨矿床构造地质特征及成因演化进行研究,以探讨构造-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研究区内构造活动频繁,主体构造格架是北东向断裂,为区域主要控矿构造。朱溪矿区出露的基底地层为新元古代双桥山群,主要为一套灰白-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变砂岩等。为一套富含Si、Al的泥砂质碎屑的浊流沉积。沉积盖层主要为石炭系-白垩系的一套浅海碳酸盐为主夹碎屑岩地台型沉积。矿区构造控矿主要为断裂构造。根据构造形迹及次生构造发育情况可以推断,主要有两期的构造活动,初期以压性为主,晚期以张性为主。主矿体展布与接触面延伸一致,且在层间顺层产出的裂隙中呈似层状产出,矿体主要在张性的空间中赋存。在燕山期滨太平洋构造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研究区的断裂构造活动强烈,推覆构造发育,伴随中酸性岩浆的侵入。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汇聚作用形成北西-南东向挤压的推覆构造,为岩浆热液及成矿物质运移提供通道,随后发生的伸展作用促使挤压构造面向张性构造面的转变,诱发深部岩浆上涌,矿体深部岩体的侵入为铜钨矿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热驱动力,并提供热流体及成矿物质,并以推覆构造面为运移通道,成矿流体交代以灰岩为主的围岩并在引张的部位成矿。
  • 摘要:西藏察隅县那阿钨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拉达克—冈底斯弧盆系东段,隆格尔—工布江达复合岛弧的错高-德玛拉变质杂岩带上,属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陆块活动大陆边缘.本研究的10件样品采集于那阿钨矿床的地表、坑道和钻孔中,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采用DZ/T00223-200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进行微量元素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大陆岩石圈微量元素含量(黎彤等,1997)相比(下同),那阿矿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类中显著富集的微量元素有Re、U,其Re含量(Xl0-6,以下同)为0.004--0.008,平均0.0063;U含量为12.6~33.9,平均25.23。明显富集的元素有Tl、Pb、Th,其Tl含量为1.39~1.46,平均1.44;Pb含量为39.7~52.6,平均46.13;Th含量为36.3~65.4,平均51.56。
  • 摘要:子尼铜矿位于云南香格里拉县城20°方向,平距约60km,是义敦岛弧带南端的香格里拉弧后盆地区评价的首个中型规模铜矿床(张世权等,2014).本文结合找矿实践,总结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分析已有的地物化遥等资料,总结成矿规律,香格里拉弧后盆地区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控制着铜、铅、锌、金等多金属矿产的分布,北段以金为主、南段以铜为主,从北往南圈定多个化探综合异常,发现十多处铜多金属矿化点,综合研究圈定6个找矿靶区。
  • 摘要:昌宁-孟连构造带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了铁铜铅锌金银稀有金属的热液矿床,沧源铅锌矿是昌宁-孟连构造带的典型矿床,发育多个矿体,包括金腊、芒哈、工浪、金厂等矿段,主要赋存在前寒武允沟组浅变质岩地层破碎带及岩体接触带附近,发育了热液脉型、接触带型铅锌银矿体,在矿区及其西部出露大量始新世花岗质岩石.采集了矿区中出露的花岗斑岩、黑云角闪斜长花岗岩、黑云钾长花岗岩,并进行主一系列化学分析.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成矿母岩是前寒武地层深融作用形成的S型花岗岩。与矿区花岗岩同期的冈底斯弧正在发育一系列碰撞型花岗岩,而腾冲地块发育了50~60Ma与俯冲相关的I型及S型花岗岩,结合其大地构造位置离新特提斯俯冲位置较远,认为矿区的花岗岩石新特提斯碰撞背景下,地壳加厚深部熔融的产物,主要源岩为下地壳变质岩,可能有地幔物质的加入。
  • 摘要: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郎木折铅锌矿位于西藏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境内,该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以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对矿床的成因进行浅析,指出在矿区附近区域矿带上已知有多处铅锌多金属矿床(点),均与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构造、中酸性岩体有关。其成因类型为热液充填型脉型和矽卡岩型。成矿热液在构造和深部岩浆热及变质热的作用下顺构造裂隙和不整合面及层面构造活动并充填就位成矿。本矿床的矿体即位于有利的层面构造部位,为热液充填型。
  • 摘要:本文设计了新的高温试验对斜长石熔体包裹体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南大西洋中脊19°S(SMAR19°S)地区MORB斜长石熔体包裹体进行高温均一、降温结晶实验;然后对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组分均一性以及水分含量进行讨论;随后结果表明SMAR19°S地区MORB斜长石熔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1190-1200℃,Cr元素具有不均一性,水分含量0.05%-0.06%。最终证实:高温试验能有效的发掘斜长石熔体包裹体中所蕴藏的地质信息,是提高其研究价值的有效途径。
  • 摘要:新疆北山西段发育了一系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部分岩体具有铜镍矿化,如坡一、坡东、红石山等岩体。铬铁矿作为较早结晶的矿物相,其化学成分对于对原始岩浆成分和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具有指示意义。尤其有些内部包裹体是包裹的熔体在封闭环境下结晶的产物。后续地质过程如含水蚀变作用、熔体-岩石反应、会造成矿物形态、成分的变化,受改造的铬铁矿对这些地质过程也是一种记录。铬铁矿主要以副矿物不均匀分布于纯橄岩及辉橄岩相内,含量一般<5%。示区内岩体母岩浆为高镁高钛高温的拉斑玄武岩,其温度可达1300~1400℃。简单的后碰撞伸展模型不能解释如此高温岩浆的形成,因此地幔柱的作用不可忽视。固体包裹体多呈圆状分布于铬铁矿的核-幔-边部,多呈他形粒状结构产出,单相包裹体为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等;在坡东和坡-岩体铬铁矿包裹体中也可见少量的黄铜矿、磁黄铁矿。这可能代表了母岩浆在深处就发生了硫化物的部分熔离,这个熔离发生在橄榄石大规模结晶之前,所以形成的硫化物不会像晚期那样呈星点状或者稀疏浸染状,更多的是稠密浸染状或者块状,这与坡东晚期灌入的块状硫化物是一致的,具有重要的成矿意义。
  • 摘要:饱和CO2水注入后,对CO2流体敏感的矿物主要包括长石等硅酸盐矿物以及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其主要表现为实验后,流体K+、Na+和Ca2+等离子浓度增高,pH降低并稳定与酸性条件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方解石、片钠铝石等矿物明显的溶蚀溶解现象。实验后还可见有高岭石和未知“固相”物质沉淀。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实验岩心中残存少量原油,虽然其为有机物,但其存在未能完全终止饱和CO2水与岩石间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原油含量较低,未能完全充填孔隙造成的。饱和CO2水注入后,还导致了储层孔隙度增加,主要表现为注入端、中间部分和出口端的岩芯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4%、0.6%和0.4%。对CO2流体敏感的矿物的溶蚀溶解是造成储层孔隙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另外,实验岩心还表现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渗透率逐渐降低,实验过程新生成的微小的高岭石和未知“固相”物质沉淀于孔喉当中是导致其渗透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 摘要: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对朱溪矿区矿体分布规律、控矿因素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朱溪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下扬子陆块江南古岛弧带东南部,钦杭结合带江西段萍乐拗陷带之东端,赣东北深大断裂北西侧。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由新元古界、石炭-三叠系及第四系组成。朱溪矿区主矿种为W、Cu。矿体类型有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脉型和热液脉型。上述四类矿体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分带性。在垂向上:以分布于滑脱构造面上侧的矽卡岩型矿体为中心,下侧及呈岩枝上侵的蚀变花岗岩中主要为蚀变花岗岩型矿体,往上依次为云英岩脉型和热液脉型矿体;在水平方向上:矿区南西侧主要为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脉型钨铜矿体,北东侧主要为热液脉型铜锌银矿体。从底层、岩浆岩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了其控矿因素,指出,矿区北西侧及深部应具有找寻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钨铜多金属矿的潜力,在北东侧则具有找寻热液脉型铜锌银矿体的潜力。尤其在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碳酸盐岩与浅变质岩接触部位、破碎带和裂隙等发育处,更有利于钨铜多金属矿的找寻。
  • 摘要:安家营子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部赤峰地区,所有矿体均赋存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下盘的鸡冠子岩体内部。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的主拆离断层及其下盘岩石总共发育三期构造变形,矿区内矿体以高硫化物含量和低Au/Ag比值(<1)为特征(4%-30vol%),依次发育四阶段与金成矿有关的矿物共生组合,成矿流体为H2O-C02-NaCl流体体系,成矿温度为245~358℃,盐度介于1.3%-15.6wt.%NaCl equiv。安家营子金矿床成矿流体与金属应来源于矿区东部喀喇沁变质核杂岩主拆离断层(楼子店-大城子剪切带)深部的隐伏岩体。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进行的热史反演确定安家营子地区成矿后的隆升/剥蚀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26~97Ma之间的快速冷却与抬升阶段;97~40Ma缓慢抬升阶段;40Ma以后,冷却速率约为0.75℃/Ma,对应的剥露速率约为0.02mm/a,隆升幅度为0.86km。自早白垩世126Ma金成矿作用至现今,该区累计剥蚀量达到7.3km。由于安家营子金矿床成矿深度介于5.6~7.3km,矿脉最多可能被剥蚀掉了1700m。参考中国胶东地区地表以下2700m左右的矿化深度,安家营子矿区地表以下的探矿空间仍大于1000m。由于矿脉已经部分被剥蚀,区域上的勘探工作应注意在相邻裂谷盆地中找寻砂金矿床。
  • 摘要:本文提出的通过分析生物体内微粒特征并应用于隐伏矿体勘测的方法,其可行性已得到初步验证。通过对比矿化及背景区域生物体内微粒的特征,生物体内的含金属微粒与隐伏矿体的相关性得以体现,证实了生物体内含金属微粒可以直接反映地下隐伏矿体的矿化异常信息。该方法直接将自然界(潜在矿区)生物作为采样媒介,充分利用了生物对于异常矿化信息的富集作用;利用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率的特性,可以直接观察到生物体内微粒的显微特征及赋存状态;以生物体内微粒作为矿化信息的显示器,则有效避免了以元素浓度异常作为检测标准的局限性。
  • 摘要:江西乐华铅锌矿田位于乐华-德兴成矿带,该带夹持于NE向赣东北深大断裂与乐安江断裂带之间,通过对乐华-德兴成矿带区域地质体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认为乐华矿田的深部具有良好找矿前景。乐华-德兴成矿带内的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床由北东向南西分布有德兴斑岩铜矿田、金山金矿田、银山铜铅锌金银矿田、乐华银铅锌矿田和虎家尖银矿田等五个矿田,矿物组成反映了成矿温度由高到低的空间变化分带。由北东向南西,乐华-德兴成矿带内与矿化有关的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也显示了相应的相变,反映了中生代岩浆岩北东向南西倾伏的深延格局。由北东向南西,乐华-德兴成矿带内的地层显示了时代变新的分布特征,北东段较南西段有相对较高的抬升和剥蚀。乐华-德兴成矿带自北东-南西蚀变类型由中高温蚀变向低温蚀变变化。以上这些地质体空间分布格局指示乐华-德兴成矿带总体具有北东抬升和剥蚀程度高于南西段的特点,因此认为该矿带南西端与中生代岩浆岩有关的矿化埋深较北东端深,矿化保存应更完整。有理由认为,乐华矿田的矿化仍处于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同时也说明地质体空间分布与其特征认识的结合可以为成矿预测提供有效的依据。
  • 摘要:本文选择平水铜矿,对其进行详细矿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矿床学分带,继而与典型模型进行对比,探索新的找矿预测模型,为矿床深边部找矿提供依据。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新元古代双溪坞群平水组,主要岩性为细碧角斑岩系;主要侵入岩为新元古代早期中酸性的西裘岩体(原称平水岩体)和桃红岩体;矿石结构主要为细粒他形-半自形结构、破碎结构,矿石矿物主要是黄铁矿、黄铜矿、少量闪锌矿、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石英、方解石、绿泥石、石膏和重晶石等。本文根据野外坑道编录、室内岩相学观察和电子探针测试结果,发现铁碧玉常出现在块状矿体的顶部,呈条带状或角砾状分布,重晶石和石膏常出现在矿体的外带,并且矿石矿物也有明显的分带特征,从外到内依次为:闪锌矿—黄铁矿—重晶石带、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带、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带。据此,平水铜矿体下部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新的找矿预测模型的建立,为矿区深边部下一步的找矿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并指明了方向。
  • 摘要:在川南滇北地区广泛分布着二叠纪时期地幔柱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属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并且在这大范围的峨眉山玄武岩中出现了大面积的铜矿化分布,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铜矿类型——玄武岩铜矿。川南滇北的玄武岩铜矿主要有三种类型:玄武岩之上宣威组砂页岩中下部的沉积型铜矿,即“马豆子式”铜矿;玄武岩中上部热液型铜矿;玄武岩底部与茅口灰岩接触面上的风化淋滤型铜矿。热液型铜矿成矿温度较低,在川南滇北地区表现为玄武岩的杏仁中充填自然铜,主要分布在四川峨眉山市龙池镇、普格县东山乡、洛乌沟乡、昭觉县庆恒乡以及云南永善县码口乡等地。通过野外以及室内镜下观察可以发现,杏仁状玄武岩中的自然铜绝大多数均与沥青共生,以圈层结构的形式赋存在玄武岩的杏仁中,自然铜呈粒状或星点状。而在缺乏沥青的杏仁状玄武岩中,Cu多以辉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等形式存在,由此推断沥青可能在矿物结晶时充当了Cu的还原剂。此外还在斑状玄武岩中发现了自然铜,其具体成因有待研究。
  • 摘要:新疆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受萨热克巴依中生代陆内拉分盆地控制显著。本文采用构造岩相学新技术填图示范和地球化学岩相学方法,对萨热克砂砾岩型矿床和富矿体的成矿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Fe、Cu、Pb、Zn、Mo和Ag相态分析等,进行地球化学岩相学研究表明,铜矿石品位与砂砾岩的物理性质(孔隙度、渗透率、裂隙密度等)耦合之外,也揭示盆地改造流体和叠加成岩成矿流体与含铜砂砾岩之间,存在有化学耦合作用(如沥青质)并导致矿质沉淀。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围岩蚀变为低温围岩蚀变特征。总之,萨热克铜多金属矿床为砂砾岩型铜矿,晚侏罗世库孜贡苏期叠加复合冲积扇扇中亚相砂砾岩-杂砾岩属初始成矿地质体,后期沥青化-褪色化-碎裂岩化相多重耦合改造富集成矿,为还原性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地质体,晚期辉绿辉长岩对于萨热克铜多金属矿床形成了叠加成矿。
  • 摘要:小岩体成大矿是汤中立院士针对岩浆硫化物矿床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岩浆岩成矿理论,并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深化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小岩体岩浆矿床及小岩体成大矿的定义和概念。小岩体成大矿理论对寻找某些隐伏矿床、解决一些危机矿山极可能有显著效果。在中国镁铁质大岩体不甚发育,中酸性大岩体尚未发现有利成矿,而小岩体成矿在国内外找矿勘查中作用显著,如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斑岩铜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带、中亚斑岩铜矿带、金川、Voisey,s Bay、柿竹园等,都是小岩体成大矿的典型。因此,小岩体成矿作用应当是今后岩浆矿床勘查研究的主要方向。在运用该理论找矿勘查实践中,勘查人员要多收集区域(特别是构造和岩体发育的地方地质)资料,合理的圈定小岩体和隐伏小岩体成矿勘查靶区,选出最优小岩体靶区,开展物、化、遥填图,研究小岩体成矿规律,为该区域提供小岩体成矿预测。由于前人已勘查过的区域,对构造和岩体发育的区域认识不够,是否可能存在未发现的隐伏大矿,这可能是在今后资源枯竭时,地质矿产勘查的必经之路。
  • 摘要:喜集水盆地位于祁连加里东褶皱系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盆地南部形成有规模较大的弧形断裂,通过含矿岩性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U-Pb同位素等研究,确立了喜集水盆地铀成矿的控矿因素、铀矿成因。铀成矿有关的构造为东西向展布的紧闭向斜构造和断裂构造,较丰富的还原性物质(包括炭屑、黄铁矿、黑色泥砾或团块、黑云母等),为铀元素的沉淀提供了好的地球化学环境。对喜集水盆地铀成矿U-Pb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90Ma和25Ma,分别为早侏罗世中期和渐新世晚期。晚三叠世末期印支运动使祁连地区产生区域性的褶皱运动,上部层位中的富含铀含氧水遇到砂体中富含炭屑、植物碎屑等还原物质形成的还原障时,U6+便被还原U4+沉淀富集成矿,该期成矿作用是喜集水盆地主期铀成矿作用。喜集水盆地铀成矿为在同生沉积预富集之后经历早侏罗世中期潜育化蚀变主期成矿作用,叠加渐新世晚期构造裂隙氧化成矿作用的两期复合成因。
  • 摘要:通过成矿条件的分析,发现丰宁北部坝上地区铀多金属矿化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与晚侏罗世破火口相隐爆角砾岩、潜火山岩有关的异常或矿(化);另一种为与早白垩世构造火山活动及潜火山岩侵入有关的异常或矿(化)。前者多于潜火山岩冷凝阶段大量气水热液自岩浆排出形成了隐爆角砾岩筒有关,地表岩石蚀变多为面状并形成对应的环状、放射状多金属组合异常晕,异常形态复杂,和顺店、庄家营子异常当属此类;后者则是在满克头鄂博期火山活动形成破火口的基础上,与白音高老火山复活期火山机构断裂构造、潜火山岩侵入活动有关,矿化多与构造活动有关,同时形成明显的带状蚀变和多金属异常,狐仙沟、上岗子、北台子、大十八台异常当属此类。因此,本区以寻找满克头鄂博期发育隐爆角砾岩(含震碎角砾岩)的破火山机构、白音高老期构造、潜火山岩活动形成的带状构造蚀变带为主要找矿方向。
  • 摘要:大红山铀矿床地处潮水盆地西部,位于近东西向F1区域逆冲断裂南北分枝断裂夹持区,含矿层为庙沟群第一岩组上段(K1mg12)暗棕色夹薄层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属于温湿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湖沉积,铀矿产在控盆断裂形成的半封闭构造低洼区,为典型的泥岩型铀矿床。大红山泥岩型铀矿床定位于盆地西部大红山下白垩统断陷区南缘的大红山凹陷部位,受区域性控盆大断裂带F1北侧半封闭低洼区控制。泥岩型铀矿含矿层组形成于半温湿(还原)与干旱气候(氧化)环境相互交替过渡转化的浅湖洼地边缘环境。大红山铀矿体赋存在半封闭局限湖泊—蒸发沉积环境,受浅湖亚相控制。其成矿模式可概括如下:在早白垩世早期,受区域北东向走滑拉分影响,F1断裂性质可能为断面北倾的张性正断层,大红山地区断陷深度最大可达1000m,形成北浅、缓,南陡、深的典型箕状断陷。早白垩世中期,随着盆地抬升逐渐加剧,凹陷内冲积扇朵体向湖心进积对接,局限湖泊萎缩、淤浅,蒸发作用加强,形成暗棕色与灰色层交互沉积。晚白垩世—渐新世末,受区域构造挤压作用,在F1-1和F1-2断裂的夹持区,含矿层被挤压逆冲,上覆地层被不断剥蚀,目的层逐步暴露地表,铀被地表水下渗淋滤,局部富化地段形成较高品位的工业矿体。
  • 摘要:近年来,前人研究在桂西基性岩中发现了一类与辉绿岩类岩石有关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点),此类金矿床的产出在空间上与辉绿岩关系密切,金矿体赋存于岩体(层)内或岩体(层)接触带附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床物质成分比较简单,矿石即辉绿岩本身。龙川-世加基性岩微量元素蛛网图表明:各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且曲线为与典型的OIB一致的右倾型,微量元素总体比较富集。桂西样品与峨眉山玄武岩的稀土配分曲线特别相似,因此,桂西基性岩的产出可能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推测桂西龙川-世加辉绿岩型金矿的形成是与有关基性岩浆活动造成的,其矿物质来源可能来源于下地幔,随着后期的地幔热柱上涌改造上覆地层而形成微细粒型金矿。说明可以推测龙川-世加辉绿岩金矿的成矿背景是有可能与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有关的。
  • 摘要:塘坊乡荒坝坪稀土矿化点位于巫溪县城南南西195°方位,直距约25km,属巫溪县古路镇所辖。本区孤峰组粘土岩中稀土元素及Zr、Nb、Ga等的显著富集现象为在重庆、四川等地寻找与孤峰组(二叠系-三叠系交界处)粘土岩型稀土及稀有、稀散元素矿产提供了重要线索。孤峰组粘土岩中局部Al2O3含量达31%~36%,低S,其中TFe2O3小于2%者可用作卫生及日用陶瓷的配料开采,与此同时,其中的稀土元素、Zr、Nb、Ga则可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 摘要:永嘉银坑铅锌矿是浙东南中生代火山岩地区找矿效果较好的矿床之一。其产于酸性-中酸性杂岩体之中,受控于东南沿海岩浆弧燕山晚期岩浆热液,属岩浆热液蚀变充填型矿床。对矿区地质、矿体及钻孔原生晕特征研究表明:矿体主要以脉状形态产于石英闪长岩及其与斑状钾长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主矿体矿石以条带状和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局部为块状构造。矿石结构以粒状和固溶体分离结构为主。金属矿物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含少量水锌矿、白铅矿、黄铜矿、黄铁矿。从围岩到矿体,围岩蚀变大致呈现出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铅锌矿化-铅锌矿体分带特征。主矿体前缘晕元素为Pb、Sb、Ag,近矿元素为Au、Cu、Zn、Cd,尾晕元素为Sn、Bi、Mo、As;矿体从顶到底,按格里戈良分带指示计算法,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Pb-Sb-Au-Mo-Sn-Bi-As-Ag-Cu-Cd-Zn;运用数字统计分析方法(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对成矿元素和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初步评价,分析结果显示Ag、As、Cd、Sb元素与成矿元素Pb、Zn相关性较好,可做为找矿指示元素。结合矿体矿化蚀变、原生晕分带特征,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建立成矿模式,认为银坑铅锌矿体是深部岩浆热液多期次叠加作用的成果,其深部可能存在较好的找矿远景。
  • 摘要:铜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铜金矿床有关的埃达克岩成因仍然存在分歧。本文对铜陵宝山地区的侵入岩和其中的包体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宝山岩体岩性变化较大,从辉石闪长岩到花岗闪长岩均有;(2)暗色基性岩常常被淡色酸性的花岗闪长岩所包裹,部分界限呈过渡状态;(3)宝山岩体地球化学表明其主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如较大SiO2变化范围(52.88%~63.66%),高Al2O3(平均值为16.03%)、Mg#(>40)、Sr/Y(33.4~101.5,平均为72.8)和Sr/La比值,低Y和Yb含量、低(La/Yb)N(14.63~26.65,平均值为21.43)、K2O/Na2O(平均值为0.26)和低Ce/Pb比值。野外岩石接触关系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宝山埃达克质岩可能为岩浆混合成因,混合的两个端元分别为高硅和低硅端元。高硅端元为洋壳俯冲熔融并经过岩石圈地幔的交代,而低硅端元为高Ni、Cr的岩石圈地幔熔融形成。铜陵宝山岩体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铜陵地区中生代埃达克质岩和大规模铜金成矿作用可能形成于俯冲背景之下。
  • 摘要: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的铀源有两种:一是来源于蚀源区,二是来源于内部含矿建造。本区含矿建造铀含量较高,据统计对比研究,本区含矿建造的铀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岩性的平均铀含量。伊犁盆地现有铀成矿年代研究显示,伊犁盆地南缘铀矿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具有成矿时间跨度长,多期次叠加富集的特点。而其主要成矿期集中在中新世以来,这反映了该区的铀成矿作用与盆地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含矿建造富含有机碳是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的重要特征,通过对伊犁盆地南缘不同地段不同层位含矿砂体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从氧化带到过渡带再到还原带铀含量的变化呈一个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其总体上呈上升变化。侏罗系含煤地层是盆地内的产铀建造,富含的微生物有机质为后期铀矿矿化形成有利矿体创造了条件。中新世以来,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得本区断裂发育,增强了地层的连通性,扩大了层间氧化带的发育范围,进而形成富大矿体。
  • 摘要:花岗伟晶岩是介于岩浆-热液演化之间的一种岩石类型,是Li、Be等稀有金属矿床的主要赋存岩石.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形成机制,即是热液自挥发分饱和岩浆的出溶作用,还是花岗岩浆演化晚期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尚存在很大争议(London,1989;Thomas,2002).。矿区的海西晚期似斑状二云母碱长花岗岩为矿体围岩,海西晚期白云母钠长石花岗岩为成矿岩体。分别从六个带中采集岩石样品磨制包裹体片,和石英相比绿柱石中包裹体发育丰富,根据在室温条件下的相态和成分将其分为四类:Ⅰ-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Ⅱ-CO2-Nacl-H2O三相包裹体、Ⅲ-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Ⅳ熔体包裹体。据绿柱石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推断阿斯喀尔特铍矿可能是岩浆演化晚期,岩浆发生液态不混溶作用,分离出富硅贫挥发分的硅酸盐熔体外,还分离出这种贫硅富挥发分的熔体或流体,后者演化为成矿流体,具有底温、低盐度的特征。
  • 摘要:大陆碰撞是板块划分的4种边界之一,板块演化6个阶段之二,超大陆聚合的必由之路.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的发展与完善是现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在成矿动力学模式和物理、化学基本原理条件下构建成矿动力体系,对比三类四种成矿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规律及其与岛弧等其它构造环境同类矿床之间应有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寻找壳幔内容为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证据,建立成矿模型(侯增谦等,2001;唐仁鲤等,1995).大陆碰撞是四种类型的板块边界之一,包括了板块演化Wilson旋回六个阶段中的最后两个。大陆碰撞三阶段演化过程产生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伴随大陆碰撞过程而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剪切-拆离-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是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郑永飞等,2013)。(3)建立于经典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的成矿理论日臻成熟,构建大陆动力学体系,关注壳幔相互作用与成矿地质过程以及物质-能量交换与成矿物质聚散问题,深层次上揭示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发育机制;矿床学家引入“超大陆旋回”概念研究区域成矿,研究超大陆旋回性地裂解(地幔柱或角动量引起)与聚合(增生或碰撞引起)过程中的成矿作用,更为科学地阐明大型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认识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物理化学差异、俯冲地壳性质与碰撞后岩浆岩之间的成因联系,对不同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超高压变质有关的部分熔融乃至岩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碰撞后阶段大陆构造演化的基本规律(陈衍景,1996;许志琴等,2006)。(4)建立了造山带尺度、地体尺度和矿床尺度的碰撞造山成矿模式(CMF模式);在全球构造一成矿模式图中增补了碰撞造山带,修正了国际矿床权威提出的全球构造一成矿模式;确定碰撞造山带大规模成矿滞后洋盆闭合约50Ma,成矿作用演化具有定向的三阶段性,初步揭示了碰撞造山体制与其他构造背景形成的同类矿床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
  • 摘要:嘠拉勒大型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南缘西段,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对区内出露地表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未出露地表的花岗斑岩3类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精确地年代学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全面厘定区内岩浆岩的侵位时序,还原矿区岩浆岩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历程。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系则弄群朗久组(K1l),下白垩系捷嘎组(K1jg)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Q)。利用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矿区主要岩浆岩精确成岩时代,产于成矿前的闪长岩侵位于155.8±2.3Ma(MSWD=2.7,N=14),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侵位于88±1Ma(MSWD=0.56,N=21),成矿后的花岗斑岩侵位于84.67±0.82Ma(MSWD=1.9,N=18)。通过本次研究对矿区中酸性岩浆岩年龄的精确测定,揭示了矿区岩体侵位时序信息。矿区共分布有4种中酸性侵入岩体。嘠拉勒矿区中酸性岩浆岩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历程为:闪长岩(未成矿)→巨斑状石英闪长岩(未成矿)→花岗闪长岩(成矿)→花岗斑岩(未成矿)。
  • 摘要:本文从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区域成矿等方面对区内广泛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展开了详细的研究,为深化整个晚中生代火山岩带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资料;对火山岩区进行成矿前景分析,为探讨覆盖区找矿方向和勘查技术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指导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工作。最新测年结果显示,中酸性火山岩年龄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侏罗世160~150Ma和早白垩世141~124Ma,分别对应区域上的满克头鄂博组和白音高老组,与张吉衡在建组剖面上获得的年龄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中酸性火山岩属于典型的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系列岩石,中酸性火山岩形成于后碰撞伸展背景的大地构造环境,可能继承了岩浆源区的性质及岩浆结晶分异演化造成的差异,由高温软流圈物质上涌或地幔岩浆的底侵,导致地壳物质加热部分熔融而成。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大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矿床类型较全,主要产出与其有关的浅成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铅锌-铜-钼-锡-银-金矿床。区内覆盖严重,除了已知矿床外,难以直接发现矿化露头或蚀变带。因此该区应以地质为主导,地球化学为辅,综合运用地球物理、遥感等综合勘查技术手段,多信息融合进行综合成矿预测。近期在塔尔气地区矿产调查过程中,对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异常进行了地表异常查证,在靠近岩体的中酸性火山岩区发现了较多的中低温蚀变矿物,且岩石裂隙发育,裂隙中可见细粒的金属硫化物。根据相似类比原则,研究区有可能具有成热液型铅锌矿的潜力,后期有望实现找矿突破。
  • 摘要:本次研究中,在块状锰矿石和鲕粒状-豆状锰矿石中均发现有锐钛矿,粒度小于10μm。锐钛矿主要产于碳酸盐矿物中,结晶程度较好,大部分为板状晶体。一些锐钛矿中还含有一定的有机碳包体,这种含有机碳包体的现象在胶状黄铁矿和草莓状黄铁矿中也常见。这些特征表明,锐钛矿为从含有机质的环境中结晶形成,而非陆源碎屑颗粒。锐钛矿的形成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温度,指示铜锣井锰矿床可能形成于热水环境。在块状锰矿石和鲕粒状-豆状锰矿石中也普遍存在重晶石,结晶程度好,在部分样品中发现重晶石充填于矿物间隙中。重晶石是与热液作用相关的典型矿物,表明铜锣井锰矿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热水作用。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块状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大致接近于菱锰矿端元。而鲕粒状-豆状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更接近于锰白云石端元或者Mg、Ca、Mn类质同象碳酸盐矿物端元。根据Eh-pH图解,菱锰矿(MnCO3)、锰白云石在pH为9-11,Eh为-0.6-1的环境中沉积,表明在菱锰矿和锰白云石形成时外部为碱性还原环境,指示锰矿可能形成于大陆架上的浅海环境。块状锰矿石中无自形黄铁矿产出,而鲕粒状-豆状锰矿石有自形黄铁矿的出现。这就表明鲕粒状-豆状锰矿石的沉积环境还原性更强。鲕粒状-豆状矿石的特殊构造特征,表明矿石形成于较强的水动力沉积环境;块状矿石则形成于较稳定的水体环境。
  • 摘要:湘西花垣铅锌矿田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与雪峰(江南)造山带的过渡区,湘西-鄂西成矿带的中部。矿床呈北北东向展布,由北往南依次为杨家寨、大脑坡、李梅、土地坪、清水塘等共11个矿床。矿田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下统杷榔组含钙质、粉砂质页岩,清虚洞组白云岩(上段)和灰岩(下段);中统高台组泥质白云岩;中上统娄山关群砂屑白云岩。研究区构造以呈北东向的三条深大断裂为主(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两河-长乐断裂带及麻栗场断裂带),具明显的控岩控相控矿作用。研究分析了脉石矿物方解石的Sr同位素组成,取t=410Ma(段其发等,2014)计算得到方解石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i为0.70919-0.71001,平均为0.70941;闪锌矿的(87Sr/86Sr)i为0.70912-0.70940,平均为0.70923(段其发等,2014),二者均高于寒武纪海相碳酸盐岩、重庆秀山地区寒武系下统灰岩和中上统白云岩87Sr/86Sr值分别为0.70900、0.70884、0.70917。相比碳酸盐岩,清虚洞组下伏地层为页岩、碎屑岩和泥质岩,具有较高的锶同位素比值,因此认为成矿物质可能源于下伏地层。
  • 摘要:湖南花垣矿区狮子山矿床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江南古陆西侧的褶皱带上,是一类产于寒武系清虚洞组藻灰岩地层中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狮子山矿床碳酸盐围岩和成矿期方解石C、O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碳酸盐围岩的δ13CPDB值和δ18OSOMW值变化范围较小,组成相对均一,在δ13CPDB-δ18OSMOW图解上投影点均位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区,这与地质事实相符,围岩C、O同位素数据可作为研究区的背景值;成矿期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值和δ18OSOMW值,在δ13CPDB-δ18OSMOW图解上投影点位于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区域内,方解石C、O同位素组成与围岩C、O同位素组成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成矿流体与碳酸盐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发生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大气降水的渗入;方解石δ13CPDB值大多数落在在典型海相碳酸盐δ13CPDB值范围内,且与围岩的δ13CPDB比较接近,指示成矿流体的C主要来自碳酸盐围岩。
  • 摘要:笔者在晴隆锑矿沙子岭矿段进行的锑矿勘查过程中,5个钻孔合计发现15层沥青层,分布面积达1km2。其中厚度大于1米达11层,最大厚度11.03m,平均厚度3.30m,沥青含量最大20%,最小2%,加权平均含量8.66%。沥青颜色为黑色和棕褐色,性硬而脆,不染手,树脂光泽,贝壳状断口,不能燃烧。沥青层赋存层位为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上二叠统大厂层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在中二叠统茅口组也可见少量沥青。沥青主要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和溶洞为主。Re-Os同位素作为一种油气成藏定年新方法,其最大优势在于直接对参与油气成藏的地质体(烃源岩、沥青、原油等)进行研究,得到油气成藏期直接证据。测试结果显示,沥青样品的Re=0.617~52.88ng/g;普Os=0.0629~1.486ng/g;187Os=0.0046~0.1471ng/g;187Re/188Os=47.13~2544,变化范围较大;187Os/188Os=0.5646~11.26。将沥青Re、Os同位素组成分析数据用Isoplot软件作187Re/188Os-187Os/188Os等时线年龄图解,获得晴隆锑矿沥青的等时线年龄为254.3±2.8Ma,指示晴隆古油气藏生油年龄为晚二叠世初期。前人对晴隆锑矿成矿时代通过萤石Sm-Nd同位素测试获得142~148Ma的等时线年龄(彭建堂等,2003;王登红等,2012),方解石Sm-Nd同位素测试获得148±13Ma的等时线年龄(王登红等,2012),说明晴隆锑矿成矿时代多集中在燕山中晚期。因此,晴隆锑矿古油藏成藏年龄要早于锑矿成矿时间,二者是一个先后发生的动力学过程。
  • 摘要:包裹体是成岩成矿溶液在矿物生长过程中包裹在矿物晶格缺陷中的物质,从包裹体研究获得成矿流体温度、压力、同位素的示踪测得来源与年代等。流体是成矿过程中主要的载体,从流体演化到成矿的不同阶段所捕获的包裹体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用包裹体研究流体的性质是重要的方法。包裹体温度的测定理论假设是在其形成时是均一热流体,由于温度压力下降,产生了相界线,出现相分异。宋学信等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将成矿流体视为NaCl-H2O体系,然后根据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数据及NaCl-H2O溶液包裹体密度式和等容式计算矿区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最低捕获压力。计算得成矿流体的压力大约在38-68MPa。由测得的温度压力可以推断多金属矿床的大规模成矿时压力为38-68MPa。不同来源的流体的同位素组成是不相同的,把成矿流体的同位素组成与已知源区的同位素组成对比是判断成矿流体来源的主要的方法。包裹体同位素测定有一定的优势,在He和Ar同位素测定时,精确地技术只分析从流体包裹体中释放的气体,可以排除大气中稀有气体的干扰,得到准确的数值。
  • 摘要:东南马关县南捞地区主要矿床大都围绕老君山变质核杂岩产出,与南温河花岗岩和老君山花岗岩有较好的时空祸合性:加里东期主要形成铜-钨(披)矿床,晚燕山期形成锡锌多金属矿床。南捞片麻岩在老君山至越北地区分布广泛,岩性为黑云二长片麻状花岗岩、二云二长片麻状花岗岩,局部残留花岗岩组构,主要矿物、副矿物、岩石化学等特征均与花岗岩相近;尼格里四面体图解中位于火成岩区域,其原岩应为黑云二长花岗岩。而研究发现,布忙石英脉型白钨矿和田房片麻岩中星点状白钨矿的Sm-Nd,成矿时代为加里东期,与南捞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结果表明,滇东南老君山地区不仅存在燕山期与老君山岩体有关的锡多金属成矿,也存在加里东期铜-钨成矿作用,本期成矿作用主要矿种为铜、钨、(被)与燕山期成矿作用有较大差异。南温河花岗岩(南捞片麻岩)主体部分在越南境内,整体出露面积大,剥蚀严重,不利于矿床保存,现在发现的与之有关的矿床为成矿温度较高的铜钨矿床,老君山周围深部地区与南温河花岗岩接触部位是找矿的有利地段。
  • 摘要:肯德可克多金属矿床位于祁漫塔格成矿带东部,是一个以Fe矿为主并伴生Co、Bi、Cu等多金属的综合型矿床.肯德可克矿区主矿体为中酸性岩浆岩(二长花岗岩为主)与滩问山群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由于含矿汽水溶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岩型矿体,具有多期成矿热液叠加改造特点。地质特征及硫铅同位素特征分析可知矿床大致成因为:海西期一印支期,区域上发生了强烈的壳一慢相互作用,地慢岩浆发生明显的底侵作用,导致大量的慢源物质参与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印支-燕山期,发生强烈陆陆碰撞活动,中酸性岩浆岩广泛发育,且岩体显示壳慢岩浆混合的特征。岩浆热液沿有利构造裂隙向上运移,在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等的影响下,在有利的构造空间及围岩处通过交代作用形成典型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
  • 摘要:闪长岩脉主要分布于志留系斑鸡关组中,顺片理面产出,宽约0.2-1m,风化面主要为浅黄色-肉红色,新鲜面为灰白色,具半白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布图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万损的右倾模式,具中-弱负异常。边缘发育有较窄的蚀变边,有极高的CL发光特征,内部结构不清楚,少数可见环带,判断为捕获的源区残留错石。除去两个误差较大的点外的11个测点Th/U为0.400.75,得到年龄为2239±36Ma,指示了本地区早期的结晶基底年龄。
  • 摘要:针对区域上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这两套火山岩地层时代归属的争议,本文选择盛源火山盆地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套火山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工作。盛源盆地广泛分布着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火山岩地层,其剖面层序清楚,出露完好,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的界线在区域上识别,对于采样及分析结果有着更高的可靠性。本文通过使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了质谱(LA-ICP-MS)对盛源盆地中的各个层段上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工作,定年结果得出了打鼓顶组J3dz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37.5±1.2Ma,J3d4安山岩的形成年龄为135.8±2.0Ma,鹅湖岭组J3e1凝灰岩的形成年龄为136.1±1.5Ma,两个J3d2凝灰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36.2士1,5Ma,136.5±1.6Ma,J3e4凝灰岩年龄为135.6±1.0Ma。以上结果结合前人对相山火山盆地的研究结果表明,赣杭构造带上打鼓顶组和鹅湖岭组火山岩地层在时代归属上应属于早白垩世时期的产物,而对于北武夷地区冷水坑盆地中的打鼓顶组与鹅湖岭组火山岩地层的界定及时代归属应予重新厘定。
  • 摘要:近年,在晴隆锑矿找矿过程中发现了古油藏,加之石油地震勘探也穿过该矿床,为晴隆锑矿床成矿作用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包括晴隆锑矿床在内的南盘江-右江盆地位于华南褶皱带,盆地基底为浅变质的下古生界。穿过晴隆锑矿床的地震剖面,揭示晴隆锑矿一带深部存在一个复式半地堑,锑矿床则位于青山镇断层上盘的大厂背斜。晴隆锑矿萤石和石英包裹体温度具有低温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建造水的特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地层厚度,建立了黔西南地区晚二叠世以后埋藏史曲线。由于大厂背斜核部存在较多北东向同生断层,天然气和成矿流体以及两者反应后的混合流体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大厂层三段凝灰岩遮挡层之下,此时发生了大规模锑的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在运移的规程中与火山岩角砾岩、灰岩等围岩发生了大规模水-岩反应,形成了石英、萤石、粘土矿物和石膏等,大厂层火山岩角砾可见明显的“反应边”。
  • 摘要:虽然矿物中同位素的数据正在不断积累,但是,这些过程的受热历史是怎样的?持续了多长的时间?发生速率的大小,等等这些过程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释,主要是由于目前仍然缺乏同位素扩散数据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参数。经典的关于固体中同位素扩散速率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开展起来(Schoen等,1958;Tharmalingam和Lidiard,1959)。这些研究总结了同位素效应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称为相关系数(f),表示粒子跃迁后偏离纯的随机步的程度,通过仔细研究前人的文献,发现:(1)在推导K时,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近似,即认为轻重同位素跨跃能垒到达过渡态时,仅是由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核(同位素)无关;(2)还存在除了f和K以外的影响同位素分馏的因素;(3)虽然f和K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很难从理论上定量化;(4)从数据上来说,目前缺乏高压下同位素的扩散数据,而理论计算并不受压力的限制。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数据积累方面都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挖掘和充实。拟结合统计力学理论,建立统一的固体中扩散的动力学同位素分馏理论,并以此理论,用计算的方法得到其中的参数,从而产生相对的同位素扩散系数之比,讨论过程的热历史信息(研究正在进行中)。
  • 摘要:总结、对比陆-陆碰撞环境下“三龙”式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对研究西藏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西藏“三龙”式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既有岛弧、陆缘弧环境(多龙式),也有多期造弧作用下,受古近纪陆-陆碰撞作用形成的俯冲-碰撞复合岩浆弧环境(驱龙式),还有与印-亚陆-陆碰撞相关的板内褶皱造山带环境(玉龙式),表明西藏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背景复杂且独具特色,其成矿构造环境与65~26Ma印-亚陆陆碰撞息息相关,印度-欧亚狠命一击的碰撞作用,不仅形成始新世广泛分布的碰撞岩浆弧,对先存弧盆系叠加改造,在青藏高原外缘形成板内褶皱造山带。由陆-陆碰撞导致一系列构造-岩浆-成矿响应,是西藏“三龙”式斑岩型铜矿床形成的重要背景。
  • 摘要: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发育有一系列含钒钛磁铁矿的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岩体,本次研究针对上述四个典型的含矿岩体及其围岩进行了系统的O-Sr-Nd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中的单斜辉石比共生的斜长石和Fe-Ti氧化物更少受到后期流体与矿物直接O同位素交换的影响,从而能够保持其结晶时O同位素的原始特征。对岩体和围岩的O-Sr-Nd同位素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碳酸岩围岩直接混染含矿岩体母岩浆的可能性极小。根据大理岩围岩的氧同位素数据,估算出碳酸岩围岩分解释放出的CO2的δ18O平均值为31‰,当这种高δ18O值的富CO2流体进入岩浆房中会与岩浆发生充分的氧同位素交换,导致岩浆的δ18O升高。碳酸岩分解和富CO2流体加入不会造成岩浆氧逸度显著升高,从而,不会影响攀枝花等层状岩体中Fe-Ti氧化物的结晶顺序。攀枝花等层状岩体底部的块状矿层的形成可能与矿物分离结晶过程中发生的矿物重力分选和流动分选有关。
  • 摘要:研究人员对该区1315km2范围内开展了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内共发现了6处金、钨钼、金钼多金属矿化点及1处珍珠岩非金属矿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区火山岩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为区内找矿指导了方向。火山岩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产出层位的控制,同时也体现在与火山岩浆活动时限的吻合程度等多个方面。在多期次的火山活动中,矿化集中在以壳源岩浆作用为主的酸性岩浆活动阶段,该阶段是测区内主导成矿期。同的火山构造级别控制不同的矿化类型,指导不同的找矿方向。火山构造洼地中心、火山机构中心是寻找中高温热液矿体的最有利的部位,其它部位则是寻找中低温热液矿体的有利部位。矿体赋存部位集中在火山岩系底面附近,各阶段岩浆演化晚期火山断裂及火口通道内。上述因素是测区内火山成矿作用最有利因素,是矿体产出的最佳时空部位,是指导、发现规模矿体的方向。
  • 摘要:前人对湖南省茶陵县锡田锡多金属矿田的构造研究主要集中于老山坳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期次以及对矿体的控制,目前研究矿田、矿床控矿断裂构造型式尚显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锡田矿田的找矿突破.对比分析地堑系南部和北部的矿脉构造型式及沿之的矿化和蚀变特征,认为南部矿化埋深更大。根据地堑系断层对矿床的控制规律及导矿断层蚀变组合标志,认为区内找矿应沿地堑系正断层的走向部署,并在发育硅化、绿泥石化蚀变的地段向两侧扩展,据此预测茶汉断裂和墨庄断裂西段的硅化蚀变段(黄泥坑和沛江)以及蜘蛛形断裂的北东段的茶陵铅锌矿和南西段的山田是成矿有利区,而茶汉盆地南缘隐伏断层虽未开展找矿工作,但应引起重视。基于矿床控矿构造为楔状断裂系和“五层楼”上部裂隙系的认识预测研究区深部是云英岩型及石英脉型矿化的有利空间,现有云英岩带、石英细脉带和萤石脉带只是矿化热液裂隙系的上部,因此垄上-合江口、晒禾岭的深部应为找矿靶区。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构造地质学理论,建立矿田与矿床尺度的控矿地质因素型式及与矿化空间关系模型,是建立综合找矿模型并实现有效找矿预测的有效途径。
  • 摘要:大湖塘钨矿田位于武宁县西南方向41km,赣西北地区武宁、靖安、修水3县交界处,矿区处于下扬子成矿省之江南隆起东段成矿带西部,钦杭结合带北侧。大湖塘矿集区内出露有多期多阶段侵入的燕山期岩浆岩,呈岩株、岩脉等产出。前人将该区侵入岩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燕山晚期第一阶段、燕山晚期第二阶段,各阶段代表岩性分别为似斑状白云母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当成矿流体的大量硅质进入围岩,在挥发分作用下使围岩硅化,从围岩带出碱质、铝质和镁铁组分,其外侧常表现黑云母化或白云母化,这时热液碱性离子含量高,弱碱性,非常有利于白钨矿沉淀。大湖塘矿集区内晋宁期岩体是重要含矿围岩,普遍发育钠长石化、黑云母化及云英岩化蚀变现象,无疑对成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燕山期岩体作为矿区最直接的成矿母岩,普遍发育强烈云英岩化蚀变现象,且在大湖塘矿集区石门寺矿段和狮尾洞矿段揭露的坑道作业中常见有硅质、碱质(以碱性长石为主)条带展布。成矿热液与晋宁期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发生交代后,产出大量Ca2+,随后与WO42-结合生成白钨矿。
  • 摘要:吉松铅锌矿位于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吉松村,是一个小型规模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流体性质做过一些研究工作(尹远等,2015;曾凡淼等,2010),但很少有人提及找矿方向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总结其区域和矿区地质特征,并介绍其矿体特征,指明找矿方向,矿体多分布于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其岩石往往具有较强蚀变。其次是闪长岩脉或闪长岩脉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北东向断裂控制了矿体和岩脉的分布、产状及围岩蚀变带的分布等,另外根据矿石的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特征,反映了矿床成因与构造及岩脉的空间就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吉松铅锌矿床类型为断裂控制的脉型矿床。因此,找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的次级断裂系统,而地表低温蚀变带或者蚀变矿物(如绿泥石等)是其重要找矿标志。此外,地表铁帽带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 摘要:多彩铜铅锌矿床位于青海玉树州治多县,为三江北段近年来新发现的与古特提斯演化有关的大型铜铅锌矿床。综合矿床地质特征、蚀变矿化分带性及成矿演化等,认为多彩铜铅锌矿床属于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矿床。晚三叠世甘孜一理塘洋南向俯冲导致新生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原始岩浆(Zhao et al.,2015),并于火山一岩浆弧带内发生短暂的弧间裂谷活动,诱发陆相火山喷流活动。在火山喷发间歇期,深部岩浆房形成的热流体上升与下渗加热海水混合,构成海底喷流热液流体系统。在热驱动下流体沿火山通道或火山机构的裂隙向海水中排泄。热成矿流体与冷海水混合导致喷气岩一化学沉积岩固结壳层形成。在其下部空间,伴随着成矿热流体持续不断地积聚和传导冷凝,黄铜矿等硫化物大量沉淀,形成块状硫化物矿体。同时,被封存于固结壳层下部的成矿热流体“弥散式”侧向运移,充填于英安质凝灰岩中广泛发育的劈理构造等有利部位,形成浸染状及纹层状硫化物矿体。块状和纹层状矿体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相同,表明二者形成于同一热液系统,为成矿流体在不同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块状及纹层状矿石中见黄铜矿-石英细脉穿插现象,是否存在叠加成矿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普朗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地区格咱弧东斑(玢)带,与印支期普朗复式中酸性斑(玢)岩体有关,是该区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铜矿床.文章以前人勘查、研究工作为基础(李文昌等,2009,2011),通过开展1:1万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工作,对普朗矿区的岩体作更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厘定与矿化及成矿有关的地质体,讨论其成矿作用,同时对矿区开展大比例尺构造-岩性填图工作与找矿预测应用的有效性作出探索.
  • 摘要: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锡铁山及外围地带是青海省重要的铅、锌、银成矿远景区,尤其是该远景区内的双口山一带具有显著的铅银分散流异常,被认为是重要的铅银找矿靶区.滩间山群内的构造形式主要有脆-韧性剪切带、脆性断裂构造两类。区内主干韧性剪切带F33处于大岩基与滩间山群地层接触带附近,呈南北至北西向,长达数十公里,早期经历韧性剪切作用,具右行挤压逆冲特征,可能与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形成时间398Ma一致,后期又有韧-脆性构造叠加,控制了矿田内铅锌及金矿化体、矿化点的整体展布。在矿田北部F33及其次级韧性该矿田找矿潜力很大,通过构造控矿分析体指出岩体与滩间山群接触带,自双口山铅锌矿韧性剪切带F33向南地段为铅锌找矿有利地带,F33及其次级韧性剪切带Fi平行间距缩小且发育多条低次序韧性剪切带的地段为金找矿有利地带。
  • 摘要:通过近年来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青藏高原藏南拆离系内发现了众多的锑、金矿床,构成了青藏高原南部最具特色的锑、金成矿带.扎西康整装勘查区为第二批国家整装勘查区,区内金属矿床(点)星罗棋布,矿种繁多,矿床类型复杂,主要有金-锑矿床、锑矿床、铅锌锑多金属矿床、锡矿床以及稀有金属矿床等.扎西康矿集区内出露的主要岩体为细粒一斑状的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岩石化学结果表明其属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从区域上岩体的分布看,其主要受NS向构造控制,显示热穹特征。错那洞岩体是区内规模最大的侵入体,其围岩主要为一套老变质岩(片麻岩和片岩),并发生强烈的云英岩化和伟晶岩化,伟晶岩中白云母Ar-Ar定年得到的等时线年龄为15.79±0.51Ma,略早于与矿区锑矿化同期的绢云母Ar-Ar坪年龄(12.28±0.45Ma)。对伟晶岩中石英、绿柱石,主矿化阶段石英、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成分分析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岩浆出溶流体为高温、低盐度、富C02流体,并含少量CH4、N2、C2H6、C3H8、C6H6。伟晶岩绿柱石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子矿物中发现锌尖晶石和铁锰碳酸盐矿物,表明岩浆出溶流体中富Zn、Fe、Mn等,与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较为一致。早期岩浆流体经历了流体沸腾和大气水加入等过程,主成矿期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矿区蚀变显示从错那洞岩体向北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从错那洞岩体向北大致可划分为四个蚀变带,分别为伟晶岩体-云英岩化带、硅化-绢云母化带、含铁锰碳酸盐化带和方解石碳酸盐化带。铅锌锑矿化主要产于含铁锰碳酸盐带内。
  • 摘要:赞坎铁矿位于西昆仑造山带塔什库尔干地块西段,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大型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陈俊魁等,2011;冯昌荣,2012).铁矿体顶底板围岩分别为古元古代布伦阔勒群斜长角闪片岩和黑云母石英片岩;矿区南部出露早古生代花岗岩及霏细斑岩岩体;矿石类型以条带状及浸染状磁铁矿石为主,兼具少量块状磁铁矿石.赞坎铁矿的形成过程大致为:早元古代赋含铁质的基性-超基性岩浆大量喷发到海底,形成以玄武质为主体的新生洋壳(火山盆地)。这时由于大气开始大量增氧(GOE),因此海洋上部水体含氧,下部水体缺氧。由于海底热液发生对流循环,从新生洋壳和火山岩中萃取了大量的铁质及硅质,溶解于水体中。在海底洋流的作用下,含铁流体向浅部运移,在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淀,形成条带状铁建造。海水深度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铁矿物相,具有特定的相变分带。火山中心部位及附近的海底部位,铁以硫化物相沉淀。在浅海区,受海底火山活动和陆源物质的加入,在弱酸性-弱碱性的环境下,铁质以氧化物相沉淀。铁建造形成后并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赞坎铁矿。通过赞坎铁矿矿体稳定延伸现象及地层产出关系,认为该矿床含铁岩性段具有沉积变质型矿床的典型特征;结合地球化学特征,电子探针及同位素特征,认为赞坎铁矿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海相沉积作用,但在早古生代受岩浆热液作用的影响,局部形成富铁矿。
  • 摘要:发育大量BIF铁矿的霍邱杂岩中含有大量的>2.6Ga的岩石,很少有2.6~2.5Ga的记录(Wang etal.,2014;Liu et al.,2015;Liu and Yang,2015),而华北克拉通其他地区广泛发育2.6~2.5Ga的岩石(如TTG片麻岩).针对霍邱杂岩表现出的上述特殊性,本研究运用锆石原位定年方法(LA-ICPMS和SHRIMP)和Lu-Hf同位素测定(LA-MC-ICPMS),结合全岩的主微量元素数据,研究霍邱杂岩的岩石成因及其BIF成矿作用,为揭示其特殊性的形成给出了答案,也为华北克拉通东南缘早前寒武纪陆壳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