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

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其方法包括: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确定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并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基于分类结果,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评分,并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数据包的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通过对链路进行检测,根据快速变化的链路状态智能切换发包模式以及发包链路,提高数据吞吐率,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992563B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126162.6

  • 发明设计人 张凯;郑应强;刘同鹤;

    申请日2021-09-26

  • 分类号H04L45/12(2022.01);H04L45/24(2022.01);H04L47/2441(2022.01);H04L41/14(2022.01);H04L41/147(2022.01);H04L43/08(2022.01);H04L43/16(2022.01);

  • 代理机构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陈彦朝

  • 地址 100000 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东盈路19号3幢二层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0:40:1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5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包发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多链路软件发包策略固定,要么纯破碎,要么纯优选,没有智能切换功能,不能及时的响应快速变化的链路状态,在链路状态好的时候,如果进行优选,起不到带宽聚合的效果;在链路状态不好的时候,再进行破碎发包,则会由于不好链路的长延时或者高丢包率,导致数据包重组不成功,信道吞吐率下降。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用以对链路进行检测,根据快速变化的链路状态智能切换发包模式以及发包链路,提高数据吞吐率,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用以对链路进行检测,根据快速变化的链路状态智能切换发包模式以及发包链路,提高数据吞吐率,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包括:

步骤1: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

步骤2:确定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并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

步骤3:基于分类结果,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评分,并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数据包的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1中,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包括:

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确定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各个链路的端口标识,其中,所述端口标识包括发送端标识和接收端标识;

基于预设配置信息控制数据发送端根据所述发送端标识依次向各个链路发送检测信号,且根据所述接收端标识实时监测数据接收端成功接收检测信号的链路以及检测信号的强度;

基于检测信号的强度确定能够成功传输检测信号的链路的信噪比,并基于信噪比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2中,确定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包括:

获取预设训练数据包,并将所述预设训练数据包经由所述可用链路从发射端传输至接收端;

基于传输结果,获取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预设训练数据包的时间信息、预设训练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以及数据传输速度,完成对所述可用链路基本信息的确定。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包括:

获取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并基于预设方法根据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确定每条可用链路的性能值;

将每条可用链路的性能值与第一预设性能阈值以及第二预设性能阈值进行比较;

将所述性能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慢链路类;

将所述性能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性能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常规链路类;

将所述性能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快链路类。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还包括:

获取管理终端发送的标记分配申请,其中,所述标记分配申请包括标记链路属性值的类型以及标记链路的数目;

基于所述标记分配申请,从预设标记库中匹配目标标记,并基于所述目标标记对每一类中的目标可用链路进行标记。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分类结果,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评分,包括:

获取每一类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其中,所述基本信息包括所述可用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丢包率以及端到端经过的跳数;

构建分组归一化函数,并将每一类中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分别带入分组归一化函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可用链路基本信息对应的目标归一化数据,其中,每一类可用链路对应一分组归一化函数;

基于预设要求对所述目标归一化数据设置不同的权重值,并基于所述权重值计算得到所述可用链路的测试评分。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数据包的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包括:

基于预设头节点在第一时刻向每一条可用链路发送检测报文以及所述预设头节点对所述检测报文数量的第一统计值;

基于预设尾节点在第二时刻接收每一条可用链路中的检测报文,并对所述检测报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第二统计值;

所述预设尾节点基于所述第一统计值以及第二统计值确定每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

将每一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与预设丢包率进行比较,剔除所述丢包率大于所述预设丢包率对应的可用链路,得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

同时,基于所述第一时刻以及第二时刻确定所述每一条可用链路的时延,并基于预设标签标记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最小时延对应的可用链路;

将第一待用链路集合的每一条可用链路的时延与标记的最小时延进行作差运算,得到目标时延差值;

将所述目标时延差值与预设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剔除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目标时延差值大于所述预设差值阈值对应的可用链路,得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

若所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中可用链路的数量至少为两条时,判定采用第一目标传输模式;

基于第一目标传输模式,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得到N个数据块,同时,获取所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每一条可用链路对应的评分;

基于评分高低确定每一条可用链路发送数据块的比例,并基于所述比例完成对每一条可用链路中数据块的分发;

否则,判定采用第二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包括:

接收管理终端发送的数据分割请求,其中,所述数据分割请求包括分割后每个数据块包含的数据量;

基于所述数据分割请求,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头部信息,并基于所述分割后每个数据块包含的数据量确定目标分割长度;

基于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头部信息确定分割起点,并基于所述目标分割长度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目标分割点,且对所述目标分割点进行标识;

基于标识结果,通过预设数据分割法将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得到N个数据块。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判定采用第二目标传输模式,包括:

获取第一待用链路集合,并确定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每一条可用链路对应的评分;

基于评分递减的顺序将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每一条可用链路进行排序,并基于排序结果将评分第一的可用链路定义为最优链路,将评分第二的可用链路定义为次优链路;

基于所述最优链路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发送,同时,实时监测所述最优链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样本数据;

基于预设算法对所述链路传输质量样本数据进行计算评估,得到所述最优链路在当前时刻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等级值;

同时,从所述传输质量样本数据中抽取目标数量的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并对所述训练集进行训练构建传输质量预测模型;

将所述最优链路在当前时刻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等级值输入所述传输质量预测模型,得到预设时间段后对所述最优链路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

将所述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与预设传输质量等级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小于所述预设传输质量等级阈值,判定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不合格;

同时,在预设时间段后停止所述最优链路的发送任务,并将所述次优链路作为主链路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发送任务;

否则,判定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合格,并实时监测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直至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任务。

优选的,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直至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任务,包括:

获取传输完成的待发送目标数据包,并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基于所述数据类型从预设存储区域中查找目标存储区域,同时,基于预设数据加密法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加密处理,得到目标加密数据包;

将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区域,同时,将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在预设备份区域进行备份;

确定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在所述目标存储区域的存储位置,并基于所述存储位置,创建索引文件,其中,所述索引文件包括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存储位置信息以及鉴权信息;

基于预设通信链路,将所述索引文件传输至管理端。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中步骤1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中步骤2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

步骤2:确定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并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

步骤3:基于分类结果,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评分,并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数据包的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

该实施例中,预设链路集合中包括多条链路,且链路是提前搭建好的,用于将数据发送端的数据发送至数据接收端。

该实施例中,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指的是将预设链路集合中链路中断的链路进行剔除。

该实施例中,可用链路指的是能够成功连通数据发送端与数据接收端之间的通信链路。

该实施例中,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包括:链路的时延,带宽,丢包率,端到端经过的跳数等。

该实施例中,目标传输模式指的是链路传输数据包的最终模式,其中,传输模式包括破损传输模式和优选链路传输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链路进行检测,根据快速变化的链路状态智能切换发包模式以及发包链路,提高数据吞吐率,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如图2所示,步骤1中,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包括:

步骤11:获取预设链路集合,并确定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各个链路的端口标识,其中,所述端口标识包括发送端标识和接收端标识;

步骤12:基于预设配置信息控制数据发送端根据所述发送端标识依次向各个链路发送检测信号,且根据所述接收端标识实时监测数据接收端成功接收检测信号的链路以及检测信号的强度;

步骤13:基于检测信号的强度确定能够成功传输检测信号的链路的信噪比,并基于信噪比对所述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得到可用链路。

该实施例中,端口标识用于标记各个链路的输入端口以及输出端口,根据端口标识可快速准确当前链路为哪一个。

该实施例中,预设配置信息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发送检测信号的数量以及发送检测信号时间等。

该实施例中,信噪比指的是经过链路传输后,数据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与噪声的比例。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预设链路集合中各个链路的端口标识,并根据端口标识向链路发送检测信号,便于准确观察各个链路传输检测信号的实时情况,从而便于准确对预设链路集合中的链路进行筛选,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提供了便利。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如图3所示,步骤2中,确定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包括:

步骤21:获取预设训练数据包,并将所述预设训练数据包经由所述可用链路从发射端传输至接收端;

步骤22:基于传输结果,获取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预设训练数据包的时间信息、预设训练数据包的数量信息以及数据传输速度,完成对所述可用链路基本信息的确定。

该实施例中,预设训练数据包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在可用链路中进行传输,为确定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提供便利,通过检测预设训练数据包在可用链路中的传输速率,时延,带宽,丢包率等等,实现对可用链路基本信息的采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预设训练数据包在可用链路中进行传输,并实时监测传输速度以及传输时延等,便于准确获取各个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为确定数据包对应的传输模式提供了便利。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包括:

获取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并基于预设方法根据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确定每条可用链路的性能值;

将每条可用链路的性能值与第一预设性能阈值以及第二预设性能阈值进行比较;

将所述性能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慢链路类;

将所述性能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性能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常规链路类;

将所述性能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性能阈值的可用链路作为快链路类。

该实施例中,预设方法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丢包率占主要比重,带宽占次要比重等,最终根据可用链路的各个参数比重计算得到可用链路的性能值。

该实施例中,性能值是用来表示可用链路传输数据包的能力,例如100表示可用链路传输数据包的能力极好,根据评分递减顺序传输性能依次降低。

该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性能阈值以及第二预设性能阈值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和每条可用链路的性能值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可用链路的分类,其中,分类包括快链路,常规链路以及慢链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各个可用链路的性能值,实现对各个链路进行准确的分类,便于数据发送端根据数据发送速率要求实现对数据有效的传输,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2中,基于所述基本信息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分类,还包括:

获取管理终端发送的标记分配申请,其中,所述标记分配申请包括标记链路属性值的类型以及标记链路的数目;

基于所述标记分配申请,从预设标记库中匹配目标标记,并基于所述目标标记对每一类中的目标可用链路进行标记。

该实施例中,标记分配申请是管理终端发送的,用来对可用链路进行标记,例如可以是标记可用链路中的最小延时,最大延时,最小丢包率,最大丢包率,最小可用带宽,最大可用带宽,最小跳数,最大跳数链路等。

该实施例中,预设标记库是提前设定好的,内部存储有多种标记符号。

该实施例中,目标标记指的是从预设标记库中查找出用于标记目标链路的标记,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该实施例中,目标可用链路指的是符合标记分配申请的可用链路,例如可以是最小延时,最大延时,最小丢包率,最大丢包率,最小可用带宽,最大可用带宽,最小跳数,最大跳数链路等。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可用链路进行标记,便于准确确定可用链路中的最小时延,最大时延,最小丢包率,最大丢包率等对应的可用链路,从而实现对链路状态进行准确的检测,为智能切换传输模式以及传输链路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分类结果,对所述可用链路进行评分,包括:

获取每一类所述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其中,所述基本信息包括所述可用链路对应的时延,带宽,丢包率以及端到端经过的跳数;

构建分组归一化函数,并将每一类中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分别带入分组归一化函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可用链路基本信息对应的目标归一化数据,其中,每一类可用链路对应一分组归一化函数;

基于预设要求对所述目标归一化数据设置不同的权重值,并基于所述权重值计算得到所述可用链路的测试评分。

该实施例中,归一化函数指的是对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进行处理,将基本信息中有量纲的参数变成无量纲的参数。

该实施例中,目标归一化数据指的是将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经过归一化函数处理后得到的无量纲参数。

该实施例中,预设要求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根据可用链路基本信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起作用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的设置。

该实施例中,构建分组归一化函数,并将每一类中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分别带入分组归一化函数进行归一化处理,还包括:

获取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其中,所述基本信息包括时延、丢包率、带宽以及跳数;

将所述可用链路的时延、丢包率、带宽以及跳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对应的归一化值,并根据所述归一化值计算可用链路的评分值,具体步骤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可用链路的时延、丢包率、带宽以及跳数的归一化值:

其中,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可用链路的评分值:

其中,

根据计算得到的评分值确定目标传输模式,并基于所述目标传输模式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传输至管理终端。

上述归一化值是无量纲的。

上述

上述

上述

上述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构建归一化函数,确保对可用链路的基本信息进行准确的处理,并且对可用链路的各个参数进行权重设置,确保对可用链路的评分足够准确,便于实现对可用链路的实时状态进行检测,同时提高了模式以及传输链路智能切换的效率以及准确率。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步骤3中,基于评分结果确定数据包的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包括:

基于预设头节点在第一时刻向每一条可用链路发送检测报文以及所述预设头节点对所述检测报文数量的第一统计值;

基于预设尾节点在第二时刻接收每一条可用链路中的检测报文,并对所述检测报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第二统计值;

所述预设尾节点基于所述第一统计值以及第二统计值确定每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

将每一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与预设丢包率进行比较,剔除所述丢包率大于所述预设丢包率对应的可用链路,得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

同时,基于所述第一时刻以及第二时刻确定所述每一条可用链路的时延,并基于预设标签标记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最小时延对应的可用链路;

将第一待用链路集合的每一条可用链路的时延与标记的最小时延进行作差运算,得到目标时延差值;

将所述目标时延差值与预设差值阈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剔除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目标时延差值大于所述预设差值阈值对应的可用链路,得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

若所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中可用链路的数量至少为两条时,判定采用第一目标传输模式;

基于第一目标传输模式,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得到N个数据块,同时,获取所述第二待用链路集合每一条可用链路对应的评分;

基于评分高低确定每一条可用链路发送数据块的比例,并基于所述比例完成对每一条可用链路中数据块的分发;

否则,判定采用第二目标传输模式,完成对数据包多链路多模式的智能切换发包。

该实施例中,预设头节点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在可用链路的发送端口发送数据。

该实施例中,第一时刻指的是预设头节点向可用链路发送数据的时间信息。

该实施例中,检测报文是用来在可用链路中进行传输的,是用来检测可用链路的丢包率大小。

该实施例中,第一统计值指的是检测报文在发送前的数据量值。

该实施例中,预设尾节点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接收可用传输链路中的检测报文,并对检测报文的数据量进行统计。

该实施例中,第二时刻指的是预设尾节点接收可用链路中检测报文的时间信息,通过第一时刻以及第二时刻确定各个可用链路在传输检测报文的时延信息。

该实施例中,第二统计值指的是预设尾节点接收到的检测报文的数据量,通过第一统计值以及第二统计值实现对可用链路丢包率进行准确的计算。

该实施例中,预设丢包率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衡量可用链路的丢包率是否超过可承受范围。

该实施例中,目标时延差值指的是可用链路的时延与最小时延之间的差值。

该实施例中,预设差值阈值是提前设定好的。

该实施例中,预设标签标记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标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时延最小链路,该标记可以是数字1、2、3等具有可识别的标记符号。

该实施例中,第一目标传输模式指的是破碎传输,第二目标传输模式指的是优选链路传输。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述第一统计值以及第二统计值确定每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还包括:

获取每条可用链路中的检测报文的总数量,其中,所述检测报文以数据包为单位;

基于每条可用链路中的检测报文的总数量计算每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具体步骤包括: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每条可用链路的丢包率:

其中,

将计算得到的丢包率与预设丢包率进行比较;

若所述丢包率大于所述预设丢包率,判定当前可用链路的丢包率超过预期标准,并将当前可用链路进行剔除;

否则,判定当前可用链路的丢包率在预期标准内,并确定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丢包率的可用链路的时延值,并将最小时延值对应的可用链路进行标记。

上述预设丢包率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衡量当前可用链路的丢包率是否超出预期标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可用链路的丢包率,当链路评分满足参与破碎发包的条件时,使用得分相对较高的多条链路进行破碎发包,充分利用了可用的通信链路,起到了带宽聚合的效果,提高了数据吞吐率,同时在不满足破损传输时切换至优选传输,提高了智能切换传输模式的准确性以及及时性。

实施例8:

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包括:

接收管理终端发送的数据分割请求,其中,所述数据分割请求包括分割后每个数据块包含的数据量;

基于所述数据分割请求,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头部信息,并基于所述分割后每个数据块包含的数据量确定目标分割长度;

基于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头部信息确定分割起点,并基于所述目标分割长度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目标分割点,且对所述目标分割点进行标识;

基于标识结果,通过预设数据分割法将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得到N个数据块。

该实施例中,数据分割请求是由管理终端发送的,用于要求对数据包的分割要求,例如可以是分割的次数,分割后每个数据块包含数据量的多少等。

该实施例中,头部信息指的是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起点。

该实施例中,目标分割长度指的是用来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时的分割依据,例如长度可以是1毫米、1厘米等。

该实施例中,目标分割点指的是对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分割的分割点。

该实施例中,预设数据分割法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对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切割。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确定对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分割长度以及分割点,实现对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准确的划分,便于在破碎传输模式传输时按照比例为各个可用链路分配对应的数据块,为提高数据传输效率提供了便利,便于提高数据吞吐率,保证业务数据及时可达。

实施例9:

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判定采用第二目标传输模式,包括:

获取第一待用链路集合,并确定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每一条可用链路对应的评分;

基于评分递减的顺序将所述第一待用链路集合中每一条可用链路进行排序,并基于排序结果将评分第一的可用链路定义为最优链路,将评分第二的可用链路定义为次优链路;

基于所述最优链路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发送,同时,实时监测所述最优链路发送所述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样本数据;

基于预设算法对所述链路传输质量样本数据进行计算评估,得到所述最优链路在当前时刻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等级值;

同时,从所述传输质量样本数据中抽取目标数量的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并对所述训练集进行训练构建传输质量预测模型;

将所述最优链路在当前时刻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时的传输质量等级值输入所述传输质量预测模型,得到预设时间段后对所述最优链路发送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

将所述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与预设传输质量等级阈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传输质量等级值的预测值小于所述预设传输质量等级阈值,判定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不合格;

同时,在预设时间段后停止所述最优链路的发送任务,并将所述次优链路作为主链路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发送任务;

否则,判定预设时间段后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合格,并实时监测所述最优链路的传输质量,直至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任务。

该实施例中,最优链路指的是当前链路中传输数据性能最好的可用链路。

该实施例中,次优链路指的是传输性能稍微低于最优链路的可用链路。

该实施例中,传输质量样本数据是用来衡量最优链路在传输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质量程度。

该实施例中,预设算法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计算最优链路在传输待发送目标数据的传输质量等级值,例如可以是将丢包率、时延等作为参考指标,实现对最优链路传输质量等级的判定。

该实施例中,目标数量是人为设定的,是可以改变的。

该实施例中,预设时间段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1分钟、5分钟等。

该实施例中,预设传输质量等级阈值是提前设定好的,用于衡量最优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后传输待发送数据包的质量等级值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获取可用链路的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最优链路和次优链路,通过实时监测最优链路在传输待发送数据包的传输质量,并将传输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及时将传输链路由最优链路切换至次优传输链路,实现对多链路传输模式的智能切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确保业务数据及时可达。

实施例10:

在上述实施例9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链路多模式智能切换发包的方法,直至完成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传输任务,包括:

获取传输完成的待发送目标数据包,并确定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数据类型;

基于所述数据类型从预设存储区域中查找目标存储区域,同时,基于预设数据加密法对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加密处理,得到目标加密数据包;

将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存储至所述目标存储区域,同时,将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在预设备份区域进行备份;

确定所述目标加密数据包在所述目标存储区域的存储位置,并基于所述存储位置,创建索引文件,其中,所述索引文件包括所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存储位置信息以及鉴权信息;

基于预设通信链路,将所述索引文件传输至管理端。

该实施例中,数据类型是用来描述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数据种类,例如可以是离散型等,便于根据数据类型查找对应的存储区域。

该实施例中,预设存储区域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硬盘等。

该实施例中,目标存储区域指的是存储待发送目标数据包的存储区域。

该实施例中,预设数据加密法是提前设定好的,例如可以是将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拆分,并通过密钥对拆分后的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加密处理。

该实施例中,预设备份区域是提前设定好的,与目标存储区域是相互独立的。

该实施例中,鉴权信息是用来表示访问着访问权限的。

该实施例中,预设通信链路是提前搭建好的,用于将索引文件传输至管理端,便于管理端根据索引文件提取存储的数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传输完毕的待发送目标数据包进行加密存储,并根据存储结果创建索引文件,便于管理者根据索引文件查找对应的数据,提高了智能切换传输模式以及传输链路的实际意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