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

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绝缘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正面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防尘网,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后内壁固定安装有换热风扇,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该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通过设置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设置有水冷散热装置,且水冷散热装置包括降温管,降温管的外表面与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固定安装,达到了自动化对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内部进行降温换热,且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35297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天津瑞利通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1846818.1

  • 申请日2022-07-18

  • 分类号H05K7/20(2006.01);H05K5/02(2006.01);

  • 代理机构天津知远君正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2236;

  • 代理人李宁

  • 地址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高新区华苑产业区(环外)海泰创新六路2号9-2-1层

  • 入库时间 2023-02-08 22:34:1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2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绝缘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绝缘监测子系统监测站是由室内监测前站、室外监测前站和综合探测仪组成的,其中,室内监测前站可以同时测试不低于12个方向的外皮绝缘状态监测,单方向管理1-25个室外监测前站,用于监测和管理所辖范围内的光缆铠装破损情况,做到故障预防,提前告警。并配合综合探测仪进行明确位置的确认,室内监测前站前面板上设计有一块5.6英寸触摸屏,此屏幕可观测到本室内监测前站及其下联的各室外监测前站的接地电阻值、各室外监测前站间光缆的外皮绝缘电阻值,以及告警等信息,同时屏幕旁设计有电源、运行和告警等指示灯,可实时展示本机工作状态,室内监测前站后面板具有48VDC电源供电接口、接地监测端子、串口调试端子、绝缘监测端子及1个网管口。

现有的室内前站设备由于需要全天24小时无间断的进行监测工作,其内部电子元件在运转时会散发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堆积在设备内部,如若不及时进行散热,易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且目前都是通过单一的风扇进行换热,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使得换热的气流温度依然较高,从而导致换热效果较差,效率较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的室内前站设备全天无间断工作易散发大量的热量,且目前都是通过单一的风扇降温换热,当外界温度较高时,易使得换热气流温度依然较高,导致换热效果较差,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正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防尘网,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后内壁固定安装有换热风扇,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温壳体;

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设置有水冷散热装置,且水冷散热装置包括降温管,所述降温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固定安装。

优选地,所述降温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保温壳体的内部,所述降温管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一侧表面,所述保温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安装口。

优选地,所述安装口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端固定连接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鳍片,所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蓄水箱。

优选地,所述蓄水箱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一端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密封盖,所述蓄水箱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微型潜水泵。

优选地,所述微型潜水泵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蓄水箱的一侧表面,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降温管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蓄水箱的另一侧表面开设有条形液位观察孔。

优选地,所述条形液位观察孔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透明玻璃,所述降温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螺旋制冷管,所述螺旋制冷管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保温管,所述保温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所述蓄水箱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中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设置有水冷散热装置,且水冷散热装置包括降温管,降温管的外表面与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的内底壁固定安装,达到了自动化对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内部进行降温换热,且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的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结构立体图;

图3为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的保温壳体结构立体图;

图4为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的蓄水箱结构立体图。

图中:1、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2、防尘网;3、换热风扇;4、温度传感器;5、保温壳体;6、降温管;61、半导体制冷片;62、散热鳍片;63、蓄水箱;64、注水管;65、微型潜水泵;66、出水管;67、透明玻璃;68、螺旋制冷管;69、保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光缆绝缘监测系统室内前站设备的散热装置,包括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正面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防尘网2,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后内壁固定安装有换热风扇3,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一侧内壁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4,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保温壳体5;

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内底壁设置有水冷散热装置,且水冷散热装置包括降温管6,降温管6的外表面与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快速换热,降温管6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保温壳体5的内部,降温管6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一侧表面,保温壳体5的下表面开设有安装口,防尘网2起到阻拦进入通风口的灰尘,换热风扇3通过与通风口的配合,起到对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内部快速进行换热的作用,降温管6起到配合冷却水起到降温换热。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提前进行预冷降温,安装口的内壁固定安装有半导体制冷片61,半导体制冷片61的散热端固定连接有呈线性阵列分布的散热鳍片62,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蓄水箱63,散热鳍片62起到快速对半导体制冷片61的散热端进行散热的作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便于添加冷却水,蓄水箱63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注水管64,注水管64的一端外表面螺纹连接有密封盖,蓄水箱63的内底壁固定安装有微型潜水泵65,注水管64起到对蓄水箱63内添加冷却水的作用,通过设置密封盖起到防止灰尘进入。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便于观察冷却水余量,微型潜水泵65的出水端固定连通有出水管66,出水管66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蓄水箱63的一侧表面,出水管66的一端与降温管6的另一端固定连通,蓄水箱63的另一侧表面开设有条形液位观察孔,微型潜水泵65通过出水管的配合起到将蓄水箱63内的冷却水输送至降温管6的作用。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对冷却水的降温效率,条形液位观察孔的内壁固定套接有透明玻璃67,降温管6的一端固定连通有螺旋制冷管68,螺旋制冷管68的一端固定连通有保温管69,保温管69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蓄水箱63的内部,条形液位观察孔与透明玻璃67的配合使用,起到便于观察蓄水箱63内冷却水余量,起到及时加注冷却水的作用,螺旋制冷管68采用高传导的铜质材料制作,并呈螺旋状增加与冷气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冷却水降温的效果,保温管69采用保温材料包裹,防止在输送时由于外界高温导致冷却水降温。

通过设置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内底壁设置有水冷散热装置,且水冷散热装置包括降温管6,降温管6的外表面与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的内底壁固定安装,达到了自动化对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内部进行降温换热,且极大的提高了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寿命的效果。

工作原理:步骤一,当温度传感器4感应到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内部温度达到预设定值时,启动半导体制冷片61、换热风扇3和微型潜水泵65工作,半导体制冷片61的制冷端将冷气散发在保温壳体5内,从而对螺旋制冷管68进行快速降温制冷,同时半导体制冷片61的散热端通过散热鳍片62的配合快速的将热量散发;

步骤二,微型潜水泵65将蓄水箱63内的冷却水通过出水管66输送至降温管6内,冷却水通过降温管6将冷气散发在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内部,并配合换热风扇3对室内监测前站设备本体1内的热量进行换热降温,升温后的冷却水通过降温管6输送至螺旋制冷管68内,通过对螺旋制冷管68的预先制冷,使其快速对升温后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冷却,并通过保温管69输送至蓄水箱63内进行循环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