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

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包括围栏本体和多根柱体,围栏本体和多根柱体形成饲养空间,饲养空间内均分为左右两个牛室,两个牛室相互连通,两个牛室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一围门,每一牛室内均设有犊牛室,每一犊牛室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二围门,犊牛室内设有休息台,围栏本体的前方设有第一过道,围栏本体的后方设有第二过道,围栏的前端设有第一喂食槽。本实用新型在牛室内设置犊牛室,需要喂养犊牛时,将第二围门打开,让犊牛进入牛室,进行喂养,当喂饱后再将犊牛赶回犊牛室,犊牛室能同时饲养多头犊牛,不用再额外建立牛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8245012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3-01-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22491935.7

  • 申请日2022-09-20

  • 分类号A01K1/00(2006.01);A01K3/00(2006.01);A01K5/01(2006.01);

  • 代理机构昆明金科智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216;

  • 代理人杨钊霞

  • 地址 650031 云南省昆明市茭菱路128号

  • 入库时间 2023-02-08 22:32: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1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

背景技术

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由于犊牛离不开母牛的母乳喂养,需要将犊牛养在母牛身边,但是犊牛会被其他的肉牛伤害,尤其是在养殖密度较大时,严重时会出现踩踏或压死的情况,因此,一般将母牛和犊牛放在单独的牛舍圈养和看护,有效避免其他肉牛对犊牛造成伤害,但牛舍要单独设置,浪费空间,而且当犊牛过多时,会造成牛舍不够用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通过将犊牛饲养于犊牛室内,喂养时放入牛室内,解决了需要单独设置牛舍,造成空间浪费且牛舍不够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包括围栏本体和多根柱体,所述围栏本体和多根柱体形成饲养空间,所述饲养空间内均分为左右两个牛室,两个牛室相互连通,两个牛室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一围门,每一牛室内均设有犊牛室,每一犊牛室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二围门,所述犊牛室内设有休息台,所述围栏本体的前方设有第一过道,所述围栏本体的后方设有第二过道,所述围栏的前端设有第一喂食槽。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犊牛室设于所述牛室的后侧,两个犊牛室相邻设置,两个犊牛室之间设有第一围栏和第一立柱,所述第一围栏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围栏本体,所述第一围栏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犊牛室远离所述第一围栏的一侧设有第二围栏,所述犊牛室的前端设有第三围栏,所述第三围栏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三围栏远离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围门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围栏靠近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立柱,所述围栏本体内的前端中部设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三围栏远离所述第一立柱的一端可与第二立柱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围栏的前端设有第三立柱,所述第二围门包括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所述第二门体高于所述第一门体,所述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三立柱,所述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均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三围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休息台延伸至所述牛室。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围栏的下端高于所述休息台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立柱上可拆卸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三围栏。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犊牛室内的后端设有第二喂食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本实用新型在牛室内设置犊牛室,需要喂养犊牛时,将第二围门打开,让犊牛进入牛室,进行喂养,当喂饱后再将犊牛赶回犊牛室,犊牛室能同时饲养多头犊牛,不用再额外建立牛舍。

其二、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围栏在没有犊牛需要饲养时可打开与第二立柱固定,以此来分割两个牛室,开放犊牛室,扩大牛室的饲养面积。

其三、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门体打开后可让犊牛通过,而第二门体可限制成牛通过进入犊牛室内,放犊牛出来时,直接打开第一门体即可,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1、围栏本体;2、柱体;3、牛室;31、第一围门;32、第二立柱;4、犊牛室;41、第一围栏;42、第一立柱;43、第二围栏;44、第三围栏;45、第三立柱;5、第二围门;51、第一门体;52、第二门体;6、休息台;71、第一过道;72、第二过道;8、第一喂食槽;9、拉绳;10、第二喂食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种肉牛养殖用牛舍,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围栏本体1和多根柱体2,围栏本体1和多根柱体2形成饲养空间,在本实施例中,围栏本体1呈长方形,柱体2设于围栏本体1的四个角,饲养空间内均分为左右两个牛室3,两个牛室3相互连通,两个牛室3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一围门31,第一围门31与外界连通,每一牛室3内均设有犊牛室4,每一犊牛室4的前端均开设有第二围门5,具体来说,可将犊牛赶入犊牛室4饲养,喂养时放出,互不干扰。犊牛室4设于牛室3的后侧,两个犊牛室4相邻设置,两个犊牛室4之间设有第一围栏41和第一立柱42,第一围栏41的后端连接于围栏本体1,第一围栏4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立柱42,犊牛室4远离第一围栏41的一侧设有第二围栏43,犊牛室4的前端设有第三围栏44,第三围栏44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立柱42,第三围栏44远离第一立柱42的一端与第二围门5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犊牛室4借助围栏本体1、第一围栏41、第二围栏43和第三围栏44形成饲养空间。

第三围栏44靠近第一立柱4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立柱42,围栏本体1内的前端中部设有第二立柱32,第三围栏44远离第一立柱42的一端可与第二立柱32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具体来说,当没有犊牛需要饲养时,可将第三围栏44连接与第二立柱32,将两个牛室3隔开,但释放出犊牛室4的空间,增大饲养空间。

第二围栏43的前端设有第三立柱45,第二围门5包括第一门体51和第二门体52,第二门体52高于第一门体51,第一门体51和第二门体52转动连接与第三立柱45,第一门体51和第二门体52均通过插销可拆卸连接于第三围栏44。在饲养过程中,第一门体51可将犊牛挡住,第二门体52可将成年的牛挡住,这样,在需要放出犊牛时直接打开第一门体51即可,第二门体52可挡住成年的牛进入犊牛室4,而且第三围栏44也不会轻易转动,影响使用。

犊牛室4内设有休息台6,休息台6延伸至牛室3,休息台6便于犊牛和成年的牛休息。围栏本体1的前方设有第一过道71,围栏本体1的后方设有第二过道72,围栏的前端设有第一喂食槽8,犊牛室4内的后端设有第二喂食槽10,第一喂食槽8给成年的牛喂食,而第二喂食槽10可给犊牛加餐。

第三围栏44的下端高于休息台6的上表面,第一立柱42上可拆卸连接有拉绳9,拉绳9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第三围栏44。具体来是说,第三围栏44需要转动,第三围栏44高于休息台6的上表面可以防止牛粪影响转动,由于第三围栏44一般较长,而拉绳9可拉起第三围栏44远离所述第一立柱42的一端,可减轻第三围栏44与第一立柱42连接处的压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立柱、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和第三立杆还作为屋顶的支撑柱。本实施例中的插销均为市面上常见的构件,故不对其赘述,而且在附图中也未示出。

使用方法:先将第三围栏44固定于第二围门5,将成年的牛放于牛室3饲养,再将犊牛赶于犊牛室4饲养,当需要给犊牛喂食时,将第一门体51打开,将犊牛放入牛室3,犊牛寻找母牛进食,进食完后将犊牛赶回犊牛室4,关上第一门体51,必要时可通过第二喂食槽10给犊牛加餐,将牛奶和草料混合即可。当犊牛断奶后可将犊牛与成年的牛混养,也可驱赶至其他牛舍喂养,当没有犊牛时,松开拉绳9,转动第三围栏44固定于第二立柱32,将第一门体51和第二门体52固定在第二围栏43上,将两个牛室3隔开,而且开放犊牛室4,扩大饲养面积。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