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

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包括预埋系统、承载系统和分布系统;预埋系统包括预埋组件一和预埋组件二,预埋组件一包括第一预埋座和第二预埋座,预埋组件二包括第三预埋座和第四预埋座;承载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杆和斜杆,横杆、斜杆、第一预埋座和第二预埋座之间连接形成第一三角支撑结构,第三预埋座和第四预埋座之间通过水平支撑梁和斜撑连接形成第二三角支撑结构;分布系统包括横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桁架和若干砂箱;该托架的施工方法方便快捷,各部件稳定性好,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在0#块施工完成后可以周转循环利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2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设工程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

背景技术

由于刚构桥结构整体性强、墩梁固结,使得梁和桥墩整体受力,桥墩不仅承受梁上荷载引起的竖向压力,还承担弯矩和水平推力,刚构桥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的弯矩通常比同等跨径连续梁或简支梁小,且抗震性能出色,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成为我国大跨度桥梁主要桥型之一,受到越来越多建设者青睐。在进行连续刚构桥施工时,可能会遇到江河、深谷等恶劣环境条件,搭设支架施工较为困难,采用托架进行0#块施工,已成为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悬臂施工重要技术手段,而常规托架过多依赖于桥墩上的预埋连接件,主要构件在高空焊接,质量难以保证且安全风险大。因此,发明设计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使可周转托架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在0#块施工完成后可以周转循环利用,经济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包括预埋系统、承载系统和分布系统;

所述预埋系统设置在双肢薄壁墩上,包括预埋组件一和预埋组件二,所述预埋组件一包括设在薄壁墩外侧上端的第一预埋座和设在薄壁墩外侧下端的第二预埋座,所述预埋组件二包括设置在薄壁墩内侧上端的第三预埋座和设置在薄壁墩内侧中部的第四预埋座;

所述承载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杆和斜杆,横杆和第一预埋座连接,斜杆和第二预埋座连接,横杆、斜杆、第一预埋座和第二预埋座之间连接形成第一三角支撑结构,第三预埋座和第四预埋座之间通过水平支撑梁和斜撑连接形成第二三角支撑结构,第一预埋座和第三预埋座设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分布系统包括横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桁架和若干砂箱,砂箱固定设置在第一三角支撑结构和第二三角支撑结构上,所述砂箱包括上支座和下支座,下支座内填充砂,下支座侧面开设有卸砂孔以调节砂箱高度,上支座嵌装在下支座内,横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固定在砂箱上,桁架设置在横向分配梁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埋座和第二预埋座均由立面钢板和剪力槽焊接组成,立面钢板的一侧焊接有U形钢筋,U型钢筋与薄壁墩的主筋连接固定,立面钢板的另一侧嵌装有铰座。

进一步地,所述铰座上开设有销轴孔,销轴孔中穿设有销轴以固定连接第一预埋座和横杆、第二预埋座和斜杆。

进一步地,第三预埋座和水平支撑梁焊接固定,第四预埋座和斜撑焊接固定,水平支撑梁和斜撑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第一预埋座和第二预埋座通过精轧螺纹钢对压顶紧于墩壁,第一预埋座和第三预埋座通过精轧螺纹钢连接,精轧螺纹钢横向贯穿于薄壁墩的混凝土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下支座对应卸砂孔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滑轨,滑轨上滑动安装有卡板以打开或堵住卸砂孔,砂箱的两侧还有设置吊装钩。

进一步地,横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均采用双拼45a,中间通过劲板连接,桁架根据0#块纵向线型特点相匹配设置以适应底模线型变化。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托架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均可拆卸,待0#块施工完成后可周转循环利用,具有拆除方便、经济安全、无污染等特点,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2、薄壁墩两侧设有第一三角支撑结构和第二三角支撑结构,支撑稳固并可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墩柱上,第一三角支撑结构和第二三角支撑结构之间连接形成一个受力整体,可有效减小墩身不平衡弯矩;

3、该托架通过砂箱、横向分配梁、纵向分配梁和桁架连接0#块模板,桁架具备调节0#块底板线型作用,可很好地适应底模线型变化,砂箱上还设有卸砂孔可调节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0#块可周转托架纵断面布置图;

图2是双肢薄壁墩墩柱间托架布置图;

图3是预埋组件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预埋组件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砂箱的侧视图;

图6是砂箱的主视图;

图7是纵、横向分配梁布置图。

图中:1-预埋系统;2-承载系统;3-分布系统;4-第一预埋座;5-第二预埋座;6-铰座;7-精轧螺纹钢;8-桁架;9-第三预埋座;10-第四预埋座;15-砂箱; 16-横向分配梁;17-纵向分配梁;18-立面钢板;19-剪力槽;20-U型钢筋;21- 销轴孔;23-水平支撑梁;24-斜撑;25-上支座;26-下支座;28-卸砂孔;29-卡板;30-吊装钩;31-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大跨度双肢薄壁墩连续刚构桥0#块可周转托架,包括预埋系统1、承载系统2和分布系统3。

参见图2、3、4,预埋系统1设置在双肢薄壁墩上,包括预埋组件一和预埋组件二,预埋组件一包括设在薄壁墩外侧上端的第一预埋座4和设在薄壁墩外侧下端的第二预埋座5,第一预埋座4和第二预埋座5在双肢薄壁墩浇筑混凝土前预埋,第一预埋座4和第二预埋座5通过横向贯穿于薄壁墩混凝土结构的精轧螺纹钢7对压顶紧于墩壁;

承载系统2包括相互连接的横杆和斜杆,横杆和斜杆均采用型钢,横杆和第一预埋座4连接,斜杆和第二预埋座5连接,横杆、斜杆、第一预埋座4和第二预埋座5之间连接形成第一三角支撑结构;

具体的,第一预埋座4和第二预埋座5均由立面钢板18和剪力槽19焊接组成,立面钢板18的一侧焊接有U形钢筋,U型钢筋20通过精轧螺纹钢7与薄壁墩的主筋连接固定,立面钢板18的另一侧嵌装有铰座7,铰座7由若干块钢板焊接而成并开设有销轴孔21,销轴孔21中穿设有销轴以固定连接第一预埋座4和横杆、第二预埋座5和斜杆,各传力连接节点采用销轴连接,有效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墩柱上,该托架施工安装时横杆和斜杆在地面完成拼装,第一预埋座4、第二预埋座5分布和铰座7完成拼装后吊装至预定位置,安装过程中保证横杆、斜杆和铰座7的入孔深度基本一致,便于横杆、斜杆、第一预埋座4 和第二预埋座5的精确安装;

预埋组件二包括设置在薄壁墩内侧上端的第三预埋座9和设置在薄壁墩内侧中部的第四预埋座10,第三预埋座9和第四预埋座10在墩柱钢筋绑扎过程中完成预埋,第三预埋座9和水平支撑梁23焊接固定,第四预埋座10和斜撑24 焊接固定,水平支撑梁23和斜撑24焊接固定,第三预埋座9和第四预埋座10 之间通过水平支撑梁23和斜撑24连接形成第二三角支撑结构;

第一预埋座4和第三预埋座9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通过横向贯穿于薄壁墩混凝土结构的精轧螺纹钢7连接,使得第一三角支撑结构和第二三角支撑结构之间连接形成一个受力整体协同受力,可有效减小墩身不平衡弯矩,精轧螺纹钢7横向贯穿于薄壁墩混凝土结构形成预应力孔道,便于预埋组件一、预埋组件二的安装;

参见图1,分布系统3包括横向分配梁16、纵向分配梁17、桁架8和若干砂箱15,参见图5、6,砂箱15底部设有卡槽,可稳固安装在第一三角支撑结构和第二三角支撑结构上,砂箱15包括上支座25和下支座26,上支座25嵌装在下支座26内,下支座26内填充砂,下支座26侧面开设有卸砂孔28,下支座26对应卸砂孔28的两侧位置设置有滑轨,滑轨上滑动安装有卡板29以打开或堵住卸砂孔28,用来调节标高,砂箱15在两侧还设置有吊装钩,方便将砂箱15吊装上去,砂箱15的最大调节高度可达10cm。

横向分配梁16、纵向分配梁17设在上支座25的顶部,具体的,参见图1、图7,纵向分配梁17、横向分配梁16均采用双拼I45a,中间通过劲板31连接的结构形式,横向分配梁16固定设置在双肢薄壁墩两侧的砂箱15上,纵向分配梁17固定设置在双肢薄壁墩之间的砂箱15上;桁架8为双拼18型钢,在工厂内焊接而成,根据0#块纵向线型特点匹配,以适应底模线型变化。

本实用新型的可周转托架在安装施工过程中,钢结构焊接焊缝采用对接与角焊缝的组合,焊缝等级不小于二级,型钢结构均采用Q345材质,钢板采用 Q235材质,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可周转托架在0#块施工完成后可拆除周转使用,所采用的材料和设备,在0#块施工完成后可周转循环利用,具有拆除方便、经济安全、无污染等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