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

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包括:弧形板;放置槽口,所述放置槽口开设于所述弧形板的左侧,所述弧形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放置槽口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磁条;隔离布,隔离布固定连接于放置槽口的内部;贯穿口,贯穿口开设于弧形板的内部且位于放置槽口的顶部,贯穿口的内部设置有挡板,挡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磁条;第一绑带,第一绑带固定连接于弧形板右侧的正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能够使得冷敷的物体不与皮肤直接的接触,从而避免了冷敷而导致皮肤冻伤,且同时方便进行更换冷敷的物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制作成本低。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938509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李武奎;

    申请/专利号CN202220873136.3

  • 申请日2022-04-15

  • 分类号A61F7/00(2006.01);A61F7/10(2006.01);

  • 代理机构威海松柏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72;

  • 代理人刘秀军

  • 地址 810000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南山路东97号青海省藏医院外治二科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40: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0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敷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

背景技术

中医敷疗属于贴敷疗法之一,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既可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内治、外治之法在理、方、药等方面相通,仅仅是治疗方法的不同。

在肢体受伤时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治疗,而所受到的伤害种类各种各样,其中包括扭伤、撞击等伤害,而该类的所受的伤会出现红肿等情况则需要使用冷敷消肿,在冷敷时则需要使用到辅助器械。

如现有技术中的公开号为CN214860513U的专利申请,其通过塑料薄膜可翻转并覆盖到海绵层上,同时防水层的两侧分别连接有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所述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的侧边固定有用于将敷贴、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圈套起来的连接件;塑料薄膜可以完全覆盖包住敷料,同时敷贴两边的弹性带以及连接件可以辅助塑料薄膜对敷料进行很好的密封,缩短了蒸发时间,锁住了敷料的鲜度,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其敷料物体和肌肤之间有着塑料薄膜进行分离,但是还是处于接触的状态,故而在冷敷或者热敷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冻伤或者烫伤。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解决了现有的辅助方式大多都是通过使用袋子将其冷敷的物体进行固定,但是物体会直接和皮肤接触,容易导致该部分的皮肤受到冻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包括:弧形板;

放置槽口,所述放置槽口开设于所述弧形板的左侧,所述弧形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放置槽口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磁条;

隔离布,所述隔离布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槽口的内部;

贯穿口,所述贯穿口开设于所述弧形板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放置槽口的顶部,所述贯穿口的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磁条;

第一绑带,所述第一绑带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板右侧的正面,所述第一绑带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刺面;

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板右侧的背面,所述第二绑带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魔术贴毛面。

优选的,所述挡板左侧的底部开设有推拉口。

优选的,所述弧形板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部开设有弧形贯穿口。

优选的,所述弧形贯穿口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齿牙。

优选的,所述固定块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弧形贯穿口右侧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咬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移动咬合结构包括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表面的两侧均套设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顶部通过连接杆转动连接有咬合齿板。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通过弧形板、放置槽口、隔离布、固定槽、第一磁条、贯穿口、挡板、第二磁条、第一绑带、第二绑带、魔术贴刺面、魔术贴毛面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得冷敷的物体不与皮肤直接的接触,从而避免了冷敷而导致皮肤冻伤,且同时方便进行更换冷敷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外部立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贯穿口顶部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固定块侧面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固定块正面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弧形板,2、放置槽口,3、隔离布,4、固定槽,5、第一磁条,6、贯穿口,7、挡板,8、推拉口,9、第二磁条,91、第一绑带,10、第二绑带,11、魔术贴刺面,12、魔术贴毛面,

13、固定块,14、弧形贯穿口,15、固定齿牙,16、移动咬合结构,161、安装槽,162、螺纹杆,163、螺纹块,164、咬合齿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外部立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贯穿口顶部剖面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包括:弧形板1;

放置槽口2,所述放置槽口2开设于所述弧形板1的左侧,所述弧形板1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放置槽口2的底部开设有固定槽4,所述固定槽4内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磁条5;

隔离布3,所述隔离布3固定连接于所述放置槽口2的内部;

通过隔离布3从而可避免冷敷的物体直接接触到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贯穿口6,所述贯穿口6开设于所述弧形板1的内部且位于所述放置槽口2的顶部,所述贯穿口6的内部设置有挡板7,所述挡板7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磁条9;

通过第二磁条9和第一磁条5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得挡板7稳定的处于对其放置槽口2进行封堵工作。

第一绑带91,所述第一绑带91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板1右侧的正面,所述第一绑带91的内侧固定连接有魔术贴刺面11;

第二绑带10,所述第二绑带10固定连接于所述弧形板1右侧的背面,所述第二绑带1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魔术贴毛面12。

第一绑带91和第二绑带10的数量均为三个,分布在弧形板1的右侧,且魔术贴毛面12和魔术贴刺面11的数量同样为三个,从而能够更加稳定将其弧形板1进行位置固定,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所述挡板7左侧的底部开设有推拉口8。

通过推拉口8从而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推动挡板进行移动,降低了操作的难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进行辅助敷疗时,通过将其手指扣在推拉口8的内部在向上推动,从而使得挡板7向上受力,直至其向上的推动力大于第一磁条5和第二磁条9之间相互磁吸在一起的力即可,从而使得挡板7在贯穿口6的内部进行向上移动,直至挡板7完全的向上推动到无法向上推动的状态,从而使得挡板7失去对其放置槽口2的遮挡工作,从而使得放置槽口2被打开,再将其冷敷的物体如冰袋等物体放入到放置槽口2的内部即可,再通过向下推动挡板7,促使其挡板7在贯穿口6的内部进行向下移动,直至使得挡板7的底部插进固定槽4的内部,从而使得第二磁条9进入到固定槽4的内部,并使得第二磁条9的底部和第一磁条5的顶部接触,相互贴合在一起处于磁吸状态,对其挡板7进行位置固定即可。

再根据实际的情况将其弧形板1放置到合适的位置且隔离布3和需要进行冷敷的位置接触即可,再通过使用第一绑带91和第二绑带10以及魔术贴刺面11和魔术贴毛面12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其弧形板1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即可。

从而使得冰袋上的冷气传递到隔离布3上在通过隔离布3将其低温传递到皮肤上进行冷敷工作即可,当需要进行更换冰袋时则只需要向上推动挡板7打开放置槽口2即可,再进行更换冰袋即可。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弧形板1、放置槽口2、隔离布3、固定槽4、第一磁条5、贯穿口6、挡板7、第二磁条9、第一绑带91、第二绑带10、魔术贴刺面11、魔术贴毛面12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使得冷敷的物体不与皮肤直接的接触,从而避免了冷敷而导致皮肤冻伤,且同时方便进行更换冷敷的物体。

第二实施例

请结合参阅图4、图5和图6,基于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出另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第二实施例仅仅是第一实施例优选的方式,第二实施例的实施对第一实施例的单独实施不会造成影响。

具体的,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所述弧形板1右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块13。

所述固定块13的内部开设有弧形贯穿口14。

所述弧形贯穿口14右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齿牙15。

所述固定块13的内部且位于所述弧形贯穿口14右侧的底部设置有移动咬合结构16。

所述移动咬合结构16包括安装槽161,所述安装槽161的内部设置有螺纹杆162,所述螺纹杆162表面的两侧均套设有螺纹块163,所述螺纹块163的顶部通过连接杆转动连接有咬合齿板164。

通过安装槽161从而能够对其螺纹杆162、螺纹块163、连接杆以及咬合齿板164等结构进行收纳工作避免其咬合齿板164暴露在弧形贯穿口14的内部而影响到捆绑的带子贯穿整个弧形贯穿口14。

咬合齿板164和固定齿牙15相互错位能够咬合在一起从而能够稳定的将其捆绑的带子与固定块13以及弧形板1进行相互安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将其弧形板1和捆绑的带子进行安装在一起时,通过将其带子的一端从弧形贯穿口14的顶部插进弧形贯穿口14的内部并贯穿整个弧形贯穿口14从弧形贯穿口14另一个位置出现即可,再通过手动的转动移动咬合结构16中的螺纹杆162,通过螺纹杆162的转动从而促使其套设在螺纹杆162表面两侧的螺纹块163在螺纹杆162的表面进行以相对的方向进行移动,再通过螺纹块163的移动从而带动连接杆进行移动,再通过连接杆移动所产生的角度变化从而向外侧推动咬合齿板164,促使其咬合齿板164在安装槽161的内部进行向外侧移动,且此时的咬合齿板164向着固定齿牙15的位置进行靠近,从而将其贯穿着弧形贯穿口14内部的带子进行夹持固定住即可,从而完全安装工作。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中医外治敷疗的辅助器械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固定块13、弧形贯穿口14、固定齿牙15、移动咬合结构16等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能够方便进行安装捆绑的带子,从而避免带子破损,断裂而导致弧形板1无法使用的情况,从而能够节省使用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