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及无绳式智能跳绳

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及无绳式智能跳绳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及无绳式智能跳绳,该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转动部,在手柄本体上设置有拨动部,转动部能够与手柄本体的端头转动连接,而且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在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使用过程中,转动部会随着绳球的转动而转动。由于手柄本体上设置有拨动部,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在转动部的转动过程中,碰撞部能够拨动位于手柄本体上的拨动部,并发出声音。这样,用户在使用无绳式智能跳绳时,也能感受到跳绳过程中跳绳手柄带来的反馈,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7310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卡路里体育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1510453.5

  • 发明设计人 李梦雪;张逸凡;

    申请日2022-06-16

  • 分类号A63B5/20(2006.01);A63B71/06(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智信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637;

  • 代理人冶秀枫

  • 地址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文一西路1818-2号1幢108-12室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22:0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11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运动器械领域,更准确地说,本公开涉及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本公开还涉及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

背景技术

跳绳作为一种常见的运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无需完整绳体的无绳式智能跳绳。但是在无绳跳绳省去完整绳体之后,用户无法感受到常规跳绳的绳体在转动时打地的节奏感和声音,用户接收不到跳绳带来的反馈,使用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及无绳式智能跳绳。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包括:

手柄本体,所述手柄本体上设有拨动部;

转动部,所述转动部被构造为与所述手柄本体的端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所述碰撞部被配置为:在所述转动部的转动过程中拨动位于所述手柄本体上的拨动部,并发出声音。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的端头设置有内腔,所述转动部位于所述内腔中;所述拨动部由内腔的侧壁向所述转动部的方向延伸。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柄本体的内腔中设置有位于所述拨动部相对两侧,且与所述拨动部之间具有间隙的止动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转动部连接的转动头;所述转动头位于所述手柄本体端头的外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固定绳球。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头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包括形成在转动头侧壁上的第一开口端,以及贯穿所述转动头并在所述转动头相对侧壁上形成的第二开口端;所述通孔从其第一开口端至其第二开口端的方向至少部分向外倾斜延伸;所述绳球被构造为从第二开口端穿出。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相对于所述手柄本体的端面向外倾斜5-70°。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端设置有两个,第一开口端与两个第二开口端贯通在一起,使得所述通孔呈Y字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面,所述防滑面为平面。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滑面上设置有第一防滑凸起和第二防滑凸起,所述第一防滑凸起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防滑凸起的延伸方向之间呈角度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包括:

两个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至少一个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采用上述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

两个绳球,每个所述绳球分别穿设于每个所述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柄本体被握持时,所述拨动部、所述转动部及绳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所述绳球转动至朝向地面的方向时,所述转动部拨动所述拨动部发出声音。在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使用过程中,转动部会随着绳球的转动而转动。由于手柄本体上设置有拨动部,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在转动部的转动过程中,碰撞部能够拨动位于手柄本体上的拨动部,并发出声音。这样,用户在使用无绳式智能跳绳时,也能感受到跳绳过程中跳绳手柄带来的反馈,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端头内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端头内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至图5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手柄本体;11-拨动部;12-止动部;13-防滑面;131-第一防滑凸起;132-第二防滑凸起;2-转动部;21-碰撞部;3-转动头;31-第一开口端;32-第二开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该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包括手柄本体和转动部,在手柄本体上设置有拨动部,转动部能够与手柄本体的端头转动连接,而且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

在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使用过程中,转动部会随着绳球的转动而转动。由于手柄本体上设置有拨动部,转动部上设置有碰撞部,在转动部的转动过程中,碰撞部能够拨动位于手柄本体上的拨动部,并发出声音。这样,用户在使用无绳式智能跳绳时,也能感受到跳绳过程中跳绳手柄带来的反馈,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5,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该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包括手柄本体1和转动部2。

其中,手柄本体1是用户在运动过程中握持的部分。另外,如图2所示,在手柄本体1上还可以设置显示区域,用来显示用户的运动信息。

转动部2设置于手柄本体1的端头内,而且与手柄本体1转动连接。具体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部2和手柄本体1之间可以设置轴承,以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动连接;而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转动部2和手柄本体1二者之间直接接触,亦可实现二者之间的转动连接。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手柄本体1内固定设置有拨动部11,该拨动部11的末端与转动部2设置有一定距离。而在转动部2的外壁上设置有从外壁突出的碰撞部21,碰撞部21被配置为在转动部2的转动过程中拨动位于手柄本体1上的拨动部11,并发出声音。为了使碰撞部21能够拨动该拨动部11,碰撞部21需要至少与拨动部11的末端产生干涉。

在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的使用过程中,转动部2会随着用户的跳动而转动。由于手柄本体1上设置有拨动部11,转动部2上设置有碰撞部21,在转动部2的转动过程中,碰撞部21能够拨动位于手柄本体1上的拨动部11,并发出声音。这样,用户在使用无绳式智能跳绳时,也能感受到跳绳过程中跳绳手柄带来的反馈,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的端头设置有内腔,转动部2位于内腔中,拨动部11由内腔的侧壁向转动部2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优化跳绳手柄布局,便于拨动部11和转动部2的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手柄本体1的内腔中设置有位于拨动部11相对两侧,且与拨动部11之间具有间隙的止动部12。通过设置止动部12,不仅可以限制拨动部11的变形程度,而且当拨动部11恢复形变时,也可以撞击到止动部12上发出声音,使拨动部11发出的声音更加清脆,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提供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还包括转动头3,其中,转动头3位于手柄本体1端头的外侧,且被构造为用于固定绳球,且一端与转动部2固定连接。这样,在用户运动过程中,绳球会带动转动头3运动,进而带动转动部2转动。可以在转动部2上设置磁钢等具有磁性的物体,并在手柄本体1内设置传感器,检测转动部2的转动情况。

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转动头3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用于固定绳球。具体的,通孔包括形成在转动头3侧壁上的第一开口端31,以及贯穿转动头3并在转动头3相对侧壁上形成的第二开口端32,通孔从其第一开口端31至其第二开口端32的方向至少部分向外倾斜延伸。在安装绳球时,绳球上的球体位于第二开口端32所在方向,即绳球从第二开口端32的位置穿出。

这样,在用户进行运动时,绳球的绳体轨迹成一个向外倾斜延伸的锥形,这样可以增加绳球和用户身体之间的角度,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绳球在转动时缠绕撞击用户的身体,减少了绊绳率,提高了用户运动时的安全性。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端面向外倾斜5至70°。其中,图5中的角a即为通孔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端面向外倾斜的角度。当通孔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端面向外倾斜5至70°时,既可以有效减小绊绳率,又不会使绳球向外倾斜太多,便于用户的控制。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通孔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端面向外倾斜的角度为10°。当通孔相对于手柄本体1的端面向外倾斜10°时,减小绊绳率与便于用户控制两种效果之间平衡的最好。

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端32设置有两个,第一开口端31与两个第二开口端32贯通在一起,使得通孔呈Y字形。这样,绳球上的绳体可以从一个第二开口端32穿入,绕过第二开口端32,并从另一个第二开口端32穿出,从而使固定绳球更加方便。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手柄本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面13,防滑面13为平面。通过设置防滑面13,可以避免用户在运动时,跳绳手柄从用户手中滑落。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滑面13上设置有第一防滑凸起131和第二防滑凸起132,第一防滑凸起13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防滑凸起132的延伸方向之间呈角度设置。这样,用户在手握手柄本体1时,无论是用户手掌朝哪个方向滑动,都能有一组防滑凸起的延伸方向与移动方向不平行,从而发挥防滑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无绳式智能跳绳,包括两个前述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和两个绳球,每个绳球分别穿设于每个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上。

在本公开的无绳式智能跳绳的使用过程中,转动部2会随着用户的跳动而转动。由于手柄本体1上设置有拨动部11,转动部2上设置有碰撞部21,在转动部2的转动过程中,碰撞部21能够拨动位于手柄本体1上的拨动部11,并发出声音。这样,用户在使用无绳式智能跳绳时,也能感受到跳绳过程中跳绳手柄带来的反馈,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当两个手柄均采用上述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时,需要保持两个手柄上的拨动部11位于相同的位置,用户在运动时,可使两个手柄的碰撞部21可以同时撞击拨动部11,从而使两个手柄同时发出声音。在本公开一个实施方式中,其中一个手柄采用上述带有碰撞部21、拨动部11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另一个手柄采用传统的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由此可避免两个手柄握持位置不统一时,所带来的声音扰乱的问题。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无绳式智能跳绳手柄上的通孔包括形成在转动头3侧壁上的第一开口端31,以及贯穿转动头3并在转动头3相对侧壁上形成的第二开口端32,而且通孔从其第一开口端31至其第二开口端32的方向至少部分向外倾斜延伸时,绳球安装于第二开口端32所在的一侧。

这样,在用户进行运动时,绳球的绳体轨迹成一个向外倾斜延伸的锥形,这样可以增加绳球和用户身体之间的角度,从而尽可能的避免绳球在转动时撞击到用户身上,减少了绊绳率,提高了用户运动时的安全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手柄本体1被握持时,拨动部11、转动部及绳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下:绳球转动至朝向地面的方向时,转动部2拨动该拨动部11发出声音。这样,在用户的运动过程中,绳球转动至朝向地面的方向时,转动部2拨动该拨动部11发出声音,从而和常规跳绳的绳体打地发出声音的时间点保持一致,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加真实。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绳球朝向地面的情况中不仅包括绳球正对地面,也包括绳球在倾斜状态下指向地面的情况。另外,拨动部11设置在手柄本体1上的位置是固定的,因此用户需要注意握持的位置,要能够使绳球转动至朝向地面的方向时,转动部2拨动该拨动部11发出声音。在此,可在手柄本体1上设置握持位置的标记,以提示用户正确的握持方向。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