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及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

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及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及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包括:两个联动件和一个连接件,两个联动件同时连接于一个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踏步收拢或展开;所述联动件的一端与第一转轴连接,所述联动件的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连接件滑动和转动,所述联动件转动带动所述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本申请中,通过车门的开启和关闭,驱动踏步的展开和收拢,实现了车门与踏步的联动,只需操作车门即可实现踏步与车门的同时动作,操作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753632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中车电车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0136519.2

  • 发明设计人 李鸥栩;张照;

    申请日2022-01-19

  • 分类号B60R3/02(2006.01);

  • 代理机构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鲍英彬

  • 地址 315111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环城南路西段5259号

  • 入库时间 2022-11-28 18:37: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1-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及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

背景技术

有的汽车在由于底盘高,为方便乘客上下而设立了梯型台阶,梯型台阶又称之为踏步。

然而,现有的踏步存在如下缺陷:第一,公交车的踏步需要单独驱动,需要先开启车门,然后再展开踏步,操作麻烦;第二,公交车的车门是向内开的,而踏步需要向外展开,两者运动方向不同,导致难以联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及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踏步与车门难以联动开合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所述车门绕第一转轴转动以打开或闭合,所述踏步可收拢于车内或展开以伸出车外,包括:

连接件,其可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踏步收拢或展开;

联动件,所述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所述联动件的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连接件滑动和转动,所述联动件转动带动所述连接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滑轨,所述连接件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轨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可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滑块铰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弯曲的推动件,所述推动件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步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动件的一端向外滑动时,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向内滑动;当所述推动件的一端向内滑动时,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段向外滑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推动件的一端处于所述第一通道并沿所述第一通道滑动,所述推动件的另一端处于所述第二通道并沿所述第二通道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平行,且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之间通过一弯道连接。

进一步地,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公交车的踏步开合装置,包括所述的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车门的开启和关闭,驱动踏步的展开和收拢,实现了车门与踏步的联动,只需操作车门即可实现踏步与车门的同时动作,操作方便。

2.设置可弯曲的推动件,当车门开启时,连接件向内挤压推动件,推动件的另一端向外运动,进而带动踏步展开;当车门关闭时,连接件向外拉动推动件,推动件的另一端向内运动,进而带动踏步收拢,以此,实现车门向内打开时其与踏步的联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踏步开合装置收拢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踏步开合装置展开状态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中推动件在踏步收拢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推动件在踏步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连接件;110、滑块;

200、联动件;

300、第一转轴;

400、踏步;

500、推动件;510、第一通道;520、第二通道;530、弯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踏步400与车门的联动结构,所述车门绕第一转轴300转动以打开或闭合,所述踏步400可收拢于车内或展开以伸出车外,包括:

连接件100,其可沿第一方向滑动以带动所述踏步400收拢或展开;

联动件200,所述联动件20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300连接,所述联动件200的另一端可相对于所述连接件100滑动和转动,所述联动件200转动带动所述连接件100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

具体地,车门绕第一转轴300转动,进而带动联动件200绕第一转轴300 转动,联动件200带动连接件100沿第一方向滑动,以使踏步400收拢或展开。

在上述过程中,通过车门的开启和关闭,驱动踏步400的展开和收拢,实现了车门与踏步400的联动,只需操作车门即可实现踏步400与车门的同时动作,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还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滑轨,所述连接件100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滑轨上。需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可理解的连接件100朝向车内方向和/ 或朝向车外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100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设有滑块110,所述滑块110可沿所述滑槽滑动;所述联动件200的一端与所述滑块 110铰接。

具体地,联动件200转动过程中,联动件200的一端与滑块110发生相对转动,同时滑块110沿滑槽滑动,使得连接件100沿滑轨滑动,进而带动踏步 400展开或收拢,实现联动。

进一步地,还包括可弯曲的推动件500,所述推动件50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100连接,所述推动件500的另一端与所述踏步400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推动件500的一端向外滑动时,所述推动件500的另一端向内滑动;当所述推动件500的一端向内滑动时,所述推动件500的另一端段向外滑动。

需提及的是,有些车辆的车门是向车内方向转动而打开的,导致当车门打开时,连接件100也向内运动,进而无法推动踏步400向外展开。基于此,本实施例中设置可弯曲的推动件500,当车门开启时,连接件100向内挤压推动件500,推动件500的另一端向外运动,进而带动踏步400展开;当车门关闭时,连接件100向外拉动推动件500,推动件500的另一端向内运动,进而带动踏步400收拢,以此,实现车门向内打开时其与踏步400的联动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通道510和第二通道520,所述推动件 500的一端处于所述第一通道510并沿所述第一通道510滑动,所述推动件500 的另一端处于所述第二通道520并沿所述第二通道520滑动。

推动件500同时处于第一通道510和第二通道520,当推动件500的一端在第一通道510中向内运动时,即可带动推动件500的另一端在第二通道520 向外运动;反之,当推动件500的一端在第一通道510中向外运动时,即可带动推动件500的另一端在第二通道520向内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道510与所述第二通道520平行,且所述第一通道 510与所述第二通道520之间通过一弯道530连接。

设置第一通道510与第二通道520平行,使得推动件500两端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使连接件100向内运动时可展开踏步400,连接件100向外运动时可收拢踏步400。

推动件500的各个部位可弯曲,进而可通过弯道530由第一通道510和第二通道520中的一者进入另一者,实现推动件500同时在第一通道510和第二通道520中的运动,进而实现车门向内开启时其与踏步400的联动结构。

进一步地,还公开了一种用于公交车的踏步400开合装置,包括所述的一种踏步与车门的联动结构。

本实施例中,可用于公交车的双开门结构,两个车门分别设置一个联动件 200,并使两个联动件200同时连接于一个连接件100,通过连接件100带动踏步400展开或收拢。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