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

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包括输液袋、石蜡油棉球包、进液料斗、连接软管、调节器及灌肠管;输液袋上设置撕线,输液袋沿撕线撕开形成进液口,输液袋上设置温度显示卡,输液袋上设置刻度线,输液袋上设置悬挂线;石蜡油棉球包用于润滑灌肠管并与悬挂线连接;进液料斗与悬挂线连接,进液料斗包括导料口及插管,插管与导料口一体成型,插管能插入进液口;连接软管一端与输液袋底部连接;调节器设置在连接软管上并调节连接软管内的流速;灌肠管与连接软管另一端连接,灌肠管上设置刻度条,灌肠管径向延伸形成防倒流凸环。本实用新型能防止中药液体流出体外,方便将中药液体输入至输液袋内,并能控制流速,使用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31136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申请/专利号CN202220382947.3

  • 申请日2022-02-24

  • 分类号A61M3/02(2006.01);A61J1/10(2006.01);A61J1/14(2006.01);

  • 代理机构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邹建聪

  •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湖滨南路201-209号

  • 入库时间 2022-09-26 23:57:0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30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

背景技术

中药保留灌肠是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多用于镇静催眠,或治疗肠道感染。中药保留灌肠是指通过肛门将熬制成100~120ml(通常不会超过200ml)的中药液体通过灌肠器送入肠管,使药物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的作用。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透过直肠粘膜、肠壁,通过与盆腔沟通的淋巴管,毛细血管直接发作用于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生物利用度高,并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药保留灌肠需要保留药液一个小时以上,保留的时间过短效果不明显,药液在肠道吸收不充分,会影响治疗效果。

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式通常包括两种,一种为通过灌肠筒使用,灌肠筒的筒径较大导致使用不方便。另一种为使用50ml注射器连接细橡胶吸痰管进行灌肠,使用50ml注射器灌肠时,需将细橡胶吸痰管一端塞入肛门内,注射器抽取中药液体后与细橡胶吸痰管另一端连接,通过控制注射器而将中药液体送入肠管内,然而,其需要护士多次分离注射器进行抽取中药液体,容易造成空气或液体渗漏,中药液体温度也容易下降,且护士需要全程守护,费时费力。同时,由于中药保留灌肠需要保留药液一个小时以上,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式将中药液体送入肠管内后,中药液体难免会流出体外,从而影响中药液体的吸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其能防止中药液体流出体外,方便将中药液体输入至输液袋内,并能控制流速,使用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包括输液袋、石蜡油棉球包、进液料斗、连接软管、调节器及灌肠管;

输液袋上设置撕线,输液袋沿撕线撕开形成进液口,输液袋上设置温度显示卡,输液袋上设置刻度线,输液袋上设置悬挂线;

石蜡油棉球包用于润滑灌肠管并与悬挂线连接;

进液料斗与悬挂线连接,进液料斗包括导料口及插管,插管与导料口一体成型,插管能插入进液口;

连接软管一端与输液袋底部连接;

调节器设置在连接软管上并调节连接软管内的流速;

灌肠管与连接软管另一端连接,灌肠管上设置刻度条,灌肠管径向延伸形成防倒流凸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在使用时,将灌肠管沿着患者肛门插入,使得防倒流凸环位于患者内,然后撕开输液袋上的撕线,以形成撕口,再然后,将进液料斗的插管插入撕口内,然后加热好的中药液体即可以沿着导料口进入连接软管内,中药液体进入连接软管后,可以通过调节器进行调节流速,并可以开启或者关闭连接软管内的通道,以控制中药液体的输入量。最后,中药液体通过灌肠管进入患者内,中药液体进入患者内后,由于防倒流凸环位于患者内,能够防止中药液体倒流,从而使中药药液保留较长时间,便于患者吸收。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防倒流凸环包括第一平缓段、弧形凸起段及第二平缓段,第一平缓段与弧形凸起段一侧连接,第二平缓段连接弧形凸起段另一侧。

进一步,灌肠管包括用于插入患者内的水平管及倾斜管,水平管上设置所述防倒流凸环,倾斜管与连接软管连接。

进一步,灌肠管的直径为4mm,防倒流凸环的直径为6mm。

进一步,防倒流凸环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的输液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的灌肠管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输液袋1、撕线11、进液口12、温度显示卡13、刻度线14、悬挂线15;

石蜡油棉球包2;

进液料斗3、导料口31、插管32;

连接软管4;

调节器5;

灌肠管6、刻度条61、防倒流凸环62、第一平缓段621、弧形凸起段622、第二平缓段623、水平管63、倾斜管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中药保留灌肠用灌肠装置,包括输液袋1、石蜡油棉球包2、进液料斗3、连接软管4、调节器5及灌肠管6。

输液袋1上设置撕线11,输液袋1沿撕线11撕开形成进液口12,输液袋1上设置温度显示卡13,输液袋1上设置刻度线14,输液袋1上设置悬挂线15。

可以使用剪刀沿着撕线11剪开,以使输液袋1进液口12,该进液口12展开后呈圆形,以供进液料斗3插入;温度显示卡13设置输液袋1上以测量输液袋1内中药液体的温度,当中药液体温度为39-41度时较为合适,可以将该温度的中药液体输入患者体内,温度显示卡13能够有效测量温度,温度显示卡13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刻度线14可以测量输液袋1内的中药液体的体积,当中药液体体积为100~120ml时,较为合适,可以将该中药液体输入患者体内;悬挂线15可以将输液袋1悬挂,以使输液袋1处于较高位置,便于输液袋1内的中药液体流入患者体内。

石蜡油棉球包2用于润滑灌肠管6并与悬挂线15连接,将石蜡油棉球包2与悬挂线15连接,将灌肠管6插入患者体内时,可以使用该石蜡油棉球包2,以润滑灌肠管6,使得插入患者体内时,减少摩擦力,便于将灌肠管6插入患者体内。

进液料斗3与悬挂线15连接,进液料斗3包括导料口31及插管32,插管32与导料口31一体成型,插管32能插入进液口12。当输液袋1沿撕线11撕开后,两侧的袋体由于张力会贴合在一起,本示例中通过设置进液料斗3,并将进液料斗3的插管32插入进液口12,而导料口31位于外侧而方便将温度调好的中药液体通过导料口31进入袋体内,能有效防止两侧的袋体由于张力贴合在一起而不方便输入中药液体。

连接软管4一端与输液袋1底部连接,以将输液袋1内的中药液体进入连接软管4内,调节器5设置在连接软管4上并调节连接软管4内的流速,调节器5调节连接软管4内的流速为现有常见技术,此处不赘述。灌肠管6与连接软管4另一端连接,灌肠管6上设置刻度条61,灌肠管6径向延伸形成防倒流凸环62。

在使用时,将灌肠管6沿着患者肛门插入,使得防倒流凸环62位于患者内,然后撕开输液袋1上的撕线11,以形成撕口12,再然后,将进液料斗3的插管32插入撕口12内,然后加热好的中药液体即可以沿着导料口31进入连接软管4内,中药液体进入连接软管4后,可以通过调节器5进行调节流速,并可以开启或者关闭连接软管4内的通道,以控制中药液体的输入量。最后,中药液体通过灌肠管6进入患者内,中药液体进入患者内后,由于防倒流凸环62位于患者内,能够防止中药液体倒流,从而使中药药液保留较长时间,便于患者吸收。

可选地,防倒流凸环62包括第一平缓段621、弧形凸起段622及第二平缓段623,第一平缓段621与弧形凸起段622一侧连接,第二平缓段623连接弧形凸起段622另一侧,通过在防倒流凸环62上设置第一平缓段621及第二平缓段623,使得灌肠管6插入或者脱离患者时,减少疼痛感,而弧形凸起段622能够有效防止中药液体倒流。

在一些示例中,灌肠管6包括用于插入患者内的水平管63及倾斜管64,水平管63上设置所述防倒流凸环62,倾斜管64与连接软管4连接,使用时,将水平管63插入患者体内,而倾斜管64与连接软管4连接,以使中药液体能够有效进入水平管63内,最后进入患者体内。

本示例中,灌肠管6的直径可以为4mm,防倒流凸环62的直径为6mm,直径为6mm的防倒流凸环62防止中药液体倒流,从而使中药药液保留较长时间,便于患者吸收,其中,防倒流凸环62由硅胶材料制作而成,硅胶材料较软,使得灌肠管6插入或者脱离患者时,刮伤患者,安全性强。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