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

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包括柜体、两发光组件、两转动组件、两距离检测器和控制器;两发光组件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柜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转动组件分别用于驱动两发光组件绕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轴线转动;两距离检测器分别固设于两发光组件上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距离检测器分别用于检测各发光组件与人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控制器与各距离检测器和各转动组件均电连接,其用于根据各距离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距离控制两转动组件调整各发光组件的出光角度,以使两发光组件均照射于人体,从而解决两侧的发光组件的灯光无法以最优点照射到人体身上的问题,并能自动调整出光角度,使用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13721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九牧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434439.X

  • 申请日2021-12-31

  • 分类号A47B67/00(2006.01);A47B97/00(2006.01);F21V14/02(2006.01);F21V23/00(2015.01);F21V19/02(2006.01);F21W131/302(2006.01);

  • 代理机构厦门龙格思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51;

  • 代理人林宝惜

  • 地址 362300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经济开发区九牧工业园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36: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

背景技术

现有的镜柜,通过在镜柜的左右两侧设有侧灯来对用户进行照射,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但是侧灯通常固定于镜柜的侧板上,无法转动,两侧的发光组件的灯光无法以最优点照射到人体身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侧灯固定于镜柜的侧板上,无法转动,两侧的发光组件的灯光无法以最优点照射到人体身上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其用于自动调整出光角度以照射于人体,其包括:柜体;两发光组件,其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转动组件,其分别用于驱动两所述发光组件绕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轴线转动;两距离检测器,其分别固设于两所述发光组件上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两所述距离检测器分别用于检测各所述发光组件与人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控制器,其与各所述距离检测器和各所述转动组件均电连接,其用于根据各所述距离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距离和两所述距离检测器间的固定距离控制两所述转动组件调整各所述发光组件的出光角度,以使两所述发光组件均照射于人体。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二技术方案中,两所述发光组件均包括灯罩和灯带,所述灯罩和所述灯带均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灯罩至少朝前一侧形成透光区,所述转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灯罩的一端固接;所述灯带和所述距离检测器均固设于所述灯罩内,且所述灯带与所述距离检测器于同一竖直方向上。

基于第二技术方案,在第三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两个安装座;

两所述安装座分别装设于所述柜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两所述安装座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两所述安装座的两端均设有自所述安装座远离所述柜体并朝前延伸的安装部,两所述安装部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枢接孔,所述灯罩的两端均设有枢接部,两所述枢接部分别与对应的所述安装座上的两个所述枢接孔转动配合。

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在第四技术方案中,两所述安装座均具有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部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与所述枢接孔连通,所述转动组件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转动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容置槽对应的所述枢接部固接。

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在第五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所述转动电机和所述第一斜齿轮均置于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转动电机的电机轴水平延伸;所述第一斜齿轮与所述转动电机的电机轴止转连接并与所述第二斜齿轮啮合;所述第二斜齿轮与对应的所述枢接部同轴固接。

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在第六技术方案中,所述灯带、所述距离检测器和所述转动组件均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或所述控制器相连接,各所述灯带、所述距离检测器和所述发光组件的电线均适于依次贯穿对应的所述安装座和所述柜体并由所述柜体后侧穿出。

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在第七技术方案中,两所述安装座均包括基体、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所述基体沿竖直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固接于所述基体和所述柜体的顶端和底端并均形成有所述安装部。

基于第七技术方案,在第八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基体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安装孔;

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均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与安装部连为一体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适于在所述基体与所述安装部相抵时伸入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第一紧固件适于贯穿所述基体并将所述基体锁固于所述第一固定部。

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在第九技术方案中,所述柜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均设有开口朝向前侧的侧板过孔,所述基体还设有与所述侧板过孔对应的过电线孔;所述容置槽、所述安装孔、所述过电线孔和所述侧板过孔依次连通以便于所述灯带、所述距离检测器和所述发光组件的电线穿出。

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在第十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根据各所述距离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两所述转动组件调整各所述发光组件复位。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第一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器与各距离检测器和各转动组件均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各距离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距离和两距离检测器间的固定距离控制两转动组件调整各发光组件的出光角度,以使两发光组件均照射于人体从而解决发光组件无法以最优点照射到人体身上的问题,并能自动调整出光角度,使用方便。

2、第二技术方案,通过灯罩来保护灯带和距离检测器,且灯带与距离检测器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保证距离检测器测量的距离能够对应为灯带与人体的距离。

3、第三技术方案,通过安装座来对发光组件进行安装固定,安装方便并且防止发光组件转动时晃动。

4、第四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组件置于容置槽内来保护转动组件。

5、第五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组件包括转动电机、第一斜齿轮和第二斜齿轮,从而便于安装。

6、第六技术方案,通过各灯带、距离检测器和发光组件的电线均适于依次贯穿对应的安装座和柜体并由柜体后侧穿出,保护电线的同时,保证美观。

7、第七技术方案,安装座包括基体、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从而便于安装和拆卸。

8、第八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紧固件将基体锁固于第一固定部完成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与基体的固定。

9、第九技术方案,通过容置槽、安装孔、过电线孔和侧板过孔依次连通以便于灯带、距离检测器和发光组件的电线穿出。

10、第十技术方案,控制器根据各距离检测器所检测到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两转动组件调整各发光组件复位,以便于下次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镜柜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镜柜的部分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出光组件、安装座、转动组件的爆炸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基体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第一固定件的立体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灯罩的爆炸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第一固定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第二固定件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出光角度调整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柜体1;侧板11;侧板过孔111;发光组件2;灯罩21;罩体211;固定头212;枢接部2121;电源触头213;灯带22;转动组件3;转动电机31;第一斜齿轮32;第二斜齿轮33;距离检测器4;控制器5;安装座6;基体61;弧状凹槽611;安装孔612;过电线孔613;第一螺丝过孔614;第一固定件62;安装部621;容置槽6211;枢接孔6212;第一固定部622;第二固定部623;第二固定件63;第一紧固件7;正负极触点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且不应被看作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对于方位词,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内”、“外”、“上”、“下”、“前”、“后”、“左”、“右”、“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3,一种可调节出光角度的镜柜,其用于自动调整出光角度以照射于人体。镜柜包括柜门、柜体1、两发光组件2、两转动组件3、两距离检测器4、控制器5、两个安装座6、第一紧固件7、第二紧固件和正负极触点8。其中一发光组件2、一转动组件3、一距离检测器4、一安装座6呈一组,总共有两组,一组位于柜体1的第一侧,另一组位于柜体1的第二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和第二侧指的是左右两侧。

参考图2,柜门盖合于柜体1的前侧,柜门的前侧表面设有镜片以供使用,柜体1设有位于柜门左右两侧的侧板11,柜体1上第一侧和第二侧均设有开口朝向前侧的侧板过孔111,柜体1顶端和底端还设有第二螺纹孔。本实施例中,前侧指的是,用户在使用时,用户所处的位置。

参考图3-图5,两安装座6分别装设于柜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安装座6用于安装发光组件2、转动组件3并固定于柜体1,其沿竖直方向延伸,安装座6的两端均设有自安装座6远离柜体1并朝前延伸的安装部621,两安装部621均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枢接孔6212,且两安装座6均且至少一个安装部621设有容置槽6211,容置槽6211与枢接孔6212连通,容置槽6211的槽口朝向柜体1并与安装孔612连通。在本实施例中,各安装座6对应的两个安装部621均设有容置槽6211。

具体的,两安装座6均包括基体61、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以便于安装各部件和电线。

参考图4,基体61,基体61沿竖直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顶抵于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其后侧贴合于镜柜,在实际安装时,可以通过双面胶将基体61座的后侧与侧板11进行粘连从而实现简易的安装。基体61设有弧状凹槽611、安装孔612、过电线孔613和第一螺丝过孔614;弧状凹槽611沿竖直方向延伸,弧状凹槽611的槽口朝向前侧;安装孔612沿竖直方向贯穿;过电线孔613和第一螺丝过孔614的开口均朝向柜体1,过电线孔613和第一螺丝过孔614均与安装孔612连通,且在基体61贴合于侧板11时过电线孔613与柜体1的侧板过孔111对应连通。

参考图5,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的结构相同,安装时为上下对称的状态;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分别位于基体61的两端且均与基体61和柜体1固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62与基体61和柜体1的顶端固接,第二固定件63与基体61和柜体1的底部固接。

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均包括彼此连为一体的安装部621、第一固定部622和第二固定部623。

第一固定部622沿竖直方向延伸并适于在基体61与安装部621相抵时伸入安装孔612内,第一固定部622上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二固定部623由容置槽6211背离第一固定部622的槽壁沿朝向柜体1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固定部623上设有第二螺丝过孔;

参考图7、图8,第一紧固件7具有两组分别用于左右两侧的基体61与相应的第一固定部622的固定,每组第一紧固件7的数量至少包含两个以分别将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与基体61固接。具体的,第一紧固件7适于贯穿基体61并将基体61锁固于第一固定部622。第一紧固件7为螺丝,当基体61与安装部621相抵时,第一固定部622伸入安装孔612内,且第一螺纹孔与基体61的第一螺丝过孔614对应,螺丝穿过第一螺丝过孔614与螺纹孔螺接完成第一固定部622与基体61的固接,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与基体61的固接。

第二紧固件具有两组分别用于左右两侧的安装座6与柜体1的固定,每组第二紧固件的数量至少包含两个,以分别将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与柜体1固接。将第二固定部623搭接于柜体1的顶部或底部,使安装部621贴合于侧板11槽底,此时,第二螺丝过孔与第二螺纹孔对应,第二紧固件为螺丝,螺丝穿过第二螺丝过孔与第二螺纹孔螺接完成第二固定部623与柜体1的固定,从而实现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与柜体1的固接。

两发光组件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且分别位于柜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各发光组件2的两端分别顶抵于对应的第一固定件62和第二固定件63。参考图3,图6,两发光组件2均包括灯罩21和灯带22,灯罩21和灯带22均沿竖直方向延伸。

参考图6,灯罩21为圆筒状以适于定位于弧状凹槽611,灯罩21由透光材料制成以至少朝前一侧形成透光区。灯罩21包括罩体211和固接于罩体211两端的固定头212和电源触头213,固定头212和电源触头213均设有枢接部2121,两枢接部2121分别与对应的安装座6上的两个枢接孔6212转动配合以使灯罩21两端在转动时不晃动。

参考图7,固定头212用于封堵罩体211的一端开口,其位于第一固定件62的一端并与转动单元的输出端固接,固定头212的枢接部2121与第一固定件62的枢接孔6212转动配合。

参考图8,电源触头213用于封堵罩体211的另一端开口,其位于第二固定件63的一端,电源触头213的枢接部2121与第二固定件63的枢接孔6212转动配合,电源触头213的输入端与正负极触点8电连接,电源触头213的输出端与灯带22和距离检测器4电连接。

灯带22固设于灯罩21内。

参考图8,正负极触点8置于第二固定件63的容置槽6211内,当电源触头213与正负极触点8接触时,电路连通,灯带22、距离检测器4通电。正负极触点8的电线由第二固定件63的容置槽6211依次穿过安装孔612、过电线孔613和侧板过孔111至镜柜的后部,使用时不可见,美观。

参考图3,两转动组件3,两转动组件3分别用于驱动两发光组件2绕平行于竖直方向的转动轴线转动;

转动组件3置于第一固定件62的容置槽6211内从而对转动组件3进行保护,其的输出端与第一固定件62的容置槽6211对应的固定头212的枢接部2121固接以使发光组件2转动。参考图3,图7,两转动组件3均包括转动电机31、第一斜齿轮32和第二斜齿轮33以便于安装,具体的,转动电机31和第一斜齿轮32置于第一固定件62的容置槽6211内,转动电机31的电机轴水平延伸,第一斜齿轮32与转动电机31的电机轴止转连接并与第二斜齿轮33啮合;所述第二斜齿轮33与固定头212的枢接部2121固接。

转动电机31的电线由第一固定件62的容置槽6211依次穿过安装孔612、过电线孔613和侧板过孔111至镜柜的后部,保护电线的同时,电线在使用时不可见,美观。

在本实施例中,灯带22、距离检测器4和转动组件3均通过电线与外部电源或控制器5相连,所灯带22、距离检测器4和发光组件2的电线均适于依次贯穿对应的安装座6和柜体1并由柜体1后侧穿出,具体的,第一固定件62的容置槽6211和第二固定件63的容置槽6211与安装孔612、过电线孔613和侧板过孔111依次连通以便于灯带22、距离检测器4和发光组件2的电线穿出。应当了解的是,对于灯带22和距离检测器4的通电除了通过电源触头213与正负极触点8接触外也可由电线直接代替。

两距离检测器4分别对应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发光组件2,两距离检测器4分别用于检测两发光组件2与人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两距离检测器4分别固设于两发光组件2上并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距离检测器4固设于灯罩21内并与电源触头213电连接,且距离检测器4与灯带22于同一竖直方向上,以使距离检测器4测量的距离能够对应为灯带22与人体的距离。

参考图2,控制器5,控制器5固定于柜体1的后部,控制器5与两距离检测器4和两转动组件3均电连接,其用于根据各距离检测器4所检测到的距离、两距离检测器4间的固定距离,控制两转动组件3调整各发光组件2的出光角度,以使两发光组件2均照射于人体从而解决发光组件2无法以最优点照射于人体的问题,并能自动调整出光角度,使用方便。控制器5还用于根据各距离检测器4所检测到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两转动组件3调整各发光组件2复位,以便于下次使用。第一阈值可根据需求进行设定,如根据发光组件2的有效照射距离设置。

具体的,参考图9,实施时,左侧的发光组件2上的距离检测器4检测到与人体的距离为a,右侧的发光组件2上的距离检测器4检测到与人体的距离为b,两个距离检测器4间的固定距离为c,初始时两侧的发光组件2出光方向均朝向正前方。根据公式cosα=(a

利用两个距离检测器4来测得两个距离检测器4与某一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并根据两个距离检测器4的固定距离,再利用余弦定理可求得两距离检测器4与该物体间的角度,并通过控制器5来实现两距离检测器4均朝向该物体,是现有技术,将该原理应用于镜柜,可实现两侧的发光组件2的灯光均照射于人体,达到最优点照射。

上述说明书和实施例的描述,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通过本实用新型或上述实施例的启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公知常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或现有技术,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或有限的试验可以得到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其中一部分技术特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