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

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包括砖砌背墙,砖砌背墙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呈等距分布的砖砌隔墙;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砖砌池内填充栽培土壤来模拟大田环境并种植猕猴桃进行研究,通过在卡槽内滑动插入木板门,从而可通过随时提起打开木板门来露出栽培土壤的剖面,便于土壤剖面的获取和土壤样品的采集,通过尼龙网袋对猕猴桃植株起到隔根处理,使试验池内的植株养分水分共享,但根系互不干扰,且便于观察根系生长状况以及方便猕猴桃植株的完整采集,从而实现传统盆栽与大田生长相结合,在保证猕猴桃能正常生长情况下,同时便于其土壤与根系的研究。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136179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221065479.3

  • 申请日2022-05-06

  • 分类号A01G9/02(2018.01);

  • 代理机构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刘妮

  • 地址 611130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33: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又名阳桃、毛桃、奇异果,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是一种多年生的落叶大藤本植物,雌雄异株,肉质根,根系普遍集中在0-60cm 土层深度,藤蔓缠绕爬行,花为白色至淡黄或粉红,略香,花期时间短,猕猴桃品种丰富,果实形状颜色多样,风味独特,营养和经济价值高。

猕猴桃与其他果树相比,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但需水量大,适宜生长在通气排水的砂质壤土中,适宜的土壤pH为5.5-6.5,因叶片大而宽,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强,若长时间干旱或高温易造成植株脱水萎蔫,严重时甚至死亡,长时间渍水会引起根系呼吸受阻,土壤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对根部造成伤害,导致根系无法吸收水分和养分,淹水超过72h植株将受到永久损伤甚至死亡,因此,对猕猴桃根系的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

但猕猴桃作为多年生果树,仅用传统小盆栽栽培研究难以满足其生长的养分需求,且根系分布受盆钵限制,与实际生长环境有较大差异,无法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而在大田上进行栽培的成年猕猴桃根系可达60cm以下,根系下扎较深,整株取样和分层采土的难度很大,且容易在采样过程中受到破坏,另外栽培过程中需要人工搭设固定式的攀爬架,费时费力,使用不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解决猕猴桃的传统小盆栽栽培很难满足其生长的养分需求、传统大田栽培不便于整株取样和分层采土以及需要人工搭设攀爬架的问题。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包括砖砌背墙,所述砖砌背墙的前后两侧均固定有呈等距分布的砖砌隔墙,左右相邻所述砖砌隔墙之间远离砖砌背墙的一侧设有木板门,所述砖砌隔墙侧壁上设有与木板门匹配的卡槽,所述木板门左右两侧滑动插入卡槽内,左右相邻所述砖砌隔墙之间形成砖砌池,所述砖砌池内填充有栽培土壤,所述栽培土壤内设有尼龙网袋,所述尼龙网袋内栽培有猕猴桃幼株,所述砖砌池上方设有可升降的攀爬杆。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攀爬杆两侧均设有安装于砖砌隔墙上的支撑板,所述攀爬杆左右两端均套设有套管,所述攀爬杆位于套管内部的一端通过限位弹簧与套管连接,所述套管靠近支撑板的一端固定有定位插板,所述支撑板上等距开设有与定位插板匹配的定位插孔。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板底端固定有T型滑条,所述砖砌隔墙顶端固定安装有与T型滑条匹配的T型滑轨,所述支撑板通过T型滑轨滑动安装于砖砌隔墙顶端。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卡槽通过膨胀螺栓安装于砖砌隔墙的侧壁上,所述木板门在左右相邻卡槽之间至少设有两组。

进一步改进在于: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所述砖砌隔墙下部均设有排水管,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之间的所述砖砌隔墙下部开设有排水槽。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攀爬杆前后两侧均固定有攀爬枝,所述攀爬枝在攀爬杆的前后两侧均呈等距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包括砖砌背墙,通过在砖砌池内填充栽培土壤来模拟大田环境并种植猕猴桃进行研究,通过在卡槽内滑动插入木板门,从而可通过随时提起打开木板门来露出栽培土壤的剖面,便于土壤剖面的获取和土壤样品的采集,通过尼龙网袋对猕猴桃植株起到隔根处理,使试验池内的植株养分水分共享,但根系互不干扰,且便于观察根系生长状况以及方便猕猴桃植株的完整采集,从而实现传统盆栽与大田生长相结合,在保证猕猴桃能正常生长情况下,同时便于其土壤与根系的研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木板门和卡槽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攀爬杆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砖砌背墙和砖砌隔墙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砖砌背墙;2、砖砌隔墙;3、木板门;4、卡槽;5、砖砌池;6、栽培土壤;7、尼龙网袋;8、攀爬杆;9、支撑板;10、套管;11、定位插板;12、定位插孔;13、T型滑条;14、T型滑轨;15、排水管;16、排水槽;17、攀爬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根据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便于研究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的栽培装置,包括砖砌背墙 1,砖砌背墙1高度为1m且由红砖堆砌而成,砖砌背墙1的前后两侧均通过水泥固定有呈等距分布的砖砌隔墙2,砖砌隔墙2高度为0.9m 且由红砖堆砌而成,砖砌隔墙2在砖砌背墙1前后两侧均设有四组,左右相邻砖砌隔墙2之间远离砖砌背墙1的一侧设有呈上下分布的两组木板门3,木板门3的厚度为1.5cm,木板门3表面喷涂有防水涂料,砖砌隔墙2侧壁上设有与木板门3匹配的卡槽4,卡槽4内侧的宽度与木板门3的厚度适配,木板门3左右两侧滑动插入卡槽4内,左右相邻砖砌隔墙2和砖砌背墙1以及木板门3组成形成砖砌池5,每个砖砌池规格为:长1m,宽1m,高0.9m,砖砌池5除木板门3以外的其它三侧壁均用水泥抹光做防水处理,砖砌池5内填充有栽培土壤6,栽培土壤6内设有尼龙网袋7,尼龙网袋7由300目尼龙滤布组成,底部规格为长30cm,宽30cm,高35cm,尼龙网袋7内的栽培土壤中栽培有猕猴桃幼株,砖砌池5上方设有可升降的攀爬杆8,利用攀爬杆8为猕猴桃藤蔓提供攀爬结构,无需人工搭设。

攀爬杆8两侧均设有活动安装于砖砌隔墙2上的支撑板9,攀爬杆8左右两端均套设有套管10,套管10可在攀爬杆8两端滑动位移,攀爬杆8位于套管10内部的一端通过限位弹簧与套管10连接,限位弹簧在自然状态下始终将套管10向外顶出,实现套管10的自动回弹,套管10靠近支撑板9的一端固定有定位插板11,支撑板9上等距开设有与定位插板11匹配的定位插孔12,通过将定位插板11插入定位插孔12实现攀爬杆8的定位固定,又通过设置多组定位插孔12实现攀爬杆的高度调节。

支撑板9底端固定有T型滑条13,T型滑条13的长度与支撑板 9的长度相同,砖砌隔墙2顶端固定安装有与T型滑条13匹配的T 型滑轨14,T型滑条13滑动设于T型滑轨14内,支撑板9通过T型滑轨14滑动安装于砖砌隔墙2顶端,便于支撑板9纵向移动,从而满足不同的攀爬需求。

卡槽4通过膨胀螺栓安装于砖砌隔墙2的侧壁上,通过膨胀螺栓对卡槽4进行固定,提高结构牢固度,木板门3在左右相邻卡槽4之间设有两组,两组木板门3的高度之和与卡槽4的高度相等。

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的砖砌隔墙2下部均设有贯穿至砖砌池5内的排水管15,排水管15的直径为5cm,利用排水管15对砖砌池5进行排水,位于最左侧和最右侧之间的砖砌隔墙2下部开设有排水槽 16,利用排水槽16使相邻砖砌池5连通,进一步便于排水。

攀爬杆8前后两侧均固定有7根攀爬枝17,攀爬杆8和攀爬枝 17表面均做防水处理,攀爬枝17在攀爬杆8的前后两侧均呈等距分布,通过设置呈等距分布的攀爬枝17来进一步便于猴桃藤蔓攀爬。

当需要在猕猴桃植株的栽培生长过程中观察土壤剖面及根系生长时,直接将卡槽4内的木板门3向上拉出即可,当需要对攀爬杆8 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先根据实际栽培需要将支撑板9顺着T型滑轨 14纵向移动到适当位置,接着将攀爬杆8两侧的套管10向内压缩,再根据实际栽培需要将攀爬杆8移动到适当高度并使定位插板11与定位插孔12对齐,随后松开套管10,使其在限位弹簧的作用下弹出,并带动定位插板11插入定位插孔12,实现攀爬杆8的固定。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