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

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该薄膜包装组件包括:板体以及薄膜;板体具有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相交;薄膜至少能够覆盖第一折线一部分以及第一割线的一部分;其中,板体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使得第一割线一侧的第一折线所在的一部分板体拱起,同时第一割线另一侧的另一部分板体与一部分板体分离,且反向拱起,撑起薄膜形成容置空间。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便于放入物件,且有利于提高包装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12568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177608.6

  • 发明设计人 傅秋佳;梁奕昆;

    申请日2021-12-16

  • 分类号B65D65/22(2006.01);B65D65/02(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何倚雯

  • 地址 310051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安路1187号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23: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05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产品包装过程中,由于包装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较难将产品放入其中,通常需要较为繁琐的操作才能将产品放入包装结构中,并且在放入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包装结构的情况,影响产品包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能够便于放入物件,且有利于提高包装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薄膜包装组件,该薄膜包装组件包括:板体,具有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相交;薄膜,至少能够覆盖第一折线一部分以及第一割线的一部分;其中,板体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使得第一割线一侧的第一折线所在的一部分板体拱起,同时第一割线另一侧的另一部分板体与一部分板体分离,且反向拱起,撑起薄膜形成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具有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分别位于第一折线两侧,以将板体划分为位于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之间的第一区、位于第一折线和第三折线之间的第二区、位于第二折线远离第一折线的第三区、位于第三折线远离第一折线的第四区,薄膜两侧分别黏贴板体的第三区和第四区;板体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与相对的薄膜未黏贴区域共同构成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具有第二割线,第一割线和第二割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割线和第二割线分别与第一折线垂直,且各自两端均分别连接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以将板体的第一区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六区、第七区以及第八区,以将板体的第二区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九区、第十区以及第十一区;其中,板体的第七区和第十区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而拱起,同时板体的第六区、第九区、第八区、第十一区沿着第一折线反向翻折而拱起,撑起薄膜未黏贴区域以形成构成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的第三区和第一区能够沿着第二折线翻折,板体的第四区和第二区能够沿着第三折线翻折,使得薄膜两侧跟随板体的第三区和第四区翻折到板体背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的第三区、第四区宽度均小于第一区、第二区的宽度;和/或,板体的第三区、第四区宽度相同,板体的第一区、第二区的宽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薄膜是透明薄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该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包括:板体,具有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相交;其中,板体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使得第一割线一侧的第一折线所在的一部分板体拱起,同时第一割线另一侧的另一部分板体与一部分板体分离,且反向拱起。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具有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分别位于第一折线两侧,以将板体划分为位于第一折线和第二折线之间的第一区、位于第一折线和第三折线之间的第二区、位于第二折线远离第一折线的第三区,位于第三折线远离第一折线的第四区,板体的第三区和第四区分别用于黏贴薄膜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板体具有第二割线,第一割线和第二割线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割线和第二割线分别与第一折线垂直,且各自两端均分别连接第二折线和第三折线,以将述板体的第一区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六区、第七区以及第八区,以将板体的第二区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九区、第十区以及第十一区;其中,板体的第七区和第十区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而拱起,同时板体的第六区、第九区、第八区、第十一区沿着第一折线反向翻折而拱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包装装置。该包装装置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阐述的薄膜包装组件,薄膜包装组件设于壳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使得板体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第一割线一侧的部分板体能够通过第一折线翻折,使得该一部分板体拱起,第一割线另一侧的部分板体与其分离,且另一侧的部分板体能够反向拱起,二者之间的其中一者能够撑起薄膜,以在薄膜与另一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使得物件容易放入容置空间,即简化板体与薄膜分离过程,便于将物件放入薄膜包装组件内,有利于提高包装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薄膜包装组件形成容置空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薄膜包装组件形成容置空间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包装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以薄膜包装组件应用于产品包装为例,目前将产品放入薄膜包装组件的过程通常为人工完成,通过工人对薄膜包装组件的板体和薄膜进行手动分离以实现产品包装,但由于工人通常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包装一件产品,经常出现强行将薄膜部分拉离板体强行塞入产品,导致薄膜与纸板脱落,导致浪费现象严重且包装效率低下。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薄膜包装组件、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以及包装装置。该薄膜包装组件包括:板体以及薄膜;板体具有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第一折线和第一割线相交;薄膜至少能够覆盖第一折线一部分以及第一割线的一部分;其中,板体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翻折,使得第一割线一侧的第一折线所在的一部分板体拱起,同时第一割线另一侧的另一部分板体与一部分板体分离,且反向拱起,撑起薄膜形成容置空间。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配套薄膜的包装组件10包括板体11,板体11能够承载物件,例如产品、照片等。板体11具有第一折线X1和第一割线Y1,第一折线X1和第一割线Y1相交。顾名思义,第一折线X1意味着板体11能够沿着第一折线X1进行翻折,第一割线Y1的两侧可分离;其中,第一割线Y1可预先切割,也可以是预先形成打孔线等,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板体11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X1翻折,使得第一割线Y1一侧的第一折线X1所在的一部分板体11拱起,同时第一割线 Y1另一侧的另一部分与一部分板体11分离,且反向拱起,以使得第一割线Y1两侧的板体11于第一割线Y1处形成开口,以便于物件穿过开口,从而放置于板体11。

下文以板体11应用于薄膜包装组件为例继续阐述板体11的结构,并阐述其与薄膜包装组件的配合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薄膜包装组件形成容置空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薄膜包装组件包括板体11和薄膜20,板体11能够承载物件,薄膜20覆于板体11的至少部分,物件夹持于薄膜20和板体11之间,以通过薄膜20保护物件表面,降低物件损伤的风险。

板体11具有第一折线X1和第一割线Y1,第一折线X1和第一割线 Y1相交,即第一折线X1与第一割线Y1呈角度设置。其中,板体11 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X1翻折,使得第一割线Y1一侧的第一折线X1所在一部分板体11拱起,通过预先所规划的第一折线X1能够更便于板体11发生形变;与此同时,第一割线Y1另一侧的另一部板体 11与一部分板体11分离,且反向拱起。也就是说,第一割线Y1两侧均有部分板体11拱起,且两侧拱起板体11的拱起方向相反,以使得板体 11在变形后于第一割线Y1处形成开口,以便于放入物件。

其中,第一折线X1至少位于第一割线Y1的一侧。以当第一折线 X1仅存在于第一割线Y1的一侧时,板体11在一次受力下第一折线X1 所在一侧的部分板体11拱起,另一侧的部分板体11由于受力能够自然形成弧形(如图3中所示)反向拱起;亦或是,第一折线X1存在于第一割线Y1两侧时,板体11在一次受力下第一折线X1所在一侧的部分板体11拱起,另一侧的部分板体11通过第一折线X1反向拱起(图未示),在此不做限定。

并且,薄膜20至少能够覆盖第一折线X1一部分以及第一割线Y1 的一部分,以当板体11一次受力下,第一割线Y1两侧各存在板体11 拱起,且薄膜20随其中一侧板体11拱起形成容置空间30,即第一割线 Y1一侧的部分板体11撑起薄膜20,薄膜20与板体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30,能够便于物件放入容置空间30,并且通过第一折线X1便于板体 11发生形变使得部分板体11与薄膜20分离,减少物件装入过程中分离薄膜20与板体11的冗余步骤,有利于提高包装效率。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第一割线Y1两侧均存在至少部分板体11能够拱起,且拱起方向相反,二者之间的其中一者能够撑起薄膜20,以在薄膜20与另一者之间形成容置空间30,使得物件容易放入容置空间30,即简化板体11与薄膜20分离过程,便于将物件放入薄膜包装组件内,有利于提高包装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薄膜包装组件形成容置空间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板体11具有第二折线X2和第三折线X3,第二折线X2和第三折线X3分别位于第一折线X1的两侧,第二折线X2和第三折线X3与第一折线X1作用相同,便于板体11通过第二折线X2/第三折线X3进行翻折。具体地,通过第一折线X1、第二折线X2以及第三折线X3可以将板体11划分为第一区Q1、第二区Q2、第三区Q3以及第四区Q4。

其中,位于第一折线X1和第二折线X2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Q1;位于第一折线X1和第三折线X3之间的区域为第二区Q2;位于第二折线X2远离第一折线X1的区域为第三区Q3;位于第三折线X3远离第一折线X1的区域为第四区Q4。

薄膜20两侧分别黏贴板体11的第三区Q3和第四区Q4,薄膜包装组件通过板体11的第一区Q1和第二区Q2承载物件,并通过板体11 的第一区Q1和第二区Q2与相对薄膜20未黏贴区域21共同构成容置空间30,以使得物件位于薄膜20包装的中部,有利于提高美观度。

进一步地,板体11具有第二割线Y2,第一割线Y1和第二割线Y2 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二割线Y2与第一割线Y1作用相同,第二割线Y2 用于允许第二割线Y2两侧的至少部分板体11分离。第一割线Y1和第二割线Y2分别与第一折线X1垂直,且各自两端均分别连接第二折线 X2和第三折线X3,以将第一区Q1和第二区Q2划分成多个子区域。

具体地,将板体11的第一区Q1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六区Q6、第七区Q7以及第八区Q8,将板体11的第二区Q2划分为顺序排列的第九区Q9、第十区Q10以及第十一区Q11。其中,板体11的第七区Q7和第十区Q10在一次受力下能够沿着第一折线X1翻折而拱起,同时板体11的第六区Q6、第九区Q9、第八区Q8以及第十一区Q11沿着第一折线X1反向翻折而拱起,撑起薄膜20未黏贴区域21以形成构成容置空间30。

如图5中所示,图中虚线箭头用于表示物件放入容置空间30的路径,物件能够自板体11第八区Q8以及第十一区Q11远离薄膜20的一侧移动,而后物件通过容置空间30,即薄膜20为黏贴区域、板体11第七区Q7以及板体11第十区Q10所包围形成的空间,其中板体11第七区Q7以及板体11第十区Q10通过第一折线X1形成V字形,通过V 字形凹槽使得薄膜20处于松弛状态,便于将物件放入,进而能够自板体11第六区Q6以及第九区Q9远离薄膜20的一侧移动。也就是说,当物件的长度足够时,物件的中间部分位于容置空间30,两端可以位于板体11第六区Q6和第九区Q9远离薄膜20的一侧以及板体11第八区Q8 和第十一区Q11远离薄膜20的一侧,以有利于可靠夹持所容纳物件,并便于取出物件。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和图5。在一实施例中,板体11的第三区Q3和第一区Q1能够沿着第二折线X2翻折,板体11的第四区Q4和第二区 Q2能够沿着第三折线X3翻折,使得薄膜20两侧跟随板体11的第三区 Q3和第四区Q4翻折到板体11背面。

举例而言,在物件容纳于容置空间30时,可以通过第二折线X2将板体11的第三区Q3翻折至板体11未承载物件的一侧,通过第三折线 X3将板体11的第四区Q4翻折至板体11未承载物件的一侧,也就是说,上述板体11背面为板体11未承载物件的一侧,即板体11远离薄膜20 的一侧,将第三区Q3和/或第四区Q4翻折到板体11背面,能够有利于提高薄膜20与板体11的紧密性,从而降低物件掉出的风险,有利于薄膜包装组件可靠容纳物件。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板体11的第三区Q3、第四区Q4宽度均小于第一区Q1、第二区Q2的宽度,以增大容置空间30 的空间范围,使得薄膜包装组件能够承载更大的物件,有利于提高薄膜包装组件的利用率,提高薄膜包装组件的适用性。

请继续结合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区Q3、第四区Q4宽度相同,板体11的第一区Q1、第二区Q2的宽度相同,当物件容纳于容置空间30时,有利于将物件置于板体11的中间位置,以便于突出薄膜包装组件所容纳的物件,还有利于提高美观度。

请继续图2。在一实施例中,薄膜20是透明薄膜,即能够透过薄膜 20观察到容置空间30所容纳的物件,薄膜20相当于“橱窗”,具备展示功能,在用户查看所容纳物件时,无需额外将物件取出,也就是说,能够便于用户直接观察物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还有利于提高美观度,且可直接用于销售展示,降低产品直接暴露于环境而受损的风险。

进一步地,板体11和/或薄膜20可以采用可降解材料,以提高材料的安全性以及环保性,并易于存储以及便于运输。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包装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包装装置包括壳体组件41以及薄膜包装组件42,薄膜包装组件42设于壳体组件41。也就是说,薄膜包装组件42承载于壳体组件41内,壳体组件41能够对薄膜包装组件42起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保护薄膜包装组件42所承载的物件。其中,薄膜包装组件42 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阐述的,在此就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所示的薄膜包装组件42为透视示意图,并通过不同的虚线以及点划线区分板体11、薄膜20、第一折线X1、第一割线Y1以及第二割线Y2等,且图6中为举例本实用新型包装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包装装置的结构进行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在装入物件时,将板体通过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与第一割线、第二割线配合,用户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形成容置空间,有利于将物件放入板体和薄膜之间,提高包装效率,还能够降低包装过程中因硬拉扯导致薄膜包装组件损坏的风险;且在物件装入薄膜包装组件的过程中是放入容置空间中,对物件外观的要求较低,支持多形态内装物,有利于提高本实用新型薄膜包装组件的通用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