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固定结构和颈椎前路固定板,所述固定结构插入中间板体和滑动板体之间,以限制中间板体与滑动板体的相对滑动,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包括中间板体和能够与中间板体滑动连接的滑动板体,所述中间板体和滑动板体之间设置有能够缓冲压力的弹性支撑结构;因此,在颈椎的动态运动中,可利用弹性支撑结构起到对头部的纵向压力进行一定的缓冲、支撑和吸收势能的作用,提高植骨的融合率,并使患者无明显的活动顿挫感,有利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和恢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06655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23321795.0

  • 发明设计人 张浩;

    申请日2021-12-27

  • 分类号A61B17/70(2006.01);A61B17/80(2006.01);

  • 代理机构上海思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95;

  • 代理人钟玉敏

  • 地址 215623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常阴沙管理区人民北路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21:5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颈椎前路固定板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骨折、脱位、退行性病变、矫形等治疗,并能够对椎体在术后进行稳定支撑,有效的降低了骨块移位和终板骨折塌陷的产生,且能促进病变部位植骨融合的效果。

目前市场中颈椎前路固定板分静态一体式及动态一体式两种颈椎前路固定板,静态一体式颈椎前路固定板能对病变部位提供坚强的固定。但当静态一体化颈椎前路固定板受到头部向下的垂直纵向力量时,植骨块较易发生应力遮挡,并降低植骨的融合率,此时患者受到的活动顿挫感较明显。而现有的动态一体化颈椎前路固定板虽然能够进行可伸缩的调节,且能够使来自头部向下的垂直纵向力量通过植骨传递,但植骨块之间的力量传递较为快速和生硬,患者能够感受到较为明显的活动顿挫感。

为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患者活动顿挫感的颈椎前路固定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能够在颈椎的动态运动中对头部向下的纵向力量有一定的缓冲、支撑和吸收势能的作用,提高植骨的融合率,并使患者无明显的活动顿挫感,有利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和恢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前路固定板,包括中间板体和与所述中间板体滑动连接的滑动板体,所述中间板体和所述滑动板体之间设置有能够缓冲滑动板体与中间板体相对移动的压力的弹性支撑结构。

可选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与所述滑动板体为一体成型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弧形弹性臂,两个所述弧形弹性臂之间设置有镂空结构,或者,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与所述滑动板体为分体成型结构,且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沿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弧形弹性垫片,两个所述弧形弹性垫片均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凸起,所述长度方向与滑动方向相同。

可选的,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还包括能够限位滑动板体滑动距离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销和槽孔,所述槽孔限制所述限位销在预定距离内滑动,所述滑动板体和所述中间板体的一个上设置有所述限位销,另一个上设置有所述槽孔。

可选的,所述限位销在所述槽孔中滑动的预定距离为1~2mm。

可选的,所述滑动板体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所述滑动板体设置在所述中间板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或者,所述滑动板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滑动板体设置在所述中间板体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

可选的,当所述滑动板体的数量为两个时,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为在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均对称设置的轴对称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包括固定结构和任一项所述的颈椎前路固定板;所述固定结构能够插入所述中间板体和所述滑动板体之间,以限制所述中间板体与所述滑动板体的相对滑动。

可选的,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还包括能够将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与预定对象相固定的多个螺钉,至少部分所述螺钉为可调角度的螺钉;所述中间板体和/或所述滑动板体上设置有能够容纳并限位所述螺钉的球底孔,至少部分所述球底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可调角度的螺钉的最大直径。

可选的,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还包括能够防止所述螺钉滑脱的防退螺帽;或者,所述螺钉为万向锁钉;所述螺钉与所述中间板体和/或所述滑动板体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所述螺钉滑脱的万向锁定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中,所述弹性支撑结构能够在颈椎的动态运动中对头部的纵向压力运动具有一定的缓冲、支撑和吸收势能的作用,使得颈椎前路固定板能够承受并缓冲患者因头部的纵向压力带来的活动顿挫感,并可使压力柔和的作用在植骨块上,减少颈椎间植骨块的应力遮挡,提高植骨的融合率,防止假关节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和恢复,并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此外,该颈椎前路固定板可实现椎体之间的精确定位,提高固定精度,且该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较好的在临床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俯视图;其中,L方向、W方向表示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正视图;其中,H方向表示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高度方向;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中间板体和滑动板体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中间板体和滑动板体连接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在第一观察角度下的中间板体和滑动板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第一观察角度具体为在颈椎前路固定板凹面的一侧进行观察;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在第二观察角度下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立体图,第二观察角度具体为在颈椎前路固定板凸面的一侧进行观察;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在第二观察角度下的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球底孔在径向方向的剖面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球底孔的俯视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万向锁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中间板体1;槽孔11;滑动槽12;第一球底孔13;第一防退螺帽14;第一缺口141;第一球孔15;第一螺纹孔16;滑动板体2;销孔21;凸台22;第二球底孔23;梅花槽231;螺纹孔段232;第二防退螺帽24;第二缺口241;第二球孔25;第二螺纹孔26;弹性支撑结构3;限位销4;固定结构5;螺钉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即固定连接可表示两者之间是固定不可拆卸的连接,也可表示两者之间是固定可拆卸的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颈椎前路固定板及颈椎前路固定系统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固定板,该颈椎前路固定板用于椎体术后的稳定支撑,其包括中间板体1和与中间板体1滑动连接的滑动板体2。此外,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之间设置有能够缓冲滑动板体2与中间板体1相对移动的压力的弹性支撑结构3,弹性支撑结构3能够在颈椎的动态运动中对人体纵向的压力运动具有一定的缓冲、支撑和吸收势能的作用,使得颈椎前路固定板能够承受并缓冲因头部的纵向压力带来的活动顿挫感,并可使压力柔和的作用在植骨块上,减少颈椎间植骨块的应力遮挡,提高植骨的融合率,防止假关节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和恢复,并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此外,该颈椎前路固定板可实现椎体之间的精确定位,提高固定精度,且该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较好的在临床上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为能够在轻微弯曲的弧面结构,具体地,设置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所限定的面为弧面结构。应理解,参见图1,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长度方向L即为滑动板体2的滑动方向。还应理解,本申请对颈椎前路固定板的板体长度(即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装配后的长度)不作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地,颈椎前路固定板的总长度L为25mm~55mm。

弹性支撑结构3主要设置在滑动板体2沿滑动方向朝向中间板体1的一侧。弹性支撑结构3可以是各种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所述弹性支撑结构3可与滑动板体2一体制作成型,即直接在滑动板体2时制造出弹性支撑结构3。弹性支撑结构3还可与滑动板体2为分体成型制作,弹性支撑结构3分别抵接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这里的抵接可以是连接或不连接。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5,弹性支撑结构3与滑动板体2为一体成型结构,且弹性支撑结构3包括两个沿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宽度方向W相对设置的弧形弹性臂(未标注),两个所述弧形弹性臂之间设置有镂空结构(未标注)。通过镂空结构的形变,而使得弹性支撑结构3能够在滑动板体2的滑动方向上发生微量弹性变化,从而在弹性支撑结构3恢复初始形状的过程中,能够将滑动板体2受到的沿滑动方向的压力缓慢且柔和的传递给中间板体1,从而可实现颈椎前路固定板对压力的缓冲。更详细地,两个所述弧形弹性臂设置在滑动板体2与中间板体1相接触的一侧,且能够在滑动板体2的宽度方向W上闭合与张开,从而可使弹性臂能够在滑动板体2的滑动方向上发生微量弹性变化,以缓冲滑动板体2对中间板体1的压力。当然弹性臂的数量不限于为两个,还可以是一个,一个弧形弹性臂朝中间板体1的方向凸起或朝滑动板体2的方向凸起。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弹性支撑结构3与滑动板体2为分体成型结构,且弹性支撑结构3包括两个沿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长度方向L相对设置的弧形弹性垫片(未标注),两个所述弧形弹性垫片均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凸起,且一个弹性垫片抵接中间板体1,另一个弹性垫片抵接滑动板体2。更详细地,两个弹性垫片设置在滑动板体2朝向中间板体1的一侧,且两个弹性垫片的弧形部分相对设置,以使弹性支撑结构3能够在滑动方向上发生微量弹性变化,从而减缓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在滑动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力。当然弹性垫片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一个弹性垫片朝中间板体1的方向凸起或朝滑动板体2的方向凸起。滑动板体2朝向中间板体1的一侧设置为平面或非平面并与弹性垫片的凸面抵接,优选设置为平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弹性支撑结构3设置为螺旋弹簧、弹性管等结构,而且弹性支撑结构3还可以是不同结构的组合。优选的,弹性支撑结构3可由植入级镍钛合金制作,以使弹性支撑结构3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具有耐磨损、高阻尼和超弹性等优异特点,从而能够进行微量的变形,并具有良好的回弹力。

继续参见图1所示,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还包括能够限制滑动板体滑动距离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销4和槽孔11,槽孔11限制限位销4在预定距离内滑动,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的一个上设置有限位销4,另一个上设置有槽孔11。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销4设置在滑动板体2上,槽孔11设置在中间板体1上,槽孔11沿滑动方向的长度更大,以便限位销4具有一定的滑动空间。当滑动板体2与中间板体1发生相对滑动时,滑动板体2可带动限位销4在中间板体1上的槽孔11内滑动,槽孔11能够限制限位销4的滑动距离,从而限制滑动板体2相对于中间板体1的滑动距离。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销4设置在中间板体1上,槽孔11设置在滑动板体2上,并通过限位销4在槽孔11中的滑动,实现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的相对滑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槽孔11可为在中间板体1的高度方向H上贯穿设置的通孔。在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槽孔11也可为在高度方向H上设置的盲孔,即未贯穿设置的孔。

参见图1和图5所示,在一较优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上设置有能够供滑动板体2插入的滑动槽12,槽孔11设置在滑动槽12的底部上,滑动板体2上设置有能够容纳限位销4且能够与槽孔11相配合的销孔21。同时滑动板体2朝向中间板体1的一侧设置有能够插入滑动槽12的凸台22。如此可通过滑动槽12与凸台22的配合,在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宽度方向W(参见图1)上限位滑动板体2,有效避免了滑动板体2与中间板体1在宽度方向W上的错位,影响颈椎的治疗效果。此外,限位销4的设置可方便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之间的安装与滑动,并可较好的限制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之间的滑动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结构3可设置在凸台22的一侧,销孔21贯穿凸台22的高度方向H,如此可在凸台22插入滑动槽12中后,限位销4能够穿过销孔21并安装至槽孔11中,此时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能够成为一个可滑动的整体,并且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的上表面,以及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的下表面均在同一平面上,从而简化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结构。应理解,中间板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是指垂直于高度方向H且相互平行的表面,滑动板体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是指垂直于高度方向H且相互平行的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在滑动板体2上设置滑动槽12,并在中间板体1上设置凸台22,从而确保滑动板体2在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上的限位,并实现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在长度方向L上的相对滑动。

优选地,凸台22在平行于高度方向H上的形状与滑动槽12的形状相匹配,以方便滑动板体2在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上的限位,并使滑动板体2仅能够在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长度方向L上滑动,从而对滑动板体2更好的限位。如图5所示,滑动槽12在高度方向H的侧壁形状优选为“V形”,以在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上对凸台22进行限位。

进一步的,为使弹性支撑结构3对压力具有较好的缓冲效果,且不会使滑动板体2对中间板体1的压力过大而影响植骨的融合,所述限位销在槽孔11中滑动的预定距离优选为1~2mm。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滑动板体2的数量为一个,一个滑动板体2设置在中间板体1沿长度方向L的一侧。在另一较优实施例中,滑动板体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动板体2设置在中间板体1沿长度方向L的相对两侧。进一步地,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优选为在宽度方向W和长度方向L上均对称设置的轴对称体,以使颈椎前路固定板能够承受并缓冲来自中间板体1两侧的压力。

参见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固定系统,其包括固定结构5和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固定结构5能够插入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之间,以限制中间板体1与滑动板体2的相对滑动。如此构造,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此时滑动板体2不能将压力传递至弹性支撑结构3,从而可使医生更加方便的进行植入手术。当手术完毕时,医生可根据患者病变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拆除固定结构5,固定结构5拆除后即可实现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动态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5设置为能够套设在凸台22上的固定卡块,此时,固定卡块设置在滑动板体2和中间板体1之间,并限制滑动板体2相对于中间板体1的滑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结构5也可设置为能够限制滑动板体2滑动的其他机械结构。

继续参照图6和图7所示,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还包括能够将颈椎前路固定板与预定对象(椎体)相固定的多个螺钉6,如此可通过螺钉6的植入将颈椎前路固定板贴于椎体表面形成内固定支撑。优选,至少部分螺钉6为可调角度的螺钉。在一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上设置有能够容纳并限位螺钉6的第一球底孔13,至少部分第一球底孔13的直径大于所述可调角度的螺钉的最大直径,以实现螺钉6的角度调节。应理解,此处的“最大直径”是指可调角度的螺钉的螺纹处的最大直径。

在另一实施例中,滑动板体2上设置有能够容纳并限位螺钉6的第二球底孔23,至少部分第二球底孔23的直径大于所述可调角度的螺钉的最大直径。在又一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上设置有能够容纳并限位螺钉6的第一球底孔13,且滑动板体2上也设置有能够容纳并限位螺钉6的第二球底孔23,至少部分第一球底孔13和第二球底孔23的直径均大于所述可调角度的螺钉的最大直径。本申请对螺钉6的设置的数量和位置不作限定,即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中间板体1和/或滑动板体2上。

更详细的,螺钉6可分为固定螺钉和可调角度的螺钉,固定螺钉的螺纹处的最大直径与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的直径相匹配,以使螺钉6能够在周向上固定在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中。而可调节角度的螺钉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的直径,如此使得可调角度的螺钉能够在一定的轴向范围内进行角度调整,从而使螺钉6能够在植入椎体时具有最佳的植入方向和植入位置,并能够适应不同骨骼形状差异的个体,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应理解,本申请中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上的螺钉6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固定螺钉或可调角度的螺钉。

参照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上均设置有螺钉6,中间板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球底孔13同轴的第一球孔15,第一球孔15的直径大于第一球底孔13的直径,第一球孔15与第一球底孔13组成阶梯孔。其中,第一球孔15用于容纳螺钉6的螺钉帽头,以使螺钉6不突出颈椎前路固定板的表面;同时,滑动板体2上设置有与第二球底孔23同轴的第二球孔25,第二球孔25的直径大于第二球底孔23的直径,第二球孔25与第二球底孔23组成阶梯孔,第二球孔25也用于容纳螺钉6的螺钉帽头。

进一步的,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还包括能够防止螺钉6滑脱的防退螺帽。参照图6和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上固定有螺钉6,中间板体2上设置有能够防止螺钉6滑脱的第一防退螺帽14,第一防退螺帽14的固定区域与第一球孔15的部分区域重合,以使第一防退螺帽14的头部能够对螺钉6进行限位,防止螺钉6植入后自行从第一球底孔13中滑脱,以至颈椎前路固定板不能与椎体牢固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滑动板体2上固定有螺钉6,滑动板体2上设置有能够防止螺钉6滑脱的第二防退螺帽24,第二防退螺帽24的固定区域与第二球孔25的部分区域重合,以防止螺钉6植入后自行从第二球底孔23中滑脱。在又一实施例中,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防退螺帽14和第二防退螺帽24,以防止螺钉6植入后自行从第一球底孔13和第二球底孔23中滑脱。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为通孔,可调角度的螺钉能够倾斜(即与螺钉的轴向呈一定角度)的放置在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中,并使用第一防退螺帽14和/或第二防退螺帽24限定可调角度的螺钉的植入角度和植入位置,以实现可调角度的螺钉植入角度的调节。

优选的,中间板体1、滑动板体2和螺钉6可由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作,例如采用钛合金制作,以减少机体对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免疫和攻击。

请继续参照图7,并结合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退螺帽14上设置有第一缺口141,中间板体1上设置有与第一防退螺帽14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16,第一防退螺帽14能够在第一螺纹孔16中转动。当需要安装螺钉6时,可将第一防退螺帽13上的第一缺口141旋转至面向第一球孔15的位置,并将螺钉6安装在第一球底孔13中。在螺钉6安装完毕后,可旋转第一防退螺帽14使第一防退螺帽14的头部能够对螺钉6进行遮挡,以防止螺钉6在术后滑脱。同时,第二防退螺帽24上设置有第二缺口241,滑动板体2上设置有与第二防退螺帽24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26,第二防退螺帽24能够在第二螺纹孔26中转动。当需要安装螺钉6时,可将第二防退螺帽23上的第二缺口241旋转至面向第二球孔25的位置。在螺钉6安装完毕后,可旋转第二防退螺帽24使第二防退螺帽24的头部能够对螺钉6进行遮挡。

参照图8所示,螺钉6优选为万向锁钉,螺钉6与中间板体1和/或滑动板体2之间设置有能够防止螺钉6滑脱的万向锁定结构,此时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为万向螺纹孔(图8中以第二球底孔23为示例来说明球底孔的结构),所述万向锁钉能够与所述万向螺纹孔相配合形成万向锁定结构,以实现万向锁钉在万向螺纹孔中±15°的角度调整。如此构造,一方面能够有效的避免螺钉6植入后滑脱;另一方面,此时不需要设置防退螺帽也能避免退钉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颈椎前路固定板的高度,并有效减少了颈椎前路固定板植入后对软组织的损伤。

具体的,参照图8所示,万向螺纹孔(即图中的第二球底孔23)具有轴向贯穿的梅花槽231,梅花槽231优选对称设置在螺纹孔的周向上,且能够将万向螺纹孔分割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螺纹孔段232,此时万向螺纹孔在轴向上具有相互平行且相互独立的多个螺纹孔段232。当万向锁钉与万向螺纹孔配合时,万向锁钉的螺纹能够与轴向上不同的螺纹孔段232相配合和锁定,也就是说,根据万向锁钉的倾斜角度不同,万向锁钉的螺纹与万向螺纹孔轴向上的不同位置的螺纹孔段232相配合和锁定,从而可实现万向锁钉的角度调节。

优选的,在本申请中的所述颈椎前路固定系统中,除螺钉6外,其余部件为一整体,固定结构5可从颈椎前路固定系统中拆除,其余部件不可拆卸。

在一非限制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颈椎前路固定板的安装过程为:

1)在颈椎手术中,将颈椎复位好后,将颈椎前路固定板放置在安装位置处,并将固定结构5插入中间板体1和滑动板体2之间;

2)旋动第一防退螺帽14上的第一缺口141,使得第一缺口141面向中间板体1上的第一球孔15,同时旋动第二防退螺帽24上的第二缺口241,使得第二缺口241面向滑动板体2上的第二球孔25;

3)将多个螺钉6安装在第一球底孔13和/或第二球底孔23中,进行椎体的固定。椎体固定好后,将第一防退螺帽14和第二防退螺帽24旋转90°,使得第一防退螺帽14和第二防退螺帽24的头部盖住螺钉6的螺钉帽头;

4)待颈椎前路固定板安装完成后,移除固定结构5。

综上,本实用新型利用弹性支撑结构3实现在颈椎的动态运动中对头部的纵向压力运动的缓冲、支撑和势能的吸收,使得颈椎前路固定板能够承受并缓冲患者因头部的纵向压力带来的活动顿挫感,并可使压力柔和的作用在植骨块上,减少颈椎间植骨块的应力遮挡,提高植骨的融合率,防止假关节的形成,有利于患者病变部位的治疗和恢复,并有利于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此外,该颈椎前路固定板可实现椎体之间的精确定位,提高固定精度,且该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较好的在临床上使用。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