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

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包括采血袋,所述采血袋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采集管,所述采血袋一侧设有第一贮血袋,所述采血袋靠近第一贮血袋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伸出采血袋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移管,且转移管与第一贮血袋固定连接,所述采血袋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在医护人员通过第一贮血袋或保存液袋进行输血时,在进行针头穿刺时,针头沿着针头插口和中空圆柱体向上移动,到达中空圆锥体处时,经中空圆锥体内壁的导向使得针头远离保存液袋并与保存液袋不接触,避免了针头直接进入保存液袋内与保存液袋接触,导致刺破血袋或刺伤医护人员,提高了安全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6908772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20092966.2

  • 发明设计人 朱玉燕;秦京京;冯学胜;张美婷;

    申请日2022-01-14

  • 分类号A61M1/00(2006.01);A61M1/02(2006.01);A61M5/14(2006.01);A61M5/162(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君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5;

  • 代理人王凝

  • 地址 100039 北京市丰台区西四环中路100号

  • 入库时间 2022-08-23 08:05: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08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输血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血量与日俱增,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目前采供血中心大多采用带有白细胞滤器的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采输血器。

本申请在现有技术下进行改进,现有技术中,在血液采集过程中由于血流速度慢,穿刺技术等问题很容易造成血液采集袋内出现血液凝块,而目前的采输血器在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血液凝块堵塞软管导致血液过滤无法继续进行、溶血等问题,同时,在进行输血时也容易出现针头刺破血袋的问题,造成珍贵的血液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医务人员造成一定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包括采血袋,所述采血袋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采集管,所述采血袋一侧设有第一贮血袋,所述采血袋靠近第一贮血袋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伸出采血袋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移管,且转移管与第一贮血袋固定连接,所述采血袋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且过滤网位于出液口的正上方,所述过滤网的形状为球形,且过滤网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第一贮血袋远离采血袋的一侧安装有第二贮血袋和保存液袋,所述第一贮血袋和保存液袋的底部均安装有防针刺保护装置,所述防针刺保护装置包括中空圆锥体和中空圆柱体,所述中空圆锥体与中空圆柱体固定连接,且中空圆锥体的内部与中空圆柱体的内部相连通,其中一个所述中空圆柱体与第一贮血袋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中空圆柱体与保存液袋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贮血袋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远离第一贮血袋的一端固定连接有Y型管,所述Y型管远离输送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导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贮血袋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管与第二贮血袋相连通,所述第二导管的另一端与保存液袋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管与保存液袋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贮血袋的底部和保存液袋的底部均开设有安装槽,两组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分别与两组中空圆柱体固定连接,所述中空圆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针头插口。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通过采血袋底部的采集管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液进入采血袋内,在临床使用时,血液经出液口进入转移管内,在进入出液口之前经过滤网的球形结构对血液中的凝结血块进行过滤,过滤网采用安全无害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通过血细胞而无法通过凝结血块,避免堵塞软管,且球形结构提高了过滤空间,使得凝结血块粘附在过滤网的外表面某一处时,过滤网仍具有较大面积的过滤空间,之后过滤后的血液经转移管和连接管输送至第一贮血袋内,第一贮血袋内的血液经离心处理后,血浆和红细胞通过输送管和Y型管分别流至第二贮血袋和保存液袋内;

2、本实用新型中,在医护人员通过第一贮血袋或保存液袋进行输血时,在进行针头穿刺时,针头沿着针头插口和中空圆柱体向上移动,到达中空圆锥体处时,经中空圆锥体内壁的导向使得针头远离保存液袋并与保存液袋不接触,避免了针头直接进入保存液袋内与保存液袋接触,导致刺破血袋或刺伤医护人员,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采血袋1、采集管2、中空圆锥体3、转移管4、第一贮血袋5、连接管6、防针刺保护装置7、输送管8、Y型管9、第一导管10、第二贮血袋11、第二导管12、保存液袋13、过滤网14、出液口15、针头插口16、安装槽17、中空圆柱体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使用采输血器,包括采血袋1,采血袋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采集管2,采血袋1一侧设有第一贮血袋5,采血袋1靠近第一贮血袋5的一侧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液口15,出液口15伸出采血袋1底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移管4,且转移管4与第一贮血袋5固定连接,采血袋1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14,且过滤网14位于出液口15的正上方,过滤网14的形状为球形,且过滤网14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第一贮血袋5远离采血袋1的一侧安装有第二贮血袋11和保存液袋13,第一贮血袋5和保存液袋13的底部均安装有防针刺保护装置7,防针刺保护装置7包括中空圆锥体3和中空圆柱体18,中空圆锥体3与中空圆柱体18固定连接,且中空圆锥体3的内部与中空圆柱体18的内部相连通,其中一个中空圆柱体18与第一贮血袋5固定连接,另一个中空圆柱体18与保存液袋13固定连接,第一贮血袋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输送管8,输送管8远离第一贮血袋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Y型管9,Y型管9远离输送管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导管10和第二导管12,第一导管10的另一端与第二贮血袋11固定连接,且第一导管10与第二贮血袋11相连通,第二导管12的另一端与保存液袋13固定连接,且第二导管12与保存液袋13相连通,第一贮血袋5的底部和保存液袋13的底部均开设有安装槽17,两组安装槽17的内壁分别与两组中空圆柱体18固定连接,中空圆柱体1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针头插口16。

工作原理:

本申请中,使用时,通过采血袋1底部的采集管2进行采血,采集的血液进入采血袋1内,在临床使用时,血液经出液口15进入转移管4内,在进入出液口15之前经过滤网14的球形结构对血液中的凝结血块进行过滤,过滤网14采用安全无害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通过血细胞而无法通过凝结血块,避免堵塞软管,且球形结构提高了过滤空间,使得凝结血块粘附在过滤网14的外表面某一处时,过滤网14仍具有较大面积的过滤空间,其次,当凝结血块较大面积粘附过滤网14时,可适当的晃动血袋使得黏结血袋位置改变以达到继续过滤的效果,之后过滤后的血液经转移管4和连接管6输送至第一贮血袋5内,第一贮血袋5内的血液经离心处理后,血浆和红细胞通过输送管8和Y型管9分别流至第二贮血袋11和保存液袋13内;

其中转移管4上设置有血液过滤器和去白滤器,此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本申请中,在医护人员通过第一贮血袋5或保存液袋13进行输血时,在进行针头穿刺时,针头沿着针头插口16和中空圆柱体18向上移动,到达中空圆锥体3处时,经中空圆锥体3内壁的导向使得针头远离保存液袋13并与保存液袋13不接触,避免了针头直接进入保存液袋13内与保存液袋13接触,导致刺破血袋或刺伤医护人员,提高了安全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