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

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

摘要

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包括:获取重力流管线的高程和道路设计高程;以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并利用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或以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利用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本发明解决了多专业设计方案沟通不及时、协调不顺利而造成的相交处管线碰撞、设计无序、浪费地下空间资源问题。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30/18 专利申请号:2023106335968 申请日:202305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3-08-2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线综合规划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合理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合理布置地下市政管线(通常包括雨水、污水、再生水、供水、燃气、热力、信息、电力管线及市政综合管廊等)位置,有序、科学、合理安排各专业市政管线纵向敷设空间(因为各专业市政管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都不相同且信息不互通),需开展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工作。

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工作主要是从平面定位、竖向控制、规划统筹协调等多角度开展市政管线工程的空间布置策略研究,在道路空间内部各类要素协调的基础上,实现有限空间资源内各类市政管线工程的安全、集约和可实施。该规划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协调各市政管线布局;确定市政管线敷设的排列顺向和位置;确定相邻市政管线的水平间距、交叉市政管线的垂直控制间距;确定地下敷设的市政管线控制高程和覆土深度等。

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是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的最重要且最难的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不同管线特点、第一覆土要求等内容,给出重力流管线交叉时各管线的控制高程(控制高程不是绝对高程,是给出一个控制线,市政管线的管底或管顶不得超过这条线),从而合理安排各类管线的竖向交叉关系。现有技术中存在管线碰撞交叉,导致地下空间资源浪费和管线后期无法设计改进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本发明解决多专业设计方案沟通不及时、协调不顺利而造成的相交处管线碰撞、设计无序、浪费地下空间资源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包括:

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获取重力流管线的高程和道路设计高程;重力流管线分为:污水管线和雨水管线;

以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并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或

以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

优选地,所述以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并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包括:

判断所述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是否有交叉,若是,则获取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与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所述第一差值为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与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中最大的差值,利用所述第一差值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值、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和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二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所述道路设计高程减去所述第一覆土要求值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为所述道路设计高程依次减去非重力流管线干线对应的外管径的值和所述第一覆土要求值的差值;若否,利用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三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三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底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和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的差值;

以道路设计高程为控制面,向下依次判断各个管线的干线的间距值,是否大于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外管径与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和值,若是,该空间可敷设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则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外管径的值,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底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外管径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值。

优选地,所述以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包括:

判断所述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是否有交叉,若是,则获取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干线顶高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利用所述第一差值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值、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和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二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道路设计高程减去第一覆土要求的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为道路设计高程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再减去其它管道的支线外管径的值;若否,利用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污水干线的顶高、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三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三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底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和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的差值;

以道路设计高程为控制面,向下依次判断各个管线的支线的间距值,是否大于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与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和值,若是,该空间可敷设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干线,则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的值,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值。

优选地,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获取重力流管线的高程和道路设计高程包括:

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获取对应的道路设计桩号;

根据所述道路设计桩号获取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雨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雨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污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和污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

优选地,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所述污水管线的干线为顺向。

优选地,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所述污水管线的支线为交叉向。

优选地,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包括:

信息管线、电力管井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供水管线、热力直埋管线、热力隧道和电力隧道管线。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本发明通过推算出所有管线的高程,通过所有管线的高程制定管线埋深的方案,避免管线高程碰撞、确保管线安全运行、提高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交叉处管线控制逻辑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水管线上方覆土充足时管线竖向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水管线上方覆土仅能满足一组其它管线敷设要求时管线竖向关系第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水管线上方覆土仅能满足一组其它管线敷设要求时管线竖向关系第二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污水管线上方覆土不能满足其它管线敷设要求时管线竖向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支线顶平接形式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支线管中接形式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线交叉平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流支线在北侧与重力流管线竖向示意;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力流支线在南侧与其他类管线竖向示意;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线集中敷设平面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线集中敷设纵剖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线分开敷设平面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线分开敷设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过程、方法等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元。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本发明解决了多专业设计方案沟通不及时、协调不顺利而造成的相交处管线碰撞、设计无序、浪费地下空间资源问题。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城市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交叉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00: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位置获取重力流管线的高程和道路设计高程;重力流管线分为:污水管线和雨水管线;如雨水管线的干线-信息管线支线、污水管线的支线-雨水管线的干线。

步骤200:以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并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或以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

如图2所示,具体的交叉点标高方案的具体步骤:所述以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高程,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高程包括:

判断所述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是否有交叉,若是,则获取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与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所述第一差值为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与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差值中最大的差值,利用所述第一差值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值、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和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二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所述道路设计高程减去所述第一覆土要求值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为所述道路设计高程依次减去非重力流管线干线对应的外管径的值和所述第一覆土要求值的差值;若否,利用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三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三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底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和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的差值;

以道路设计高程为控制面,向下依次判断各个管线的干线的间距值,是否大于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外管径与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和值,若是,该空间可敷设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则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外管径的值,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底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外管径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值。

利用所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支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高程的方式简称为以支定干。

进一步的,所述以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为控制条件,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高程,得到控制好的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高程,并利用所述控制好的其他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高程包括:

判断所述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是否有交叉,若是,则获取所述设计道路高程和雨水管线的干线顶高的差值,得到第一差值;利用所述第一差值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值、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和非重力流管线与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二差值;判断所述第二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道路设计高程减去第一覆土要求的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为道路设计高程依次减去第一覆土要求再减去其它管道的支线外管径的值;若否,利用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污水干线的顶高、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的间距,得到第三差值,并判断所述第三差值是否大于0,若是,则确定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顶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差值,所述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底高为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和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的差值;

以道路设计高程为控制面,向下依次判断各个管线的支线的间距值,是否大于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与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和值,若是,该空间可敷设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干线,则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顶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的值,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底高为上一层非重力流管线的支线底高依次减去所述非重力流管线的干线外管径及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和所述重力流管线间距的值。

利用所述控制好的其他干线高程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高程方式简称为以干定支。

通过以支定干或以干定支初步得出交叉点管线竖向高程控制方案后,还需根据不同管线的施工特点、断面尺寸,优化调整不同管线竖向排布顺序,自上而下宜优先安排信息管线,其次安排电力管井、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供水管线、热力直埋管线,最后安排热力隧道和电力隧道。

具体的,以信息管线为例:首先判断是否跟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有交叉:如果有交叉,再计算C-信息管线覆土要求信息管线对应的管径外尺寸信息管线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交叉的间距要求是否大于0,如果大于0证明雨水上方覆土能够敷设信息管线,信息管线顶高为C-信息覆土要求、底高为E-信息覆土要求-信息管径外尺寸。

如果小于零说明雨水上方无覆土条件,再计算E-信息管线对应管径外尺寸-信息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交叉的间距是否大于0,如果大于零说明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有敷设条件,信息管道顶高为Y4-信息与雨水管线交叉的间距、底高为Y4-信息与雨水管线交叉的间距-信息管径外尺寸。

根据已确定好的所有干线高程控制支线高程,分别计算A-各类干线的顶高-信息覆土要求-信息管线管径-信息管线与各类管线的交叉间距是否大于0,如果大于0证明该类干线上方有条件让信息敷设,信息管线顶高为A-信息管线覆土要求、底高为A-信息管线覆土要求-信息管线管径;如果小于零,证明该类管线上方无覆土条件,信息管线顶高为该类干线底高-与信息管线交叉的间距、底高为该类干线底高-与信息管线交叉的间距-信息管线管径。依次计算信息管线与所有相交管线的控制顶底高程,再以顶高为判别条件,选择顶高最小的一组作为信息支线的最终控制高程。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获取重力流管线的高程包括:

获取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并根据所述每处重力流管线相交的交叉点获取对应的道路设计桩号;

根据所述道路设计桩号获取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雨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雨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污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和污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

根据所述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雨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雨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污水干线的顶高和底高和污水支线的顶高和底高计算得到所述道路的设计高程与雨水支线顶高的间距、道路的设计高程与雨水干线顶高的间距、雨水干线和污水干线的高程、雨水支线和污水支线的高程。Y2-W1=D;Y4-W3=E;A-Y1=B;A-Y3=C;其中,A为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B为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和雨水管线的干线顶高的间距;C为交叉点处道路的设计高程和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间距;D为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与污水管线的干线顶高的间距;E为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与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的间距;W1为污水管线的干线顶高;W3为污水管线的支线顶高;Y1为雨水管线的干线顶高;Y2为雨水管线的干线底高;Y3为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Y4为雨水管线的支线底高。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所述污水管线的干线为顺向。

进一步的,所述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所述污水管线的支线为交叉向。

进一步的,所述非重力流管线包括:

信息管线、电力管井管线、再生水管线、燃气管线、供水管线、热力管线和电力隧道管线。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干线的高程和/或所述控制编辑非重力流管线支线的高程的编辑顺序为:

依次为所述信息管线、所述电力管井管线、所述再生水管线、所述燃气管线、所述供水管线、所述热力管线和所述电力隧道管线。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关于管线高程控制策略:

(1)当工程管线竖向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规定处理: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临时管线让永久管线。

(2)如图3所示,当工程管线交叉处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方覆土充足时,宜优先将其它非重力流管线安排在雨污管线之上,并将非重力流管径较小的支线安排在干线上方。

说明:根据道路规划高程、管线最小覆土要求、管径等因素,以雨水管线的支线顶高程控制其他干线的底高程,以埋深最大的支线底高程控制其他干线的顶高程。

(3)如图4-5所示,当工程管线交叉处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方覆土仅能满足一组其它类管线敷设要求时,宜优先安排管径较小的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在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方敷设。管径较大的非重力流干线宜优先利用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之间的空间穿过。

(4)如图6所示,当工程管线交叉处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方覆土不能满足其它类管线敷设要求时,宜优先将管径较小的非重力流管线支线安排在干线上方。

(5)如图7-8所示,当雨水管线的支线上方覆土不足且路段内的雨水管线的干线与支线管径差别较大时,可根据重力流管线布局方案,适当调整路段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连接方式减少压力流管线埋深。

说明:当路段内的雨水管线的干线和污水管线的干线与支线管径差别较大,支线竖向调整空间较大时,可以结合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高程和顺向管线管径大小,合理确定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与干线的衔接方式(顶平接、管中接、底平接),使顺向管线优先从雨水管线的支线上方通过,降低工程造价。

(6)如图9-11所示,当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安排敷设在道路一侧,并且上方无覆土条件敷设非重力流管线时,可结合管线平面布置方案,利用供水、燃气、再生水等有压管线可弯折的特点,调整压力流管线与重力流管线的竖向空间关系,减少管线整体覆土。

说明:当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安排敷设在道路一侧,并且上方无覆土条件敷设非重力流管线时。可利用供水、燃气、再生水等有压管线可弯折的特点,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交叉时敷设在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下方,穿过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后再向上敷设,从而减少管线的整体覆土。

(7)如图12-15所示,当重力流管线上方无覆土条件时,可通过调整雨污水流向或布局方案、加大支线管线间距等方式,减少非重力流管线的埋设深度。

说明:当非重力流管线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交叉,且受下方地铁、人防等现状设施控制无法实现穿越时,可尝试调整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流向或布局方案,避免此处非重力流管线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间的交叉,从而实现非重力流管线的顺利敷设。当所有市政管线集中预留分支时,干线穿越困难,埋深较深,应当将雨水管线的支线和污水管线的支线与其他非重力流支线拉大间距,为干线竖向调整高程提供空间。

根据各类管道覆土要求、材质、管径等特点,以重力流管线交叉点处道路设计高程、雨水及污水管道高程为控制界面,采用“以干定支”或“以支定干”的方式,以交叉处管线总覆土要求最小为目标,分步、分层、科学合理安排各类市政管线的竖向空间交叉管线。本发明解决了多专业设计方案沟通不及时、协调不顺利而造成的相交处管线碰撞、设计无序、浪费地下空间资源问题

并且,本实施例中所有管线交叉时应满足:

市政管线交叉时的规划控制高程应根据重力流管线的高程确定。在满足各类管线最小覆土要求的前提下,各类市政管线应尽量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层通过;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层无敷设条件时,可考虑利用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间的空隙安排其它市政管线穿过;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上层、之间均无穿过条件时,再安排市政管线从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下方空间穿过。

市政管线交叉敷设时,应统筹考虑管线平面敷设位置、管径、管材、覆土要求等因素,以交叉点管线总体覆土最少为最优目标,对交叉点管线高程进行规划控制。建议将覆土要求较浅、管径规模较小的管线尽量敷设在最上层,将电力隧道、热力沟道、供水输水干线、综合管廊敷设在下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该项竖向控制方法的发明可合理控制市政管线交叉关系,避免管线碰撞交叉,集约利用地下空间。通过给出类似控制线的控制高程,即避免了管线碰撞、集约利用了地下空间,又给管线后期设计、施工留有一些调整空间,既有刚性管控又有柔性控制,即要达到管线交叉覆土深度最优又要尊重管线施工的可实施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