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

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属于产后康复的器材技术领域,包括:躺板和固定板;还包括: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躺板顶壁上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底壁上竖直固定插设有气筒,气筒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活塞板。通过固定板、转杆、第一连接杆、第一活塞板的相互配合,在产妇腰部抬起并带动固定板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活塞板侧壁与气筒侧壁贴合,且转杆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活塞板固定连接,所以转杆只能在竖直方向运动,然后在转杆的作用下固定板只能沿着第二沟槽滑动且无法左右晃动,进而防止了产妇在做臀桥运动时腰部晃动导致臀桥动作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602008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申请/专利号CN202310104358.8

  • 申请日2023-02-13

  • 分类号A63B21/068(2006.01);A63B23/04(2006.01);A63B71/12(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科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4;

  • 代理人陈祺

  • 地址 250001 山东省济南市中区建国小经三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9:27: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05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IPC(主分类):A63B21/068 专利申请号:2023101043588 申请公布日:20230428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 2023-04-28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后康复的器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

背景技术

产后恢复,是指女性在生产完毕之后,常常会因为身体过于虚弱而需要一定的恢复和保养,而这种恢复和保养被称之为产后恢复,依靠专业的医疗保障,产后恢复包含的主要方面有营养健康产品恢复和心理辅导恢复,女性在恢复期间一定要注意营养饮食的均衡和心理的调节,产后的女性身体比较虚弱,需要恢复锻炼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授权公告号:CN113018771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可通过多个标杆与人体形态呈现平行,并且通过压杆触碰腰部带动多个标杆跟随移动,能够有效提高动作的标准度。

但是现有技术未对产妇的腰部进行固定,而且由于产妇刚生完孩子身体比较虚弱,进行臀桥运动时,无法准确控制腰部进行平面运动,进而可能会导致腰部左右晃动,从而会严重影响了动作的标准性与运动效果。

为此,提出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可以实现可以在产妇运动过程中对产妇进行固定,从而提高了动作的标准性与运动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包括:躺板和固定板;

还包括:

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躺板顶壁上的第一滑槽,第一滑槽的底壁上竖直固定插设有气筒,气筒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活塞板,第一活塞板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延伸至气筒外,且第一连接杆与气筒滑动配合,固定板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沟槽,第一沟槽的顶壁上开设有第二沟槽,第二沟槽内滑动安装有转杆,且第一连接杆的顶端穿过第一沟槽与转杆固定连接,固定板的侧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连接带,两个连接带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相互配合的魔术贴;使用时,通过连接带与魔术贴将固定板与产妇的腰部固定,由于固定板通过转杆与第一连接杆连接,且转杆只能在第二沟槽内滑动,所以固定板只能围绕转杆转动且无法左右晃动,进而可以对产妇腰部进行限位,使在做运动时产妇的腰部无法左右移动,提高了动作的标准度;

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开设在躺板顶壁上的第四滑槽,第四滑槽内水平滑动安装有安装杆,安装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挡板,且挡板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环;进行伸腿运动时,产妇可以将双脚放入卡环内,然后在卡环的作用下产妇的双脚被限位固定,有效防止产妇在运动时双脚乱动,进而导致运动时姿势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进一步的,转杆上固定安装有与固定板配合的限位板。

进一步的,气筒的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弹簧,弹簧远离气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动板,气筒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躺板上开设有与第二滑槽连通的第三滑槽,第二滑槽与第三滑槽之间共同滑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且第二滑槽内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固定杆配合的第一弹性膜,躺板的上设有与第一固定杆配合的控制机构。

进一步的,控制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三滑槽侧壁上的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与第一固定杆配合的第二固定杆,第一安装槽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通孔内滑动安装有与第二固定杆配合的连动杆,且连动杆与第二固定杆固定连接,躺板的顶壁上滑动安装有与连动杆配合的第一推杆,且第一推杆与连动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躺板上开设有储油槽,且储油槽内装有润滑油,储油槽的底壁上插设有压力阀,压力阀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弹性管,转杆上开设有油孔,且弹性管远离压力阀的一端与油孔连通,油孔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固定板配合的连通孔,气筒的侧壁上固定插设有排气阀,排气阀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与储油槽连通的排气管,气筒的顶壁上固定插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阀。

进一步的,固定板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弹性垫,固定板的侧壁为斜面。

进一步的,固定板侧壁与躺板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第二弹性膜。

进一步的,第四滑槽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槽,连通槽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活塞板,第二活塞板侧壁与安装杆之间固定安装有拉杆,躺板上设有与连通槽配合的调节机构。

进一步的,调节机构包括均匀开设在连通槽侧壁上的气孔,躺板上开设有与气孔连通的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内滑动安装有与气孔配合的挡杆,第二安装槽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五滑槽,第五滑槽内滑动安装有与挡杆配合的第二连接杆,且挡杆的顶壁与第二连接杆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推杆。

进一步的,气筒的顶壁为与第一连接杆配合的弧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过固定板、转杆、第一连接杆、第一活塞板的相互配合,在产妇腰部抬起并带动固定板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活塞板侧壁与气筒侧壁贴合,且转杆通过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活塞板固定连接,所以转杆只能在竖直方向运动,然后在转杆的作用下固定板只能沿着第二沟槽滑动且无法左右晃动,进而防止了产妇在做臀桥运动时腰部晃动导致臀桥动作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2)通过开设储油槽,在第一活塞板向上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挤压气筒内气体,使气体通过排气阀、排气管、流向储油槽,然后气体的作用下储油槽内的润滑油通过压力阀、弹性管流向油孔,然后通过连通孔流向转杆表面,进而降低了转杆与第二沟槽之间的摩擦力,起到了降低转杆磨损的作用。

(3)通过设置弹簧,当产妇带动固定板移动时,弹簧伸展并通过连动板、第一活塞板、第一连接杆、转杆对固定板施加向上的推力,进而可以有效对产妇进行助力,以及当产妇腰部达到最大高度且力竭时,产妇腰部会向下掉落,通过设置弹簧可以对产妇进行缓冲,有效防止产妇腰部跌伤,起到了保护产妇健康的作用。

(4)通过气孔与挡板的配合,在产妇进行伸腿运动时,产妇可以通过推动第二推杆,然后第二推杆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安装杆带动挡杆移动,挡杆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封堵或者打开气孔,然后通过控制气孔封堵与打开可以控制连通槽内气体流向外界的速度,进而可以控制第二活塞板移动时所受的阻力,进而可以控制产妇腿部所受阻力,起到了便于产妇控制腿部所受阻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正面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侧面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图5中C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一推杆、躺板、连动杆、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的组合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躺板、第二推杆、第二连接杆、挡杆的组合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躺板;2、固定板;3、第一滑槽;4、气筒;5、第一活塞板;6、第一连接杆;7、第一沟槽;8、第二沟槽;9、转杆;10、连接带;11、魔术贴;12、储油槽;13、压力阀;14、弹性管;15、油孔;16、排气阀;17、排气管;18、进气阀;19、限位板;20、弹簧;21、连动板;22、第二滑槽;23、第三滑槽;24、第一固定杆;25、第一弹性膜;26、第一安装槽;27、第二固定杆;28、连动杆;29、第一推杆;30、弹性垫;31、第二弹性膜;32、第四滑槽;33、安装杆;34、挡板;35、卡环;36、连通槽;37、第二活塞板;38、拉杆;39、气孔;40、第二安装槽;41、挡杆;42、第五滑槽;43、第二连接杆;44、第二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8,一种用于产妇产后康复训练的综合训练器,包括:躺板1和固定板2;

还包括:

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躺板1顶壁上的第一滑槽3,第一滑槽3的底壁上竖直固定插设有气筒4,气筒4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活塞板5,第一活塞板5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杆6,且第一连接杆6的顶端延伸至气筒4外,且第一连接杆6与气筒4滑动配合,固定板2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一沟槽7,第一沟槽7的顶壁上开设有第二沟槽8,第二沟槽8内滑动安装有转杆9,且第一连接杆6的顶端穿过第一沟槽7与转杆9固定连接,固定板2的侧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连接带10,两个连接带10相互远离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相互配合的魔术贴11;使用时,通过连接带10与魔术贴11将固定板2与产妇的腰部固定,由于固定板2通过转杆9与第一连接杆6连接,且转杆9只能在第二沟槽8内滑动,所以固定板2只能围绕转杆9转动且无法左右晃动,进而可以对产妇腰部进行限位,使在做运动时产妇的腰部无法左右移动,提高了动作的标准度;

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开设在躺板1顶壁上的第四滑槽32,第四滑槽32内水平滑动安装有安装杆33,安装杆3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挡板34,且挡板34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环35;进行伸腿运动时,产妇可以将双脚放入卡环35内,然后在卡环35的作用下产妇的双脚被限位固定,有效防止产妇在运动时双脚乱动,进而导致运动时姿势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转杆9上固定安装有与固定板2配合的限位板19。

使用时,产妇先躺在躺板1上并使腰部与固定板2贴合,然后拉动连接带10将固定板2与产妇腰部固定,然后通过魔术贴11将连接带10固定,即此时固定板2与产妇腰部固定在一起,当进行臀桥运动时,产妇膝盖处于弯曲状态,双脚距离与髋同宽,脚趾指向正前方,动作执行时,收紧臀和腹向上抬起,当产妇腰部抬起的过程中带动固定板2移动并始终与固定板2贴合;在固定板2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转杆9沿着第二沟槽8移动,转杆9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杆6带动第一活塞板5沿着气筒4内壁向上移动,然后在第一活塞板5的限制下第一连接杆6只能竖直方向运动,然后在第一连接杆6的作用下转杆9只能在竖直方向运动,进而在转杆9的作用下固定板2只能沿着第二沟槽8滑动且无法左右晃动,有效的防止了产妇在做臀桥运动时腰部晃动导致臀桥动作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当需要进行伸腿运动时,产妇可以先平躺且大腿与小腿贴合,然后将双脚分别伸入相对应卡环35内,当进行运动时,产妇的双腿逐渐放平并与躺板1贴合,同时产妇的双脚会推动挡板34移动,然后在卡环35的作用下产妇的双脚被限位固定,有效防止产妇在运动时双脚乱动,进而导致运动时姿势不标准,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在收紧臀和腹向上抬起的过程中,产妇的腰部会与躺板1形成角度,同时由于固定板2与产妇腰部固定连接,所以在收紧臀和腹向上抬起的过程中固定板2会围绕转杆9转动,然后在固定板2转动的过程中逐渐与限位板19接触,然后在限位板19的作用下固定板2无法继续转动,进而有效防止固定板2转动角度过大导致产妇受伤,起到了保护产妇的作用。

如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气筒4的底壁上固定安装有弹簧20,弹簧20远离气筒4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动板21,气筒4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2,躺板1上开设有与第二滑槽22连通的第三滑槽23,第二滑槽22与第三滑槽23之间共同滑动安装有第一固定杆24,且第二滑槽22内固定安装有与第一固定杆24配合的第一弹性膜25,躺板1的上设有与第一固定杆24配合的控制机构。

控制机构包括开设在第三滑槽23侧壁上的第一安装槽26,第一安装槽26内滑动安装有与第一固定杆24配合的第二固定杆27,第一安装槽26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通孔内滑动安装有与第二固定杆27配合的连动杆28,且连动杆28与第二固定杆27固定连接,躺板1的顶壁上滑动安装有与连动杆28配合的第一推杆29,且第一推杆29与连动杆28固定连接。

躺板1上开设有储油槽12,且储油槽12内装有润滑油,储油槽12的底壁上插设有压力阀13,压力阀13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弹性管14,转杆9上开设有油孔15,且弹性管14远离压力阀13的一端与油孔15连通,油孔15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固定板2配合的连通孔,气筒4的侧壁上固定插设有排气阀16,排气阀16的输出端上固定安装有与储油槽12连通的排气管17,气筒4的顶壁上固定插设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气阀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弹簧20处于压缩状态,产妇刚生完孩子身体一般比较虚弱,在进行几组臀桥运动后,产妇可能体力消耗比较大,此时可以推动第一推杆29,然后第一推杆29移动的过程中通过连动杆28带动第二固定杆27移动,第二固定杆27移动的过程中逐渐与第一固定杆24脱离接触,当第一固定杆24与第二固定杆27脱离接触后,弹簧20有伸展的趋势,当产妇带动固定板2移动时,弹簧20伸展并通过连动板21、第一活塞板5、第一连接杆6、转杆9对固定板2施加向上的推力,进而可以有效对产妇进行助力,以及当产妇腰部达到最大高度且力竭时,产妇腰部会向下掉落,通过设置弹簧20可以对产妇进行缓冲,有效防止产妇腰部跌伤,起到了保护产妇健康的作用。

在第一活塞板5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气筒4内气体受到挤压并通过排气阀16、排气管17流向储油槽12,然后储油槽12内压强增大,在压强的作用下润滑油通过压力阀13、弹性管14流向油孔15,然后通过连通孔流向转杆9表面,进而降低了转杆9与第二沟槽8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转杆9的磨损程度,确保转杆9能够正常转动,进而有效防止固定板2与转杆9之间摩擦力过大导致产妇腰部受损,起到了防止产妇腰部受到伤害的作用。

在连动板21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固定杆24沿着第二滑槽22移动,通过设置第一弹性膜25可以对第二滑槽22进行封堵,防止气筒4内的气体通过第二滑槽22流出,起到了确保气体正常流向排气阀16的作用。

如图3所示,固定板2的顶壁上固定安装有弹性垫30,固定板2的侧壁为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产妇腰部和固定板2固定后,由于固定板2比较坚硬,会给产妇带来些许不适,通过在固定板2顶壁上设置弹性垫30,可以有效提高产妇的舒适度;以及当产妇腰部带动固定板2向下复位的过程中,固定板2逐渐与第一滑槽3接触,通过将固定板2侧壁设为斜面,起到了确保固定板2正常进入第一滑槽3的作用。

如图3所示,固定板2侧壁与躺板1之间共同固定安装有第二弹性膜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产妇腰部带动固定板2向下复位的过程中,固定板2逐渐与第一滑槽3接触并进入第一滑槽3,固定板2贴合处通过设置第二弹性膜31,对固定板2侧壁与第一滑槽3之间的缝隙进行封堵,有效防止产妇腰部皮肤进入固定板2与第一滑槽3之间的缝隙而导致夹伤,起到了保护产妇的作用。

如图1、图2、图8所示,第四滑槽32的侧壁上开设有连通槽36,连通槽36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活塞板37,第二活塞板37侧壁与安装杆33之间固定安装有拉杆38,躺板1上设有与连通槽36配合的调节机构。

调节机构包括均匀开设在连通槽36侧壁上的气孔39,躺板1上开设有与气孔39连通的第二安装槽40,第二安装槽40内滑动安装有与气孔39配合的挡杆41,第二安装槽40的顶壁上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第五滑槽42,第五滑槽42内滑动安装有与挡杆41配合的第二连接杆43,且挡杆41的顶壁与第二连接杆43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4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推杆4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挡板34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安装杆33移动,然后安装杆33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拉杆38带动第二活塞板37沿着连通槽36移动,第二活塞板37移动的过程中连通槽36内的气体受到挤压并通过气孔39流向外界,当产妇想调节腿部阻力大小时,可以推动第二推杆44,第二推杆44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二连接杆43带动挡杆41沿着第二安装槽40移动,挡杆41移动的过程中逐渐与气孔39接触或者脱离,当挡杆41与部分气孔39接触时,部分气孔39被封堵,进而可以减缓连通槽36气体流出的速度,进而增大了第二活塞板37移动时的阻力,即增大了产妇腿部所受的阻力;当挡杆41与气孔39脱离接触时,连通槽36内的气体可以快速通过气孔39流出,进而减小了第二活塞板37移动时的阻力,即减小了产妇腿部所受的阻力,即通过推动第二推杆44产妇可以随时自行调节到适合自己的阻力,起到了提高运动效果的作用。

如图3、图5所示,气筒4的顶壁为与第一连接杆6配合的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润滑油流向转杆9表面后,部分多余的润滑油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转杆9与第二沟槽8之间的缝隙滴落在气筒4的顶壁上,然后在气筒4顶壁弧面的作用下润滑油向第一连接杆6方向流动,然后在第一连接杆6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表面会粘附润滑油,进而降低了第一连接杆6与气筒4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也提高了润滑油利用率。

使用方法:使用时,产妇先躺在躺板1上并使腰部与固定板2贴合,然后拉动连接带10将固定板2与产妇腰部固定,然后通过魔术贴11将连接带10固定,即此时固定板2与产妇腰部固定在一起,当进行臀桥运动时,产妇膝盖处于弯曲状态,双脚距离与髋同宽,脚趾指向正前方,动作执行时,收紧臀和腹向上抬起,当产妇腰部抬起的过程中带动固定板2移动并始终与固定板2贴合;在固定板2移动的过程中带动转杆9沿着第二沟槽8移动,转杆9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连接杆6带动第一活塞板5沿着气筒4内壁向上移动,然后在第一活塞板5的限制下第一连接杆6只能竖直方向运动,然后在第一连接杆6的作用下转杆9只能在竖直方向运动,进而在转杆9的作用下固定板2只能沿着第二沟槽8滑动且无法左右晃动;当需要进行伸腿运动时,产妇可以先平躺且使大腿与小腿贴合,然后将双脚分别伸入相对应卡环35内,当进行运动时,产妇的双腿逐渐放平并与躺板1贴合,同时产妇的双脚会推动挡板34移动,然后在卡环35的作用下产妇的双脚被限位固定,有效防止产妇在运动时双脚乱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