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

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包括构建该云平台框架的云服务单元、用于管控整个云平台的后台终端、用于展示云平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单元、登陆云平台的登陆单元,以及用于展示给用户的平台首页门户单元,所述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内由多个开放的功能模块构成;通过设计的创意工坊,能够提升平台首页门户编辑性,扩大整个展示界面可操作的功能,让用户以及创建者一同创作,并自由供所有人使用,实现共享理念,在可视化的展示中,能够显示出使用该云平台用户的地区、时间、登陆方式,从而方便后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定点投放以及对平台首页门户进行对应改变,使得云平台具有区域、时间的特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51138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纵横六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881036.X

  • 发明设计人 彭寒兵;雷于杨;

    申请日2022-07-26

  • 分类号G06F8/38(2018.01);G06F16/27(2019.01);G06Q10/10(2012.01);G06Q50/20(2012.01);G09B5/12(2006.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610044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7:09:2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9-01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IPC(主分类):G06F 8/38 专利申请号:202210881036X 申请公布日:20220927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

  • 2022-10-18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 8/38 专利申请号:202210881036X 申请日:202207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9-27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云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

背景技术

云计算平台也称为云平台,是指基于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服务,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能力。云计算平台可以划分为3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平台基于云平台架构,可以为教育系统提供教学实践资源、课程资源共享与服务,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各类学校需求,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群众满意度。

现有的云平台在进行展示中,其界面功能、形式单一,无法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对界面进行编辑,以及在使用中,也无法精准的对使用该云平台用户的各种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不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对应的调整,因此实际使用中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云平台的登陆界面形式单一,功能性不足,以及无法对使用该平台的用户做出具体数据分析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包括构建该云平台框架的云服务单元、用于管控整个云平台的后台终端、用于展示云平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单元、登陆云平台的登陆单元,以及用于展示给用户的平台首页门户单元,所述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内由多个开放的功能模块构成,由于是开放的功能,只要完成登陆,能够操作界面上所展示的所有功能,多个开放的功能模块包括根据用户的选择,快速寻找所需的课程的课程概览、登陆用的登陆入口、对界面的颜色进行更换的界面调整、对整个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进行编辑的创意工坊,将用户与创造者结合,提升云平台的可编辑性;

所述创意工坊包括在平台首页门户单元上增加/减少界面功能的界面功能超链接模块,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功能模块或者去除不必要的功能模块,以及用于对界面颜色、大小、位置布局进行调节的界面场景重组模块;

在所述课程概览上设置有提前根据课程进行预约的课程预约模块、根据课程学科和/或年级分类的课程筛选模块,能够实现快速对课程的定位,以及通过关键字和/或图片对学科进行检索的课程检索模块;

在所述可视化展示单元中,含有用于对登陆平台首页门户单元用户的人数、登陆地址、登陆方式以及登陆后在线时长的登陆人数统计模块、登陆区域统计模块、登陆方式统计模块以及登陆时间统计模块。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登陆时间统计模块中设置有用于对教师授课的整个时间进行记录的授课记录模块,方便后期统计工资和绩效,以及设置有对用户观察教学视频的次数、时间进行记录的观看记录模块。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登陆人数统计模块包括对登陆平台首页门户单元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人数。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登陆单元用于登陆云平台,并使用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该登陆单元的方式包括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登陆、终端APP登陆,以及网址输入模块进行登陆,实现多种方式登陆。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台终端包括对整个云平台进行维护的平台维护模块、用于授权和/或关闭工作人员对可视化展示单元数据操作的权限,是整个云平台的控制核心,以及还包括对整体登陆用户的数据进行管理的用户管理模块。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还包括用于供用户提供使用意见的反馈邮箱,以及将整个云平台进行推广的推广链接,能够通过多渠道共享手段实现平台的推广。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云服务单元的输出端与后台终端的输入端连接,而后台终端控制并接收可视化展示单元的所有数据信息,而可视化展示单元用于接收登陆单元的所有数据,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在登陆单元上进行展示。

作为本发明中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云服务单元包括构成整个云平台的云服务器、云储存单元、云数据库以及DN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计的创意工坊,能够提升平台首页门户编辑性,扩大整个展示界面可操作的功能,让用户以及创建者一同创作,并自由供所有人使用,实现共享理念,同时设计的推广链接,能够通过多渠道共享手段实现平台的推广,在可视化的展示中,能够显示出使用该云平台用户的地区、时间、登陆方式,从而方便后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定点投放以及对平台首页门户进行对应改变,使得云平台具有区域、时间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云平台的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的云平台,包括构建该云平台框架的云服务单元、用于管控整个云平台的后台终端、用于展示云平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单元、登陆云平台的登陆单元,以及用于展示给用户的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内由多个开放的功能模块构成,多个开放的功能模块包括根据用户的选择,快速寻找所需的课程的课程概览、登陆用的登陆入口、对界面的颜色进行更换的界面调整、对整个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进行编辑的创意工坊,通过设计的创意工坊,能够提升平台首页门户编辑性,扩大整个展示界面可操作的功能,让用户以及创建者一同创作,并自由供所有人使用,实现共享理念;创意工坊包括在平台首页门户单元上增加/减少界面功能的界面功能超链接模块,以及用于对界面颜色、大小、位置布局进行调节的界面场景重组模块;

在课程概览上设置有提前根据课程进行预约的课程预约模块、根据课程学科和/或年级分类的课程筛选模块,以及通过关键字和/或图片对学科进行检索的课程检索模块;

在可视化展示单元中,含有用于对登陆平台首页门户单元用户的人数、登陆地址、登陆方式以及登陆后在线时长的登陆人数统计模块、登陆区域统计模块、登陆方式统计模块以及登陆时间统计模块,能够显示出使用该云平台用户的地区、时间、登陆方式,从而方便后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定点投放以及对平台首页门户进行对应改变,使得云平台具有区域、时间的特性。

本实施例中,登陆时间统计模块中设置有用于对教师授课的整个时间进行记录的授课记录模块,对教师工作进度进行监测,以及设置有对用户观察教学视频的次数、时间进行记录的观看记录模块。

本实施例中,登陆人数统计模块包括对登陆平台首页门户单元的学生、家长以及老师的人数。

本实施例中,登陆单元用于登陆云平台,并使用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该登陆单元的方式包括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登陆、终端APP登陆,以及网址输入模块进行登陆。

本实施例中,后台终端包括对整个云平台进行维护的平台维护模块、用于授权和/或关闭工作人员对可视化展示单元数据操作的权限,以及还包括对整体登陆用户的数据进行管理的用户管理模块。

本实施例中,平台首页门户单元还包括用于供用户提供使用意见的反馈邮箱,保证云平台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将整个云平台进行推广的推广链接,设计的推广链接,能够通过多渠道共享手段实现平台的推广。

本实施例中,云服务单元的输出端与后台终端的输入端连接,而后台终端控制并接收可视化展示单元的所有数据信息,而可视化展示单元用于接收登陆单元的所有数据,用于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平台首页门户单元在登陆单元上进行展示。

本实施例中,云服务单元包括构成整个云平台的云服务器、云储存单元、云数据库以及DNS。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